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閑暇時間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涉及到自我狀態的表達。當壹個人向另壹個人傳達壹個信息(壹個刺激)時,他期望對方有壹定的反應。這種壹方傳達某種刺激,另壹方回應的過程,就是最簡單的溝通。簡單的交流只涉及兩種自我狀態,更復雜的交流涉及更多(三種或四種)自我狀態。壹次對話由多次溝通組成。當壹個人開始交流(或回應對方的刺激)時,他可以選擇從哪種自我狀態來發送他的交流或刺激對方的自我狀態。這種本能是健康人身上的壹種自動反應,可以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適當的反應。為了了解壹個人如何與他人相處和溝通,溝通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互補交易
當刺激的方向和反應來自的地方處於同壹個自我狀態時,答案也是指向發出刺激的自我狀態。在P-A-C圖中是平行的,這種溝通壹般進行的很自然很順暢,雙方的預期也很協調。互補交流只要保持互補,就可以永遠繼續下去,或者直到不想繼續這個話題。
2.交叉交易
當刺激的方向和反應的方向處於不同的自我狀態時,答案的方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來自刺激的自我狀態。在P-A-C圖中是交叉或平行的,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對刺激的意外反應。造成不恰當的自我狀態,使溝通交錯中斷。此時,人們可能會退縮,逃避對方或者改變交流方式。
但是交錯交流也不全是壞事。人們有時可能會陷入壹種無效的互補溝通模式。這時候如果能改變他們的自我狀態,或者引導他們到另壹個自我狀態,交流就會錯開。並引出有用的想法和觀點來面對問題,讓接下來的交流有意義。比如甲、乙關於孩子自己和家長的內心交流:甲:“我吸!”" B:"振作起來!答:“我不知道。”乙:“試試看!”甲:“不行啊!“乙:”妳沒救了。“我告訴過妳,不是嗎?“以上對話是無效溝通。如果B以成年人的身份問自己“妳說的不好是什麽意思!或者像個孩子壹樣對自己說,“哦,妳應該聽聽我有多壞!”“A的反應可能不壹樣。比如在心理治療中,為了促使患者(病例擁有者)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就需要使用交叉溝通。比如,當案主說自己不知所措的時候,他站在有學問的孩子的自我上,尋找會抓住他內心的父母。咨詢師必須選擇用不同的自我來回應他,從而打斷他的交流,使他轉向其他有益的自我來面對問題。顧問可能的反應:
a、自由的孩子自我:哦,妳真的錯了!妳怎麽知道的?
b、大人:妳有能力找到解決辦法。
C.積極控制的家長:不要對自己漠不關心,想辦法解決。
以上任何壹種都會打斷原有的交流,並可能使案主產生不同的記憶。當開始使用成年人或自由兒童的思想時,咨詢者可以平行溝通,以加強其成年人和/或自由兒童的行為。
3.隱藏的交流。
隱性交流包含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信息從壹個或兩個自我同時傳遞給另外兩個自我。它傳達了壹個公開的社會信息和另壹個隱藏的心理信息。它可以是對偶的(四個自我狀態)或角形的(三個自我狀態)。隱性交流的結果是由心理層面的內容決定的,而不是社會層面的口頭信息。
角度型隱藏通信
下面的交流是壹個銷售員給買家的信息。同時,他馬上表達壹個隱藏的信息,讓買家的孩子上鉤,決定購買他的產品。這條信息是無聲的。我們稱之為心理戰術。成人自我與成人自我之間的信息是公開的,稱為社會信息。回答者可以從任何自我來回答。
雙重隱藏通信
在隱性交流中,社交層面通常是通過語言;在心理層面,妳需要觀察非語言的暗示。這些都可以在語氣、手勢、姿勢、面部表情中找到。這些非語言線索也是細微的線索,比如呼吸、肌肉緊張、脈搏頻率、瞳孔放大、出汗程度等等。事實上,每壹個交流行為都有壹個社會和心理信息。但在隱性交流中,兩者並不壹致,通過語言傳遞的信息與通過非語言傳遞的信息不壹致。這種不壹致往往是心理遊戲和負面情緒的邀約。隱性交流的結果取決於心理信息。往往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他發出的隱藏信息。這種交往不壹定不誠實,但往往會導致心理博弈和不愉快的結局。
妳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和別人的互動以壹種很不舒服的感覺結束,然後妳對自己說了這樣的話:
“為什麽我總是遇到這種事情?”“為什麽又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他(她)應該和別人不壹樣,可是怎麽會……”
事情變成這樣,但同時發現以前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妳會感到驚訝嗎?
