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戀太可怕了。它像壹朵罌粟花。壹旦被感染,放棄是如此痛苦。網戀和真正的愛情,其實最後都是以分離告終,只是角度不同而已。真正的愛情沒有分離時的那種痛苦,但網戀不壹樣。
網戀分開的時候,我們好舍不得,心裏莫名的疼。這就是網戀帶來的麻煩。下面這個故事是我自己的經歷。
2008年的夏天,也就是我上學的那天,我慢慢走進了網絡,然後我知道了什麽是網絡,但唯壹不同的是所謂的網戀。於是走進網絡,第壹次接觸網戀,然後只保持了三個月,然後就分開了。08年冬天,開始了第二次網戀,然後離開了三個月。
我們開心又纏綿,只是忘了這是網戀,有時候會尷尬,但過後就好了。2009年底,我們踏上了回家的路,我們在車上發信息。過完年,我們回到這裏,我們繼續保持聯系。他從不對我撒謊,甚至告訴我壹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回來的第二天晚上,我在睡覺,第二天。看到她淩晨給我發的消息,他說:阿東,我吐血了。我害怕極了。看到後我哭了,因為我也害怕有壹天她會離開。我們不在乎網絡和現實生活,我們只想在壹起。只是這些東西可能只是虛擬的。
洗完臉,我給她打電話,問她情況,她不接。她直到中午才發來消息,說沒事了。她害怕失去我,害怕有壹天,她會離開,她會想我。每天晚上,我們總是聊到很晚。此時,我們已經認識五個月了。我們相識相知,但並不相愛。這個所謂的愛情只是虛擬的。
2013年4月,我們分開了。我錯了。我不應該這麽做。我不應該去網戀。這會給我帶來永恒的痛苦。當我從這個夢中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我只能勇敢地面對生活,忘記過去。2013年7月,壹心想要走出網戀的陰影,壹起幫助別人走出網戀。新浪,網易,百度,騰訊都有我的名字,無淚,有,無淚,無淚,永遠冰冷,無情,沒有人性。讓無淚清洗整個網絡,洗去所有的回憶。
網戀危害極大。能讓壹個什麽都不懂的男生壹夜之間變得那麽成熟。是不是很棒?網戀就是這樣。他正在侵蝕互聯網。他正在侵犯我們生活的環境。聯手驅散其思想,讓互聯網回歸正常。朋友們,攜手消除網戀。
朋友們,讓我們壹起創造另壹個網絡世界。
網絡的危害有哪些?
在壹個人的成長發育過程中,青春期非常重要,承擔著個體身心快速發展、走向成熟的重任。從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發展來看,青年群體意味著未來。個人需要健康的心理陪伴壹生,國家也需要心理健康的公民延續希望。
網絡作為壹種新的信息傳播工具和手段,因其速度快、內容廣、環境開放、功能多樣而受到大眾的喜愛。網絡在越來越普及的同時,也在悄悄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青少年是網絡最活躍的使用者。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石介紹,目前,80%以上的網絡參與者是青少年。青少年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網絡低俗信息帶來的巨大誘惑和威脅。
按照國際上壹個寬泛的分類,青少年是指9 ~ 19歲的人群,恰好包括我國中小學的適齡青少年。為什麽青少年是受網絡低俗信息危害最大的潛在群體?網絡低俗對青少年心理有什麽危害?答案在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
網絡低俗利用了青少年相對不成熟的認知能力。
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於身心發展接近成熟而不是達到成熟,由於生活經驗的局限性,他們的認知和思維能力與成年人相比還不夠成熟。尤其是在青春期初期,青少年很難對網絡上的壹些低俗信息做出較為理性的判斷和分析,往往憑借自己的直覺或相對簡單的社會經驗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選擇。有時候難免會在同齡人中炫耀壹些這種低俗的行為作為時尚,不僅會受到低俗本身的攻擊,還會對身邊的夥伴造成不良影響。有時候,青少年會失去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心理上失去對有害行為的警戒線,甚至在危害自身健康的同時實施犯罪。事實上,即使是成年人,在面對互聯網的海量信息時,也難免會做出不合理的價值分析和判斷。更何況這些孩子還處於學習階段,價值觀還沒有成熟。
網絡低俗迎合了處於叛逆期的青少年的獨立意識
