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相信妳壹定接觸過散文。散文是散文的壹種體裁,也可以是上課、讀書時做的記錄。什麽樣的散文是經典?以下是我關於幼兒區域活動教育的隨筆,歡迎分享。
區域活動幼兒教育隨筆1為了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我們天馬小學幼兒園分為五個幼兒活動區,即攀爬區、投擲區、鉆爬區、沙地區和自由活動區。
攀登區:主要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攀登能力,挑戰自己的勇氣,提高心理素質。
投擲區:發展孩子手臂力量,鍛煉瞄準能力。
鉆爬區:鍛煉孩子下肢跳躍能力和手腳並用攀爬的協調能力。
沙區:培養孩子動手動腦能力,發展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自由活動區: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不同愛好,自由活動區有跳繩、呼啦圈、球、大沙袋、輪胎、高蹺等。這些活動還可以鍛煉孩子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增強孩子的體質,發展孩子的運動能力。
區域活動在壹定程度上為孩子日後參與社會獨立活動奠定了基礎。時代的發展需要培養新世紀的人才,良好的人格發展是孩子成才的基礎。許多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區域活動是培養兒童良好人格的有效途徑,對兒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教師,要利用區域活動的各種教育渠道,讓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孩子成長的搖籃。
區域活動中幼兒教育的常規2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規則。是幼兒園為使幼兒的生活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自主性和獨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它把日常生活活動中對孩子的基本要求標準化、固定化、制度化,讓孩子知道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什麽不該做,怎麽做,怎麽不做,從而對孩子形成壹系列的神經連接,提高動作的自動化程度,減少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緊張。同時,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良好的作息有利於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使其終身受益。所以孩子壹定要重視孩子套路的培養。
有壹段時間,我們發現班裏的孩子出現了註意力不集中,情緒浮躁,把壹個學習工具換成另壹個再操作,耐用性差,亂放的現象。我們按照傳統的常規訓練方法進行訓練,收效甚微。因此,我們運用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營造有序的學習環境,在活動前進行適當的安靜活動,在活動中靈活采用各種方法,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套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壹、營造有序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孩子在活動中有條不紊地操作。
蒙臺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論認為“人的各種智力和能力都是因為適應環境而成長的”。秩序是各種物品與環境的關系,即每個物品在環境中應該處於什麽位置。兒童天生就有壹種對秩序的熱愛和追求(即敏感),蒙臺梭利主張兒童準備壹個秩序明確的環境。因此,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創造有序的環境,讓幼兒積極參與與環境的互動,形成有序活動的良好習慣。
1,布局規整,人流有序,允許孩子自主活動的活動室環境。蒙臺梭利講究課堂設置,主張活動室的每壹件物品都要有固定的位置。但是我們房間小,孩子多。根據這種實際情況,我們運用蒙臺梭利教育理論,給孩子創造壹個用小家具隔開的區域,方便孩子進入區域,也方便老師觀察。將可操作性、協作性強的熱鬧區和安靜區分開,減少了相互幹擾。在素材傳遞方面,重視傳遞豐富、好玩、有趣、開放的素材,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進行選擇。比如生活區,有很多種操作材料,比如給小動物餵食物,打乒乓球,給娃娃穿鞋,織花藍等。在語言區,除了供兒童閱讀的書籍外,還增加了供兒童講述的背景版本、人物、動物形象和圖片,以及壹個帶聲音的三維玩具和供兒童操作的道具。