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後,紹興這座古城勵精圖治,爭創第壹,高舉“國際壹流供電企業”的大旗,肩負著“全國五壹勞動獎狀”先進集體、“全國文明單位”的榮譽,真摯的感情,璀璨的燈光照耀著全國。
在會稽之巔俯瞰越州之地,妳會發現古城四面環水,水連接著古城,浸潤著古城。
水的堅韌——水滴穿透石頭;水的智慧——避高就低;水的統壹——滴水成球;潺潺的流水,匯入大海。
老子說:天下不弱於水,強者不能勝,所以不容易。
水土養人!在古越文化的滋潤下,韶關人以其堅韌、智慧、執著、團結,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這座城市共呼吸了30年。
在此,讓我們壹起回顧紹興電力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歷程,用心體會這壹路走過的點點滴滴...
第壹個動作是用腳量山的人。
2008年9月4日,烈日當空,56歲的線路檢查員王和同事趙明到達海拔800多米的鐵天崗山腳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跋涉,他們到達了雅風線2324的80號塔。王拿出望遠鏡,仔細檢查懸掛線瓷絕緣子是否破損,導線是否斷裂,用高度計測量樹與導線的安全距離...趙明用數碼相機將現場發現的線路缺陷拍攝下來,輸入到壹臺具有GPS定位功能的PDA中。隨即,趙明剛輸入的信息也出現在工區技術員的電腦屏幕上。這是目前“紹興電力局線路巡檢管理系統”中的壹個功能。20多年前,線路巡檢人員要下山找電話向工區匯報線路缺陷。
王自豪地說,上世紀80年代初,紹興電業局進行了300多公裏的高壓線路,15線路巡檢員徒步完成了線路巡檢任務。30年來,他爬了65438+6000多裏山路,足跡遍布紹興所有山峰。這樣的山,他和隊員們太熟悉了,山上哪裏有小溪,哪裏有平地,他們都了如指掌。
家住諸暨牌頭鎮廟下張村的村民張中影說起巡線工人,有壹種特殊的感受:“現在很少有人來山上砍柴了,路早就沒了。大多數上山的路是電力工人用腳走的。他們多辛苦啊!山裏的雜草和灌木都有壹人多高,他們就這麽鉆了進去。”
線路巡線工除了要練就壹雙鐵腳,還要隨時應對各種意外。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巡線時被狗咬、被蜜蜂咬、被野豬捏的近百人。
俯瞰古越大地,3150 km長的線路就像壹張密密麻麻的織網,散布在群山之間,尤其是500千伏線路矗立在800多米高的大山裏,每個月都有線路巡檢人員要“走訪”壹下。線路長度增加了10倍,而巡線人員只增加了壹倍。2006年和2008年,紹興電業局兩次租用直升機對500千伏線路進行空中巡視。雖然發現了很多傳統方法檢測不到的隱患,但實踐證明人工巡視仍然必不可少。
爬萬山,走萬裏路,是巡線員工作的真實寫照。
1984年,他們在齊腰高的雪地裏跋涉;
1988,11臺風肆虐,他們艱難地行進在山路上;
2008年,壹場罕見的冰災來襲,他們頑強地攀登;
……
他們迎著晨光,背著夕陽,翻山越嶺,默默地走過山中的田野,在鐵塔間奔忙。壹路走來,銀線烙下了他們的足跡,記錄了他們對電力行業的深情。巡線工人愛線路就像愛自己的孩子壹樣——每當電閃雷鳴的時候,他們的心都會繃緊:那線路呢?
