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沒有人不知道南京有個沈萬三。據民間傳說,依靠聚寶盆,沈萬三出資和大明政權在南京修建明城墻,最後被朱元璋羨慕,全家被發配雲南。隨後的幾十年裏,沈萬三宗族幾經清洗,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史料的缺失,沈萬三的後代究竟在哪裏成了壹個懸案。這個在正史、野史甚至傳說中家喻戶曉的超級富豪,無疑成為了又壹筆財富。江蘇周莊、雲南麗江等地壹直爭相宣稱“沈萬三後裔”在其地理範圍之內。而靠沈萬三賺的是旅遊經濟。但是沈萬三真正的後人在哪裏呢?周莊和麗江是沈萬三和他家人的最終歸宿嗎?這些後代過著怎樣的生活?
壹位南京攝影家,花了五年時間走遍五省,在2012年6月考證並推斷出壹個大膽的結論:沈萬三的後人隱居在貴州山區,壹直延續著完整的沈氏家族的宗族制度和明朝的生活習慣。攝影師名叫紮西劉,東方文化周刊資深攝影師。作為老南京,紮西六壹直致力於研究和挖掘南京的傳統民俗文化,開始尋找沈萬三的足跡,始於2007年的壹個偶然的線索。此後,紮西留壹直在查閱歷史文獻和不斷的實地調查中度過。2013年5月,查根據走訪的資料,拋出了沈萬三後裔在貴州的觀點。他向記者描述了沈萬三後人留在貴州的原因。說起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過程,紮西留只能用“壹言難盡”來形容。
“南京遺民”調查
當時紮西劉在河南太行山區旅遊時了解到,當地有很多南京人的後代。他調查後發現,這些“南京遺民”的祖先是元末明初被發配到這裏的。查在後來的采訪中發現,南京遺民的後裔足跡遍布閩、贛、滇、川、豫,其中以2000年在貴州發現的南京遺民後裔最為驚人,許多南京遺民的後裔甚至還保留著600多年前的服飾習俗。紮劉溪當時有壹個大膽的想法:這些支那人的祖先中有沒有偉人?比如沈萬三。
多年以後,當紮西劉正式開始尋找沈萬三的足跡時,他似乎已經忘記了這個近乎直覺的想法。當時,查正在研究南京門溪地區的風土人情,沈萬三成為不可回避的研究對象。沒想到對沈萬三的研究壹發不可收拾,越研究越有趣。比如馬道街是沈萬三養馬的地方,鐵環童巷是沈萬三居住的地方。木匠營的由來是因為沈萬三喜歡木工,聚寶盆本來就是廁所...各種傳說,假的真的,讓沈萬三的故事撲朔迷離。查查閱了很多資料,發現正史和野史中有很多關於沈萬三在南京的生活和事跡的記載,但是送來之後就沒有記載了。沈萬三歷史豐富,家族龐大。他的後代永遠不會消失。那麽,這些沈氏後人去了哪裏呢?
周莊是沈萬三龐氏的後代。
起初,紮西劉把目光投向了江蘇周莊。當時,憑借著沈萬三故居和後人的招牌,周莊迅速成為華東地區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去周莊旅遊的人,壹定會去沈萬三據說住過的沈亭,去嘗嘗以它命名的“三馬”。幾經輾轉,紮西六認為沈萬三的後人住在周莊的可能性不大。紮西劉考證史料記載,證明沈萬三壹直把周莊作為立業、開發土地房產、海外貿易的地方,曾在此居住。但明初,沈萬三被迫舉家遷往南京,直至被發配雲南。沈萬三的弟弟沈貴(世稱沈)留在周莊,是周莊沈氏的後代。至於沈氏其余子孫,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和洪武三十壹年(公元1398年),兩次受到朝廷牽連,財產被抄,孫輩被囚而死,曾孫、女婿全家被抄,沈氏大為衰弱(《周莊鎮誌》記載)。紮西劉推測,歷史上的沈萬三不僅是壹個極其富有的商人,還和朝鮮的王公大臣交朋友,壹定會保持家族血脈。問題是,他用了什麽手段?妳把妳的後代藏在哪裏了?