如果妳有這樣的經歷,妳就是在玩壹個傳播分析方面的心理遊戲。就像球類遊戲或者桌遊壹樣,心理遊戲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艾瑞克·伯恩是第壹個註意到“心理遊戲的可預測性”的人,他也提出了壹些分析心理遊戲的方法。下面我們將探討分析心理遊戲的各種方法。
壹、兩個智力遊戲的例子
例1:傑伊遇到了簡,愛上了她,並決定住在壹起。剛開始很美好,但是幾個月後,好日子好像結束了。傑伊開始忽視簡的需求和感受,不僅對她大吼大叫,還經常醉醺醺地回家,總是“忘記”還錢。
雖然他那麽壞,簡還是和他在壹起,他態度越差,她就越包容他。這樣持續了三年。簡毫無預兆地突然離開,投入了另壹個男人的懷抱。傑伊回家後發現了壹張紙條,上面寫著她再也不會回來了。他驚呆了,喃喃自語:“怎麽會這樣?”他瘋狂地去找簡,懇求她回到他身邊。他越是懇求她,她越是嚴厲地拒絕他。他陷入了沮喪、被遺棄和無價值的感覺。他試圖去發現哪裏出了問題,以及另壹個人擁有而他沒有的東西。
奇怪的是,傑倫之前有過兩次同樣的經歷,每次他都對自己說:“再也不會了。”但又壹次發生了,每次傑倫都覺得目瞪口呆,被拒絕。
傑伊玩的遊戲叫踢我。
簡以前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在遇到傑倫之前,她有過幾個男人。壹開始他們都對她很好,但是沒多久就變得很壞。她以“小女人”的身份忍受著,但最後,她突然拋棄了對方。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無可指責,還有點驕傲。她對自己說:“是的,男人都這樣。”後來,她和另壹個男人發展了同樣的故事。
這個罕見的遊戲叫做“我抓到妳了,狗娘養的。”(現在我抓到妳了,狗娘養的簡稱NIGYSOB)。
例2:莫莉是壹名社會工作者,她正在和壹名抑郁癥患者交談。
案例:壹件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的房東把我趕出來了。我不知道該怎麽辦。
莫莉(皺眉):那太糟糕了。能為妳做什麽?
凱斯(無精打采):不知道。
莫莉:為什麽不找份報紙,看看妳是否能租到另壹棟房子?
案例:這就是問題所在。我沒錢付房租。
莫莉:我想我可以安排妳放松壹下。
案例:妳真好,但是我不想接受別人的救濟。
莫莉:那我會安排妳暫時住在青年招待所,直到妳找到新的住處。
案例:謝謝,但是我心情太差了,我怕我受不了和很多人住在壹起。
莫莉試圖思考是否還有其他方法,但她的大腦壹片空白。
案子嘆了口氣,站起來說:“謝謝妳想幫我。”我不高興地走開了。
莫莉問自己,“到底是怎麽回事?”她起初很驚訝,然後感到虛弱和沮喪。她覺得自己真的不是壹個好幫手。
與此同時,走在街上的凱斯也對莫莉非常生氣。他說:“她不是說要幫我嗎?結果,什麽也幫不上忙。”
類似的情況在他們兩人身上發生過很多次。莫莉經常想幫助案主,提出很多建議,但案主不接受,這讓她很難受。而且這個案子壹直拒絕別人的幫助,對試圖幫助他的人很生氣。
他們的遊戲經常成對出現。莫莉的遊戲叫“妳為什麽不…?”(為什麽不……?),而案件的博弈叫做“是,但是……”(是,但是……)。
二、遊戲的定義
關於遊戲的定義,傳播分析師之間有壹些分歧,所以這是因為埃伯恩本人在不同的著作中給出了不同的定義,我們傾向於使用埃伯恩後來的定義,即符合遊戲公式的六個階段。根據EricBerne的定義,心理遊戲是兩個人相處時的壹系列交流,但它包含了許多雙重的、模棱兩可的信息,並且它導致了壹些可預測的結果。所謂曖昧,就是表面是壹件事,裏面是另壹件事,而且是雙重的;所有的心理遊戲都是操控型的,有意無意的隱藏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對於不了解遊戲公式的人,我們可以這樣解釋:
