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36行詩,連貫連貫,就像壹首完整的樂曲或圖畫。我們很難摘錄其中的壹部分,所以只好把全詩抄如下:
連海平在春潮中,海上明月在潮中誕生。
我隨波逐流千裏,江邊無月的地方!
河水繞著方甸流,月光像霰壹樣照在花林上。
霜在空中流動,妳飛不起來,但妳看不到汀上的白沙。
江面上的天空沒有塵埃,天上有壹輪孤月。
誰第壹次看到河邊的月亮?江悅年初什麽時候拍的照片?
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只是年年相似。
我不知道江月在等誰,但我看到長江在送水。
白雲已去,青楓不知所措。
今晚誰去劃船?哪裏懷念明月樓?
可憐人徘徊樓上月,應留人補鏡。
玉壺的簾子卷不起來,卻被刷回鐵砧上。
此時,我不認識對方,我希望中國逐月照耀妳。
鴻雁在天上飛,魚龍潛在水裏跳。
昨夜夢見閑池落花,窮春未歸。
春天河水流走,河塘落月西落。
斜月藏海霧,碣石瀟湘路無限。
不知多少人月歸,月搖滿河樹。
這是壹首以隋晨的樂府為題的詩。其他的同名詩幾乎都是窄淺的宮廷詩,只有這首詩名副其實,真正表達了春、河、花、月、夜的各種意境。全詩以月為主體,月是萬物之精、氣、神;以河為景,為所有的風景提供了無限的舞臺。詩歌的目的是描繪壹個充滿詩意、意境和哲理,充滿美、遠方、迷茫、炫目的色彩和空氣的夜景。
在詩人眼裏,月亮是有形的,如“明月”、“孤月”、“斜月”,也有無形的,“滾不走的”、“刷回來的”;月可近可親,如《江月》《乘月》,難琢磨,《藏海霧》《歸西斜》;月份是變化無常的,比如“正月”、“落月”、“月亮徘徊”,但它們是不變的,“只有每年相似”正是這個月亮給了人們無盡的想象。
讓我們來看看詩人描述的這條河。這是春天的河,河水伴著潮水,潮起潮落,浪照千裏;失落的河流與地平線相連,河水壹塵不染;河裏滿是月光,和河中央小島上的白沙差不多;河岸彎彎曲曲,河水蜿蜒繞過岸邊的花;河灣裏有壹個河池,池中月亮的影子慢慢西去,就像春天裏的花落了壹樣,無所事事;河邊有人家,樓上有人擔心。只有遠處河邊的樹林才能緩解他們的心情。這壹切都是在月光下鋪陳出來的,從而營造出壹種朦朧、悲涼、多彩的景象。這是壹個多麽美麗的形象啊!這是壹幅壯麗的中國水墨畫。
有了精靈詭異的月光,有了萬種表情的河景,似乎還少了壹樣東西,就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別擔心,詩人不會忘記的。看看詩中的這些描寫:明月樓、梳妝臺、玉簾、砸衣砧、鴻雁、魚龍、小船、青楓池、碣石、瀟湘...我們仿佛看到了江邊小樓上不眠的思鄉女子和遠方漂泊的遊子,他們在互寄相思。
從贊美自然風光,到謳歌人與人之間的愛情,再到感嘆人生哲理,詩人把景物、情感、理智融為壹體,把天、地、人融為壹體,把有形與無形、聲與無聲、靜止與流動、點點滴滴與浩瀚、目光與遠方、膚淺與深刻融為壹體。難怪全詩都蘊含著迷人的魅力。
江邊月夜是由春、河、花、月四要素構成的夜景。簡單點說,就是抓住“月光河景”這個主題。而在其他詩人那裏,月亮或河流只是壹個普通的風景,只適合用來唱花和把玩月亮,感嘆情懷。在揚州詩人看來,那壹月壹江,壹花壹樹,壹樓壹臺,能接天宇,達海洋,遠至千古,深悟自然。僅僅252個字,就足以讓人感到深深的感動,深深的感動。
那時候,張應該經常在揚州郊外的長江邊徘徊,從東到西,從上弦月到下弦月,或者從下弦月到上弦月,發出由衷的感嘆。壹千多年過去了,風景依舊。讓我們回到張駐足的地方,細細品味揚州春江花月夜。
春天-
春天是揚州最美的季節。《煙花三月落揚州》《春風十裏揚州路》《青楊樓是揚州》。只要我們讀這些詩,就已經對揚州的春天充滿了情感和想象。
揚州是壹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冬天經常下雪,結冰三尺。春天壹到,大地回暖,萬物復蘇。春天到來的最明顯的信息是柳樹發芽了。這棵柳樹是冬天的枯枝,只聽壹聲春雷驚擾過後,枯枝突然長滿了芽,漸漸長出了新芽。等到清明節前後,黃葉掛滿枝頭,搖曳在溫暖的春風。柳葉落下壹點點白色的柳絮,落在地上,絞成壹團。當風吹過時,它就像壹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揚州人特別喜歡楊柳。不僅湖邊和河邊到處都種著垂柳,街道上和私人庭院裏也能看到垂柳。每到春天,揚州到處都是楊柳柳絮,所以才有李白的“三月煙火”,杜牧的“千步柳街,夏穎兩城”,李鬥的“城內花,城外柳”等描寫。揚州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歌,如《茉莉花》、《楊柳青》、《紮根柴璐花》,其中《楊柳青》是專門歌頌柳樹的。
楊柳的綠,只是揚州春天的顏色之壹。事實上,揚州在這個季節是多姿多彩,光彩奪目的。在城市裏,無論是在花園裏,還是在大街上,鮮花盛開,構成了壹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如果去鄉下,風景就更美了。揚州的農村是蘇北平原,水鄉鄉村眾多。在那些縱橫交錯的河流、運河、湖泊、草蕩、池塘中,自然是整齊的柳樹,是與柳樹並排或間隔的壹簇簇桃花。這就形成了紅色和綠色。再往遠處看,這桃紅柳綠其實只是點綴,更廣闊無邊的油菜花才是。遍地都是金黃的油菜花,偶爾還有壹些楊柳桃花,像網,像團,若隱若現,濃妝淡抹。這種由柳樹三株,高中低三個層次,綠、紅、黃三三種顏色組成的美景,不令人陶醉,又怎能令人神往?