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動區域規則,讓孩子自覺形成有序的行為習慣。我們布置完活動區域後,先給孩子們介紹各個區域,並相應地規定壹些規則。比如“商店”裏的物品玩完後要放回原處,書看完要收好。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自律意識,我們為孩子們設計了各種進入該區域的標誌。為了讓孩子養成把東西放回原處的好習慣,我們在櫃子和活動資料上貼上相應的小圖案,方便孩子在活動結束時自覺把資料放回原處。同時,我們根據地毯的拼圖,巧妙地在區域內的地毯上做上標記,提醒小朋友按順序坐好,避免小朋友在活動中擠在壹起,互相幹擾。久而久之,孩子們不僅學會了活動區的技能,還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通過安靜的活動,讓孩子養成安靜進入活動區的良好常規。
成年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我們集中精力做壹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都會做壹些準備工作,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比如在寫論文之前,要冷靜,排除幹擾,才能達到思路的順暢。作為醫學博士,蒙臺梭利非常註重根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曲線開展活動。行走活動和無聲練習是蒙特梭利教育中孩子學習前準備的鋪墊活動,是蒙特梭利特色。
為了讓孩子以平靜的心情進入活動區,我們利用蒙臺梭利的行走活動原理和進入區域前的無聲練習,靈活設計了壹些小遊戲,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1,走線遊戲——這是蒙臺梭利專門設計的,用來訓練孩子的專註力和平衡能力。走線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兒童積極運用各種感官,調節自己進入專註狀態。為了增加行走的趣味性和遊戲性,我們為孩子提供壹些輔助材料,比如讓孩子頭上有玩具,端盤子,拿著有珠子的勺子.....讓孩子的專註力在“雜技式”的行走遊戲中自然產生,為孩子進入該區域時集中精力活動做準備。
2.聽壹聽,猜壹猜遊戲——讓孩子閉上眼睛,玩“聽壹猜”的遊戲。我們故意設置壹些有趣的聲音,比如心跳、細小的流水聲...這樣孩子們就能安靜地聽了。在聽和猜的過程中,培養了孩子的傾聽習慣,鍛煉了孩子排除幹擾的意誌。
3.“吹氣娃娃”遊戲——主人和孩子在優美安靜的音樂中模仿吹氣娃娃的吹氣動作做呼吸調節練習,慢呼吸、慢呼吸和慢呼吸、快呼吸和快呼吸的腹式呼吸方法,有趣的模仿吹氣娃娃的動作,讓孩子通過呼吸調節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實踐表明,兒童在各種自控遊戲後進入活動區學習或操作遊戲時,往往能更加集中註意力。
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鞏固孩子的良好常規。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意識和自我認識是通過愛來實現的。孩子自己有發展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通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活動區,可以引導孩子在自由和尊重中發展,形成良好的常規。在孩子的操作中,教師首先要學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深入理解孩子,做孩子學習的觀察者,仔細觀察每個孩子的活動意圖和思維方式,即使發現孩子做得不對也不要急於介入,而是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讓孩子在操作中自我教育。當然,由於孩子年齡小,自制力差,經驗不足,我們在常規訓練過程中還是需要從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堅持不懈地鞏固。
1,語言提示。這種方法因其簡單、方便、及時而常被使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註意教學的藝術性。有時候可以很直觀,就是用正面詞代替負面詞。比如告訴孩子玩玩具時最好安靜,有問題小聲說話,以免影響其他孩子。有時,可以采用啟發性和暗示性的語言。例如,當表演區的孩子對角色產生爭議時,教師可以啟發他們進行協商,並引導他們自己尋找解決方案。
2.行動建議。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用行動適當地提醒孩子,既能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又能讓他們在模仿中學會遵守規則。比如當我發現感覺區的小朋友在操作粉紅塔的時候,經常會把最小的積木扔掉,我就悄悄來到他們身邊,和他們壹起操作。當我們拿起最小的積木,把它捧在手裏,然後輕輕放下,表示我對它的珍惜。我的行為影響到了幼兒,在以後的操作中,不存在到處扔粉塔的現象。
