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不出門,家長該怎麽辦?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註。努力幫助孩子解決成長中的煩惱,對孩子以後的發展影響很大。教育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孩子抑郁不出門教妳怎麽教育孩子,家長該怎麽辦?
孩子抑郁,家長該怎麽辦?1 1.及時就醫。當發現孩子有抑郁癥的癥狀時,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及時就醫,因為抑郁癥在早期是非常容易治愈的,但是隨著患病時間的增加,治療的難度會不斷增加,患者很難擺脫抑郁癥的傷害。所以建議家長把握好最佳治療時機,讓孩子快速擺脫傷害。
2.陪著孩子。孩子患上抑郁癥後,家長壹定要重視家庭的關愛,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在治療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身體健康,心理問題更容易解決。
3.關註兒童運動。運動對調節抑郁情緒有壹定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很容易因為抑郁而影響身體健康,導致發育遲緩。這時候運動可以對抗抑郁癥帶來的各種不適。所以家長壹定要重視孩子的運動,保證每天能做30分鐘以上的戶外運動。
4.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治療抑郁癥最常規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逐漸調整自己的心理問題,認識到心理障礙,所以家長可以用這種方法幫助孩子調整。
最後,孩子患抑郁癥並不是壹件可怕的事情。只要及時治療,也是可以治愈的。所以,面對孩子的抑郁癥,沒必要太緊張,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而如果發現經過壹段時間的調理,孩子的抑郁癥狀沒有改善,就要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
孩子抑郁父母該怎麽辦2。
接受他/她的抑郁,其實是壹種生理癥狀。
病後能否被接受,是支撐抑郁癥患者繼續面對痛苦的重要因素之壹。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愛這個孩子,但是面對抑郁癥,父母也有自己的坎要過。
父母應該首先面對他們如何看待抑郁癥的問題。當孩子出現抑郁癥的癥狀,可能是抑郁或者沖動,失眠,拒絕學習,甚至自殺,父母有機會停下來想壹想抑郁癥是什麽嗎?我害怕這種疾病嗎?我的孩子有抑郁癥的癥狀。我怎麽覺得孩子為什麽會生病?是因為他太執著於思考(把自己的病歸咎於個人因素),還是受外界影響,看了太多奇怪的電影,交了太多奇怪的朋友(把自己的病歸咎於外部環境)?很多家長想找病因,往往是因為接受不了孩子得了抑郁癥。
因為抑郁癥的病理機制相當復雜,當然家長還是可以評估孩子是否感受到某些環境或情境的壓力,但必須承認,在青春期之前,除了校園欺淩或非家庭暴力,大多數孩子感受到的壓力來自家庭:父母的期望和要求、情緒控制、身體暴力和攻擊行為等等。而父母是否願意敞開心扉,檢查孩子的壓力源是否與自己有關,或者只是把責任推給孩子或環境?
不管是什麽原因,抑郁癥其實是壹種生理癥狀。由於各種原因,兒童大腦中控制情緒穩定的內分泌失調,因此患有抑郁癥,服藥可能有助於調節內分泌穩定。抑郁癥壹旦開始,就已經引發了生理變化,就像頭痛和胃痛壹樣,需要治療。那麽,為什麽不需要隱瞞肚子疼,不公開呢?這其實是抑郁癥的汙名。
不要怕就醫,也不要急著去醫院。
如果孩子患有抑郁癥,應先帶孩子到精神衛生醫院就醫,明確診斷,根據情況及時治療。最好雙管齊下,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
不要急著去看醫生,為佛腳臨時抱佛腳,到處燒香,求菩薩保佑,求風水先生調風水,也不要去壹些百度競價排名靠前的私立醫院,或者網上到處打廣告的小醫院就醫。他們往往以誇大療效的廣告吸引患者家屬,以所謂的神經遞質檢測儀器評估,以所謂的國際最新治療儀器和所謂的無毒副作用的純中藥制劑治療抑郁癥,在醫院公開打廣告,保證絕對治愈,終身不復發。
這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醫院開始把目標鎖定在難治性抑郁癥患者身上,往往會讓患者損失金錢,耽誤時機。
家長要多了解抑郁癥相關的心理健康科普知識,了解常用的有效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了解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過程,積極配合心理治療或心理咨詢。
現在三甲綜合醫院都有心內科門診,越來越多的醫院都有精神科或者臨床心理科,有的叫心身科,神經心理科。這些科室大多有心理治療師,可以進行心理治療。
由於我國心理咨詢師的隊伍良莠不齊,家長在尋找心理咨詢師時,需要了解咨詢師的個人資質和培訓背景,機構的管理是否規範。最好找有精神科實習或工作經驗的心理咨詢師或心理咨詢專家。有些心理咨詢師僅憑寫幾本流行的心理學書籍或暢銷書就自稱專家,但未必有豐富的臨床咨詢經驗和規範的培訓督導。
重要的是要有邊界的陪伴。