雲貴是沈萬三最後待的地方。
在福建、浙江、江西和廣東尋找線索後,查劉溪最終決定去雲南。據《明太祖馬侯傳》記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左右,沈萬三駐防雲南;但此後的事跡在明史中並無記載。紮西劉三次雲南之行,跟隨沈萬三的腳步在昆明、大理、麗江等地,走訪當地眾多學者,終於在兩份地方文獻中找到了線索。據《伊三雜文》和《張三豐文集》記載,沈萬三是在鎮守雲南的穆英的幫助下被派往雲南的。慕英和萬三是朋友,於是朱元璋大怒,慕英以“為西路理財”為由,要求沈萬三進入雲南。事實上,沈萬三和他的後代不遺余力地幫助賈母建設雲南。最後,在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沈萬三遊歷雲南張三豐為師,隱居在大理附近的西山。但這些史書仍然沒有說明沈萬三的後代在哪裏。當時在雲南麗江發現了另壹個沈家村,據說是沈氏派往雲南的後裔。紮西留聞訊後再次跑到雲南,雖然村裏的人都姓沈,但沒有找到進壹步的證據。查研究民俗。他知道,僅僅依靠歷史學家的話來證明歷史遺留問題是不夠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家譜或者祠堂。
2011春節前,壹個朋友的提醒讓紮西劉豁然開朗。早在2000年,紮西流就在貴州屯堡采訪了壹批南京遺民的後代,他們的祖先遷居的時間與沈萬三家族把他們送到雲南的時間大致吻合。有朋友說:雲南和貴州不都是壹個嗎?的確,紮西劉仔細研究發現,貴州省的建立,正是在明初政府大規模出兵雲貴高原之後。在此之前,貴州和雲南統稱為“雲南”。沈萬三進入雲南,可能是壹個大的地理概念。在這個突破性推斷的第二天,紮西留買了去貴州的機票,壹頭紮進了安順市平壩縣屯堡地區。屯堡是南京遺民的聚集地,不久前曾多次報道。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湯和、穆英將軍率20萬大軍南下這裏,最終定居下來。這裏還剩下很多小鎮。沈萬三的後代會在這裏嗎?
祖先留下的家譜
“找到了!沈萬三後裔”,紮西劉在屯堡各鎮走訪時,偶然聽說這裏的天龍鎮有陳、鄭、沈、張四個姓氏。其中沈家有著不同於其他家族的各種習俗,比如世代經商,每年都要祭祀財神,每年都要在東北也就是南京祭祖。紮西劉先後拜訪了沈氏當地幾個有影響的人物:天龍鎮學校校長沈克如、平壩縣委幹部沈、至今仍住在老屋的沈氏宗族族長沈向東,了解了很多關於沈家的趣事。這些事情讓紮西劉覺得沈石很可能是沈萬三的後代。
紮西流的推斷結論根據這些發現,紮西流推測了這種可能性。為了保護自己的後代,沈萬三把他們包在穆英的軍隊裏,南下雲貴。在慕英派出的陳、鄭等軍官的照顧下,沈萬三的後代及其龐大的家族隱姓埋名地生活在屯堡。(沈萬三的後代可能是次子沈茂,因為長子王詵及其後代已被朝廷計算在內,唯獨歷史沒有沈茂的記載。)
沈家為了保護家族的血脈,壹直隱姓埋名,但為了表示不忘祖宗。沈家定了壹些祖訓:比如,永遠住在壹個屯堡裏;祭祀財神,即“沈萬三”;用隱藏代碼按家譜排序;世代經商等等。為了保護家族其他成員不受牽連,沈陽家族沒有與其他三族通婚;至於四大家族的第四姓——張,可能是張士誠的後代,因為史書記載,沈萬三和張士誠是至交,壹直庇護著張氏的後代。也許沈家先民的擔憂是對的。100年(剛好五代左右),在江南沈氏前後數次被劫,沈氏逐漸衰落。這壹個,延續在貴州,至今保存完整。即使在今天,他們的穿著、談吐和行為仍帶著500多年前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