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場論——群體動力學的理論基礎
勒溫把個人在某壹時刻所處的空間稱為場。
場的基本本質是(物理學):同壹場中的元素相互影響;當某些元素發生變化時,所有其他元素都會受到影響。
2.該領域的基本特征:
(1)場是壹個整合了行動者及其環境的整體。
(2)場是壹個動態的整體,有自己獨特的特征;
(3)場的完整性在於場中存在著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3.心理與行為的關系(用場論解釋)
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B=f(PE)
解釋:所有的個人行為(包括心理活動)都是隨著自身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
4.生活空間
勒溫的心理場理論體系始於“生活空間”,他稱之為在壹定時間和地點影響個體行為的所有因素的總和。他將生活空間中的因素視為被個體感知的心理事件,心理事件可分為三類:
內在的(如饑餓)
外部(如食物)
回憶(如童年經歷)
5.群體動態
勒溫將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擴展到群體社會行為的研究中。他指出,任何群體都會有格式塔的特征:群體是壹個整體,群體的每壹個成員都會有相互作用的功能。他認為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相互依賴的動機。
6.實驗研究:群體氛圍的實驗研究。
實驗方法和程序:
他以類似童子軍小組工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將受試者分成條件相似的三組。每個小組都有相同的作業活動,但是每個小組組長的領導風格被分為三種類型:
(1)獨裁/專制領導:群體的壹切活動完全由領導者自己決定,群體的所有成員只能按命令行事,不允許有任何異議。
(2)民主領導:小組的壹切活動都由組長和小組成員討論,然後決定。討論過程中,領導作為小組成員之壹參與,鼓勵大家各抒己見,努力達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3)自由放任型領導:領導者不關心群體工作的開展方式,群體成員壹切按自己的利益行事。
實驗結果:從效率和氛圍來評價。
在民主領導下,群體成員相處融洽,工作績效最高;
在威權領導下,雖然可以保證壹定的工作效率,但群體成員之間缺乏信任和創造力,導致攻擊性行為;
在放任型領導下,群體工作績效最差。
7.群體凝聚力
群體對成員的吸引力,群體成員之間的吸引力,群體成員的滿意度。是成員被群體吸引並願意留在群體中的程度。
思考: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因素:
(1)內部:群體規模、成員相似性、信息溝通、成員對群體的依賴、領導與成員的關系等。
(2)外部:群體間的競爭
8.團體動力學對團體咨詢的貢獻
1.為團體咨詢提供理論依據
2.團隊氛圍的創造
3.導師的角色
4.研究領域(如敏感性訓練)直接成為團體咨詢的方法和技術。
美國社會學家班杜拉
他認為,個人行為不是由動機、本能、特質等個體內部結構決定的,也不是由環境力量決定的,而是由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決定的。
行為、環境和個人內在因素相互影響,形成三角關系。
人的大部分社會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習得的。環境是觀察和學習的決定性因素。環境變了,人的行為也會變。
1.基本概念
①觀察學習:觀察學習也叫社會學習。指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其結果進行模仿的另類學習。它能使人輕松快速地學會某種社會行為。
②替代強化: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行為引起的獎懲而得到強化。
③自我強化:我們能夠自發地預測自己行動的結果,並依靠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
2.觀察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
(1)示例和演示
②替代強化和自我強化。
3.觀察學習過程:
①註意:觀察學習從學習者對示範者行為的註意開始。
(2)保存:將獲得的信息轉換成文字和圖像兩種形式的適當表示,並保存下來。
③動作再現:將記憶中的表征轉化為行為,根據反饋調整行為做出正確反應。
④動機過程:三種強化(外在、自我、替代)都是制約示範行為再生產的重要驅動力。因此,班杜拉將它們視為學習者重現示範行為的動力。
思考:哪些行為可以成為群體中的榜樣?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伯恩創立於1957。
人際互動分析:又稱傳播分析、傳播分析、傳播分析。它是建立在人際交往基礎上的心理治療,其目的是幫助當事人了解現實,擺脫幼稚的沖動,學會成熟和適應,從而重建自我維系的健康生活。
1.人際互動理論的四個主要部分:
①結構分析:P.A.C父母身份、成人身份、兒童身份。這三種狀態存在於所有人身上,與年齡、性別無關,而是不同的心理狀態,簡稱PAC理論。
A.父母身份:分為父性和母性,具有壹般父母的功能:保護、撫養、控制和設定限制。
父母指的是頭腦中記錄的壹些早期經歷——從出生到5歲都是毫無疑問的、強迫性的外部事件。往往表現為偏執、批判、教養。關於“父母”的信息大多屬於“怎麽做”之類的。
B.成年狀態: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處理真實情況。
壹種有組織的、可理解的狀態,能夠將外部的數據轉化為知識按照客觀事實和標準進行評價,進而表現出最實際、最滿意的行為。
C.兒童狀態:分為自由兒童和聽話兒童,其功能是承擔直接表達需求和適應環境要求的發展任務。
“孩子”記錄了生命中無數的第壹次,這包括了嬰兒所有的自然沖動,也包括了早期的經歷、早期的行為反應以及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認同。
②交往分析:人與人交往是壹種怎樣的自我狀態?