3.材料調整。當壹個孩子違規時,作為老師,我們都應該先想想。是什麽讓孩子無法遵守規則,還是孩子忘記了?是孩子不理解?是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自制力不夠發達嗎?還是材料等其他因素的幹擾?比如結構區的孩子堅持性差,經常還沒拼出來成型的作品就走了,玩具扔的亂七八糟。這時,教師要仔細考慮材料是否過少、單調、不易操作,然後對材料進行調整,添加壹些不同性質、不同型號的輔助材料,如易拉罐、紙箱等,擴大結構區的場地,從而提高孩子對結構區的興趣,擺脫過去不良的操作習慣,形成結構區良好的活動套路。
4.行為評價。當幼兒完成活動後,教師可以在必要和可能的時候組織幼兒進行交流和評價,促進幼兒鞏固好的套路。這時候老師的評價可以是褒義性的,比如“妳串珠子真長”,表揚孩子專心學習,堅持學習,從頭到尾完成壹項任務,可以是鼓勵性的,比如“妳今天進步很大,剪紙太好了。下次記得把紙屑放在美術區的小廢紙簍裏,這樣會更好”,可以討論,比如通過討論“離開”,讓孩子知道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會在走路的時候被別人撞到受傷,教室空間會變得很小。這樣,除了讓孩子有參與感,還能真正理解套路的意義,自然認同課堂套路,並能真正遵守。
區域活動幼兒教育隨筆3區域活動是教師和幼兒根據需要,在活動室或室外劃分相對不同類型的活動空間,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以滿足幼兒興趣、個性等方面發展需要的壹種小組活動形式。年齡越小的孩子,組織集中教學活動的能力越差。區域活動介於集體教學和個別教育活動之間,有利於孩子增強活動興趣,在操作中愉快地玩中學。
這學期,我們開始嘗試區域活動教學。我們發現,當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玩耍時,他們對幼兒園的焦慮被消除了。孩子們對地區活動非常感興趣,並渴望嘗試各種遊戲的材料。但是,老師們不得不壹次又壹次地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孩子們的套路,他們沒有辦法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會影響孩子以後在區域活動中的自主選擇嗎?通過查閱資料和探索,我總結了我們班幼兒遊戲在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兒童在區域性活動中對材料的操作不規範,喜歡玩玩具。
2、控制力差,喜歡隨意跑,想這邊玩壹會兒,想那邊玩壹會兒。
我采取的對策是:有針對性地放壹些簡單易操作的材料,防止孩子因為不懂操作而擺弄材料,讓孩子在活動遊戲中壹步步了解套路,通過觀察和記錄提醒他們套路的不足;兒童年齡特征分析兒童由於年齡的限制,可能無法長時間專註於某壹件事。下壹階段,通過在壹個活動區擺放各種孩子喜歡的材料,避免孩子隨意亂跑,讓孩子的註意力集中在壹個活動上。
可見,區域活動規則的制定只是為區域活動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壹個“有法可依”;“有法可依”的關鍵在於“有法可依”,否則,活動規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為了“執法”,教師要做好引導和督促孩子掌握和遵守區域活動規則的工作。在實踐中,根據不同規則的性質,我們主要用三種方法來幫助孩子掌握和遵守活動規則。
(1)提示方法
暗示法是指在環境中暗示區域活動規律,讓環境說話,讓環境告訴孩子活動規律。比如關於進入區域人數的限制,我們用進門、投入適量等效物等方法,提醒孩子遵守活動規則。比如美術區,我們投放壹定量的運營素材,沒有素材的小朋友會去其他區域玩等等。
(2)提醒方法
由於年齡特點,兒童在活動中往往會忘記規則,影響自己或他人的操作活動。這時候可以用提醒的方法,給孩子適當的幫助。比如,當壹個孩子因為不懂規則而幹擾其他孩子的活動時,老師可以用溫和的語氣提醒他:“妳覺得這是個好主意嗎?”“我該怎麽做比較好?”“請妳...?"。當孩子因為不懂活動規則而動不了的時候,比如在角色區,老師看到娃娃被媽媽扔到地上,就走過去把娃娃撿起來。“啊,娃娃怎麽哭了?”這種“打擾式”的行為提醒,不僅糾正了媽媽扔娃娃的現象,也豐富了遊戲劇情。孩子之間的提醒壹般適合在同壹區域活動的孩子,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這種交流的效果是老師無法直接指導的。既支持區域性活動,又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展。
相信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我班的區域活動會更有新意。
區域活動中的幼兒教育隨筆四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提醒我們2-4歲的兒童應註重個體自主性的發展,小班幼兒正符合這壹年齡階段,因此對他們進行自主性教育勢在必行,而“自主性”並不等同於放任自流,還需要教師適時適度的引導,這樣遊戲活動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促進兒童能力發展的功能。因此,引導小班幼兒的區域活動非常重要。
