基本信息
中文名
華僑職業學校
歸屬區域
晉江福廈高速公路
種類
職業中學
房屋面積
240畝
目錄
1晉江華僑職業學校
2辦學理念
3學校規模
4辦學模式
5學校理念
6辦學優勢
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能力是標準;牢牢把握德育第壹、教學第壹、技能第壹的思想。晉江華僑職業學校先後被認定為平安校園、市級文明學校、泉州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泉州市創建平安學校先進單位、泉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學校。擁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和國家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站,是全國輕工特殊工種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目前,學校建築面積40000多平方米,在校學生約1.800人,教職工1.50人。學校積極適應泉州、晉江經濟社會發展,開設汽車運行與維護、鞋類設計與管理、工藝美術、印刷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維護、計算機圖形圖像設計與制作、學前教育、會計電算化、電子商務、現代辦公與信息處理、商務英語等10多個專業。學校旨在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知識,學會健身,培養自己的特長,教育學生學會壹技之長,找到工作,有所作為。為學校整體改革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思路和長遠規劃;辦學效益顯著,為社會輸送了數萬名畢業生。畢業生以熟練的技能成為社會上搶手的人才,就業率高達98%。2005-2007年三年間,招生2300余人,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成效顯著。
學校壹直重視實訓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學校本著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與多家單位聯合辦學。如:與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校、晉江汽車修理廠等合作。與北京皮革工業學校、李氏運動鞋設計中心合作鞋類設計與管理,與晉江市商務局合作會計、辦公、英語、電子商務等專業。2006年夏天,在晉江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聯合組織晉江汽車修理廠搬遷至晉江華僑職業學校校園內,作為我校汽車修理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從此,我校實現了“前廠後校”模式。這是泉州乃至全省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學校實訓樓於5438+0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將使校內實訓基地更加完善,布局更加合理實用,實訓更加便捷有效,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還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開辦中短期培訓班,為社會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辦學形式多樣。今後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徑、新形式、新思路。
學校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尋求與省內西部地區學校合作的機會。註重課程改革,在教學中引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標準,讓學生樂於學習、樂於學習、樂於學習。逐步探索學分制管理,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推進專業建設,完善專業設置。學校因材施教,教育教學模塊化。除開設專業課和基礎文化課外,還開設15選修課、22個興趣小組和8個學生社團,滿足現代學生的需求,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引導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和繼續教育;指導教師到企業實習。學校擁有壹批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專業教師,其中90%具有本科以上學歷,5名具有研究生學歷。中高級職稱占40%。目前泉州有多名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聯絡單位常年派技術骨幹到學校協助教學和培訓。學校還根據教學需要聘請大學教授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在學校任教。全校教師對教學科研充滿熱情,成果豐碩,每學年產生近50篇原創性高質量論文。
學校重視德育,德育優先,全方位育人。學校德育以“五愛”為主要內容,以基本道德和行為規範教育為主線,以師德教育為導向,以“文明班級”評價為載體,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和要求,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為目標,註重過程管理,全員育人,時時育人,全國育人。學校把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引導。建立健全心理咨詢室,開通心理咨詢熱線。校園文化多,育人講氛圍。我校校園布局合理,設計新穎獨特,環境優雅溫馨,是學習的好地方。每年都舉辦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和運動會。每年在“三八”、“五壹”、“五四”、“七壹”、“十二月九”等重要節日舉辦籃球比賽、歌唱比賽、智力競賽、書畫展、朗誦、聯歡會等活動,寓教於樂。學校建立了文化長廊,利用墻報和黑板報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設立記者站、廣播室等。,使學校的宣傳工作能夠立體化,讓廣大師生時刻聽到正確的聲音,得到正確的引導,從而達到讓學生聽到、靈魂新生、尊師重教的目的。
折疊編輯這壹段辦學優勢
辦學的優勢顯而易見: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政府部門的政策都傾向於以投資為主。
2.愛國華僑蘇千·維拉慷慨相助。
3.校企合作的優勢很大。
4.地理位置優越,品牌之都核心地段實習方便有效,可以輕松掌握最新就業供需信息,及時有效解決學生就業問題。
5.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條件,具有足夠的發展潛力。
6.國外培訓條件好,職業教育培訓可以做大做強。
7.師資隊伍相對穩定。
8.具有由中心向外圍輻射的功能,有利於職業教育資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