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工程
[26]、方、高、高慶華(以姓氏筆畫為序,高慶華主編)。中國減災重大問題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27]呂京生,高慶華。災難管理。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28]國家科委國家重大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馬宗晉主編,高慶華主編)。中國主要自然災害及減災對策(總論、分論、數據表)。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9]高,高慶華,。基礎設施優化和減災。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30]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課題組(高慶華、李相根、劉慧敏主編)。中國減災社會化的探索與推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31】高清華,張業成。自然災害統計標準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32]高雪、高慶華、高建國等。(高清華編輯)。中國自然災害史(總論)。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高清華,張業成。中國自然災害區劃研究進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4]高慶華等.中國自然災害區劃和保險區劃研究報告(第壹、二卷).PICC P&C有限公司內部出版,1998。
馬宗晉,高慶華,張業成,等。災害科學導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6]高慶華,張業成,劉慧敏。災害社會中的減災發展——中國百年自然災害形勢分析及265,438+0世紀減災戰略。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高,,高慶華,等。地球化學異常-地震預報整體觀的探索。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張業成,高慶華。地質災害與可持續發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39]馬宗晉、康平、高慶華等。在自然災害面前復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0]高慶華等. 20世紀初中國自然災害分析。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馬宗晉,高慶華。中國主要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2高慶華等.中國的自然災害與全球變化。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43]高慶華等.中國自然災害風險與區域安全分析.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44]高慶華等.中國減災基礎能力分析。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45高慶華等.自然災害評估。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46]高清華等.中國減災需求與綜合減災——國家綜合減災“十壹五”規劃重大問題研究。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47]高慶華等.自然災害系統與減災系統工程.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48]高慶華等。中國地震應急區劃對策。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67 ~ 117。
[49]高慶華,馬宗晉。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進展。北京:氣象出版社,2009。
[50]高清華等.中國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北京:氣象出版社,2011。
(2)重要文件
[53]高慶華。論地球運動與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系統。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88,第18期:1 ~ 18。
[54]高慶華,馬宗晉。未來10年中國自然災害宏觀預測及對策。見:中國減輕自然災害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8 ~ 10。
高清華。論沿海地區的災害管理系統工程。見:沿海地區的減災與發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78 ~ 187。
[56]馬宗晉,高慶華。自然災害減災系統工程初探。環境地質研究,1991,52 ~ 61。
[57]高慶華。太陽活動和地球運動研究在自然災害綜合預測中的作用。參見:天文學和自然災害。天文學和自然災害。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2 ~ 57。
高清華。中國的自然災害與減災系統工程。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1,14 (3): 241 ~ 253。
高清華,孫哲青。京津唐地區自然災害系統特征及發展趨勢預測。中國地質科學院學報,1991,(24):101 ~ 112。
高,高慶華。應加強減災的非工程措施。分類,1992,7 (1): 80 ~ 84。
高,高慶華。論城市減災系統工程。自然災害學報,1992,1(1)。
[62]馬宗晉,高慶華。論人口-資源-環境-災害惡性循環的嚴重性及減災新階段。自然災害學報,1992,1(1):12 ~ 17。
[63]高慶華。論企業減災系統。見:企業減災。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29 ~ 33。
[64]高慶華。論減災的社會化和產業化。中國減災,1993,3 (2): 7 ~ 9。
馬宗晉高清華。再論減災系統工程。自然災害學報,1995,4 (2): 6 ~ 13。
高慶華,馬宗晉,聶高眾。地質科學在自然災害綜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學報,1996,17 (3): 241 ~ 248。
高慶華,馬宗晉,聶高眾。地質科學在自然災害綜合研究中的作用。地球學報,1996,17(3):241 ~ 251。
高清華。洪水災害趨勢預測的探討。參見:高慶華主編《馬宗晉》。中國1998年長江洪水反思及21世紀防洪減災對策。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87 ~ 94。
[69]高慶華。要減輕洪水災害,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參見:可持續發展、人類安全和生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28 ~ 39
[70]高慶華,劉慧敏。中國自然災害及減災形勢分析。參見:中國可持續發展形勢分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53 ~ 314。
【71】高清華,張業成,蘇貴武。自然災害風險初探。地球學報,1999,20 (1): 81 ~ 86。
[72]高慶華,蘇貴武。中國自然災害研究進展。中國人口資源環境2001,11(2):126 ~ 127。
[73]高慶華,馬宗晉,李誌強,劉慧敏。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確保社會可持續發展。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0 ~ 14。
[74]高慶華。中國自然災害分布及分地區減災對策。《地球科學前沿》2003年第10卷(特刊):258 ~ 263。
[75]高慶華,劉慧敏,蘇貴武。防疫減災綜合體系初探。自然災害學報,2004,13 (1): 16 ~ 24
馬宗晉,高慶華。中國北方第四紀氣候變化與未來幹旱災害分析。第四紀研究,2004,24 (3): 245 ~ 251。
[77]高慶華,杜建軍,周先強。回顧李四光對防震減災的貢獻用系統整體觀指導防震應急。地球科學學報,2008,39 (3): 385 ~ 391。
[78]高慶華。論地震應急系統工程。分類,2009,24(1):127 ~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