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人口再生產的經濟和社會因素是什麽?

人口再生產的經濟和社會因素是什麽?

壹,人的發展的內容和意義

西方主流經濟學對如何提高以人均GDP衡量的經濟增長幾乎傾註了全部的智力努力,相關的政策建議也在尋找能夠提高資本積累的因素。即使經濟學家越來越強調人力資本的作用,但他們研究和觀察的是提高人力資本的因素,如教育、培訓和健康,以及作為手段和工具的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而忽視了作為發展目的的人。因此,盡管經濟學越來越關註人力資本,但在實踐中卻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它無法找到壹種有效的方法來提高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力資本存量。另壹方面,單純的GDP增長並不能解決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和人、資源、環境的關系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經濟增長最終將難以實現又好又快。

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直接關註人與生產資料的關系,到人與資源環境的協調,乃至越來越關註人的全面發展,走出了壹條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特殊道路,成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例如,中共中央首次召開的年度人口工作座談會被提高到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的高度,這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重要標誌。因此,中國的人口政策和戰略創造了政府以人為本,以人口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的獨特做法。

從觀察人口發展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來看,人類發展指數是壹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於1990年出版了《人類發展報告》第壹卷,該報告表明該組織看到了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需要。報告綜合了收入水平(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以出生時預期壽命為代表的健康水平以及由成人識字率和毛入學率組成的教育水平,構建了人類發展指數(HDI),比傳統的單純GDP更全面地衡量人類發展成就(圖1)。

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中國在全國城鄉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其內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此後,中國的生育率大幅降低,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已經完成了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與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較早實現了人口轉變。主要表現為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總和生育率呈持續下降趨勢。1971年,全國總和生育率為5.4。此後,這壹指標降至更替水平。

水平),目前總和生育率約為1.8,遠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相當於發達國家90年代中期的水平。

這壹成就不僅控制了人口,而且改善了上述因素,有助於促進中國的發展。也就是說,人均壽命、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都體現了人口發展的成果。圖2顯示了過去30年中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改善情況。此外,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在世界上的排名始終優於人均GDP,這表明了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就。下面,我們考察人口發展對經濟增長、教育水平提高和健康水平提高的貢獻以及構成人類發展指數的其他要素。

第二,人口轉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在較早的人口學和經濟學文獻中,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集中在人口總量或人口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的關系上,而對人口轉化的討論僅停留在生育率、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總量的層面。在這些討論中,人們將人口發展納入了經濟發展的視野,這是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實踐的重要貢獻,豐富了人類對發展的認識。然而,這種理解並不是全部。壹定程度上忽略了經濟發展與人口結構的關系,人口轉型最重要的結果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特征的變化。

隨著大多數發達國家和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繼完成人口轉變,人口學家開始觀察這種轉變帶來的人口老齡化後果,於是人口結構變化首次被納入研究視野。此外,經濟學家觀察到了伴隨人口結構轉變的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及其對經濟增長來源的影響。

在整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在二元經濟條件下進行的。作為二元經濟結構的主要特征,勞動力的無限供給通常與人口轉變有關。在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轉變的過程中,由於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的連續性和時間差,形成了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具有兒童撫養比高、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高、老年人撫養比高的特點(Williamson,

1997)。具體來說,在死亡率下降和出生率下降的時滯期間,人口自然增長率呈上升趨勢,需要撫養的兒童比例相應增加。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經過20年左右的時間差,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開始上升。生育率的進壹步下降導致人口增長率的下降,然後人口逐漸開始老齡化。因此,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分別先升後降。

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人口政策促進並加速了中國的人口轉變。由於改革開放時期恰逢人口轉型的特定階段,勞動年齡人口(16 ~ 64歲人口)規模較大且不斷增長。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很高。壹方面保證了經濟增長的充足勞動力供給;另壹方面意味著人口負擔輕,經濟過剩,有利於實現和保持高儲蓄率(圖3)。因此,更具生產力的人口結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來源,即所謂的人口紅利。由此產生的人口紅利通過資源配置機制的改革得以釋放,並通過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而實現為比較優勢,從而延緩資本報酬遞減的過程,為經濟增長提供額外的源泉。

根據我們的計量經濟模型的結果,如果用人口撫養比,即16以下人口和65歲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值來表示這個人口因素,那麽在改革開放期間,人口撫養比每下降壹個百分點,人均GDP增長率就可以提高0.115個百分點。

從1982到2000年,總撫養比下降了20.1%,推動增長率提高了2.3個百分點,同期人均GDP增長率在8.6%左右,其中撫養比下降的貢獻如下

26.8%,即由於人口撫養比的下降,改革開放時期人口要素對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4(蔡望,