如果家長逐漸接受孩子有病,那也只是過了第壹關。面對抑郁孩子情緒的起伏,有時會有自殺的念頭,這將是父母需要經歷的第二關。在我所接觸的家庭中,有壹大類父母,他們袖手旁觀,觀察並對他們生病的孩子說,“妳應該振作起來”和“不要讓抑郁癥的癥狀打敗妳”...但通常孩子們的反應更多的是激動和憤怒:“我就是忍不住。”妳生病到壹定程度後,積極的思考是沒有用的。以前可能有用,但是別人無法判斷情況在哪裏。過了某個點,就像是壹次攻擊,提醒妳不能做這些事。這時候過度的正面鼓勵、引導,或者建議,對於抑郁癥的孩子來說,反映的是家長雖然想接受孩子的病情,但還是無法理解孩子在病中的經歷和感受,或者通過建議讓家長有意識的幫助。這個時候,家長就像壹個無助的旁觀者。通過評論和給生病的孩子提建議,他們經常感到疏遠和不舒服。
另壹種父母跳起來和他們生病的孩子跳舞:“如果妳想死,我會和妳壹起死”和“如果妳這麽沮喪,妳是在折磨我”...這讓孩子的抑郁成為自己的負擔,看起來是想用自己的生命去激勵孩子,阻止孩子陷入抑郁或自殺的境地,但也可能導致抑郁孩子更深的愧疚和內疚,成為另壹層壓力。此時,由於父母無力面對抑郁癥的變化,將自己的無力感與孩子的抑郁癥狀混為壹談,往往會增加治療的難度。
父母的陪伴當然重要,但陪伴的過程需要加入真正的‘理解’。即使最後妳還是不明白,但努力去理解它已經是壹種積極的行為了。試著聽聽抑郁癥孩子經歷的病程和疾病帶來的影響,然後說說家長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困惑,或者分享自己想幫卻幫不上的感受,問問孩子還能做些什麽。以我的經驗,孩子通常會問父母:“我生病了,妳還愛我嗎?”父母通常會對這個問題感到驚訝,他們的回答大多是:“當然。(當然也有少部分家長不接受,但這樣的家長自然不可能進入陪伴的過程)。
對於生病的孩子,要檢查確認父母是否會因為孩子生病而感到羞辱和失望,進而失去對自己的關心。這個時候,父母的陪伴、理解、對他們關系的確認,有助於孩子在脆弱的時刻,知道自己仍然被愛著、被關心著、被關心著,更能挺過抑郁癥的侵襲。這個時候,父母,站在孩子身邊,不離不棄地繼續表達關心,卻沒有參與到孩子應對抑郁癥的過程中。陪伴本身就是支持孩子繼續活下去的力量。但是,如何面對癥狀的影響,只能由患病的孩子自己決定。
家長也需要心理咨詢和治療。
最近的壹項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的家庭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於普通的正常家庭。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被診斷為抑郁癥的青少年和無精神障礙的青少年的家庭功能。
研究人員找到了13至18歲的18名兒童及其壹級親屬* * 70人,將診斷為抑郁癥的青少年家庭設為實驗組,將無精神障礙的青少年家庭設為對照組,並從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兄弟姐妹數量及年齡、父母婚姻狀況、經濟收入等方面確定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家庭成員。
在實驗過程中,家庭治療師對每個家庭進行結構化的家庭訪談,從溝通、規則、角色、領導、沖突、攻擊性、情感、個性和保持凝聚力等九個方面評估其家庭功能。兩位家庭治療師采訪了這些家庭。為了避免被不必要的信息幹擾,他們事先並不知道受訪者是抑郁癥青少年的家庭還是普通家庭。評估采用標準化編碼系統。在對編碼數據進行分析後,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家庭在七個方面的平均分低於正常家庭,尤其是情感維度。兩個家庭在規則和領導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抑郁青少年的家庭似乎很難表達情緒。
與普通家庭相比,抑郁青少年的家庭成員在相互溝通、角色定位、沖突解決、攻擊性表達、情緒表達、保持獨立性和凝聚力等方面存在困難。這種家庭的父母很難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也很難承認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欲望、感情和想法。
孩子抑郁,家長該怎麽辦?3 1.多表揚他們,不要給他們任何壓力,對他們有耐心,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懂得尊重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敞開心扉與妳交流,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同時,家長要給孩子壹個良好的環境,正確引導。慢慢來,不要著急,越著急越沒用,因為他們可能會反抗,所以我們不能硬碰硬,不然孩子的病情會更嚴重。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緩解他們的情緒,只能耐心等待,多觀察多帶他們出去運動,慢慢緩解情緒。
2.讓他們參加社交活動,和朋友出去玩,或者讓朋友來家裏吃飯玩。讓他們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因為他們缺乏與外界的接觸,所以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會有動力和興趣。所以,讓他們多參加壹些社會活動,慢慢的他們就會越來越好,抑郁也會減輕。
3.正確引導他們,給他們正能量,讓他們參加壹些誌願者活動。因為給別人壹些幫助對治療這個病有好處,讓父母和孩子壹起參加誌願服務也會拉近妳們的關系。
4.父母每天都要花壹點時間陪他們,在這期間,妳要用心陪伴他們。簡單的陪伴也能有效減少他們的抑郁。其實感情是治療這種病最好的藥。父母壹定要用愛去影響,同時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他們應該冷靜下來,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