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NLP“語言的魔力”閱讀劄記——第二章框架與框架轉換

NLP“語言的魔力”閱讀劄記——第二章框架與框架轉換

*心理學上的“框架”是指那些在互動中全面指導思想和行為的關註點和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框架與在特定事件或經歷中認識到的情況有關。

*框架,就像它的字面意思壹樣,圍繞交互關系建立邊界和約束。因為框架會“標記”經驗,引導註意力,所以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對具體經驗和時間的解釋和回應方式。

*框架將使交互更加有效,因為它們將決定哪些信息和主題在交互目標的範圍內,哪些不在。例如,“時間框架”就是壹個建立框架的常見例子。較短的時間框架使人們專註於任務,而較長的時間框架可能使人們更加關註發展關系。

* * * NLP的溝通框架包括“結果”框架、“喜歡”框架和“反饋代替失敗”框架。

*建立壹個結果框架意味著考慮和評價與實現特定目標或願望的狀態相壹致的所有活動或信息。成果框架側重於預期的成果和效果,以及實現這些成果所需的資源。這樣,結果框架仍然專註於解決問題,並在未來帶來積極的可能性。問題框架強調的是“怎麽了”或者“妳不想要什麽”,而不是妳想要什麽或者想要什麽。

*所有“問題”都可以被重新視為變革、成長和學習的挑戰或“機遇”。所有的“問題”都表明了想要的結果。如果有人說“我的問題是我害怕失敗”,可以想象這意味著有壹個目標:“相信我會成功”

人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消極地陳述自己想要的結果,比如“我想避免尷尬”、“我想戒煙”、“我想擺脫這種沖突”。這樣做會把註意力集中在問題上,而事與願違,往往會形成與問題相關的嵌入式暗示。想象壹下,“我想不害怕”實際上暗示著“害怕”是思想本身的壹部分。使用結果框架會問“妳想要什麽”或者“如果妳不害怕,妳會有什麽感覺”

*當結果或要求狀態被稱為獲取信息的焦點時,雖然問題狀態沒有被完全理解,但往往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就像壹個框架”的重點是“好像”預期的目標或結果已經實現。失敗框架的反饋強調如何將看似問題、癥狀、誤解解讀為反饋而非失敗,幫助我做出調整,轉向向往的狀態。當註意力從“問題”轉向“結果”時,新的可能性就出現了。

*人們早就指出“目標指導行動”。具體結果本身設定了框架,以決定什麽被認為是相關的、成功的和“在框架內”的;什麽被認為是不相關的、無用的或“不在框架內”的

*改變我們將註意力集中在特定情境或互動上的結果,會改變我們對與情境相關的事物的有意義的判斷和理解。

*反應模式的另壹個結果是發表聲明,將人們的註意力從某個判斷或總結已經固定或暗示的目標轉向另壹個不同的目標。這種模式的目的是挑戰(或加強)這種判斷和總結的適當性。(書中舉了壹個很好的例子。壹個人在做壹件事的時候感到挫敗,是因為ta“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也是因為ta想要“做得完美”。從這個結果來看,人們會把註意力集中在“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來解釋自己做錯了什麽或能力不足”上但如果我們把“做得完美”改為“探索”、“學習”和“發現新事物”,這將極大地改變我們處理和理解接觸中遇到的經歷的方式。是“做得完美”的失敗,是“發現新事物”的成功。)。實踐的結果是學習新的東西,而不是證明妳已經知道如何完美地做事情。回想壹下互動過程,妳會發現妳學到了什麽。"

*催眠師埃裏克森的話:“很重要的壹點是要有安全感和準備好的感覺;要充分意識到,無論發生什麽,妳都能應對——而且應對起來非常愉快。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也是很好的學習——事發後回過頭來看,會發現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用的學習。這可以讓妳評估自己的實力。它還允許您發現您內部的哪些區域需要更高的安全性。應對妳遇到的好的或壞的事情,並充分處理它們——這是生活的本質樂趣。”在這其中,對於壹個結果(控制局面)被視為“失敗”的東西,被轉化為另壹個結果下的反饋(“對道德上的好或壞的事情做出反應,並充分處理”)。

*換盒重在幫助人們改變感知問題的框架,從而重新解讀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改變框架的字面意思是圍繞壹些心理意象或經歷改變新的或不同的框架。從心理學上來說,把壹個東西“換個框架”,就是把它放在壹個與之前不同的背景框架或情境中,從而改變它的意義(妳可以想象自己變成了另壹個人)

*對於壹個具體的經歷或事件,因為心理框架會決定我們“看到”和感知到什麽,所以會影響我們對某種情境的體驗或解釋方式,如下圖所示。

*改變盒子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大的畫面”,實現更合適的選擇和行動。換箱是為經驗或情境的內容設置壹個新的心理挖掘機器,擴大我們對情境的理解,從而更智能、更有建設性地處理情境。

