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沒辦法,老人真的需要幫助,那就記住壹句話,誰說了算!
老人和父母在育兒方面基本都會有分歧。這時候如果妳請老人來照顧,自己又沒有太多時間管理,那就聽老人的。當然,妳可以和老人好好溝通,告訴他妳可能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件事,孩子這樣服用可能更科學。
註意妳的態度。如果妳態度好,老年人壹般會尊重和註意妳的方式方法。對老人,對家庭,對壹切,多註意孝順。有這樣的態度,老人開心的時候壹定會依賴妳。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我們要明白,兩代人在育兒上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妳壹個人在撫養孩子,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所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處理兩代人在育兒上的差異。
適當“睜壹只眼閉壹只眼”
自然不能在給壹歲以下的寶寶吃鹽、打底褲、發燒要蓋被子這樣的大原則上妥協,但孩子吃糖多、偶爾用大人的餐具這樣的小問題可以適當忽略。
其實孩子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脆弱。媽媽們不用太著急。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讓老人照顧子女,肯定他們的經驗和付出,既能讓老人感到被尊重,也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
如果壹定要提壹些建議,也壹定要委婉。可以參考以下策略。
讓老公做好“中間人”
隔壁的陶濤媽媽向我抱怨過這樣壹件事:
婆婆總是在早上給她的寶寶煮米粥。陶濤媽媽想讓她寶寶的口味更有營養。於是我建議婆婆在粥裏加點菠菜和瘦肉。誰知道她的婆婆不高興了,她還問陶濤是否不喜歡她不能照顧她的孩子。
後來,陶濤媽媽要求丈夫向婆婆提出這個建議,但她沒想到婆婆完全接受了,並稱贊丈夫考慮周到。
所以有什麽建議盡量讓老公溝通,是有效的,也不容易引起誤會。相信每個寶媽都能明白其中的奧妙。
用好“專家說”
寶媽們基本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關於育兒,老年人寧願相信醫生、電視、社區阿姨的話,也不相信妳。
既然“專家說”這麽有效,媽媽們為什麽不好好利用呢?
在出生後不久,袁奶奶就下定決心要給擠奶,說等她長大了就有好奶了。圓圓媽媽自然不同意,列舉了很多給寶寶擠奶的壞處。奶奶很固執,堅持要擠奶。
於是兩人相擁良久。後來圓圓媽媽收集了很多關於給嬰兒擠奶造成悲劇的文章和視頻,有意無意的讓圓圓奶奶看。體檢的時候,圓圓媽媽特意帶了老人,提前和醫生溝通,讓醫生告訴圓圓奶奶寶寶擠奶的危害。圓圓奶奶終於放棄了這個想法。
讓孩子們表達自己。
無論老人的行為是什麽,其初衷都是愛孩子,有些事情讓孩子表達效果事半功倍。
比如老人總怕孩子冷,讓孩子多穿點衣服,但如果孩子覺得熱,可以讓孩子表達壹下。
其實,無論是兩對夫妻帶寶寶,還是帶老人帶寶寶,育兒上的分歧都是不可避免的。母親最重要的是求同存異,因為和諧的家庭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1,尊敬老人。老人犧牲自己的晚年,幫助子女照顧子女。孩子們應該感謝老人,但不是以適當的方式。只有老年人受到尊重,他們才能有更好的交流。
2.得過且過。兩代人生活在壹起,生活觀念肯定有很多不同,所以不存在原則性的問題,不要上綱上線。雖然老人在撫養孩子方面有很多不好的習慣,但只要不涉及原則性問題,就不要總是責怪老人。老是被指責,老人肯定有情緒影響。
3.堅持原則。遇到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這個時候就要堅持下去,表明立場,但是要有方法和技巧,讓家人知道妳的底線。
4.老人主要做家務。老人主要做家務,父母主要教育孩子。老人的幫助真的很有幫助,對育兒的幹擾也會少壹些。
請老人幫忙照看孩子,註意以下幾點:
第壹,既然妳想讓老人帶孩子,總體上可以放心,只是在壹些細節上可能會有分歧,但既然給了老人,照顧是她的權利。而老年人的智慧也需要尊重。壹般不能和老人有什麽沖突。
第二,如果她對孩子的照顧有壹些問題,就看這個問題是否觸及底線。如果是飲食習慣的問題,那麽即使工作了,還是想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多在家給孩子做飯。孩子們吃得好,老人也看到了。這也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有些老人對吃沒什麽概念。妳小時候吃的好,她就跟著妳。
如果是生活習慣的問題,那麽就要和老人溝通,告訴她壹些不良習慣造成的後果。當然也不要帶著情緒去談,要說清楚換壹種方式會不會更好。
第三,帶老人壹起學習育兒知識。有時候父母說老人不聽,權威專家說了會更服氣。
第四,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不能同時照顧孩子,因為妳保護女兒和妳兒子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生活上的分歧。
第五,丈夫要在中間發揮作用。畢竟兒子比媳婦更會溝通。
最後,其實還是自己帶比較好。如果真的沒有時間,那就盡量多和孩子接觸,在課余時間多為孩子做點事情。
很多家庭因為教育觀念和教養方式的不同,在管教孩子方面存在各種困惑。為了家庭和諧盡量避免壹些分歧,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1.分工明確。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沖突是不可避免的。老人覺得自己經歷過,有經驗,就會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作為新手媽媽,也會通過學習育兒知識來養育孩子。觀點不壹致導致各種問題。為了避免沖突,做好分工,孩子哪些方面老人可以負責,哪些方面父母會負責。