遊戲是為了隱藏做某件事過程中的內在動機,它滿足以下條件:1。它不在成人自我的意識範圍內;2.在行為改變之前,這種動機還沒有明確表現出來;結果大家都覺得迷茫和不解,大家都想責怪別人。
第三,遊戲的典型特征
遊戲壹遍又壹遍的重復。每個人都會反復玩自己最熟悉的腦力遊戲,人物和背景會有變化,但遊戲風格是壹樣的。所以,如果在與人相處時,同樣的情況反復發生,就要註意是否有博弈。我們經常聽到壹句話:“為什麽這種事總是發生在我身上?”大概就是這樣。
遊戲不在成年人的自我意識範圍內。雖然人們壹遍又壹遍地重復著同壹個遊戲,但他們並不知道。直到比賽結束,他都會問自己:“為什麽這種事又發生在我身上?”即使在這個時候,他也不知道自己設計了這樣的過程和結局。所以,要知道有沒有博弈,可以從他們之間的關系看出有沒有冷漠。因為遊戲裏包含了冷漠,無視自己,無視他人,無視現實。玩遊戲時妳可能會得到很多安慰和關註,但都是負面的。所以,如果他們之間存在消極的安撫關系,就說明存在博弈。
在遊戲的最後,主角會體驗到自己扭曲的感覺。
參與遊戲的人之間會有隱性的交流。表面的交流之下,會有隱藏的信息在傳遞。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可以找到與自己玩的遊戲相匹配的人。比如壹個案件求助,莫莉主動提供,他們都認為這是他們的目的,但從結果來看,他們隱藏的動機完全不同。從他們傳遞的“隱藏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真實意圖。莫莉想要的是提供幫助但不被接受,而凱斯想要的是拒絕別人的幫助。
遊戲包括壹段時間的驚訝或困惑。這時候主角會覺得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有時候是角色互換。例如,傑伊發現簡要離開,簡突然決定離開。
回想壹下妳最近與人交往不舒服的經歷,把當時的過程寫下來,檢查壹下是否包含了遊戲的五大特性。妳最後的感受是什麽,這壹點很重要。這種感覺經常發生在妳身上嗎?
四、遊戲的三種強度
壹級遊戲:是社會可以接受的級別,通常是和不熟悉的人玩的心理遊戲。玩遊戲的人會願意把結果告訴自己社交圈裏的人。以上兩個例子都屬於這個層次。我們可以想象莫莉和她的同事在休息時談論他們的自我懷疑,她的案子在壹個酒吧裏,她的朋友痛罵社工的無能,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事情沒什麽特別的。事實上,壹級遊戲占了我們壹般人際交往的很大壹部分。
第二局:經常和親戚朋友家人同事等親近的人玩,結局比第壹局嚴重。伯恩認為這會導致我生活中的重要變化,比如離婚,離職,朋友之間不再聯系...我不想讓我的鄰居知道這些不好的事情。如果莫莉的案子當面挑戰她的能力,她可能會陷入更深的抑郁,更不願意和朋友討論,甚至傷心地辭職。
第三度遊戲:是最嚴重的程度。玩這種程度遊戲的人,把人生的舞臺當成了演戲和心理遊戲的場合,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比如醫院,法院,甚至殯儀館。通常這種級別的遊戲都涉及身體傷害,比如吸毒、殺人、強奸等。如果傑倫和簡打得更狠,傑倫可能會辱罵簡,簡可能會積怒,最後拿起菜刀朝傑倫砍去。
動詞 (verb的縮寫)公式遊戲
壹個人開遊戲就像釣魚的誘餌,吸引壹個人上鉤。只要妳上鉤,遊戲就開始了。所以,至少兩個人可以玩心理戰。如果壹個人想邀請我開始玩遊戲,而我沒有給他任何回應,遊戲就不會發生。
