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不喜歡工作”可以算是壹個危險的信號。
相對於其他職業,會計工作是壹個“越老越吃香”的行當。但因為老張不喜歡,沒有專心學習新的會計專業知識,反而在工作中表現出倦怠,最終導致辭職,這不得不讓我警醒。
銷售專業畢業已經七年了,但是年輕時的激情已經少了很多。面對復雜的同事關系和飽和的市場環境,我開始退縮,自然也就無法喜歡了。
網上有句話:“如果妳不喜歡現在的工作,要麽辭職,要麽閉嘴。”
大多數人都想過退出,但有多少人輕舉妄動?
閉嘴,什麽也別說。妥協只會讓妳越來越不喜歡。那麽接下來我們該怎麽辦呢?
如何面對自己不喜歡的職業是壹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長期考慮。在鬥爭中,我找到了我的朋友文彬,壹個職場上的“滑頭”,並向他請教。
文彬曾在壹家世界500強公司工作多年,經驗豐富。他沒有給我具體的建議,但是他教會了我如何深入思考問題,結合別人的經驗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
1,面對選擇,妳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認識自己。
當我告訴文彬我在職業生涯中面臨的困境時,他建議我先了解自己,理清自己和工作的關系。
我們的事業因為這麽多的選擇而精彩,人各有所長,互相成就;同樣被太多的選擇所迷惑,人們四處張望,消磨時間。
找到正確的道路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如何走出迷茫,走向精彩的人生,我們先來看壹頭牛的故事。
莫林·希基(Maureen Hickey)是香奈兒前全球首席執行官,她也有過職業選擇的困惑時期。
大學畢業時,莫林·希基的同學們都提前規劃好了職業道路。有人進入金融投資領域,有人做管理咨詢,有人投身法律或醫學等賺錢的行業,但莫琳·希基仍然毫無頭緒。
莫林·希基(Maureen Hickey)的父親是壹名頂級律師,她隨大流參加了法學院的入學考試。然而,考試進行到壹半,她退出了考場。因為她知道,這條路不是她想走的。
後來,莫林·希基逐漸意識到,她真正想要的是“生活在巴黎”。
另外,她知道自己喜歡和別人合作。認識到這壹特點,Maureen Hickey從市場營銷入手,壹步步走上藝術設計的職業道路。
莫林·希基(Maureen Hickey)在面臨職業選擇的時候,先搞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麽,再選擇自己想要什麽。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好建議。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有壹個小時解決問題,我會花55分鐘思考問題本身,5分鐘思考解決方案。”
所以,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職業,不妨先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們是真的不喜歡,還是被迫不喜歡?我們不喜歡工作環境還是工作本身?
有時候,我們很喜歡壹份工作,卻因為生存壓力而不得不選擇另壹份工作。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不喜歡公司文化或工作氛圍,但我們認可這份工作本身。
如何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那個答案。
2.試著喜歡妳的工作。
大多數人在年輕時或大學畢業時有更多的職業選擇。壹旦我們紮根於某個領域,就很難改變職業方向。畢竟每個行業的成功都離不開多年的努力。
如果放棄已經積累的知識、經驗和人脈資源,進入壹個全新的領域,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趕。我們必須考慮風險。
在風險和“不喜歡”面前,這兩種權利危害較小。如果風險太大,主動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可能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我不再喜歡它了。我們還能讓自己“喜歡”這份工作嗎?
是的,我可以!
曾經有壹個年輕人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但後來他成了日本的“商業聖人”。
這個曾經的年輕人叫稻盛和夫。在他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公司後,他在80歲時接受了日本政府的請求,成功地將JAL從破產中拯救出來。
大學畢業時,稻盛和夫找不到工作。經好心老師介紹,進入壹家陶瓷制品公司上班。
但是稻盛和夫在大學學的是有機化學,現在從事陶瓷行業,卻是從事無機化學。最重要的是,他本人對陶瓷行業不感興趣,更談不上喜歡。更有甚者,他工作的公司經常拖欠工資,這讓稻盛和夫更加不滿。
面對諸多“不喜歡”,稻盛和夫沒有抱怨,他開始主動“喜歡”自己的工作。
稻盛和夫致力於研究。為了節省更多的時間,他把所有的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為了跟上世界上最先進的陶瓷研究,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專業雜誌和書籍,以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
從此,稻盛和夫慢慢走出了連續的苦難和挫折,事業逐漸走向輝煌。
董卿說:“當妳真正想有所成就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妳。”在了解了稻盛和夫的故事後,我對董卿的這句話深信不疑。
在有限的人生裏,與其帶著負面情緒工作,不如換個心態,試著喜歡自己的工作。
“喜歡”在這裏是壹個動作,要求我們在平凡、枯燥甚至疲憊的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只要妳全身心地投入,付出和別人壹樣多的努力,妳壹定會發現自己作品的美。隨之而來的是成就感和幸福感。
這個時候,“喜歡”就會變成壹種感覺。
3.當時機成熟的時候,就隨它去吧。
辛苦之後,喜歡上自己的工作是壹種福氣。但是,物是人非,誰能保證他壹輩子不跳槽呢?如果再面臨壹次職業選擇,怎麽做才能少走彎路?
俗話說:“家有老人,如有至寶。”當我們面臨困惑時,請教有經驗的長輩或專業人士,或許能幫我們解開謎團。
許多人都知道摩西奶奶的故事,她的壹生簡直就是壹個傳奇。摩西奶奶77歲開始繪畫,80歲舉辦展覽,87歲出版自傳。直到她101歲去世,她的故事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她生前出版了壹本書《生命只有壹次,做自己喜歡的事》。書中的故事和摩西奶奶的生活態度激勵和鼓舞了許多人。
摩西奶奶曾經寄了壹張明信片來回復壹位面臨職業困惑的年輕人的來信。明信片上的信息是:“做妳喜歡的事,上帝會幫妳打開成功之門,即使妳現在已經80歲了。”
寫信的那個年輕人叫渡邊淳壹。此時,他已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擔任某醫學院的醫學科長。然而,由於對醫療的失望,渡邊淳壹開始了他的文學探索。在摩西奶奶的鼓勵下,他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並最終成為日本當代著名的小說作家。
有專家帶路固然重要,但自己去了解更重要。
每個人對自己不喜歡的職業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法。
渡邊淳壹放棄醫學,投身文學,因為時機已經成熟。他當時沒有經濟壓力,而且有很好的文學基礎,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和作品。
稻盛和夫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積極擁抱工作;
莫林·希基沒有選擇她父親的律師職業或任何其他有更光明未來的道路。因為她很清楚自己擁有什麽,想要什麽。
知道了別人的故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個世界上,沒有固定的規律,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
文彬首先幫助我分析問題,重新認識我自己和我的工作。他告訴我,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全力以赴,盡力喜歡自己的工作。在努力中加深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更有利於以後的職業選擇。
如果妳是職場新人,最好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選擇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務實的工作態度和提升能力比“談喜歡”更重要。
如果妳在妳的領域取得了小的成就,但是妳看到在這個領域取得更高成就的人,妳心裏知道這不是妳想要的。然後適當積蓄力量,總有壹天,妳會再次為夢想起航。
如果妳的職業選擇涉及到幸福、價值、人生意義等話題,那麽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它會帶妳去妳應該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