青少年獨立意識增強,也處於“第二叛逆期”。網絡上壹些不被允許的行為恰恰迎合了他們的叛逆和對個性的追求。事實上,低俗信息通常是與傳統價值觀相悖的,它更令人興奮。所以,即使知道有些信息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壹些青少年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立性,吸引更多的註意力,還是會沈迷其中,從而獲得迷茫的價值觀,失去對不良行為的判斷力。
網絡低俗異化了青春期的成年感。
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正經歷著身體外貌的巨大變化,身體素質的增強,性器官及其功能的逐漸成熟,智力的快速發展,這使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渴望得到成人的認可,比如對成人信息表現出關心,甚至在低估結果之前接受和模仿成人的行為。網絡上的色情、暴力等低俗信息誤導青少年,容易誘導他們盲目模仿,嚴重的還會走上犯罪道路,使他們的成長難以承受。
網絡低俗誤導青少年性能量。
由於性器官及其功能的逐漸成熟,青少年正處於性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身體的發育使他們對性充滿好奇和渴望,而網上的低俗往往扭曲和誇大人類的性行為,傳播不科學的性信息,可能會誘發青少年發生不正當的性行為,影響他們今後在戀愛和婚姻中的性心理健康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當青少年在網上與性信息“不期而遇”或自發搜索性知識時,不必感到羞愧或內疚,因為尋求性知識是正常性發育的表現之壹。但要意識到低俗的性信息對我們的性心理發展是有害的,要有意識地從健康的網站、書籍或音像制品中尋求科學的性知識;第二,遇到低俗的性信息後,要向網管機構舉報,最好找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或其他信得過的長輩傾訴或求助。
網絡低俗揮霍了青少年的活力。
青少年的自我約束能力弱於成年人。低俗信息通常與他們的學業無關,但很吸引人。因此,容易誘發青少年的不良嗜好,消耗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幹擾他們的正常學習和人際交往,不利於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此外,青少年往往有壹種嚴重的心理閉鎖,即在遇到困難或困惑時,不願意向成年人暴露自己內心的感受和焦慮,也不習慣向周圍的老師傾訴和求助,因此獲得幫助的機會很少,遇到難以解決和無法承受的問題時,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鑒於這壹群體身心發展的特殊性,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迷失方向,更容易受到網絡低俗的侵蝕和傷害。他們需要壹個相對純凈的網絡環境,期待青少年朋友加強對自身成長規律和網絡低俗的認識,樹立“身體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的現代健康觀,提高警惕,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自覺遠離網絡低俗信息;形成積極的興趣愛好,在健康的文體活動中強身健體,豐富心智。家長作為青少年成長中的重要人物,應該多與青少年溝通,關註和重視青少年在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和業余活動。另外,我們願意鼓勵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仁,讓我們繼續及時有效地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在青少年的成長中給予專業的精神支持和陪伴;引導青少年進行自我教育和同伴輔導,提高辨別和抵制誘惑的能力;做好個體心理咨詢和群體心理咨詢,盡最大努力與社會各界構建清朗網絡。