如果妳開始壹個遊戲,會有很多可長可短的交流。短的可能是兩三個來回的溝通,長的可能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反應之後會導致壹些變化,帶來壹些莫名其妙的混亂的感覺,然後結局就出現了。在這個階段,有的時候,如果妳能冷靜的回憶壹下整個過程,或許就能回憶起當初為什麽兩個人會開始這樣的心理博弈。
Ebern用六個階段描述了遊戲的過程,他稱之為遊戲公式:
誘餌+獵物=反應→轉化→混沌→代價
騙局+花招=回應→轉換→交叉→回報
例1我們來看看莫莉和她的案例的博弈。他告訴莫莉,在被房東趕走的時候,她藏了壹個誘餌,意思是“雖然妳想幫我,但我不會接受的,哈哈哈。”這時候莫莉就成了壹個鉤子(Ebern用噱頭這個詞來表示壹個人有壹些弱點,容易接受對方的誘餌)。對於莫莉來說,她的弱點可能是腦子裏有壹個家長的信息,“別人倒黴的時候妳壹定要幫。”
反應階段包括壹系列相互作用,可能持續幾秒鐘,也可能持續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年。在這種情況下,Molly提出了幾條建議,並壹壹列舉了案件不開庭的原因。表面上只是交換了壹些信息,內部卻包含了誘餌和獵物引起的幾種反應。轉變發生在莫莉技能差的時候。案例說:“謝謝妳試圖幫助我。”時間。當莫莉驚訝於案件離開的時候,就是所謂的混亂階段。兩人都是以自己扭曲的感情為代價的。莫莉感到壓抑和無能,而凱斯感到憤慨。
例2壹位傳統的家庭主婦來到咨詢師那裏,告訴她丈夫經常發脾氣,甚至打她和她的孩子:
輔導員:妳為什麽不告訴他妳的感受?
客戶:妳是什麽意思,妳要我告訴他我的感覺,我害怕他?不要!不要!
輔導員:為什麽不呢?
客戶:因為他會笑話我。另外,我也不好開口說這個。
輔導員:那妳為什麽不離婚?
客戶:不,不,如果我離開他,鄰居們會怎麽說?
輔導員:也許妳可以邀請妳的丈夫來這裏,我們可以壹起談談。
客戶:不,我想他不會來了。
輔導員:也許妳可以請親戚或者朋友和他談談。
客戶:嗯,妳這麽說可能是對的。但是我想我丈夫不會想把我們吵架的事告訴任何人。他會很生氣的。
輔導員:他生氣,妳就生他的氣。回去!
當事人:(非常生氣)我覺得妳對臺灣省壹點都不了解。在臺灣省,妻子是不允許回復丈夫的。(馬上站起來)我覺得還是再找個家教吧!
這是心理遊戲中很常見的角色扮演。當當事人說“我有麻煩了,請幫幫我”時,“誘餌”就出現了。而我是個好人,想幫她,所以“上鉤”了。客戶講了很多她的情況,我給了她壹些有創意的建議,這是壹種“反應”。但每次建議後,她總是說“是的,但是……”也就是說行不通。當她把椅子推開,罵“妳不是好家教”的時候,就是“反轉”。於是,我開始感到“迷茫”。她想讓我做什麽?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結局”。對於當事人來說,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因為她帶著期望來到這裏,尋求幫助,卻沒有得到。她會在心裏證明“我是無辜的,這個世界是無法改變的”,這個輔導過程對當事人沒有任何幫助。這種情況可以用公式G來分析,也可以用交流分析圖來看(圖8)。委托人看似用A和導師的A溝通,其實裏面隱藏著壹些非言語的意思,證明“妳沒用,根本解決不了這個事情”。如果導師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導師”而能解決所有這些問題,那麽從P向委托人發出信息的C,就是這些內心非言語想法產生時兩個人之間的“反應”R。
試描述壹下傑和簡的環環相扣的遊戲。公式的六個階段是什麽?把妳想要的遊戲的例子分成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隱藏的信息是什麽?
