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後,因為老師在課堂上說了這兩個字,他失望而歸:
“妳知道為什麽妳的畫不好嗎?因為妳的畫還很淺。”
“下節課,妳要跟著老師畫...妳需要落筆,妳需要掌握色彩的完全平衡。”
就連我女兒在回家的路上也忍不住抱怨:這個老師太無聊了!
拿筆之前想想畫畫的意義。如果沒有意義,那就不畫?
考慮到大氣,飽滿,平衡...妳的想法什麽時候會被考慮?
短短兩句話,就有壹個很大的“坑”——開始前對意義的追求,開始後對規則的考量,無意義無規律,接著就是強行改造。
這種事情多做幾次,會扼殺孩子的天賦、創造力和興趣。
“鳥”進入籠子
用自己的經歷“教育”孩子,限制孩子自由發揮,這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有壹次帶女兒去玩,遇到壹個小男孩搭積木。首先,我建了壹個房子,然後我在它旁邊畫了壹個“半圓”。然後我高興地對奶奶喊:“奶奶妳看,這是我設的陷阱!”
奶奶看了壹眼,把男孩放的積木拆下來幫他重新放好:“陷阱是壹口深井。怎麽會這樣?”妳堆錯了..."
男孩立刻哭了,奶奶看到後不高興了:“妳哭什麽?我在幫妳。妳知道什麽是陷阱嗎?誰會在家裏建陷阱?妳應該是壹口井,而且這口井相當深。妳得有水……”
男孩生氣地對他奶奶喊道:“走開,我不需要妳的幫助!”"
後來我隱約聽到那個男生嘟囔了壹句“卡梅利多”,正巧我女兒看過這本繪本,於是問:妳是在這個陷阱裏抓鳥嗎?
原來,Cameli Duo(壹只小公雞)曾經被困在捕鳥器(壹個倒置的竹籃)裏,小男孩當時正在用這個半圓模擬壹個倒置的竹籃。
男孩驚訝得瞬間不哭了,掛著眼淚跟我們玩。
過了壹會兒,小男孩玩得很開心,叫了壹聲“奶奶……”好像要說什麽。
結果我奶奶的火氣來了:“妳要我怎麽辦?不要找我!”
看著小男孩又要哭出來的表情,我不禁哽咽起來。這種情況在他身上重復了好幾次。奶奶的“陷阱”困住了孩子原本優秀的抽象思維能力。
不僅如此,在奶奶眼裏,孩子會變成壹個“愛哭、不聽話、脾氣暴躁”的孩子。我從來不認為這些是我自己造成的,我以後會努力“改造”...
“珍珠”布滿了灰塵
壹個朋友,心理咨詢師,參加了壹個小學的公益心理咨詢活動。
她遇到壹個壹年級男生,班主任對他的評價是: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不愛學習,成績跟不上。
在咨詢的過程中,班主任全程參與,希望通過咨詢,讓孩子有所反思和改變。
起初,男孩盯著陌生的顧問,不想多說話,但他禮貌地回答了問題。
直到聊到男孩最喜歡的自然課,孩子突然打開了盒子——孩子特別喜歡看科學和自然故事,螞蟻、恐龍、昆蟲——吃草...孩子講得繪聲繪色,手舞足蹈,壹旁的班主任不禁感到驚訝。
誰說這樣的孩子不想和別人交流,不喜歡學習?
但是看了壹眼班主任老師後,小家夥低下了頭,說自己學習不好,考試總是不及格...所謂的“成績跟不上”,只是考砸了。
咨詢結束時,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班主任——看著咨詢過程中聰明可愛的孩子,想象著他沈默的坐在教室裏,班主任感到羞愧:
為沒有足夠的耐心發現孩子的閃光而羞愧;
以總是用狹隘、單壹、自以為是的標準來評判為恥;
更慚愧的是我壹直認為“需要改造的就是這個孩子。”
百花齊放,各有千秋,但都要壹個模子印出來,外觀規範,才是精品,否則就是殘次品。
原本閃著珍珠和玉石光澤的孩子,被教條的標準蒙上了壹層灰色;教育者及時醒悟,還有機會撣去身上的灰塵,否則,孩子將面臨“被壓得粉碎”的窘境。
《困獸》吃自己。
孩子小的時候,單壹死板的規章制度是——月亮必須圓,河水必須藍,好孩子必須成績好,活潑外向...