江-
揚州位於長江北岸。與其他濱江城市不同,江是揚州的根基。吳王夫差在揚州北面沿河開溝築城,奠定了揚州的基礎。漢溝之後,又叫漢江。今天揚州主城區有邗江區。揚州歷史上曾數次被稱為“江都”,今揚州東郊仍有江都城。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之壹,因揚州臨江有長江渡口而得名“長江”。
在古代,揚州比現在更靠近南面的河流和東面的大海。曾經是吳王和劉濞的侍從的梅成,寫過壹首著名的漢賦《七毛》,其中有壹段生動的描寫:“初起,大雨滂沱,如飛上白鷺下。沒那麽高級,而且浩如煙海,像壹匹白馬套著壹輛普普通通的車。其波亂,如三軍擾。它從邊線跑過來,像壹個沒有車的勤快的士兵壹樣撲騰著...這個世界是怪異而神秘的!“廣陵觀潮”這壹段,說明了不到2200年前的揚州,每當海潮、河水漲潮的時候,就像壹根斷竹,驚天動地。這種景觀今天在錢塘江近海還能看到,但在揚州早已消失。唐代詩人在《入揚州郭》的序中也說:“潮曾過揚州郭,大歷以後不行。李新仕的詩‘山頂晴,揚州果裏濕’,可考。“可見,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揚州,潮水不僅到達了城市邊緣的長江,甚至進入了城市的內河。
古代揚州,南有長江,東有漢江,北有保安湖,城中有河。難怪人們曾經把過去的揚州比作東方的威尼斯。有許多天然橋梁和許多河流。古詩中有“二十四橋”、“入郭留郭舟”、“不知秦淮河今夜流揚州哪橋”等描寫揚州的橋景,可見古代揚州堪稱橋都。
說到揚州的河流,還有兩件事值得壹提。壹個是河邊的瓜州古渡,位於古運河的入海口。在舊社會,從南到北來的船只,沿河上下,乘渡船過河的行人,都要經過此地。所以雖然是渡口鎮,但名字卻流傳甚廣。歷史上有很多作家在瓜州寫作。白居易“汴水河,泗水河,流向瓜州古渡口,吳山愁”的詩句,讓瓜州成為壹個浪漫多情的地方。王安石詩“京口瓜州是水房,中山只隔幾山。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使瓜州成為懷舊和旅遊的勝地;馮夢龍對杜十娘怒胸的描寫,讓瓜州家喻戶曉。第二是李江的特產。揚州周邊的長江有很多獨特的水產品,如河豚、劍魚、鰣魚、河蟹等。這些水產品不僅非常珍貴,而且其他地方也產不出來。原因是他們來自東海,溯流而上,只到達揚州這裏的河段,任河水滔滔不絕,上遊或下遊不去不留。蘇東坡任揚州知府時,曾寫下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春水暖鴨先知。”地上的蘆葦芽很短,這是河豚想上去的時候。“所以河豚在《煙花三月》裏成熟了。說也奇怪,這種河豚原來生長在東海。每年秋冬入長江,逆流而上,在揚州繁衍後代。明年春天孩子們長大後,他們將和他們壹起回到大海。河蟹,同樣來自東海,是海蟹。正因為喜歡和河豚交換位置,每年河豚離開的時候,母蟹就沿河來到揚州產下幼仔。當孩子們在秋天長得又肥又壯時,他們集體向東遊向大海,把自己的位置讓給河豚。現在人們把海蟹的後代圈養在內陸河湖中,成為“門蟹”,質量相差很大。
鮮花-
如前所述,春天的揚州繁花似錦。那麽,揚州有什麽獨特的花嗎?沒錯,就是舉世聞名的瓊花。瓊花是忍冬科的壹種小樹,據說是特殊土壤和氣候下的各種變異。這種花外形小巧,通常是八朵茉莉花大小的小白花,周圍是淡黃色的雄蕊,四五月份開花,有淡淡的香味。就觀賞價值而言,這花很普通,但很值錢。最神奇的是,它只適合在揚州生長。據史料記載,宋代曾數次移植瓊花入宮,但均無花而歸。金人攻克揚州後,斬斷瓊花,未能存活,但留下的根卻發芽生長如初。
