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英軍參謀長阿蘭布·魯克向美軍參謀長馬歇爾提議:東南亞戰區司令、英軍將領蒙巴頓不能再在這個戰區繼續與美軍將領史迪威合作,歷史必須改變。29日,美軍總參謀部作戰部作出決定:“史迪威抗擊密支那的功勛可以授予將軍率領中國國軍,讓他離開東南亞戰區,滿足英國人民走向歷史的願望,增強中國軍隊作戰的有效性。”①
1年7月,馬歇爾向史迪威詢問了這個計劃。四日,石回電說:如果美國總統打電話給蔣介石,蔣介石“可能被迫擔任這個職務”,他有信心指揮包括中國軍隊在內的全部中國軍隊。7月6日,馬歇爾起草了壹份致蔣介石的電報,於7月7日呈交給羅斯福,由羅簽字。它說,“我打算將史迪威晉升為將軍,我建議將伊拉克軍隊置於妳的直接管轄之下,以指揮所有中國和美國軍隊,並請妳給予他們充分的權力和責任。”這是抗戰末期美國奪取所有中國軍隊指揮權的開始。雖然美方聲稱此舉旨在挽救中國的抗日局面,但根本原因是美軍想為史迪威這個在東南亞戰區立足不下的“英雄”找到壹條體面的出路。②
江雖然認為美國這壹突如其來的要求是奇恥大辱,但考慮到中日戰爭對美援助關系的大局,還是決定接受。然而,蔣介石和施之間很難建立信任關系,因此蔣介石壹再要求美方與中方簽訂正式協議,明確施的具體權利和義務,以此作為約束,這是歐洲戰場的慣例。然而,這壹要求被粗暴地拒絕了。此事陷入僵局,蔣最終選擇與美國決裂,徹底趕走史迪威。導致中美關系跌入谷底,嚴重影響了中國戰後局勢的發展。③
蒙巴頓與史迪威會談。1944,前者決心把後者趕出自己的戰區。
蔣介石最終選擇決裂,並致電羅斯福詳述史迪威如何危害抗戰。
史迪威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功過,歷史學家已有定論。只有江1944 10 10月9日,有壹份給羅斯福的備忘錄,抱怨史迪威對中國抗戰的損害。備忘錄的草稿幾經修改,所有不準確和有爭議的事實都被刪除了,所以很有史料價值,其立場也代表了國民政府對史迪威的基本評價。今天來看,不難看出抗戰時期中國被盟友羞辱的有多深。...[詳細信息]
備忘錄全文如下:
“中國的軍事情況,羅斯福總統和美國軍事部門所聽到的,都來自史迪威將軍的報告。因此,對史迪威的不信任和對石將軍觀點的懷疑,是羅斯福總統和美國軍事部門所不能理解的。簡而言之:
我同意石將軍的看法,緬甸對中國的國際通道的戰鬥關系有很大的期待,但敵人已經有了有利的地形和交通線,所以我認為我軍要想有戰略優勢,必須在緬南有兩棲攻擊,以牽制敵人的抵抗。俞蝶姬告誡石將軍:“緬北局部戰爭不僅代價高昂,而且危險重重。”這壹意圖在開羅會議上向羅斯福總統提出。
在開羅會議上,中、英、美三國就進攻緬北、緬南的戰略達成壹致。不幸的是,離開開羅後,這個協議被放棄了。後來史迪威來訪問,打算不管有沒有進攻,繼續在緬北搞戰爭。給予和警告危險,並告訴中國有限的資源比在今天的危機中扔掉它們更輕,這是得不償失的。史迪威並不在乎這個警告,他說於有所保留。他給Kai盟友以“中國拒絕貢獻其所能”的嫌疑,不得不把美國裝備的中國“駐印部隊”交給他們使用,但他明確告訴他們,這是他能使用的全部部隊。
很快,預警就完全實現了。緬甸戰事壹變得艱難,史迪威就對他施加各種壓力,要求增兵。5月初,緬北戰事,中國儲存的裝備全部用完,同時占用了本應空運到中國的噸位,使中國其他軍需物資受到影響。直到6月份才補上1月份的供應量。
不出所料,日本入侵緬北時,猛烈進攻河南、湖南兩省。因為緬北戰爭,中國戰場缺少軍械的補充和駝峰空運的支持,承受的壓力是緬北的6倍。緬北壹隅的勝利不足以抵消中國東部戰場的損失。然而,史迪威對東方戰場無動於衷。每個地方危機的時候,史迪威都控制著它動。6月以後,史迪威多次來重慶進行商務洽談。雖然他發了壹點軍火,但是日軍還是達到了軍事預期!
這壹時期,除遠征軍外,中國軍隊總共只獲得了60門山炮、320門坦克炮和506門迫擊炮。
總之,史迪威因為密支那的攻占,失去了東部戰場,這個責任是無法推卸的。但是,無論如何,史迪威是我任命的,所以他首先應該得到我的信任,而根據我的觀察,史迪威不可能承擔這個重要而復雜的責任。
羅總統打電話來說:“中國局勢惡化到如此地步,美國政府不願意派軍官來指揮中國軍隊負起責任。”這超出了我的理解範圍。第壹,無論事實如何變化,我都不應該逃避責任。我還是應該為史迪威的錯誤負責。他被任命是因為他總是相信別人會監督和說服他。第二,中國的戰爭形勢並不像羅總統預言的那樣險惡。根據以往日軍的經驗和衡量,中國戰場雖然戰敗,但中國戰爭並未戰敗。我深信,在史迪威被召回後,如果羅斯福總統選擇另壹個合適的人,派他繼任,我們將能夠合作,並為最後的勝利作出有效的貢獻。"...[詳細信息]
總統特使赫爾利也總結說:江尋求與史迪威合作,史迪威尋求向江屈服。
江電報發出的第二天,即10月10,10,史迪威打電話給馬歇爾,聲稱只要華盛頓繼續施加壓力,江很可能就範。5438+02年6月,總統特使赫爾利致電羅斯福,根據他的觀察總結了蔣介石與歷史的矛盾:
“蔣委員長是壹個不能接受壓迫的人,壹切脅迫和最後通牒的方法都不能用於蔣委員長。史迪威在政治上無法與蔣介石合作,他的言行是建立在壓迫蔣介石的基礎上的...蔣介石尋求與史迪威合作,史迪威尋求向蔣介石屈服。史迪威的錯誤是屈服於壹個能帶領壹支裝備簡陋的軍隊與日本人戰鬥七年的革命者。他認為,如果我的總統支持史迪威將軍,他將失去蔣介石,甚至可能失去中國。接到這份電報後,羅斯福選擇放棄支持史迪威奪取中國軍隊的全部指揮權。⑤
1944期間,羅斯福總統特使赫爾利(右二)、史迪威(右三)在重慶。
註意事項:
①梁鏡珂:史迪威事件,商務印書館,1973,P251。(2)美國已經迫使中國交出所有軍事力量。170.(3)《蔣介石認真考慮與美國絕交》,《短史誌》第171號。④《江主席重大事件卷四》,P143-147。⑤赫爾利傳,P299—303。引自梁鏡珂《史迪威事件》,第286-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