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楚文化的文化研究

楚文化的文化研究

早在20世紀30年代,楚文化作為壹種地域文化就引起了學者們的關註。新中國成立後,先秦時期楚墓遺址的發現,激發了學術界探索楚文化的熱情。其研究範圍從以前的文學、哲學領域擴展到歷史、地理、經濟、軍事、文字、建築、服飾、風俗、科技、歌舞等。隨著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滲透,其研究方法逐漸向綜合研究方向發展。

湖北省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萬全文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長沙發掘的大量楚墓為楚文化的建立提供了契機。20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楚故地的考古發掘相繼出現,特別是隨州曾侯乙墓的發現,使楚文化研究蓬勃發展。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也認為,考古發現及其研究和認識的深化,引起了學術界對楚文化研究的極大興趣,為其拓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礎。

“正是在充分占有最新資料的基礎上,楚文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進展。”劉玉堂說:“隨著大量楚簡的不斷出現,它們所承載的豐富信息為進壹步研究楚文化提供了可能。比如傳世文獻記載楚國六七次遷都,都城先後叫丹陽、郢,但清代竹簡《楚居》記載楚國遷都多達十四五次,丹陽之名未見,這就要引起學術界對楚國都城問題的重新思考。再比如,根據傳世文獻,楚人始祖基連的時代不會晚於於霞。但在清代竹簡《楚辭》中,紀廉與盤庚是連在壹起的。如果這個盤庚就是商朝的盤庚,那麽基連活動的時代豈不是要往前推700年左右?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華中師範大學楚學研究所所長蔡景泉說,楚文化研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達到高潮,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張主編的《楚文獻文庫》。這套叢書是20世紀楚文化研究的集中展示。“經過多年的積累,楚文化已經取得了全面、多角度、系統的研究和總結以及綜合的成果。因此,目前的楚文化研究主要是緊跟考古新發現,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努力解決受資料限制而無法解決的難題。”蔡景泉表示,除了關註考古發現,將楚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進行比較,對於推動多層次、全方位的楚文化研究也具有積極意義。萬萬全告訴記者,楚文化與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較研究,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初。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如張的《古希臘文化與楚文化比較研究大綱》和王繼超的《五彩繽紛:楚文化與希臘羅馬文化》等,對楚文化與古希臘羅馬文化進行了宏觀比較。中觀是將楚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域文化同時進行比較。如張的《秦楚論》,清晰地展現了秦楚的民族起源、歷史道路、文化特征與成就、民族發展與命運,深刻揭示了秦楚興衰的歷史原因,以及秦楚人格傾向在中國國民性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所謂微觀比較,就是將楚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之間的壹些具體問題進行比較和探討,這也是目前區域文化比較研究中最有成果的部分。

劉玉堂同意這壹點。他認為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意義重大。因為只有通過比較研究,才能真正發現不同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和個性;只有通過比較研究,才能準確把握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碰撞、交流、融合的過程和規律,進而發現中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路徑。

蔡景泉還表示,將楚文化與世界上並存的各種地域文化進行比較和探討,是楚學研究的重點之壹。這不僅將拓寬楚文化研究的視野,也將推動新世紀中國地域文化和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劉玉堂說,雖然楚文化研究在區域文化研究中處於領先地位,但仍存在壹些問題,如多學科綜合研究仍然薄弱,壹些重點研究領域多年未突破。他認為,上個世紀楚文化研究的輝煌,大多是基於令人震驚的考古發掘。楚文化考古壹旦缺乏轟動性的發現,楚文化研究就很可能出現“瓶頸”,甚至無話可說。因此,學術界需要對楚文化考古資料進行進壹步的深入分析,尋求方法論上的突破和創新。萬認為,從楚學的現狀來看,主要靠楚簡帛書的推動。造成這種研究現狀的原因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發現比上個世紀有所減少,壹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沒有新材料難以解決。

針對這種情況,蔡井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說,重大考古發現的稀缺只是楚文化研究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轟動的原因之壹。此外,由於三峽水庫、南水北調等大型工程的開發,發現了大量的文物,整理消化這些考古資料需要時間。只有將這些新發現的研究成果逐步引入,楚文化研究者才能相應地繼續深化研究。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羅強調,除了全面梳理楚文化考古資料體系,加強古文字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他告訴記者:“對簡牘、印章、錢幣、器物等文字資料的準確解讀,不僅可以幫助研究者找到新的突破口,還可以重新審視和思考過去的成就。提高研究者對出土文獻鑒定的準確性,有利於醞釀楚文化研究的下壹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