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國家是如何規劃和控制鐵路的?
壹、"九五"期間鐵路工作基本情況。“九五”期間,鐵路建設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全行業預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460億元,比“八五”翻壹番。全行業完成新增輔助軌道5700公裏,其中地方鐵路完成新增輔助軌道680公裏。到2000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裏程將達到6.8萬公裏,比“八五”末增加6000公裏,是改革開放以來新增營業裏程最多的五年。“九五”期間,鐵路運輸管理取得新突破。五年共發送旅客47.89億人次;旅客周轉量654.38+09078億人公裏,比“八五”增長654.38+04.7%。貨物發送量79965438+億噸,貨物完成周轉量640965438+億噸公裏,分別比“八五”增長3.3%和7.4%。五年來,全國鐵路運輸總收入461.5億元,同比增加1922億元,增長71.4%,年均增長11.6%。“九五”期間,鐵路運輸實現了“止跌企穩”,經營實現了“扭虧為盈”。五年來,旅客周轉量逐年增長,旅客發送量在1998止跌回升,貨物發送量、貨物周轉量、換算周轉量均在1999止跌回升。鐵路客運在現代運輸(不含遠洋運輸)中的比重上升1999。全行業在1999提前壹年扭虧為盈,壹舉摘掉了連續五年虧損的帽子。為了擴大運輸市場份額,既有鐵路實施了提速戰略,並取得了重要成果。為滿足市場需求,中國鐵路於2000年4月1997、10月1998和10月10三次對既有線實施提速。廣州(廣州)深圳(深圳)線旅客列車最高時速達到200公裏;京廣、京哈、京滬幹線旅客列車最高時速達到160公裏。初步建成“四縱”(京哈、京滬、京廣、京九線)和“兩橫”(隴海、藍欣、浙贛線)提速網絡,提速線路近萬公裏。同時,推出了“早到”、“早到”、“行李專列”、“五定”等壹批適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優化了資源配置,提升了服務質量,提高了運輸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鐵路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中國鐵路實行國鐵、地方鐵路、合資鐵路管理,以國鐵為主。鐵道部是國家鐵路的政府主管部門。目前從事國家鐵路運輸的企業有哈爾濱、沈陽、北京、呼和浩特、鄭州、濟南、上海、南昌、柳州、成都、昆明、蘭州、烏魯木齊鐵路局和廣州鐵路(集團)公司。按照政企分開、精簡主業的要求,鐵建、機車車輛等五大總公司與鐵道部脫鉤,走向市場,自主經營,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鐵路“壹元化”的封閉體制;運輸企業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把鐵路局作為市場主體,調動了企業面向市場、發展經營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已經努力減少工作人員和提高效率。最近三年結構性分流70萬人,鐵路運輸企業減少30萬人。全國鐵路企業職工240多萬人,其中從事鐵路運輸的約654.38+0.5萬人。鐵路科技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科研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列車提速技術實現歷史性突破。新型機車、客車的批量生產,大型養路機械的普及,差動多信息自動閉塞設備的應用,為全路持續提速奠定了基礎。售票和預售系統基本建成,700多個車站、7000多個窗口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售票。運輸安全裝備得到普遍改善,列車運行監控記錄裝置、微機聯鎖及電氣化集中微機監控裝置、紅外線軸溫探測裝置、道口安全報警裝置得到廣泛應用,為運輸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鐵路對外開放出現了新局面。“九五”期間,全路進出口貿易合同額達到20億美元,其中出口65438美元+0.1.4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等對外經濟業務合同額達到3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654.38+0.78億美元。積極引進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立218中外合資企業。對外客貨運輸進壹步發展,港口進出口量達到5000萬噸,過境集裝箱量達到165438+3000 TEU,分別比“八五”增長30%和5.6倍。二、鐵路工作的基本思路“十五”期間,中國鐵路將進壹步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抓住實施結構調整和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依靠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推動鐵路發展。建設方面,繼續擴大路網規模,加快西部鐵路建設,加強“八縱八橫”(簡稱“八縱”):京哈通道、東部沿海通道、京滬通道、京九通道、京廣通道、大站通道、劉寶通道、蘭昆通道;“巴亨”:京蘭通道、運煤北通道、運煤南通道、陸橋通道、寧西通道、沿江通道、滬昆通道、西南出海通道)路網主框架,加快西部地區鐵路建設,優化路網結構,提高運輸能力和質量。在改革方面,要進壹步推進政企分開、社企分開、企業減員增效。按照重組運輸企業、引入競爭機制、建設市場主體的思路,從組建自主經營、參與市場競爭的客運公司入手,逐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鐵路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使政府、企業和市場的關系真正轉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軌道上來。在運輸方面,要進壹步調整運輸結構,改善運輸組織,不斷開發新的運輸產品,使鐵路成為高效、快捷、安全、舒適、方便、經濟的運輸方式。在科技方面,要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技術升級,重點抓好信息化建設、既有線提速、高速鐵路等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加快實現鐵路現代化,努力打造21世紀中國鐵路工業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