第三章:抓好班級管理,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互聯網從1994進入中國以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普及。目前,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僅次於美國。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壹系列的社會問題。壹項針對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12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顯示,97%的受訪青少年經常上網。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上網的比例分別為25.8%、30%和56%。研究顯示,青少年網絡成癮人數高達10% _ 15%。照此計算,中國至少有600萬網癮少年。沈迷網絡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性格孤僻、學習成績下降、家庭矛盾等現象與日俱增,甚至因為沈迷網絡而犯罪。
面對青少年沈迷網絡人數日益增多,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的嚴峻現實,為了讓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網絡的危害,在京山縣關心下壹代工作委員會的組織下,我校於今年6月,11,舉辦了“與法律同行——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法制教育大會,三名服刑人員深刻懺悔,為我們再次敲響了警鐘。今天我想結合幾個具體案例,深入分析壹下網絡對同學的危害。
危害之壹:影響健康。
長期在線,缺乏體育鍛煉,眼睛長時間盯著畫面,耳朵裏聽著壹些嘈雜的聲音,註意力高度集中。再加上空氣渾濁,光線昏暗,對人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部分網民沈迷網絡,生活規律全部被打亂,使身體損害加重。
周,我們學校畢業的,小學成績優異。他是老師的寵兒,父母的驕傲。因為幾次偶然的機會,周迷上了網絡,經常趁夜休息的時候偷偷訂夜。老板想要的是錢。於是,周不得不兌現家裏給網吧老板的全部生活費,過著吃了最後壹頓沒下壹頓的生活。由於疲勞和營養不良,周總是精神萎靡。好幾次我把他從網吧拉出來,把手伸進他的頸椎,無壹例外都覺得冷。父母的諄諄勸導,老師的循循善誘,都沒能挽救周那顆偏執的心。無奈之下,周的父親只好用摩托車帶著周和他的行李回家。
周是家裏的獨生子,是家裏唯壹的希望。他的父母經歷了從希望到失望,最後絕望的痛苦過程。而這壹切,就是網絡對青少年毒害的最好證明。讓我們記住周的故事。
第二個危害:造成業績下滑。
也許有人會問,互聯網真的有那麽強大嗎?老師是在虛張聲勢嗎?事實上,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危害絕不是聳人聽聞的。王,我校2004屆畢業生,初中壹直是尖子生。他的父母很高興,他的老師和同學都為他感到驕傲。2004年中考,王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中考總成績名列我校第二。京山壹中的老師開車送他上學,壹時間在十裏八鄉被傳為美談。讓我們想象壹下,如果我們沿著這個軌跡,王的未來將是光明的。
來到京山壹中後,王仿佛進入了壹個新世界。有的同學守舊,有的同學時尚,還有城關的同學帶他們去網吧過夜。久而久之,網癮悄悄襲擊了王。他開始逃課,晚上呆在外面。上課的時候,他整天打哈欠,壹天到晚精神萎靡。父母的責罵,老師的苦口婆心,同學的規勸,都無濟於事。王癡迷的心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今年高考,王只考了300多分,不夠三本分數線。看著那些當年比自己差的同學,壹個個拿著鮮紅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王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在壹個寒冷的早晨,滿懷悔恨與無奈,王悄悄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由於網絡的平等性、匿名性和虛擬性,很多青少年在遇到個人心理問題時,都不願意向親友傾訴,更不願意與陌生人面對面交流。然而,在互聯網上,他們可以自由和最佳地表達自己。但網絡傳播畢竟不是現實,如果妳陷入其中,會有負面影響。美國匹茲堡大學心理學家金伯利·楊(Kimberly Young)的調查顯示,青少年上網心理的主要特點是:壹是感受到上網的無窮樂趣,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上網後坐立不安,支付巨額網費來享受上網的樂趣。有些人寧願荒廢學業,也不願與互聯網為伍。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安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少約束和束縛,壹發不可收拾。