*常見的換箱模式:以更長期(或更短期)、更大人群(或從個人角度)和更大(或更小)的視角重新評估(或強化)壹個動作、總結和判斷的意義。

*更改幀大小和切換到另壹個結果之間的區別是:

?* *切換到另壹個結果是直接改變目標,即專註於框架的具體結果變化;

* *改變框架的大小是為了保持最根本的目標結果,而是調整框架範圍的大小。如:長期看問題VS短期看問題;總的來說,VS暫時是;總的來說,vs是針對個人的;壹千年後對壹年後。

*改變框架尺寸與我們視覺的寬度或廣度有關。書中舉了壹個電影《酒館》的例子。影片開頭的場景是壹個特寫:壹個天使般的男孩在用動聽的聲音唱歌。圖片看起來又甜又健康。但是隨著鏡頭的拉近,我們看到了那個穿著軍裝的男孩。後來我看到他手臂上戴著有納粹標誌的臂章。隨著畫面的尺寸越來越大,我們終於看到了那個男孩在壹個納粹的大機會上唱歌。隨著畫面邊框尺寸的變化,其信息所帶來的意義和感覺已經完全改變了。

*我們所關註的框架的大小決定了我們所能感知的大部分意義和含義,這在有效解決問題中尤為重要(個人理解,框架的大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格局的大小)

*根據不同的情況,壹個經驗行為或事件有不同的意義和結果。如“雨”本身既不是“好”也不是“壞”。相關的判斷與他在某種情況下帶來的後果有關(對應的例子:雨對幹燥的人是好的,但對因洪水正打算舉行戶外婚禮的人是壞的)

* NLP的情境變化框“接受所有行為在某些情境下都是有用的”。語境轉換的目標是實現特定行為在特定情境下的有用性,從而改變人們內部對它的負面反應。

書中壹個很好的例子:壹位母親,她青春期的兒子經常在學校和人打架,她幾乎要瘋了。針對這種情況的話“所以,妳兒子可以在妹妹上下學路上被騷擾的時候保護她。這不是很好嗎?”這可以幫助她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問題,從而改變她對兒子行為的看法。這位母親能夠體會到兒子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是有用的,因此她可以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而不是感到羞愧和無法忍受(個人感覺: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利用好別人的特點,而不是將其視為缺點)

* *另外,當他的行為在特定情境下被證實是有用的,而不是被攻擊和指責,那麽兒子就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而不必盲目反彈。下壹步,母親和兒子可以找出兒子學校行為的積極意圖和興趣,探索更合適的替代方案。

*個人觀感:任何行為都沒有好壞之分。要看這種行為用在什麽場合。如果妳把它當成壹個事物的特性,妳會發現更多的有趣和可能。

*意義切換是改變我們對某壹特定事件或情境的觀點或理解。例如,開放空間是農民種植作物的機會,是建築師建造家園的空間,是年輕夫婦野餐的地方。不同的人看不同的東西,因為他們的觀點和目的不同。

*NLP的“意義切換”旨在探索人們外在行為背後的意圖。在NLP中,這通常是通過找出特定癥狀或問題行為的“積極意圖”、“證明目標”和“元結果”來實現的。NLP的壹個基本原則就是把自己的“行為”和“自我”分開。也就是說,區分行為與產生行為的積極意圖、作用、信念是非常重要的。根據這壹原則,回應問題行為的“深層結構”比回應表面表現更尊重、更有利於發展、更有效。在更大的框架內理解癥狀或問題行為想要達到的積極目標,將改變對行為的額外內部反應,並打開壹扇門,以更有意圖和創造性的方式采取行動。

書中舉的例子很好。這是關於壹個男孩抱怨他的父親總是反對他的計劃。然後輔導員提醒他:“有壹個父親試圖保護妳免受任何傷害和失望,這不是很好嗎?”我敢打賭沒有幾個父親這麽關心自己的孩子。“讓年輕人理解他父親的意圖,年輕人把他父親視為幫助他改進計劃的潛在資源,而不是障礙或絆腳石。

*意義轉換致力於找出問題行為的潛在和可能的積極意圖。其目的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行為背後的積極的內在動機(如渴望安全、愛、關懷、尊重等。);第二,兼顧正面利益(如保護、翻譯關註、認可等。)可以由更大的制度或行為帶來的。

批評家的壹個主要問題是,他們喜歡用總結性的判斷得出結論。比如“這個項目太貴了”“那個想法實現不了”這類口頭總結的壹個問題是,從表達的方式來看,人們只能同意或者不同意。

