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害怕陌生人

害怕陌生人

妳壹定有過以下經歷:要當眾發言,心跳加速,手心冒汗;與陌生人面對面交談會感覺不如隔著屏幕交流舒服;而有些人則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在別人的註視下會不知所措,等等。這些癥狀都是社交焦慮的心理表現。如果妳有這種癥狀,妳也不必自卑,因為妳不是壹個人。據了解,世界上大約9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古今中外,經歷過這種焦慮的偉人名人不在少數,比如盧梭,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電影《《饑餓遊戲》》中的女主角詹妮弗·勞倫斯。拿破侖三世,這位通過政變稱帝並挑起克裏米亞戰爭的法國君主,每周去教堂做彌撒時都會怯場。他需要不斷的自學和猶豫,才能進入教會。無論如何,他絕不是壹個缺乏勇氣的人,但他對社交場合同樣緊張。

可見社交焦慮障礙是壹個極其普遍的問題。那麽,接下來妳可能會問:我屬於社交焦慮癥嗎?我的癥狀是嚴重還是輕微?當我害怕與人交流的時候,我害怕什麽?是什麽原因讓我患上了社交焦慮癥?有什麽好的方法可以緩解這種焦慮和恐懼?

克裏斯托弗·安德烈(Christopher Andre),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暢銷書作家,著有《適當的自尊》、《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欲》、《無處不在的人格》和《幸福生活的秘訣》。另壹位作家帕特裏克·萊格隆(Patrick Legeron)是法國壹家精神病院的醫生。他還在巴黎第五大學和巴黎政治學院任教。他們成立了壹個診所,為企業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他們借助多個具體案例,詳細分析了社交焦慮癥的表現特征、產生原因及救助方法,通過糾正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幫助人們告別焦慮,張開雙臂迎接美好的社交生活!

他們對社交焦慮障礙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和分析。首先,我們要知道社交焦慮患者害怕什麽。然後,我們漸漸明白了他們恐懼背後的原因,最後我們壹起學會了如何擺脫恐懼。無論妳有沒有社交焦慮,學會壹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糾正錯誤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擺脫壹些社交焦慮,都是很大的收獲。

首先,我們來看看。當妳感到社交焦慮時,妳害怕什麽?

社交焦慮障礙是壹種對社交或公共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神經性疾病。患者對在陌生人面前或被他人仔細觀察有顯著而持續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表現會引起羞辱或尷尬。壹些患者發現很難參加聚會、打電話、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社交焦慮會如何影響壹個人的壹生?

比如畢業於知名大學的米歇爾,從小學到大學,成績都很優秀,但只要需要參加面試或口試,就會出問題。他的家人認為他只是怯場,只要他多社交或者年紀大了,就會改掉這種懦弱。大學畢業後,由於學習成績優異,米歇爾成功應聘了壹家頂級企業。他的職位性質決定了他必須經常在會議上公開發言,他要面對其他與會者激烈的批評和嚴厲的提問。每天晚上演講前,米歇爾都會非常緊張。此後,隨著恐懼程度越來越嚴重,他陷入了無盡的焦慮之中,嚴重失眠。什麽都沒起作用。所以盡管前途壹片光明,他還是選擇了離職,開始避免在任何場合說話或發言。甚至在朋友或家人的聚會上,他也開始沈默。可見,社交焦慮癥不僅會對壹個人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有四種場合容易導致社交焦慮。第壹種是公開演講場合,比如公開演講,招聘面試等等。第二類是和人面對面交流的場合,比如和朋友聊天,和陌生人初步交流等等;第三類是需要表達思想或者提出要求的場合,比如向別人借書,或者為伴侶安排壹些事務等。第四種場合是引人註目的場合。害怕這種場合的人,總會想盡辦法準時去參加聚會,去看電影或者去上課,以免成為別人關註的焦點。