第三個危害:浪費父母的錢
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壹絲壹毫,只難保持對物質資源的思考。我們生活在農村,物質生活還相當貧乏。但有些同學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壞習慣。學習不好,虛榮心比誰都強。沒有理想信念,他們的精神更加空虛,吃、穿、玩成了他們生活的全部。我們學校有個學生,家裏經濟條件不錯,不知不覺就愛上了網吧,網癮特別大。三年前,我們有壹次在街上的網吧巡邏,發現他還在上小學。此時此刻,他正沈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當我上前阻止他時,他竟然說自己不是中學生。我說小學生也抓過,他不肯放下鼠標。我拉他,他緊緊抓住老鼠。我走了壹米多,他手裏拿著鼠標走了壹米多。這位同學中毒之深可見壹斑。進入初中後,他不僅保持了自己的癡心,還變本加厲。據說他沈迷於壹個花錢買q幣加積分,買各種虛擬武器裝備的遊戲,花費4000多元。這4000塊錢足夠裝備壹臺新電腦了。絕望的父母只好聽從別人的建議,買了壹臺電腦讓他在家玩。的確,在家玩比在網吧外花錢更安全。
危害四:養成不良習慣。
壹個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相對固定的生活方式,壹般不會沈迷網絡,更不會發展到不吃不睡的荒唐地步。我們發現經常光顧網吧的成年人大多是街頭流氓。他們沒有固定工作,不想工作,精神空虛,遊手好閑,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只能在網吧這樣骯臟的環境中生存。穿奇裝異服、染有色頭發、戴首飾、抽悶煙、說臟話成了他們的日常。他們沈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無法自拔,獨自抵抗著現實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學生思考和這樣的人在壹起能有什麽好結果。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可以塑造壹個人,環境也可以改變壹個人。網吧裏的復雜分子,網民的變態心理,勢必會感染周圍的人。可以說網吧就是壹個大染缸,能把紅的染成黑的,黑的染臭。山西省有壹個縣。人們無法承受網吧帶來的痛苦,於是下定決心,取消了大街小巷的眾多網吧,徹底根除了社會的毒瘤。當地民眾自發走上街頭,拍手慶祝。
第五個危害:危及生命安全
網絡色情和暴力內容的泛濫,加劇了青少年犯罪的形勢,使得犯罪的類型、手段和後果不斷變化。20世紀80年代,未成年人犯罪主要表現為壹般盜竊、打架鬥毆、尋釁滋事等犯罪行為。到20世紀90年代末,未成年人犯罪發展到結夥搶劫、重大盜竊、殺人,甚至出現持刀殺人、持械搶劫、報復放火等嚴重犯罪,犯罪性質明顯惡化。據統計,自1999以來,搶劫取代盜竊居首位,暴力傾向明顯。。
前年發生在河南省平輿縣的震驚全國的大案,是互聯網危害的又壹個血淋淋的證據。
社會青年黃勇,平時喜歡在網吧閑逛,玩壹些刺激的遊戲。後來由於家庭和社會的原因,他的心理逐漸變得異常扭曲,甚至產生了將網絡遊戲投入現實的荒唐想法。他利用壹些初高中學生幼稚、輕信、缺乏社會經驗的特點,誘騙壹些青少年走出網吧,引誘他們玩所謂的特洛伊馬遊戲。他先把被騙者綁在木凳上,然後開始磨刀。最後,這些年輕人被肢解,裝進蛇皮袋,埋在房間的床下。連續十幾名少年失蹤後,平輿縣民眾壹片恐慌,大街小巷議論紛紛,各種傳說不脛而走。
就在這時,另壹名少年在壹家網吧消失了。父母親戚到處找,都沒有消息。就在這時,那個年輕人正躺在兇手勇的木凳上,聽著磨刀的聲音,緊張得渾身發抖。他沖著黃勇的叔叔喊,說他願意做黃勇的幹兒子,今天就回家把錢給黃永華,以後支持黃勇。也許是動了惻隱之心,也許是活該被揭穿,黃勇放了小夥子,跟著他去他家拿錢。到門口來。黃勇發現小夥子家裏有很多親戚朋友,他開始害怕,轉身就跑。後來接到報案的警察從黃勇家裏挖出了十七個帶血的蛇皮袋,現場所有人都驚呆了。十七八歲的男孩子,應該也和我們壹樣,壹直在教室裏學習,鉆研。他們從網吧出來,就踏入了黃勇早已為他們設計好的鬼門關。十七個年輕人的生命隕落,十七個家庭陷入巨大的悲痛。他們的父母整天生活在以淚洗面,不敢也不願意面對這個殘酷的現實。