等孩子長大了,這些固化的標準就會變成:男生學文學沒希望,女生學理論都不好意思,壹定要考大學,壹定要考公務員...聽我給妳安排的路,按照我的意願生活。
小問題不關心,不反思,最終出現了大問題的成年人。
比如曾經有壹個流浪漢在網上爆了。
他曾經在壹線城市的審計局有壹份體面穩定的工作。他知識淵博,有壹定的社會地位,這是很多父母心目中的成功孩子。
然而他最終還是放棄了所有光環,選擇了做壹個流浪漢,因為這壹切都不是他想要的。
他小時候喜歡畫畫,看文史類書籍,想研究中國或者國際政治。
但他的父親強烈反對他的愛好,用自己的標準限制他,改造他。
最後在父親的強烈要求下,他選擇了審計,畢業後進了審計局。
他被迫走上了壹條自己不喜歡的路,這讓他很難適應。於是畢業沒幾年,他就離開了家,離開了工作單位,開始壹個人流浪。
他為自己承擔責任,修正道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不可能,但他現在選擇了這種流浪的生活,更多的可能是因為他被困在“絕境”裏太久了,比起嚴厲的報復,他更喜歡自我毀滅。
“妳看,我可以達到妳的標準,但是我沒有妳想要的那麽好!”
曾經有人問壹個教了20多年的老教師:“妳教了20多年。最難過的是什麽?”
老師回答:“我只是看著那些天賦異稟的孩子壹個個變得平庸。”
這種事情壹直在發生:
有的孩子剛對某樣東西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就被大人武斷地否定了:毫無意義,毫無規律。
有些孩子的天賦正在萌芽,卻因為大人視野有限,急功近利,被利益抹殺,走向另壹個極端。
有些孩子可能在藝術、體育方面潛力無限,但是因為父母希望TA有壹份穩定的工作,世俗意義上的穩定生活,所以過著平庸的生活。
擅長的不讓做,不喜歡的逼著學。多少“千裏馬”來不及奔跑,就先“打折壹條腿”,在規劃好的路上壹瘸壹拐,卻又忍不住自暴自棄。
做不了伯樂,就不要做絆腳石。
小時候大人總會在結尾加壹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壹個XX的道理……”
《龜兔賽跑》是“不要自滿,堅持就是勝利”;
“狼”是“說謊會失去信任”;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富有同情心,關心弱者”
……
這些真理已經流傳了很長時間,極其正確,無可辯駁。時間久了,我們遇到同樣的事情,腦海裏自然而然就蹦出了成型的答案。
有時候我們限制了孩子的思維,摧毀了孩子的天賦。真的是無意的,只是我們自己可能也中了圈套,然後就在孩子身上找劍:
比如堅持“陷阱不能像井”的奶奶;
比如認為“好學生壹定要外向活潑,分數翻倍”的老師;
比如堅持“寫文章沒出路,還是選個好找工作的專業比較靠譜”的家長。
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勢的孩子,總能找到不壹樣的亮點和亮點。站在ta的角度,我們不禁覺得“還可以這樣”:
《龜兔賽跑》裏的烏龜太自信了,不同意和兔子賽跑。獲勝是壹種運氣。烏龜沒有遇到驕傲的兔子,輸的是烏龜,還是要認識自己。
《狼》裏的孩子壹定很孤獨。沒有家人,他們會說這種無聊的謊言自娛自樂,所以大人要多陪陪孩子。
為什麽賣火柴的小女孩裏的小女孩在失意的時候要自怨自艾?她可以求助,可以挨家挨戶敲門,說不定還會遇到好心人收留她過日子。
當妳打開心扉,妳會發現,孩子們和這些故事壹樣,從不同的細節,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精彩而有意義的故事。
那些最終快樂成功的孩子,不是被壹套教條支撐,而是找到了自己的路。
對我們來說,比盲目鋪路更重要。別忘了時刻看著我們緊緊抓住的評價標準,做壹個不礙事不礙事的成年人。
尹建莉家長學校:由教育家尹建莉創辦,受到654.38+00萬家長的信賴。0-18歲孩子教育問題有解決方案。關註育兒咨詢限時免費專業服務。
作者簡介
阿拐,尹建莉家長學校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傳播育兒知識。在養寶寶的路上,我們壹起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