通過對這四種焦慮情境的研究,將社交焦慮障礙患者的焦慮水平進行分類,並以金字塔結構列出。焦慮從下往上分四種,分別是害怕失敗、害怕暴露、害怕表達、害怕被觀察。焦慮程度也按照這個順序壹步步上升。換句話說,如果妳處於“害怕失敗”的底層,妳的焦慮水平是最低的,妳的焦慮水平相對較輕。金字塔上每增加壹層,妳的焦慮水平和焦慮程度就會上升壹級,妳的焦慮範圍也會擴大。舉個例子,如果妳處於“害怕表達”的第三個層次,那麽妳的恐懼壹定還包括第二個層次的“害怕暴露”和第壹個層次的“害怕失敗”。如果妳處於“害怕被觀察”的頂層,說明妳害怕失敗,害怕暴露,害怕表達自己,害怕被觀察。那是焦慮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嚴重的。

說了這麽復雜的焦慮場合和焦慮程度,了解了癥狀,現在我們來挖掘壹下社交焦慮的人在潛意識裏到底害怕什麽。

第壹,他們其實害怕別人的負面評價。雖然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關註別人的看法,但社交焦慮患者的問題是,他們不斷問自己:“別人會怎麽看我?”比如在公共場合演講,社交焦慮患者首先要考慮的肯定不是“我要說什麽”,而是“別人會怎麽看我?”我很擔心別人會對自己有不好的印象或看法,甚至有逃離這個場合的想法。所以,壹旦進入社交場合,他們會對別人的壹舉壹動異常敏感。別人輕微的皺眉或嚴肅的表情都會被他認為對自己有不好的印象,所以他感到不安。其實情況並不是他想的那樣,只是因為他察覺到了壹些細節,貼上了負面評論的標簽,他本能的開始害怕。比如誰在說話的時候低頭看手機,也會理解為“他覺得我煩!”“在這樣的負面評價中。

此外,他們也害怕其他人的敵意反應。在壹些社交場合,社交焦慮的人會認為自己會受到對方的言語、行為或態度的攻擊。比如病人在眾目睽睽之下說話,會預測到有人會帶著敵意進行反駁,或者問壹些挑釁性的問題;別人向他借錢,他不借,他怕別人把他當敵人;如果他想讓鄰居把電視關小壹點,以免影響休息,他會怕鄰居勃然大怒等等。

最後,也是最難克服的,他們會害怕自己的焦慮癥狀。眾所周知,社交焦慮癥患者在緊張焦慮時,身體會產生很多不良反應,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肌肉緊繃、胃痙攣、臉紅等。而且這些癥狀壹旦出現,很難停止,讓患者更加不安和緊張。所以進入社交場合後,他們會特別註意自己的身體癥狀,害怕這些不舒服的癥狀。壹旦覺得不舒服,就想自我調節。結果,他們越是努力調整自己的癥狀,就會越嚴重。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姆斯(Tennessee Williams)曾在回憶錄中說,當他上課時,發現壹個漂亮的女孩在看著他,他意識到自己臉紅了。當他第二次看女孩時,他的臉變得越來越紅。然後,他有了這樣的擔心:我每次和別人對視都會臉紅怎麽辦?沒想到,噩夢成真。在那之後的很多年裏,他壹看到別人就會臉紅。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恐懼恐懼”,即害怕看到焦慮癥的這些癥狀再次發生。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知道,社交焦慮癥不僅會對患者造成身心傷害,還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四種社交場合會引起社交焦慮。人們在社交場合會表現出四種不同程度的焦慮。如果深入挖掘患者的潛意識,會發現他們真正害怕的是別人的負面評價,別人的敵對反應,以及自己焦慮癥狀的出現。

所以,知道了社交焦慮患者害怕什麽,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為什麽害怕。社交焦慮癥的成因是什麽?它是自然的嗎?還是後天形成的?可以總結為:“先天和後天齊頭並進,幾乎不可能分開。”下面,我們就壹壹分析。