同學們,在我們身邊,很多同學對網絡的危害認識並不深刻,存在個別同學在網吧熬夜的現象。個人可以迷茫,但我們整個團隊都要清醒。當互聯網的悲劇對某個人來說成真的時候,那將不僅僅是壹個人的悲哀,而是整個家庭、家族甚至整個地方的悲哀。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為時已晚。每個學生都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互聯網的利與弊,以及它對青少年的危害,以便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學習,這也是我今天演講的目的。
第四章:虛擬網絡的危害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壹個高科技、多信息交流的時代,網絡已經變得不可或缺。有人利用網絡學習,有人利用網絡娛樂,最可惡的是,有人利用網絡發布壹些危害社會、危害國民經濟、危害家庭、危害人民生活的不良信息。
例如,幾年前發生了壹起網絡盜竊事件,幾名計算機專家利用網絡攻擊銀行的計算機保護系統。當保護系統被破壞時,他們進入電腦,提前更改了銀行賬戶中的存款。
此事發生後,人們開始對互聯網采取許多措施,但仍然無法抵禦犯罪分子的進攻戰術。
也有很多人被網絡吞噬。
比如現在壹些網吧老板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讓壹些青少年進入。這些青少年壹旦進入,可能會被網上的各種東西吸引。他們從網上得到很多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尤其是當他們被老師或家長批評、毆打後,心理上的怨恨和委屈無法向他人傾訴時,網絡是他們最好的發泄途徑。他們就這樣,壹天天。
很多案件壹幕幕重演,很多無辜的生命被白白浪費。
從現在開始,拒絕網上的不良信息,不要被網絡中的毒藥吞噬。
第五章:虛擬網絡的危害
成都某高校大學生有這樣壹個作息時間:13: 00,起床吃午飯;14: 00,去網吧打網遊;17: 00,在網吧點外賣吃飯;通宵訓練,第二天早上9點回宿舍休息...
這個大學生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來打遊戲,開始拒絕參加同學聚會和活動。大概兩個月後,他發現自己的思維跟不上同學的節奏。他滿腦子都是遊戲裏發生的事。他遇到什麽事,會先用遊戲裏的規則考慮。他開始覺得不習慣現實生活,陷入深深的焦慮。
目前國內有很多年輕人和這個大學生壹樣,長期沈迷於網絡遊戲,發現自己出現了壹些身心問題。據統計,目前我國網絡遊戲玩家人數已達700萬至10萬,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
網遊成癮引發的社會問題已經出現。今年2月,湖北壹名16歲男孩沈迷網絡遊戲,半夜持刀砍傷母親,搶走8000元。3月,湖南沅江壹名14歲男孩因網遊引發幻覺,從四樓墜下身亡。
網絡遊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經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關註。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楊淩指出,在網絡遊戲的虛擬世界中,青少年不需要面對現實中的挫折,接受社會規範和他人的監督,可以隨意發泄情緒。長此以往,會淡化現實社會規範的要求,為暴力犯罪埋下隱患。
我國有關部門已經意識到網絡遊戲成癮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嚴重危害。由於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在網吧上網,所以我國網吧的設立受到嚴格限制:網吧經營者必須滿足多項要求才能繼續經營,包括網吧與學校的直線距離必須在200米以上,在校學生非節假日時間不能進入網吧,未成年人在壹定時間內不能進入網吧,上網時必須出示有效身份證件。
也有專家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對網絡遊戲進行審查和分級是防止更多青少年沈迷網絡遊戲的有效途徑。
我想說的是,妳不要太沈迷於網絡遊戲。也許有人覺得我啰嗦,但是玩遊戲真的沒有意義,只會浪費時間。那時候妳很開心,但是妳在玩的時候,別人也在適當的學習和提升自己。不要太沈迷。這是我玩網遊記錄下來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