2005)。由此可以看出人口發展對人均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貢獻。

第三,人口質量:數量和質量的替代

人力資本是附加在工人身上的後天技能。人力資本之所以稱為“資本”,是因為它也需要以投資的形式進行積累,這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 * *性質;人力資本之所以被稱為“人力”,是因為它離不開它所投資的每壹個人,這就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區別。

人力資本的概念是由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提出的。此後,壹大批經濟學家為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本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經濟學家最初提出人力資本的時候,這個概念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甚至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然而,隨著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確,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人力資本投資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圖4可以看出其影響機制。人力資本對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的多樣性不僅體現在人力資本投資形式的多樣性上,還體現在它所影響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多樣性上。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僅靠經濟增長不足以實現社會發展,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體現,而人力資本所包含的許多內容恰恰反映了人的發展。近年來,人文發展越來越受到廣泛的認同和重視。在發展中國家,以人力資本積累為目標和途徑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被認為是擺脫貧困的基本手段。在聯合國提出的八個千年發展目標中,有五個與人類發展有關。這充分表明,人力資本積累已被廣泛認為是發展的目標。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其中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功不可沒。1982年,我國15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33年,比73個發展中國家的3.57年(1980數字)高出1.76年。到2000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85年,增長了約47.28%,與這73個發展中國家提高到5.13年。

與2000年相比,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比這些發展中國家高2.72年。

對改革開放後近20年經濟增長來源的分析表明,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如圖5所示,通過人口教育質量的提高,經濟增長的份額為24%,相當於勞動投入的貢獻份額。近年來,隨著人力資本投資的不斷增加,勞動力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可以預期,未來人力資本的積累將是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越來越重要的驅動力。

第四,健康老齡化的人口紅利

“健康老齡化人口紅利”這個概念有兩層含義。第壹,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來自於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比例和增長率引起的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的變化,那麽人口經濟學家所謂的第二次人口紅利則是伴隨著老齡化和良好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與人口老齡化後的儲蓄動機和儲蓄水平有關。第二,出生時預期壽命和老年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但是,衰老是健康的,是值得成為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所以這裏我們能看到的是從勞動力供給和人力資本積累角度觀察到的人口紅利。

我們觀察到的增長來源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而下降,即老齡化實際上只是“第壹次人口紅利”,主要表現為勞動力充裕,人口負擔輕,導致儲蓄率高,對經濟增長做出額外貢獻。但是,在這種優勢逐漸消失的同時,我們仍然有機會獲得“第二次人口紅利”(Lee

梅森,

2006),即在人口結構趨於老齡化的情況下,個人和家庭未雨綢繆,可以產生新的儲蓄動機,形成新的儲蓄來源,其在國內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也可以獲得收益。而且,健康老年人口的經驗、技能等人力資本也可以擴大人力資源供給,延長人口紅利。

首先,這個人口紅利的關鍵是設計壹個好的制度,讓人們不再依賴家庭養老或者現收現付制,而是實現壹個完全積累的養老保障體系。按照這個思路形成養老保障體系,相當於啟動了第二次人口紅利積累的機制,逐步替代第壹次人口紅利。就第壹次人口紅利而言,當人口結構不再年輕,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不再增加時,它就會消失,但第二次人口紅利可以在第壹次人口紅利之後永遠持續下去,獲得新的經濟增長源泉。

其次,實現這壹人口紅利需要更加靈活、有效和安全的勞動力市場。在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的年份,我國城鎮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退休年齡約為51歲,與法定退休年齡存在差異。如果勞動力市場不利於就業,壹些尚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可能自願或被迫提前退出勞動力市場,導致實際退休年齡小於法定退休年齡。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在60歲以上。在中國,50-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占65,438+05-64歲總勞動年齡人口的20%。也就是說,如果實際退休年齡只有51。

18歲,勞動力資源極大浪費。過去我們從指標分母的角度來看人口老齡化問題,忽略了分子的特性,即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因為相對年輕的人口減少,比例下降,還因為預期壽命的提高,即老年人活得更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轉變進入新階段,出生時預期壽命大幅提高(圖

6),不僅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也高於中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考慮到預期壽命的提高,增加對人的投資可以使老年人口更有生產力,而不是成為社會的負擔。

經過30年的計劃生育,中國在控制人口、調整人口結構和提高人口素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為進壹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延長健康壽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大人口觀念的形成和人口政策更加重視對人的投資,以及建立和完善適當的社會保障制度,健康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創造新的人口紅利,從而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