溝通方式包括:
A.互補交流:當刺激的方向和反應來自的地方處於同壹個自我狀態時,答案也指向發出刺激的自我狀態。
B.交叉/交叉溝通:當刺激的方向和反應處於不同的自我狀態時,答案的方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來自刺激的自我狀態。
C.隱性/曖昧溝通:隱性溝通包含兩個以上的自我狀態,信息從壹個或兩個自我同時傳遞給另外兩個自我。
③博弈分析:伯爾尼將其定義為“心理博弈是壹套基於曖昧動機,看似合理的重復交流方式”。伯恩認為,玩心理遊戲的結果會讓人感覺很糟糕,甚至會陷入舊的遊戲模式,強化他們在童年早期所做的決定。
心理遊戲表面上看起來是“互補交流”,壹個願打壹個願挨,但實際上玩家之間並沒有坦誠、親密、開放的關系。
(4)劇本分析:是指根據個人的生活劇本,對個人所表演的心理劇的內容進行分析。
生活劇本是指生活安排了個體從小選擇的兒童自我狀態,大部分信息來源於個體處於“兒童”自我狀態時父母給予的評價。
2.四種基本的人生態度:兒童基於交往和劇本對自我價值和他人價值的綜合感受。有四種常見的生活姿勢:
我好,妳也好(健康的態度)
(2)我好,妳不好(投射、懷疑、武斷的態度)
(3)我不好,妳也不好(自省,抑郁的態度)
(4)我不好,妳也不好(絕望,厭世的態度)
3.人際互動理論對團體咨詢的貢獻
幫助當事人專註於自己早期的決定,從而找出生活中需要改變的事實,做出新的決定。
策略遊戲分析:溝通分析教會當事人更加清楚策略遊戲的結構,讓他們不再愛玩策略遊戲,當事人可以從曖昧的行為轉變為直白的行為。
人際交往:人們利用語言或非語言符號系統交換意見、傳達思想、表達感情和需求的交往過程。
1.人際交流模式:
(1)傳播過程五要素:信息源、發送者、渠道、接收者、目的地。
(2)“5w”溝通模式(拉斯韋爾)
信使(誰)-信息(說什麽)-媒體(渠道)-接收者(對誰)-效果
2.集團內部溝通形式(Ba villars提出的四種形式+全渠道模式)
①輪式:溝通最快;小組指導員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②圈/環型:成員地位平等,民主氛圍良好。
③Y型:壹人處於特殊位置。
④鏈式:信息準確率高。
⑤全渠道:信息傳遞快,會員滿意度高。
3.人際交流的渠道
(1)語言交際:詞匯和句子,副語言(聲調和語氣:音高、節奏、力度。
上升和下降、暫停等。)
(2)非語言交流: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和觸摸。
有效的溝通方式:
四個步驟:註意-理解-接受-行動
4.人際傳播理論對團體咨詢的貢獻
團體咨詢的過程是壹個人際交往和互動的過程。
1.為增加群體交流提供參考:人與人之間如何交流;增強傳播效果;避免或減少溝通障礙。
2.為指導教師選擇小組交流方式提供依據。
個人中心療法是美國羅傑斯於20世紀40、50年代創立的壹種心理治療取向,可稱為“非導向療法”或“當事人中心療法”。
該理論的基本思想:只要營造壹種最優的心理氛圍,每個人都有壹種內在的自我認識和改變對自己和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並能表現出自我導向的行為。
1.羅傑斯的人性觀;
人生存的基本動力是全面發展自己的潛能,從而成長,實現自我【否定精神分析悲觀消極的人性觀;否認人的發展受環境控制】。
人是理性的,自立的,對自己負責的,有積極的人生取向的。
人是建設性的、社會性的、值得信賴的、合作的,懂得尊重他人,與他人有同理心,發展親密的人際關系。
人有能力發現自己的心理失調,也可以通過改變自己來尋求心理健康。
治療者的三種人格特質: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心和喜愛。
2.理解群體的原則
理解群體的原則是從“個體中心”發展而來的“群體中心”。團體咨詢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信任和良好關系,可以使參與者降低社交障礙,揭示自己的核心情感,即真實的自我,而不受防禦機制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