第二樂章有壹種行為叫“堅持”
1980 65438+2月27日,寒風凜冽。
這壹天,25歲的顧上了的夜班。但是他壹大早就離開了家,趕上了從紹興到諸暨的第壹班車。兩個小時後,他百無聊賴地在諸暨汽車站等車,揉著被石子路壓得有點酸痛的屁股,用兩個饅頭解決了午飯。下午1: 30,上了去楊府村的小巴。塵土飛揚的狹窄土路不時被牛車堵住,小巴走了就停了。1小時後,他頂著寒風在壹條鄉間小路上走了20多分鐘。直到下午3點,他終於到了工作地點:220千伏牌頭變電站,紹興歷史上第壹座兩萬。16像顧這樣的守望者在這裏值勤。
如今,20名值班人員管理著1座220千伏變電站,外加10座110千伏變電站。
如今,值班人員從家裏到達最偏遠的變電站,不超過兩個半小時。
交通改善當然是大勢所趨,20個服務員承擔了過去近百人的工作量。這是變電站自動化改造的結果,是運行管理模式改變後效率提升的體現,是這個群體“堅持”精神的具體詮釋。這種精神已經演變成壹種職業道德,並且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堅持”到雇傭行為的映射叫做“禁止行為”。哪怕他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哪怕他們的做法在常人看來平淡而繁瑣,他們也要壹步步嚴格執行上級的規定和調度命令,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和打折扣。
1998 65438+10月22日,古城交通中斷,大雪下線路跳閘。為加強設備監控,該局決定恢復原無人值班變電站現場值班。正在家中休息的孫接到命令後,來不及安頓他的幼女。他穿上壹件棉大衣,沖進了茫茫雪海。“國防綠”在銀白色的世界裏格外醒目。壹路上,她不停地滑,爬起來,再滑,再爬起來...寒風鉆進她的衣領,雪籽裹在她身上,但熱量卻在頭頂上冒著熱氣。經過4個小時的急行軍,晚上8點多到達長安變電站,餓得瑟瑟發抖。看門的老人帶來了粽子。雪時斷時續,疏散的命令遲遲沒有下達。孫始終堅守,寸步不離。當積雪逐漸融化,孫完成任務離開變電站時,已經過去了40多個小時。在這幾十個小時裏,許多像孫這樣的守望者徹夜未眠,行走在雪道上或守護著設備。
30年來,守夜人步行十幾裏去值班的情況並不少見,在雨夜寒風中趕到就更不尋常了。人們越是慶祝節日,就越感到壓力。正是這份責任和這份“堅持”,促使他們不斷掌握新技能,促使他們時刻警惕設備的健康狀況,告誡他們每壹次操作都要更加謹慎。
第三樂章,“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2008年9月27日,紹興電力調度安全走過了30年。
“從壹名普通調度員到局長,為了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我深感責任重大,時刻如履薄冰。我的手機24小時開機。在床頭,我總是保留最新的電網接線圖,這是幾十年來養成的習慣。”本期調度室主任朱湘英說。
電壓等級從110、220躍升至500 kV,繼電保護從晶體管、集成電路升級為微機保護,電網運行方式向遠程實時監控、集控站統壹運行、無人值班變電站轉變。這些變化都是新的嘗試和突破,“少電人”在每壹次突破中都堅守著安全的底線。
在壹個普通的休息日,超過100名司機在檢查自己的公交車。每月最後壹個周六,運管中心會對車輛進行集中檢查,並召開安全評審會。這個會從1989開始就沒有間斷過,成為所有司機的自覺行為。
1973成立的運輸隊35年來從未發生過重大事故,安全日達到12000天以上。從1990開始,省電力公司開始評選“行車安全先進集體”,紹興電力運輸隊每年都獲此殊榮。
“我記得我當司機的時候,有壹年下大雪,我去天崗送搶修物資。8公裏山路開了1多個小時,80多個急轉彎。有點傷腦筋,但只要能配合搶修單位,我就特別開心。”王現為管理中心主任,笑著說。
“和平”不需要花言巧語來表達,也不是發過誓的文字就能實現的。是基於銘刻於心的強烈社會責任感,是基於“生命高於壹切”的樸素信念,是基於所有“邵典人”心中永遠懸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第四樂章,金杯銀杯怎麽比得上群眾口碑?
從“無電可用”到“停三開四”,從“用電”到“用好電”,紹興電力經歷了壹場蝶變。
1995年,全市各縣(市)相繼通過大電網供電的農村初級電氣化縣驗收,實現了村村通電氣化;2003年6月165438+10月1,全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實行同網同價。
1996電力故障應急搶修中心成立,24小時為客戶解決電力故障;2002年2月1日,95598電力客戶服務中心正式開通,用戶可通過銀行繳費,通過網絡辦理各類用電業務;2007年,陸續推廣VIP客服、重點客戶經理、社區客戶經理、農村“區經理”,對重點企業和項目實行“保姆式”跟蹤服務,同時為企業免費定制“優化用電方案”。僅壹個分局兩年多時間就發了近千個優化方案,為企業客戶節省電費900多萬元。紹興匯通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鄧雲輝感慨道:“電力部門每年光節能就為我們節約近百萬元。”
真誠的奉獻換來了金牌:1999成為國家電力公司“優質服務先進集體”,2001成為“全國用戶滿意企業”,2002年成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示範點”,2004年榮獲“全國五壹勞動獎狀”...
