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石獅經濟概況

石獅經濟概況

2006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0.5億元,財政總收入6543.8+0.8億元,壹般預算收入9.42億元,分別增長65.438+0.2%、265.438+0.2%和2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財政收入均居全省首位。

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0.2億元,增長16.5%;第壹、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18.1%和16.6%,三次產業比重為4.9: 53.4: 41.7。農業總產值23.3億元,增長1%;水產品產量33.6萬噸,增長4.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33.52萬噸,居全省第二位。財政總收入22億元,增長22.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23.1%。金融機構存貸比增至72%,石獅農村合作銀行正式開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4億元,增長1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85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5元,居全省第壹,實際增長9.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543.8+059.99億元,比年初增長4.7%。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百強縣(市)中排名第22位,在全省百強縣(市)中排名第2位。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59億元,增長30%,在建重點項目投資101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76.5%。協盛謝峰壹期工程即將投產,紅山熱電廠、PTA等壹批大項目即將建成投產。

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47億元,增長14%;紡織服裝工業產值254.8億元,增長11.5%,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7%。第三產業邁上新臺階,增加值134.7億元,增長13.6%,拉動經濟增長5.7個百分點。

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5001億元,增長13.0%;財政總收入50.6億元,增長1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29元,三次產業比重3.1: 58.1.38,城鎮化率達到75.5%,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科學發展百強城市中排名第23位,連續多年保持福建省第二位。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化率、人均汽車擁有量、城鄉低保標準、新農保標準、新農合標準等多項指標均居全省縣市首位。建國後,石獅在土改的基礎上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實現了以農業合作化為標誌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58年,石獅出現了人民公社運動,就像中國廣大的農村壹樣,出現了兩個基層的經濟政治聯合。這壹時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很大比重,種植業占重要部分。1987建城時,80%以上的人口、97%的土地、70%的經濟都在農村。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農業勞動力從1985的50.05%下降到1988和30.17%,工業加工勞動力從1985的23.91%上升到1988的38.27%。耕地減少。從1985到1987,石獅鎮減少耕地1281.5畝,減少4.15%。石獅農民生產性投入占純收入的比例從1983下降到13.46%到2.50%,農業投入下降,生產後勁不足。1985期間,生態環境惡化,種植養殖萎縮。石獅鎮水土流失面積達27.7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石獅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的某些方面,如勞動力、耕地等必然減少,導致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降低,農業內部結構發生很大變化。1991 ~ 1995,工業小區開發、道路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占用耕地較多,1990年石獅耕地為82154畝,1995年減少到56940畝。對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農業的保護和支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劃定136耕地保護區,總面積51128畝。加大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礎設施,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鼓勵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開展農業綜合開發,建設菜籃子工程基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確保了在工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農業不衰退。從1988到1997,農業產值逐年穩步增長。1997農業產值43073萬元,比1990高出107%。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表現為種植業比重逐年下降,畜牧業穩步增長,漁業快速發展。65438-0997,藍色產業持續增長,漁業生產明顯加強,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良好。1997年水產品產量18.6萬噸,比1996年增長10.86%,產值6.5億元。新增淺海灘塗養殖面積1179畝,新增產量760噸。基於1988和1997對石獅農業內部結構的分析,比例最小的是林業,在1988中僅占0.1%,在1997中僅占0.13%。但石獅林業,尤其是沿海防護林建設,很重要的壹點就是抗。畜牧業產值基本上逐年穩步增長,但比重逐年下降,1988年占11.8%,1997年占7.1%;占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種植,1988占比26.94%,1997占比僅為8.18%,降幅為18.76%。漁業占比上升最多,1988占比61.15%,1997占比上升至84.56%,上升23.41%。石獅漁業是農業內部結構的主體。

截止2013,10年末,石獅農業生產穩定,全市農業總產值23.9億元,增長1.6%。水產品產量254472噸,增長1.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4353元,增長12.5%。建國後,石獅的工業有電力、皂燭、釀酒、印刷、碾米、煙絲、造船、農機、木制品、竹器、布鞋、金屬工藝品、工藝美術、皮革等行業。“文革”期間,石獅民間辦起了加工螺絲、五金的小廠、作坊,還辦起了33個徽章廠。石獅的傳統產業是珠寶加工、錫器和草繪工藝品。汽車零部件、五金、塑料制品等制造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很小。1978之後,石獅的國民經濟總量中國有企業的比重很小,個體私營經濟比重顯著。石獅居民利用閑人、閑房、閑資,成立以生產服裝為主的家族企業。然後,他們通過內聯和引進外資辦“三資”企業,逐步發展以生產合拍為主的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內聯擴大企業規模。同時,通過股份合作發展企業集團。隨著國內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石獅小商品市場的發展,服裝業迅速崛起,高速發展,成為石獅工業的主要支柱產業。石獅市的產品結構以紡織服裝為主。在1991中,企業數、職工人數、產值、上繳稅金、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等。全部占全市全部企業的60%左右,還有鞋、服裝原料、玩具等。也開始初具規模。石獅工業形成了以紡織服裝為主,五金機械、印刷包裝、鞋材、體育用品、食品飲料、電子信息為支柱的工業體系。總投資2500萬美元的加多寶順利投產,帶動了彩印、易拉罐、制蓋包裝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1991年,在石獅只有27家小型印染企業、14家小型電鍍企業的時候,規劃建設了中國最早的汙染集中控制區——祥芝大堡集中控制區。國家環保總局高度評價該項目,領先於工業經濟發展。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原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曲在視察大寶集控區時,給予高度評價並欣然題詞:“大寶工程,華南輝煌”。

2008年,工業總產值427.9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661億元,增長29.6%,其中紡織服裝工業產值1.93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1.58億元。

2013 065438+10月18,石獅市市政府榮獲“2012中國創意產業推進獎”,成為唯壹獲得該獎項的政府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