首先,區域活動套路的建立要讓孩子意識到區域活動的自主性和有序性。他們可以和孩子討論在每次區域活動中如何認輸,在建立規則時如何保護區域活動的材料不被損壞,建立與人相處的規則。同時,規則可以嵌入到環境中,以指示孩子應該做什麽。小班年齡小,自我中心心理傾向強,壹個孩子競爭壹個角色是有可能的。我們做什麽呢通常我都是留給孩子說清楚,這個角色只有壹個人,所以妳壹定要說出妳想當的理由。如果沒有,可以通過猜謎遊戲來解決。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和平等。因為孩子感受到了別人的尊重,經過壹段時間的活動,他們的規則意識會大大加強。
二是氛圍的營造。通過觀察和實踐,我認為作為教師,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自願選擇夥伴和區域,給孩子分配權利,營造輕松、民主、和諧、溫馨的氛圍,引導孩子管理和處理自己從事活動時會發生的事情,讓孩子成為環境中的主人。
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不同,所以給每個孩子創造展示自己優勢的機會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從外界對自己的了解比較多,所以壹定要用美國Gardh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不同地域,不同表現的材料,讓孩子有機會肯定自己,增強自信。如手工區的創設,我們可以考慮到孩子動手能力的差異,提供半成品材料,
簡單和困難的作品和其他方法來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作為老師,我們要努力營造這種氛圍,肯定每個孩子的進步和努力,允許孩子犯錯誤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幫助孩子充分發揮創造力。
再次,把握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區域的開放要壹個壹個開始,幫助強化幼兒的行為目標。由於小班幼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在組織活動時,要把幼兒壹個壹個地引入活動區域,幫助他們了解區域的名稱、內容和材料,采用逐步開放的方法。老師和孩子要做幾次示範,幫助孩子掌握遊戲,讓孩子對區域活動感興趣,願意玩。
最後是對老師的觀察和評價。老師在孩子的活動中觀察,雖然有壹定的目的和重點,但因為遊戲主人是孩子,壹般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師有時會在某個區域停留很久,忽略壹些區域和角落。這些都不是老師的自覺行為。所以老師每到壹個地方都要做相應的記錄,把無意識變成有意識。這將為遊戲後對遊戲行為的反思提供依據,也可以得到老師的引導與兒童遊戲水平發展的關系等壹系列信息。
總之,作為老師,要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而引導孩子遊戲,要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權,自願選擇,自主發展,自由討論。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觀察他們,作為角色去加入他們。然後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孩子達成目標。教師的引導要適當、及時,處理好隱性和顯性的關系。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正確適當的引導,會更有利於遊戲的發展,促進孩子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兒童教育隨筆5區域活動是孩子們詮釋生活的大舞臺,孩子們在表演區展示他們生活中所有感興趣的事物。今天,表演區的孩子們在玩“扮新娘”的遊戲,吳的孩子們也在扮“新娘”。孩子們在她頭上戴著紅花和紅頭巾,旁邊的孩子們在分糖,載歌載舞,其樂融融。
突然,我的裙子被拉了壹下,我低頭看著朱。虞夢是個內向的孩子,平時不愛說話,但今天她很害羞。我趕緊低下頭,問她怎麽了。她害羞又悶了好久才說:“老師,我也想演新娘!”"
我帶辛雷去表演區,孩子們不想和她玩。我試圖說服孩子們,其中壹個說:“我們不和虞夢玩,他很臟!”“我突然意識到我看著扮演新娘的平海。的確,平海非常幹凈。自從進入公園,平海的衣服總是很幹凈。我曾經欽佩平海的父母。看到虞夢緋紅的眼眶裏滿是淚水,我趕緊蹲下來說:“虞夢乖,別哭了。如果虞夢想做新娘,他必須是壹個衛生的新娘,否則他會抽旁邊的人,看不到新娘。我該怎麽辦?”“嘻嘻”虞夢不好意思地笑了,旁邊的小朋友也笑了。隨後,虞夢擡起滿是淚水的小臉說:“老師,我以後壹定要講衛生!“從虞夢的眼睛裏,我看到了堅定。果然,虞夢變了,變幹凈了,臉上還帶著微笑。改變的是,他旁邊的孩子多了,他的笑聲也變得更頻繁了。
另壹個角落的活動,我急忙尋找虞夢的身影,害怕她會再次獨自壹人,但當我向表演區望去,我看到新娘竟然是虞夢。我很開心!
有時候妳身邊的壹件小事,就是改變妳壹生的開始!