2.保持良好的親密關系。老人帶孩子很辛苦,孫子的到來打亂了老人的生活。當然,很多老人也願意幫忙享受天倫之樂。作為晚輩,我們要時刻關心老人,了解他們的需求,關註他們。良好的關系有助於以後的溝通。
3.建立平等交流。溝通是避免沖突的最好方法。需要註意的是,溝通要在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接受對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提出自己的觀點,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專註於解決問題。
我的意思是,既然選擇了讓老人帶孩子,那麽壹些沒有原則性的小問題就不得不忽略了。比如老人給孩子吃零食,這些小問題應該不會太嚴重。如果是原則問題,比如告訴孩子媽媽不要妳了,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安全感,壹定要和老人溝通。
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觀念不同,差異在所難免。如果是爺爺奶奶帶孩子,那麽如果有什麽分歧,就讓孩子的爸爸多說話,這樣效果會更好。然後多陪陪孩子,盡量不要太依賴老人。最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教育孩子,影響老人。
我媽媽照顧了我的孩子壹小段時間。雖然有分歧,但作為我媽,當然是我親自跟她談的。媽媽也是壹個講道理的人。母女之間沒有隔閡,所以沒有矛盾。其實和老人相處,有時候要像哄孩子壹樣哄。不要擺架子。畢竟他們是長輩,我們應該考慮他們的想法。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說到底,都是壹家人。他們為什麽這麽緊張?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孩子三歲前陪伴他成長,參與他的第壹次,記錄他人生的每壹個第壹步。但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為了給他更有保障的未來,我不得不在他壹歲後重返職場。我不得不請我婆婆照看我的孩子。於是大約兩代人的時間,傳統育兒和科學育兒的觀念開始碰撞。
婆婆剛來的時候,我們很多想法都不壹樣,比如案例壹:寶寶的飯要少油少鹹,不加任何調料,我總是壹個人煮。他奶奶來了以後,讓他跟著大人,說小孩子吃的不好吃不香,小孩子吃的少。案例二:寶寶最近不愛喝水,婆婆在喝的水裏加糖。原來我只給他喝了開水。案例三:讓寶寶在家或在外面穿開襠褲。等壹下。壹些我不贊同的育兒理念。壹開始我會直接反對,和婆婆爭論。這個結果只是不歡而散。婆婆覺得我事情太多,我又怪她不照顧孩子,讓大家都不開心。在不斷的碰撞和磨合中,我逐漸明白了如何和婆婆更好的照顧孩子。雖然不是很好,但我們都從這種改變中受益匪淺。
第壹,尊重長輩。很簡單的四個字,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對婆婆。自古以來,婆媳矛盾就很多。原本無所事事的兩個女人,因為壹個男人成了壹家人。壹個是因為我有幸養大的兒子被拐而感到難受,壹個是因為我最在乎的人要分享愛而感到難受。這是婆媳不和的導火索。再加上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到最後,只有不和諧,但是為了孩子,兩個女人不得不妥協。這時候要學會低頭,發自內心的感謝婆婆在我們悠閑的晚年照顧孩子(孩子是我們自己的,沒有人有義務替我們照顧,不管什麽原因,只要婆婆照顧,先謝謝)。這是第壹個。
第二:打架前要學會講道理。因為我們白天在上班,不太了解婆婆帶孩子的流程。這個時候,無論對錯,都要先了解整個過程,判斷是否恰當,這樣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第三:多溝通,學會認知。只有互相了解,互相學習好的育兒方法,才能長久和平相處。就像我跟寶寶說要清淡飲食,給他做飯壹樣。婆婆覺得麻煩不好吃。這個時候我會告訴她為什麽,只有妳們溝通好,有條不紊。我想只要是對孩子好,大部分老人都會接受的。只有相互認可才能達到好的目標。如果婆婆愛給孩子唱山歌,不管她怎麽唱,我都覺得是好事,如果傳給我們下壹代,我也會認可。大家都壹樣。只有我們做的事情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才會快樂,才會幸福。當妳決定讓婆婆帶孩子的時候,妳要認清這壹點。當她照顧妳的孩子時,妳應該能認出來。只有這樣,妳以後才不會覺得不舒服。
以上都是我和婆婆育兒的心得。我被他們深深感動了。雖然並不完美,但還是希望大家能有所感悟。
請老人幫忙帶孩子是很多家庭的現狀,因為父母工作忙,不得不讓老人帶孩子。
因為老人和年輕壹代在年齡、教育方式上有所不同,所以經常會因為照顧孩子而和年輕人產生分歧。
那麽如何避免這種分歧呢:
第壹,在帶孩子方面,我占優勢。比如老人帶孩子的時候,雙方都在上班。如果他們有時間,他們應該盡力照顧自己,這有利於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良好的感情。
二是告訴老人們,孩子是妳的孩子,妳要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他們。註意與老人的個人交流。比如孩子不吃飯,爺爺奶奶就去餵。這時候妳可以告訴老人餵奶的危害,提醒他們不要這樣做。說出自己的想法,多和對方交流。
首先請老人帶孩子。老年人幫助了我們。這壹點必須先搞清楚。
心態會影響我們說話的態度,壹個感恩的心態會讓我們和長輩的溝通順暢。
其次,會有分歧,很難完全避免。
但是父母的育兒知識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在學習育兒知識的時候,可以讓長輩和妳壹起學習。
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育兒差異。
再次,有分歧的時候不要在孩子面前說長輩。
根據問題糾正孩子,不要責怪長輩。
雖然是老人帶孩子,但不代表父母可以放手。老人最多負責“養育”,父母負責“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