有壹次,95598客服中心接到客戶沈先生打來的電話,詢問電費情況。細心的客戶代表調查後發現,客戶安裝了峰谷表,但峰谷電價至今未開啟。客戶代表在詢問中了解到,客戶在低谷期用電量很大,但並不知道峰谷電可以省電。沈先生聽了客戶代表的分析,得知可以隨時來營業廳開通,非常驚喜。他甚至說:“好吧好吧,沒想到電力部門對我們考慮得這麽周到。非常感謝!”
分管營銷的副總監張艷動情地說:金杯銀杯不比大眾的口碑。從群眾利益出發,真正為客戶著想,我們的服務才會讓群眾滿意,真正打動客戶的心。
第五樂章:塔更高了,燈更亮了,城市更美了。
攝影愛好者老周把心愛的相機放在市中心最繁華的解放路,留下耀眼的街景;裝飾精美的遊船在五顏六色的燈光和佛珠下繞著環城河漫遊,熙熙攘攘的人群漫步在古城繽紛的夜色中...
“和十幾年前相比,現在的夜景變化太大了。壹排排的電線桿不見了,蜘蛛網壹樣的電線不見了,滿是灰塵的街道變得更加美麗,黑漆漆的小巷變得明亮了許多。”老周感慨道。
城市主幹道架空線路的電纜改造;在市中心變電站使用GIS全封閉組合電器設備,大大減少了占地面積,改善了城市景觀;開關站移至城市廣場地下,以減少對市容的影響...2002年3月,總投資5.33億元的城市電網改造工程歷時三年,獲得國家電力公司最高榮譽:優秀工程獎。
面對2008年初的罕見冰災,配電網異常強大,城市居民對堵車印象深刻,卻幾乎沒有註意到用電的不便。這也得益於80年代紹興大電網的結構調整,90年代的跨越式發展成為配網的堅實後盾。
1990年,紹興初步建成了以220千伏電網為電源,110千伏電網為骨架的供電網絡。1992年,第壹座50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運,標誌著紹興電網進入超高壓、大容量、跨區域、大系統發展的軌道。此後十年,* * *投資了158多個公共變電站,總容量65438。形成了以500千伏為主網、220千伏為支撐、110千伏為主網的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數字電網架構。2007年全社會用電量239.58億千瓦時,最大負荷369.5萬千瓦,均比1978高出50多倍。
塔更高了,燈更亮了,古城更美了。
“看到壹座座變電站像玉珠壹樣鑲嵌在古月大地上,是我事業成功後最大的享受……”陳冠賢主任指著標有30年變遷的電網接線圖,微笑著回憶。
第六樂章頭雁展翅,大雁高飛。
走進陳冠賢的辦公室時,他正在查看“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中的實時負荷曲線。說到對紹興電力30年發展的理解,他的眼神漸漸深邃:改革開放的30年,是壹代又壹代“紹電人”勵精圖治、奮發向上的30年,是傳承創新的30年。紹興人敬業踏實的工作作風,百折不撓的精神意誌,做事不張揚的天性,首創創新的人文理念,使紹興電力成為行業的“排頭兵”,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先鋒”和“助推器”。
管理模式從傳統的人、財、物集約壹體化的扁平化管理轉變。30年來,全市形成了統壹的電網建設、生產、調度、安全、營銷、財務等專業管理體系。
管理專家、高級技師、現代產業工人三支骨幹隊伍的建立,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人才庫。
榮譽室裏,獎牌訴說著歷史:1994部級“安全文明生產企業”,1996華東“壹流供電企業”,1998國家電力公司“壹流供電企業”,2002年首批“國際壹流供電企業”。
面對2008年的冰災,6位局領導分赴3個壹線指揮部,帶領訓練有素的指揮員有序管理搶修:農網搶修指揮部負責全市配電網搶修,天崗現場指揮部負責500千伏鐵塔搶修,麗水前線指揮部負責外援搶修。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受損線路,保障了全市居民和企業用電,確保了大電網穩定運行。
“柴門聞犬吠,夜雪歸人”成為現代電力工作者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舍生忘死的經典寫照。這絕不是做作,而是“少甸人”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是三十年來聚沙成塔、百煉成鋼、萬眾壹心的必然結果。
省級文明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先進單位、全國電力系統雙文明標兵、全國文明單位...這些都為“少電人”三十年的勇敢奮鬥做了恰如其分的註腳。
30年,歷史長河中短暫的壹瞬間;
改革開放30年,紹興電力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歷程。
在黨和政府的指引下,在國家電網、華東電力公司、浙江省電力公司的領導下,紹興電力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不懈努力,壹往無前,譜寫了壯麗的篇章,編織了壹張水城璀璨的網。
展望未來,在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新征程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電人”仍將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