再來看先天,也就是基因和家庭環境為焦慮提供了基礎。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阿蘭·布拉克尼在他的作品《妳好,焦慮!”說:“人類的焦慮從出生就存在,甚至更早,在母親的子宮裏就存在。無論是從精神分析學家還是遺傳學家的角度來看,焦慮都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我們如何理解這段話?這要追溯到人類的起源。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沒有特別先進的武器和工具。為了生存,他們需要具備這種焦慮能力,以便在危險來臨之前逃離,或者提前做好戰鬥準備。因為焦慮,人類才能在浩瀚的時間宇宙中茁壯成長,焦慮作為壹種人類特質,固定在我們的基因系統中。除了人類的性別基因,父母的遺傳基因也很重要。研究發現,如果父母中有壹方患有社交焦慮癥,孩子患病的概率會增加3倍以上。

另壹方面是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比如父母自身的行為,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可能會導致焦慮型人格的形成。壹個不願意邀請朋友來家裏的家庭,壹對嚴厲而完美主義的父母,都可能造成孩子的社交焦慮。比如有的父母,因為膽小或者不善於與人交流,長期把孩子關在家庭狹小的活動空間裏,以至於孩子很少與外界交流,或者即使帶孩子出去玩,也很少與人交流。時間長了,他們與外界交流的欲望和能力會逐漸減弱,直至消失,產生社交焦慮。

除了先天因素,後天因素也很重要。例如,創傷性事件和整體社會價值觀是焦慮的助推器。

有些人雖然有焦慮的基礎,但在最初的成長階段,沒有或沒有感受到社交焦慮。後來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要麽經歷了壹些創傷性事件,要麽受到了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影響,這種焦慮的基礎被刺激產生了社交焦慮。

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曾經經歷過這壹創傷事件。他48歲時全聾,因此受到重創。從此,他將自己與世隔絕,成為壹名嚴重的社交焦慮癥患者。分析他的性格,我們會發現貝多芬本身就是壹個內向的人,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這是他焦慮的基礎。耳聾刺激了這種特質,使他成為社交焦慮癥患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創傷性事件導致的社交焦慮障礙最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學校裏的欺淩。新聞裏曾經報道過,北京某藝術職業學校壹年級有壹個男生。在兩個月的時間裏,他多次遭到學校多名高年級學生的毆打甚至性侵。直到他母親發現了他身上的傷,他才向公安系統報案。男孩從壹個陽光的孩子變得很抑郁,讓媽媽給他轉學。但在新學校,他還是很孤獨,很孤獨,成了壹個社交焦慮者。

除了創傷性事件,社會文化因素也不可小覷。壹項關於膽怯的跨文化研究指出,有些社會裏的膽怯者比其他社會裏的多。這是什麽意思?說明社會文化因素對焦慮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焦慮問題在某些群體中會更加突出。就焦慮的患病率和發病率而言,日本人和德國人最高,而以色列人和美國猶太人最低。是什麽樣的社會文化造成了這種差異?我們稍微找壹下史料就明白了。受儒家思想影響,日本人主張個人服從家庭和集體。在這種集體主義的氛圍下,面子觀念根深蒂固,孩子變得有用。父母覺得臉上有光,不然會覺得丟臉。正因如此,人們非常重視別人的評價和意見。這種價值觀必然會導致這個群體產生強烈的焦慮感。相反,崇尚個性和獨立的美國人更不容易陷入類似的苦惱,對社交的焦慮也更少。

除了內因和外因,還有自身的原因,就是對事物的不合理看法,進壹步加劇了社交焦慮。

我們已經知道了焦慮的基礎和焦慮的助推器。先說會加重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對事物的不合理看法。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信息。大腦負責過濾掉我們關心的信息並記錄下來。同時,大腦會賦予這些過濾後的信息壹個意義,即會自動產生壹些想法。這些自動產生的想法被心理學家稱為認知。對於同壹個事件,同壹個場景,每個人都會產生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認知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認知偏差結合原有的社交恐懼傾向,會使人在社交場合產生壹系列消極的內心獨白,對事物做出消極的感知和分析。他們每面對壹個社交場合,這種感知和分析都會再次加強,所以他們的焦慮會進壹步加重。