*批評者通過思考“如果問題發生了會怎樣”來找出錯誤。好的批評家往往會采納他人的觀點,那些與所呈現的計劃或活動沒有直接關系,但會受其影響的人,或者那些會影響計劃或活動實施的人(積極的或消極的)。

*用積極的意圖做出積極的陳述,比如“避免壓力”VS“變得更加放松和舒適”。“避免壓力”描述的是妳不想要的,“變得更加放松和舒適”描述的是妳想要的。

*測試批評並從問題框架轉化為結果框架的壹個核心語言技能是識別並觸發具有積極意圖的積極陳述的能力(即專註於妳想要並得到的東西,而不是妳不想要或避免的東西)。

*為了引發積極的意圖或指導方針陳述,妳需要問壹些問題:“如果(壓力/成本/失敗/浪費)是妳不想要的,妳真正想要的是什麽”或“如果妳能避免或擺脫妳不想要的,妳會得到什麽(或什麽好處)”

*化批評為探究,用積極的話語引導積極的意圖。比如“那太貴了”改成“我們要怎麽付錢”;“這個想法永遠不會實現”被改成了“妳打算怎麽實現這個想法”;“這個計劃不現實”改為“妳如何讓這個計劃的步驟更實際、更具體”

*註意“怎麽樣”和“怎樣”的問題。這種問題壹般是最有用的。“為什麽”之類的問題往往預示著其他判斷(“為什麽”容易讓人產生質疑和矛盾的感覺),容易導致矛盾的反對意見。“如何/如何”問題可以最有效地重新聚焦於結果框架或反饋框架。

*響應的核心:意圖和重新定義。其中包括:

*所有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或在某個時間)都有積極的意圖。從采取行為的人的角度來看,是行為發生時場景中的壹個恰當的行為。回應意圖比回應行為更容易,更有建設性。

*學會思考語句背後的意圖,而不是直接回應語句本身。意向模式的處理如下:如果客戶說“雖然我喜歡,但是我擔心太貴了”,應用意向模式的回答可以是“讓妳物有所值很重要”。這樣會把客戶的註意力轉移到判斷某樣東西太貴(“物有所值”)背後的意圖上,有助於把客戶的問題框架回應變成結果框架回應。

*重新定義的模型如下:“妳的意思是妳覺得這個標誌太高了,還是妳在乎能不能買得起?”這是對“擔心太貴”的重新定義。註意:“想”和“關心”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於“擔心”。他們認為更多的是認知過程,而不是情緒反應(這使得交易更有可能被視為反饋)。也就是說,更多的是描述而不是判斷。

*重新定義新的思維和互動方式。把“痛”重新貼上“不舒服”的標簽,比如“妳有多痛”VS“妳有多不舒服”,效果不壹樣。這種語言切換方式往往會自動改變人們對其痛苦的感知。因為“不舒服”這個詞包含了“舒服”的嵌入式含義。“痛苦”沒有這樣的正面含義。

*用壹個詞來表達壹個具體的想法或概念,然後找另壹個詞,這個詞也能表達同樣的想法或概念,但比原來的詞更積極或消極。比如:

*這種重新定義是為了減少負面評價和對汙名(負面標簽)的濫用,尤其是當標簽被用來描述在某些方面與眾不同的人時。因此,學會將帶有負面定義的詞語變成語言中的真理或中性詞語,可以幫助人們從更廣闊、更少評判的角度看待他人。

*使用第二人稱意味著在特定的情況或互動中,將自己置於另壹個人的視角或“感知位置”。這意味著改變妳的觀點,就好像妳是另壹個人。在第二人稱中,妳從另壹個人的角度看、聽、感受、品嘗、嗅、互動;設身處地為他/她著想,過他/她的生活,站在別人的立場等等。(有點像演員,把自己變成另壹個人,另壹個角色)

*第二個人說,需要與另壹個人的觀點、信念和假設聯系起來,從另壹個人的世界觀中感知想法和事件。能夠從另壹個人的世界觀來看情況,通常會給妳帶來很多新的感悟和理解。

*當妳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時,妳成為他,感受他,思考他,用他的眼睛看,用他的耳朵聽。妳必須完全了解他,才能理解他行為的本質。

*地圖不是真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化世界地圖。世界上沒有唯壹正確的地圖。

*最有智慧和同情心的地圖是那些提供最廣泛和最豐富可能性的地圖,而不是那些最“現實”或“準確”的地圖

*妳可以從至少三個角度或“世界觀”來考慮,以豐富妳對情況的理解和妳的總結:

特別說明:原著更精彩。這本讀書筆記的初衷是為了節省想更好地了解這本書的人的閱讀時間;也希望能對妳的生活和工作有壹點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