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與老師的配合非常重要。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壹,巧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高中新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認真分析教材,結合認知理論,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發學習欲望,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自始至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重視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已經成為教師的知識。探究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思考熱情。懷疑可以激發學生在認識上的矛盾,從而撥動學生對知識的心弦,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
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創設壹定的問題情境,將學生的興奮轉移到教師提供的新的知識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如探索發現、情境刺激、自由討論等。,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思考、探索知識、施展才華的空間,營造了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中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讓心智得到充分發展。這種教學形式是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最佳機會。
在講述信息及其特點時,讓學生觀看朝鮮戰爭和蘭德咨詢公司的故事的幻燈片,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朝鮮戰爭和蘭德咨詢公司的故事。朝鮮戰爭前,蘭德公司向美國國防部出售了壹份秘密報告。題目只有七個字,要價654.38美元+50萬。美國國防部認為這是訛詐,不予理會,導致“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與錯誤的敵人進行了壹場錯誤的戰爭。”戰後國防部記了報告,急著看看。問:那七個字是什麽?”——“中國將出兵朝鮮”,從而引入信息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可見,利用寓言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獲得學習的樂趣,並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技術作為壹種新的教學手段,具有其他傳統教學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它集成了文字、聲音、圖像、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並能靈活組合,向學生多方向、多角度、多方式傳遞信息,為師生提供生動活潑、靈活多彩、交互性好的多媒體教學環境,更好地完成教與學。善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還可以拓寬信息傳遞渠道,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研究證明,人通過各種感官獲得知識的比率為:視覺83%,聽覺11%,其他6%;視聽結合幾乎可以獲得最好的知識保持率。可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對強化記憶、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學內容由難到易,由抽象到具體,調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有效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三,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激發學生的興趣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高中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是師生相互溝通、交流、啟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並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學生積極參與這種互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盡可能緊密地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工具,以多媒體和友好交互界面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生成和發展,引導學生在體驗中認識事物的本質,掌握教學規律。
比如在教電子郵件的時候,老師可以用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來講解,讓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容易理解。比如電子郵件的用戶名和密碼,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來解釋:在網絡上為我們發送電子郵件的機構叫e郵,我們可以向e郵申請壹個電子郵箱來收發自己的電子郵件。申請郵箱時提供用戶名和密碼有什麽用?和生活中壹樣,每個電子郵局都有許多電子郵箱。為了區分他們,每個郵箱還都有郵箱號和密碼鎖。申請時提供的用戶名是我們為自己的郵箱設置的郵箱號,密碼是我們為密碼鎖設置的密碼。然後,當我們使用電子郵件時,我們可以通過提供正確的電子郵件號碼和密碼來打開電子郵箱,以便發送和接收電子郵件。這種解釋可以讓學生覺得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是壹致的。
第四,營造平易近人的和諧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要註重教師形象和師德修養。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壹個美好的願望,希望得到老師的信任和尊重。善待、平等對待學生,尤其是後進生,多關註他們,不排斥輕視,不應該冷嘲熱諷。對於他們回答的問題,哪怕只有壹點是對的,老師也要熱情鼓勵,認真補充,以增強他們回答問題的信心,消除他們的恐懼和自卑,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上課不要比幽默更嚴肅,不要在全班講得很嚴肅。適當插入幾句幽默的話,可以把壹些尷尬的現象轉移到學習上來。從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寬松的環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五,註意轉換師生角色,激發學生興趣。
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傳統教學是壹個教師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的過程。教師是唯壹的知識所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老師壹個人有權力,學生在老師的監督下學習。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被忽視。高中新課程要求師生關系從統壹標準教育向差異教育轉變。老師只是壹個促進者,給學生壹個想象的平臺,激發他們多元化、發散性的思維。運用電影、電視、參觀、訪談、旅行、故事、遊戲等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知和想象,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人文精神。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關系到教學質量。備課時,無論是備課教材還是備課學生,教師都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調整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興趣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知識,學會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