還有壹些不合理的認知壹般表現為:壹是因為缺乏自信,高估了事件的風險,低估了自身的能力。比如妳馬上要在大會上發言,人們首先會認為聽眾會持批評態度或者漠不關心,可能會問自己壹些很難的問題,認為自己不善於表達,缺乏經驗等等。其次,我喜歡以偏概全,有偏激的想法,把壹切都誇張地歸咎於自己。比如“今天老師的臉色很差,壹定是因為我的考試成績拖了全班的後腿”,比如“我剛才不小心踩了他壹腳,他肯定會從此恨我”等等;最後,是取悅他人的意誌。當壹個人想在別人眼中留下好印象,但又擔心自己做不到完美的時候,焦慮也會產生。

當然,壹般來說,每壹個焦慮患者的思維系統都只是傾向於壹種不合理的認知,而不是存在很多錯誤認知的狀態。光是這種不合理的認知,就足以加劇他們在相關社交場合的焦慮,可見不合理的認知是多麽強大。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社交焦慮作為壹種疾病,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具體來說,基因和家庭環境提供了焦慮的基礎,創傷事件和整體社會價值觀是焦慮的助推器,不合理的認知加劇了這種焦慮。

所以,社交焦慮障礙真的是壹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但卻常常被患者和家屬忽視,尤其是在癥狀較輕的情況下,更容易被誤解為內向、害羞。即使是重病患者也會因為羞愧而隱瞞癥狀。殊不知,這種對癥狀的忽視,會導致患者越來越回避社交相關的場合,病情會越來越嚴重。據統計,50%的社交恐懼癥患者最終會發展成抑郁癥。所以壹定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不要讓癥狀發展。壹方面,如果可能的話,尋求專業的支持,也就是心理咨詢和治療,會讓妳更快的進步和改變。另壹方面,也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重點,就是學會自我調節,改善焦慮。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學會轉換視角,改變消極的想法。

從前面的解釋中,我們已經知道,對事物的非理性認知加劇了社交焦慮。換句話說,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並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與人對事物的想法和看法直接相關。比如兩個同事同時在單位樓道遇到公司總經理,總經理沒跟他們打招呼就走了。對於這樣的事情,其中壹個人想:“他可能在想別的事情,沒有註意到我們。”對方卻有不同的想法:“他是不是因為上次和他發生矛盾而故意不理我,下壹步可能就是故意找我的茬了。”兩種不同的想法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繼續做該做的事;後者可能是太擔心了,無法靜下心來做好自己的工作。

所以社交焦慮患者迫切需要改變認知和視角,也需要不斷的練習。首先妳要有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的認知有問題。然後,當消極的想法進入妳的腦海時,試著積極地思考,給自己更多的視角,最好列出若幹不同的想法,然後選擇能給妳帶來積極情緒的那個。比如,在和妳討論之後,有人不停地反思:“我今天做得很糟糕,沒有新的想法。大家會覺得我很無聊。”這是壹個極端的想法。妳要學會這樣思考:“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交流中會有沈默;每個人都會講平凡的事;而且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些情況。“慢慢的,妳的認知角度變了,負面看法也會減少,焦慮感自然會減弱。

除了以上這些,還要學會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循序漸進地練習面對社交場合。

壹般來說,社交焦慮癥患者社交能力不夠強。如果妳能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盡快學會與他人融為壹體,成為場合中的壹員,妳就會在社交場合中感到舒適和自在,從而達到緩解焦慮的目的。要提高社交能力,最有效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自我肯定。《重建生活》的作者路易絲·海伊說:“現在開始認同和接受自己,就是積極改變的開始。”她每天教人對自己說“我同意自己”,讓這句話不斷滾動,尤其是負面思想來臨時。這個練習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妳打開自我肯定的大門,讓妳越來越自信,不再看不起自己,那麽妳在人群中就不會那麽沒有安全感了。當妳的自信心提高了,妳的社交能力自然也會提高,焦慮感也會大大降低。

除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還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勇敢面對社交場合,不要因為自己感到不安而回避社交,回避他人。逃避只能加重和延緩社交焦慮障礙。真正面對之後,妳會發現妳想象中的災難性後果並不會發生,漸漸的,妳的癥狀會壹點壹點的減輕,直到最後消失。

