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吳和父母來說,這470公裏的徒步旅行,也是兩代人的“成長”。
小吳和家人的關系在他徒步旅行的第四天有所緩和。吳先生說,面對兒子的不辭而別,他想到了年輕時的自己。每個人都有長大的壹天。他和妻子不再勸兒子回家,更多的是告訴兒子註意旅途安全。這次徒步也是在考驗他的毅力。
這是壹次從壹開始就遭到全家反對的“返程”。
從宜賓筠連老家到南充西華師範大學,470公裏的路程,22歲的吳康琦決定徒步走完。出於安全考慮,父母甚至請來德高望重的長輩勸說他取消計劃。但2月5日,小吳還是偷偷從老家出發,徒步13天到達南充。
小吳向成都商報記者回憶起此次旅行,稱徒步鍛煉了自己的心靈,是人生的第壹次洗禮,讓他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恐懼和困難,有更多的理由去迎接挑戰和困難。
小吳的父親說,他已經漸漸理解了兒子。長大後,他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壹刻他不再是壹個需要父母保護的孩子。他還為兒子寫了壹首藏文詩,“既是對他毅力的肯定,也是對他今後工作學習的警示。他雖然長大了,但做事不能太沖動了。”
從筠連到南充的大學生決定步行回學校。
坐在西華師範大學華豐校區的咖啡廳裏,小吳還是有點累。壹周前結束的470公裏“徒步旅行”讓他的腿部肌肉需要壹段時間休養生息。“現在想想,還是決定徒步回學校,還是沖動。”學軟件工程的小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對於小吳來說,“徒步”的想法來得很突然。
65438+10月15,宜賓發生輕微地震。小吳感覺到了震動,跑出了家門,這讓他覺得自己“渺小”。“我不喜歡這種無力感。我迫切需要讓自己的身心變得更加強大,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必須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小吳說自己正在準備考研,希望通過鍛煉來幫助接下來的準備。那天晚上,他制定了壹個步行回學校的計劃。
小吳在網上查了壹下老家到學校的距離,大概430公裏左右(最後跟著導航,實際走了470公裏)。他想買帳篷和睡袋,但是春節沒能買到。出發那天,他只帶了壹把傘和壹個背包,裏面有兩套衣服,外加壹雙軍靴,壹個充電寶,壹本日記本,壹個水杯,壹個充電器,差不多十五六斤重。
父母打電話給長輩,勸說孩子取消“徒步旅行計劃”
這次遠足是小吳22年來第壹次做出的大膽決定,但從壹開始就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
“我兒子從小就很聽話。他會和我們討論壹切。如果我們覺得不合適,他會聽的。”小吳的父親吳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們主要是擔心不安全。“希望他能在家看書,開學的時候能坐車去上學。”
春節前夕,小吳給父母做思想工作,試圖讓他們支持他,但令他驚訝的是,父母為了讓他取消計劃,甚至請來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輩開導他。最終,雙方都沒有妥協。
在父母的印象中,小吳壹直是個聽話的孩子,幾乎從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但這壹次,小吳覺得自己長大了,想獨立完成這個計劃,作為人生的壹次“洗禮”。
2月5日早上8點,下著雨。父母讓小吳壹起去探親,小吳以“等會兒要出去”為借口讓父母先去。趁父母出門,小吳背著背包和600元現金,開始徒步回學校。
下午,小吳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媽媽對他不辭而別很生氣,罵他太任性,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小吳多次向母親說明自己的想法,但母子倆最終還是在電話裏分手了。
當晚,小吳給母親發了道歉短信,希望母親能理解他,但母親還是勸他先回家,小吳不同意。
道路是艱難的。本想放棄選擇堅持,不想半途而廢。
從筠連到南充,開車只要四五個小時。按照小吳的計劃,每天步行40公裏到學校需要10天,但事實並非如此。
頭兩天還算順利。小吳根據手機導航決定了路線,沿著國道和省道走了壹圈,決定了每晚要住的小鎮。“剛開始很興奮,每天走9個小時,但是只能走30多公裏。”小吳說,為了安全,壹天的飯幾乎都是在沿途小鎮的面館裏解決,晚上住二三十元的小旅館。