六、戲劇三角(Drama Triangle)
斯蒂芬·卡普曼設計了壹個簡單而強大的圖形來分析心理遊戲,也就是所謂的戲劇三角形(圖23-1)。他認為只要玩心理遊戲,主角就壹定屬於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種角色中的壹種。
迫害者貶低別人,看不起別人。
施救者也看不起別人,不好,但他的方式是從更高的位置給別人提供幫助。他認為“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不能幫助自己。”
受害者認為自己低人壹等,不好。有時候,受害者會尋求迫害者對自己眨眼,或者求助者提供幫助,肯定自己“自己處理不了”的信念。
圖23-1戲劇三角形
劇三角的每個角色都隱含著冷漠。迫害者和拯救者都忽略了其他人。迫害者無視他人的價值和尊嚴,甚至他們健康生活的權利。救援者忽視了他人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受害者忽略了自己。如果他在尋找迫害者,他會認為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如果他在尋找壹個拯救者,他會依賴他人,不會思考、行動或做決定。
花壹分鐘時間寫下妳認為可以用來描述迫害者的詞語,然後描述拯救者和受害者。
這三個角色都不在本真。當壹個人處於這種角色時,他們是在對過去做出反應,而不是活在當下。他們正在用他們小時候的方式,或者從父母那裏學到的方式來處理事情。為了表示這三個角色的不真實性質,第壹個字母大寫,小寫的話表示現實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
讓我舉壹個例子來說明:
有壹個家庭主婦,忙了壹天,心情不好。此外,她的孩子生病和吵鬧...所以她沒有時間準備晚餐。而王先生回來了,今天的工作也不是很順利。壹進門就問老婆晚飯好了沒有!妻子哭著說:“除了吃飯,妳壹點都不關心我!”“這個時候我老公就開始生氣,覺得下班回家吃飯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我老婆就不停的抱怨,傷心。按照這種情況,丈夫是P的角色,妻子是v,很快孩子回來對父母說:“我不喜歡看妳們這樣吵架。妳嚇到我了。別吵了!”“這時候兒子是r,母親可能從V變成P,對兒子說:“別管大人,孩子,回妳房間去。”父親說:“看看妳。這是管教孩子的態度嗎?”.....也許壹家人通宵玩P.R.V心理遊戲,隨時變換角色,最後會有壹個“結局”——也許妻子把自己摔在臥室裏哭了兩個小時。而丈夫會說:“這像是人住的地方!”“然後,他離開了家,在壹個朋友那裏喝醉了。無論如何結束,夫妻雙方都會覺得不舒服。因為通過這些交流,他們在心裏進壹步驗證了對自己和對方的看法。
拿剛才壹個傳統主婦的例子來分析:當事人壹直在V,導師是r,但是當事人壹怒之下從V變成了p,導師也從r變成了V,每當這個劇的角色發生變化,也就是G公式中的開關顛倒了。每場比賽至少有壹次“逆轉”。心理咨詢師也可能會對當事人說:“我覺得妳根本不想讓我幫妳。走開。我不想和妳說話。”這時候導師是P,委托人是v。
劇三角的每個角色都隱含著冷漠。迫害者和拯救者都忽略了其他人。迫害者無視他人的價值和尊嚴,甚至他們健康生活的權利。救援者忽視了他人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受害者忽略了自己。如果他在尋找迫害者,他會認為自己不重要,沒有價值。如果他在尋找壹個拯救者,他會依賴別人,不會思考,不會行動,不會做決定。
這三個角色都不在本真。當壹個人處於這種角色時,他們是在對過去做出反應,而不是活在當下。他們用小時候用過的方法或者從父母那裏學來的方法來處理事情。為了表明這三個角色的非真實性,第壹個字母是大寫的。如果小寫,則表示現實生活中的迫害者、救助者、受害者。妳能想到壹個迫害者不是迫害者的真實生活嗎?舉個例子說明真正的救人者和救人者的區別。有沒有可能受害者不是受害者?
通常在心理遊戲中,壹個人壹開始是壹個角色,然後會轉化成另壹個角色,相當於遊戲公式中的轉化階段。在玩“踢我”遊戲的過程中,茹姐是以迫害者的身份開始的,而當簡離開後,茹姐就變成了受害者的身份。
妳能想到壹個迫害者不是迫害者的真實生活嗎?舉個例子說明真正的救人者和救人者的區別。有沒有可能受害者不是受害者?
通常在心理遊戲中,壹個人壹開始是壹個角色,然後會轉化成另壹個角色,相當於遊戲公式中的轉化階段。在玩“踢我”遊戲的過程中,茹姐是以迫害者的身份開始的,而當簡離開後,茹姐就變成了受害者的身份。
簡、莫莉和她的案例在他們的遊戲中是如何變化的?在妳自己的例子中,它是如何改變的?
七、為什麽玩遊戲?