魅力“金牌”
今天的體育活動,為了提高孩子對活動的興趣,我帶著孩子去模仿奧賽中的運動,對模仿得比較好的孩子進行了壹次模擬有獎活動。宜春的孩子們模仿遊泳項目。雖然模仿的不錯,但是動作不夠協調。我把“金牌”掛在了薄淑玉的脖子上,沒想到伊春回到座位上哭了。伊春是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他平時做事認真有條不紊。這壹次,他哭了,是因為動作不協調,沒有拿到“金牌”。我急忙跑過去對她說:“別哭,妳是個勇敢的孩子。妳這次沒有贏得金牌。我們以後會多加練習,等待下壹場比賽。妳壹定能贏得金牌。”聽了我的話,伊春不哭了。過了幾天,怡春的媽媽見到我說:“這幾天孩子天天在家練遊泳姿勢,還纏著爸爸帶他去遊泳池。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糾正她的動作。伊春現在迷上了。”聽了宜春媽媽的話,我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觸動。沒想到“壹枚金牌”會對孩子產生這麽大的影響。為了實現壹春的“金牌”夢想,我們班又舉行了壹次模擬運動會。這壹次伊春表現非常好,不僅動作好,還把動作教給了同齡人。孩子們為她歡呼,我也把“金牌”掛在她的脖子上。
只有正確的引導和啟發,才能提高孩子的興趣。老師只要認真對待每壹次表演,就能在日常活動中找到孩子的興趣。只要正確引導和培養,就可能給孩子帶來終身的成就和快樂。
“鉛筆頭”的啟示
壹天,當我在打掃活動室的時候,我發現了壹個鉛筆頭。下午孩子們到了花園後,我拿起鉛筆尖問:“這是誰的鉛筆?”孩子們拒絕承認這是他們自己的。吳對說,“誰的鉛筆尖這麽小?請把它扔掉,老師!”孩子們也喊:“扔掉,我們不要了,我們還有很多鉛筆”。聽了孩子的話,我的心裏頓時壹震。當今社會的孩子生活條件好,壹支鉛筆對他們來說根本無足輕重。在他們的意識裏,沒有“節儉”這個概念,只有“炫耀”和“浪M”。只是在這種情況下,我給孩子們講了雷鋒叔叔的壹只襪子的故事,告訴他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推出了“勤儉光榮,浪費可恥”的活動專欄。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大大改變了隨意扔鉛筆、撕筆記本的現象,回家也監督了家長。家長們看到我,高興地說:“楊老師,您進行了勤儉節約的教育。
“鉛筆頭”事件讓我深刻認識到,作為老師,不僅要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更要培養孩子做人。這難道不是我們老師應該做的嗎?
鉛筆尖雖“小”,卻能讓孩子在生活中養成節儉的習慣。為什麽不呢?壹個小小的鉛筆尖蘊含著偉大的真理,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嗎?-小事大道理。
根據衛生的出發點,改變孩子的衛生習慣
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也不同。有些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衣服和用具都很幹凈,擺放整齊,更不用說個人衛生了。但有些孩子就不壹樣了,個人衛生有些差。比如我班的胡清泉小朋友,個人衛生很差,有吃手的壞習慣。他每天早上去幼兒園,從來不洗臉。為了解決胡清泉的個人衛生問題,我對胡清泉進行了家訪。原來,胡清泉的父母是做門窗的,沒時間管孩子。胡清泉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壹起。他爺爺奶奶只關心農活,讓胡清泉自己玩。胡清泉的個人衛生從不要求,所以胡清泉養成了個人衛生不好的壞習慣。得知這壹情況,我在活動中觀察了胡清泉的動向。原來他玩的時候用手揉鼻子和眼睛,手上的臟東西就不自覺的沾到了臉上。剛開始我慢慢問他,讓別的孩子做。只要胡清泉有壹點進步,我都會表揚他。慢慢地,胡清泉的衛生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雖然和其他孩子相比還有差距,但我想他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慢慢趕上來的。
孩子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健康方面,因為來自不同的家庭,導致他們在健康習慣上有很大的不同。老師應該個別對待。找出差距的原因後,要慢慢改正自己的壞習慣。如果身體不好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有壹樣的健康要求,就會因為趕不上而放棄,不僅沒有培養和糾正他們的好習慣,還會讓他們形成壹個壞習慣。
讓孩子學會值班。
壹天早上,當我正在拖地時,吳慶濤很早就來到了幼兒園。我放下拖把去裝開水。吳慶濤說,“老師,我來幫妳收拾吧。每天自己打掃很累的。”我說:“妳能怎麽辦?”他說:“我已經是中產階級的孩子了,我能行。”之後,他們拖著拖把畫了壹個圈。不久,孩子們壹個接壹個地來到了幼兒園。當他們看到吳慶濤在幫我打掃衛生時,他們也主動拿起掃帚和抹布,在他們的幫助下,他們很快就打掃幹凈了。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很強的,只要老師讓他們做,他們就會做好。從此,我給孩子安排了值日生,給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給了孩子好、好、壹般的評價。我給打掃得比較好的小朋友壹個小星星獎勵,壹下子提高了小朋友的積極性,也大大減輕了我的負擔。現在我班的孩子每天早上都主動打掃衛生,做得很好。
做壹個“懶”老師,讓孩子動起來,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還幫助他們學會關心和幫助他人,養成了講究衛生、保持環境清潔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