當然,壹切都不是壹蹴而就的。

面向社會領域,還是需要配合專項訓練,要遵循以下原則:第壹,每次訓練時間盡量保持至少30-40分鐘,訓練時間過短不利於緩解焦慮。第二,這種訓練不能壹兩次癥狀好轉就結束,要定期訓練。只有壹次次積累面對焦慮的經驗,才能有效緩解焦慮,才能堅決永久地擊退焦慮。三是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即妳要對自己害怕的情境進行整體評估,並根據這些情境的焦慮程度從輕到重有序排列,然後從焦慮程度最小的情境入手,循序漸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最後,也很有幫助,就是轉移註意力,學會與各種身體癥狀和平共處。

我們之前說過,焦慮癥患者非常害怕癥狀的復發,所以會過分關註自己的身體反應。結果這種過度的關註會讓癥狀加重,陷入惡性循環。有鑒於此,我們要學會轉移註意力,學會不把這些癥狀當回事。英國有壹位醫生,克萊爾·威爾克斯(Claire Wilkes),她對焦慮癥的自救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她認為“癥狀的消失不是治愈,而是癥狀變得不重要時的治愈”。這個想法的本質是讓我們學會接受自己的癥狀。簡單來說,就是繼續正常的工作生活,不用太在意這些問題。

比如很多都市人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他們有的是因為玩手機太久了,有的是怕睡著,有的是焦慮,有的時候覺得終於睡著了,第二天早上起不來。有些人總是擔心失眠會加速衰老,害怕睡眠過度不足導致心肌梗塞...

總之,在壹系列的擔心之後,越是睡不著的時候越是焦慮,越是睡不著的時候越是焦慮。這個時候,妳不妨清醒過來,接受自己睡不著的事實。睡不著的時候,不刻意睡,不刻意讓自己累,不以睡不著為由拒絕下午壹杯提神的咖啡。甚至可以在晚上睡不著的時候做白天沒時間做的事情。壹步壹步來,也許妳的心會開始平靜下來,失眠會得到改善。其實這和社交焦慮是壹樣的。可能剛克服的時候,到了壹個新的場合,還是會覺得不舒服。我不願意接受各種不舒服的感覺,但是這個時候不要想著逃跑。試著暫時和它相處,不要試圖去控制它,去對抗它。妳要堅信,只要妳願意冷靜等待,壹步壹步走下來,妳的焦慮癥狀壹定會減緩。

好了,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討論,相信妳已經掌握了社交焦慮癥的自救方法。首先,從關註這個病開始,改變自己錯誤的認知和思維模式。然後通過自我肯定,不斷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壹步步訓練自己面對各種社交場合,學會與自己的癥狀和平共處。只要堅持下來,焦慮的癥狀就會漸漸遠去。

本文借助幾個具體的案例,詳細解釋了社交焦慮障礙患者害怕什麽,為什麽害怕,並對患者如何擺脫恐懼提出了明確的方法和指導。

社交焦慮障礙是壹種對社交或公共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對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他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顯著而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表現會引起羞辱或尷尬。每個人都會根據恐懼的場合不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我們在分析社交焦慮癥患者的心理時會發現,無論他們害怕什麽樣的場合,回避什麽樣的人,他們潛意識裏真正害怕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敵意反應和自己焦慮癥狀的復發。那麽社交焦慮癥的病因是什麽呢?《害怕陌生人》的作者告訴我們,基因和家庭環境提供了焦慮的基礎,創傷事件和整體社會價值觀是焦慮的助推器,不合理的認知加劇了這種焦慮。要擺脫社交焦慮癥,患者壹方面可以尋求專業的治療,另壹方面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患者首先要做的是改變自己錯誤的認知和思維模式,然後通過自我肯定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並刻意訓練自己勇敢面對恐懼的情境,學會無條件接受身體的各種癥狀並與之講和。

如果妳在生活中也是壹個社交焦慮癥患者,妳不必自怨自艾,也不必自責。毛主席有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只要妳抱著這種態度,妳就能克服社交焦慮,擁抱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