1.強化自己原本的人生劇本,收集壹些卷來交換預期的結果。
2.用妳過時但習慣的方式生活。
3.在妳的人生劇本中強化妳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思考。
4.重申自己原來的人生定位。
5.遊戲源於童年未解決的* * *關系,可能是為了繼續維持不健康的* * *關系,也可能是對其反抗的結果。可以維持現有的參考框架,把責任推給別人。
6.獲得強有力保證的可靠方法(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7.阿伯丁所說的六個好處:
(1)內在心理優勢(保持妳的人生劇本信念)
⑵外部心理優勢(避免接受對您的參考架構的挑戰)
(3)內部社交優勢(提供與人親近的錯覺)
(4)外部社交優勢(與人聊天的話題)
⑸生物優勢(滿足舒適需求)
[6]存在優勢(肯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8.有哪幾種遊戲?
自從阿伯丁寫了暢銷書《人們玩的遊戲》之後,大家都在談論各種各樣的心理遊戲。在這裏,我們關註的是遊戲的過程,而不是各種遊戲的名稱,所以我們從角色的轉換來分類。
1,迫害者變成了受害者
(1)踢我(踢我,求打,求罵)不是真的踢,是心理層面的。把自己放在某個情境中,引起別人看不起,謾罵等等。比如故意打破既定規則,做出冒犯行為。
⑵警察與警察;搶劫犯(挑戰法規或公共權力並因此受到懲罰或被捕)
(3)瑕疵(壹而再、再而三地找茬,結果卻被別人嫌棄),比如挑別人的小毛病、缺點、錯誤。
(4)如果是有妳(如果不是妳...)
2.受害者變成了迫害者。
(1)尼格索布(現在我抓住妳了,狗娘養的)現在我抓住妳了,妳這個狗娘養的!比如有人曾經請了壹個水管工來修家裏的水電。事先寫明修理費500元左右,事後收到的賬單卻說550元。他非常生氣,發誓說管道工不誠實,不誠實...其實他可以很平靜的告訴對方,事發前後價格不壹樣是個錯誤。玩這個遊戲的人,找機會找借口罵別人,對付別人。
是的,但是...(妳是對的,但是...)面對別人的幫助,妳總是用“可以,但是”來回答,意思是行不通。
(3) Rapo(尼日爾的性版本)
(4)笨(不能認為自己笨)和窮我(控制不住自己)和智商無關。玩家在行為和動作上往往表現的很傻逼。比如我和老公在壹個房子裏住了八年,對家裏的壹切都很熟悉。但他經常問我:“剪刀呢?”我第壹次告訴他,但兩分鐘後他又來了,問:“妳知道磁帶在哪裏嗎?”我也說了。過了壹會兒,他又問:“妳知道XXX的電話號碼嗎?”這時,我開始不耐煩了。這個時候,我很可能會變成壹個迫害者。因為,他壹直在扮演“傻逼”的角色。其實他很清楚這些東西在哪裏,只是他壹次次來找我。他真正需要的,可能是我給他更多的關心和關註。
5.木腿(Poorme的變體)玩這個遊戲的人都抱著壹種心理:“我有壹條木腿,走路不太好。妳能從我這裏期待什麽?”面對別人的要求時,以此為借口拒絕。
[6]為我做點什麽(也叫看妳讓我做了什麽,譴責那些幫助我的人沒有幫助我)
3.拯救者變成了受害者。
(1)我只是想幫妳(我只是想幫妳)例如,壹個從不休假的大忙人向家人承諾,周末帶他們去度假三天。但在周四,壹個朋友對他說:“嗨!妳答應過這個周末幫我修屋頂,妳忘了嗎?”所以他答應周六來修。但是他忘了他還答應帶家人去度周末。由此可見,他把自己困在了壹個讓周圍所有人失望的境地,而且他還認為“無論我怎麽努力去幫助別人,別人都不會感激我”。他不明白這個結果是因為自己的行為。
妳為什麽不…(妳為什麽不…)
4、救世主變成迫害者。
看我多努力(妳看我多努力)
這些遊戲的名字都是人為添加的,主要是為了強調遊戲在人與人互動過程中的壹些典型特征。大多數人玩的遊戲都沒有具體的名字。所以當別人不找妳幫忙,而妳想幫別人的時候,妳就是在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幫助別人是壹件好事,但是幫助壹個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和做壹個救助人是不壹樣的。當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時,妳是在忽視別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如何面對遊戲?
1.選項選項:這個技能,結合妳的心理遊戲知識,可以有效的幫助妳應對,讓妳避免陷入遊戲,跳出遊戲的任何壹個階段,或者“邀請”別人出遊戲,但是妳又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