2月7日早上,天空開始下雨。小吳撐著傘,但雨水還是打濕了他的衣服,他的腳上青壹塊紫壹塊,膝蓋也越來越疼。雨停後,他用傘當拐杖勉強支撐著身體,小心翼翼地避開過往車輛。“還好我沒帶帳篷,旅行中我才知道,包裏哪怕多壹點重量,都可能成為壓垮我的最後壹根稻草。”
這時,他接到了母親的電話,勸他再回家。“我當時真的很動心,因為我才走了100公裏,而且離學校還那麽遠,所以我想回去。”但小吳還是拒絕了媽媽。他事後向成都商報記者解釋,他決定徒步回學校,不想半途而廢讓人看著尷尬。
小吳在徒步日記中寫道:“雖然路途遙遠,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堅持到最後,竭盡全力做到無怨無悔。我大概是想了解和驗證這些小道理。”
好心的大叔給他做了蛋炒飯,被酒店老板拒之門外。
2月17日下午5點半,徒步的第13天,小吳終於安全到達南充。此時,學校已經開學兩天了。手機導航顯示,小吳走了約470公裏。他第壹時間向父母、同學、朋友報了平安,並在校門口拍照留念。“雖然這次旅行沒有給自己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但我也感受到了太多的溫暖和溫暖。”小吳說。
他說,為了節省時間,他會選擇放棄省道,在部分路段走農村路。山區到處是雨和霧,移動導航有時不準確。有壹次他迷路了,壹路上有好心人邀請他搭順風車,他謝絕了。而且他每到壹個城鎮,總有好心人熱心給他指路。
2月7日晚,小吳因為連續幾天的疲勞,只走了31公裏。壹場大雨讓他看起來很尷尬。當晚,他到了壹個小鎮,向壹個叔叔打聽酒店的情況,好心的叔叔讓他先在家休息,還給他炒了壹份蛋炒飯,說“不收費,慢慢吃”,讓他很感動。徒步結束的壹天,當他到達另壹個小鎮時,已經是晚上8點多了,他只找到了壹家160元/晚的酒店。他說,當時他身上只剩下120元,酒店老板拒絕網上轉賬。他試圖給手機充電但失敗了,後來被老板直接請了出去。下樓後,他在熱心人的提醒下,走了1個小時找了個小旅館住下。
壹路走來,人的感情有暖有冷,但小吳說:“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壹樣。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能認為我是個騙子。”
470公裏的旅程
兩代人的“共同成長”
兒子“我終於知道我是壹個堅定的人”
13天的徒步經歷,小吳腿部肌肉有點累,還在休養。
他算了壹筆賬。這次徒步旅行的總花費在900元左右,比坐公共汽車多花了600多元。當他到達南充時,身上只剩下20元,但他說:“這是壹次難忘的經歷。壹路上的所見所聞極大地鍛煉了我的頭腦。”
小吳說,13天的徒步旅行,除了忍受孤獨,還有對未知的恐懼。小吳回憶說,有壹天,因為早上出發太晚,白天走得慢,直到天黑,他離最近的鎮子還有12公裏。他打開手機,微弱的燈光灑在路上,夜風吹來,孤獨和恐懼油然而生。
壹路上,除了偶爾有村民窗戶透出的燈光,大部分時間都是黑漆漆的山。“我當時非常害怕。”為了克服恐懼,他哼起了“敢問路在何方”和“倔強”。他通常步行兩個半小時。當天,他走了1多個小時。當他到達鎮上時,他覺得他終於得救了。
“這是我第壹次做這麽大膽的事。經過這次旅行,我終於知道我是壹個勇敢而堅定的人。”小吳說,徒步旅行最大的困難是邁出第壹步。當妳邁出第壹步的時候,妳會發現這並沒有妳想象的那麽難。如果妳有任何困難,設法克服它們。其實生活也壹樣。
父子長大了,父母也該放下了。
兒子走後,吳先生不僅擔心兒子的安危,還想起自己年輕時在江蘇宜興打工。他曾經騎自行車到60多公裏外的無錫,後來又說服妻子從紹興騎自行車到杭州看西湖。“年輕人就是這樣。我想多跑跑步,看看外面的世界。”
吳先生說,兒子是留守兒童,1年前和妻子回老家做小生意。此時,他的兒子已經成為壹名大學生。在他的印象中,兒子從小就很聽話,以前凡事都聽他的。這是他兒子第壹次這麽堅決地做壹件事。
小吳走了幾天後,吳先生開始佩服兒子的勇氣。“當時心態其實很復雜。我希望他平安回來,又害怕他回來。畢竟,他是個成年人。這是他自己的決定,他要為自己負責。”
得知兒子平安抵達南充後,46歲的吳先生為兒子寫了壹首藏文詩“吳的雲州是愚青國,不走泥淖,美人潤澤輕。他只用腳走了壹千英裏,他匆忙地向前傾斜。南校期待他的腿,耳朵腫了,眼睛裏都是經驗。他可以思考,可以實踐。”每句話的第壹個字是“吳康齊走在南充”。
吳先生說:“這既是對他毅力的肯定,也是告誡他長大後不要太沖動。”
在旅途中翻看兒子的朋友圈信息,他突然覺得那壹刻兒子已經不是壹個需要保護的孩子了。現在他已經獨立長大了,是時候讓父母放手了。畢竟他要獨自面對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