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認同,其實就是自我認同。即我是壹個什麽樣的人,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我立足於(植根於)社會是什麽(我與社會的關系如何),我的人生會有什麽價值追求和成就期待等等,以及他們在人生實踐中的解決方案(自我確認)。
父母問孩子:妳長大後想做什麽?這個問題我們並不陌生。青少年的誌向與身份有關,這壹直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而很多孩子也會問自己:我是誰,為什麽活著,我深深的迷失了。
壹個還處於童年的孩子自稱未來的希特勒,我們不應該感到奇怪。在這個年紀,它的內在價值取向還沒有穩定形成,難免只會對未來和人生看得發呆。培養孩子的興趣容易轉移,誌向難以確定,更何況他們的身心基礎往往極不穩定。
同壹性的概念起源於埃裏克森。他是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的提出者,如下表所示:
身份危機的正常表現
壹個人如果壹時無法穩定地確認自己和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自然會有相應的表現和後果。
1,主觀體驗:焦慮、迷茫;焦慮是難以積極評價和接受現在的自己;迷茫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是對沒有出路的擔憂。容易沈迷於幻想。
2、行為:不穩定,左右沖;愛冒險,有時會做壹些出格的事;難免誇大自戀,投射為偶像或英雄崇拜;反權威(犬儒主義)和玩世不恭;喜歡和同齡人結盟,爭取領導權。
以上都是身份危機的正常表現,反映了這壹時期個體普遍存在的內在不整合和躁動。探索、學習和創造潛力將幫助青少年超越身份危機。
其實很多人壹輩子都很難安定下來,身份的問題壹直籠罩著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後續的發展階段將或多或少受到限制,並產生深遠的影響。
身份危機的異常表現(即困惑)
混亂的身份認同意味著身份認同危機導致的對正常焦慮水平的極大偏離,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威脅。
身心健康受到威脅,導致很多臨床病理;但歸根結底,人格發展受到了極大阻礙,嚴重扭曲。
隨便壹瞥,就能看到社會上壹些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幾乎都與身份危機有關。這些問題可以是:
1,不知道為什麽要學習,但是要努力;(厭學,缺乏動力)
2.每天機械的上下學很無聊,感覺麻木不仁,行屍走肉。(空心人)
3.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除了拿高分(出人頭地),沒有其他人的想法和經驗。(“成功”和“奧運精神”的負面效應)
4.感到無聊,失去活力,不斷通過自傷自虐來刺激自己,以獲得暫時的“存在感”。(在女性中更常見)
5,不要想著晚上回家,逃學,過早的在江湖上遊蕩,成為壹個小混混。(男性占多數)
6、濫交(甚至吸毒),放縱自己荒廢學業,不上進。(品行不良甚至反社會)
徹底改革
其實少年問題的出現也有其必然的發展。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越來越強調青年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教育只能圍繞“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目標來設計和發展,難以兼顧青年個性(或心身平衡)的發展願望。這也可以說是青年危機日益混亂的根本原因。
社會教育資源匱乏。從幼兒園到大學再到成人教育,都缺乏合格的教師。各級學校的心理咨詢、咨詢、治療等專業人員跟不上形勢,捉襟見肘到了極限。
家庭教育(我們寧願稱之為“教育”)的基礎也相當薄弱。很多家長對心理學和人格發展的普遍規律極其無知。教育完全符合傳統,不加思考地傳承,學習和創新很少。大部分只是隨大流。我們可以想象,哪怕是壹個小小的進步——如果家長對“依戀理論”有了基本的了解,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可惜很少有人做這方面的心理普及工作,整個社會對此還知之甚少,還是壹塊有待開墾的處女地。
即使是應用心理學專業,在社會上的地位還是相當不穩定的。社會上還是有很多偏見,很難信任心理專業團隊,而且這個專業領域本身也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需要整改。業內的問題壹直在影響這個專業的社會接受度,要勝任引梁的使命似乎還是挺難的。
這些都象征著青少年身份困惑的背後是社會的困惑。面對這種情況,政府必須深入研究,找出適當的對策,加強整頓。啟動和運行提高全民心理素質的大工程,顯然越來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