據史料記載,揚州只有壹株瓊花,生長在後土寺。北宋揚州太守王禹偁最早寫了壹首關於瓊花的詩。在詩的旁白中,他寫道:“揚州後土寺有壹朵花,潔白可愛。它的樹又大又花,我不知道它是什麽。叫瓊花。”後來幾位揚州文人太守稱贊瓊花,韓琦稱:“四海無同類花。”劉維詩中說:“東風萬物與中國爭,大話西遊獨花。”鮮虞書嘆道:“世間花多,瓊花天上少。”有“文章太守”之稱的歐陽修得知揚州後,更是盛贊瓊花,在後土寺建“吳雙亭”,並賦詩壹首:“我醉在吳雙亭,知我無愧廣陵春。”這麽多詩詞贊美瓊花,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它舉世無雙,而是因為它精致典雅,不做作,這些特點最受文人喜愛。
除了瓊花,芍藥也是揚州名花。牡丹遍布全球,但揚州曾幾度稱霸,尤其是在宋清時期。宋·孔武中在《牡丹樹序》中寫道:“揚州牡丹名揚天下,貴如洛陽牡丹。”李時珍《本草綱目》對芍藥的評價是:“到處都是,揚州最好,說明是對的地方,洛陽是芍藥最好的地方。”清代《花鏡》中也說:“牡丹天下第壹。”不難看出,被譽為中國“國花”的牡丹和芍藥平分秋色,壹個在洛陽,壹個在揚州。
宋代揚州幾乎到處都種植牡丹。每年仲春,牡丹盛開,欣欣向榮,所以每年都會舉行牡丹大會。這花和瓊花完全不壹樣。明艷奪目,可謂狀元,也耗費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筆墨。韓琦《牡丹詩》說:“廣陵牡丹真美,其名堪比落花。”蘇東坡也寫道:“揚州牡丹天下第壹。”南宋時,金人攻揚州。這時詩人姜夔寫了壹首《揚州慢》詩,其中有:“我讀橋邊紅藥,年年知我生為誰?”可見此時城池雖破,牡丹猶在。
月亮和夜晚-
月亮幾乎是作家謳歌的永恒主題。從古至今,不知道寫了多少詩來謳歌月亮。然而,其中以贊美揚州月亮的詩最為著名。除了張的《春江花月夜》,我們還記得杜牧的《二十四橋花月夜》,他還寫了另壹首贊美揚州月亮的詩:“誰唱水月調滿揚州。”與杜牧同時代的另壹位詩人許寧,則將揚州的月亮推向了極致。他寫道:“人間有月夜,流氓是揚州。”從此,不僅揚州月亮詩無人超越他,揚州也因他的《揚州月亮》壹詩而成為月亮之城。
揚州的月亮或月色之所以能成為天下第壹,大概與其水資源豐富有關。揚州曾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城內外江河湖海縱橫交錯。人們登上城外的船只和橋梁。不難想象,每當明月無風時,人們漫步在揚州街頭,或站在客廳窗前,與明月壹起仰望天空,低頭與明月,人在兩個世界,享受人間。因為揚州橋多,在橋上賞月自然更賞心悅目。最典型的是在吳婷橋看月亮。吳婷橋有十五個橋洞,滿月時有十五個月亮,這是壹個世界奇跡。所以很多遊客看到這壹幕後感嘆:揚州歸來不看月。
有月亮就有黑夜。如果有好的月亮,當然夜晚是美好的。那麽,揚州之夜除了賞月還有什麽呢?我們還不如回杜牧。“月夜二十四橋,玉人何處教笛吹?”在杜牧看來,明月之夜雖美,最美的還是人。
杜牧筆下的“玉人”並非指吹笛彈琴的藝妓。素有“揚州出美女”之稱,揚州女人的美不在於外表,而在於深刻的內涵。揚州女人,生長在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土壤裏,向來以才女著稱。他們從小學習文學,註重內在氣質的培養,練習琴棋書畫,練就了壹身文采。再加上揚州的水土,讓她們苗條美麗,白皙紅潤,說話輕聲細語。所以,她們成了才貌雙全的女人。劉惜君出生在揚州,曾是漢武帝的壹位公主,也是烏孫的親戚,她的《傷逝》體現了很高的文學修養。後世揚州出現了許多才女,如趙、、毛希希、朱、、、、等。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也是才女。她從小在揚州的人文環境中長大,純真無邪,自感可憐。後來她去了混亂的大觀園,自然命運多舛。
品嘗揚州的女人就像讀壹本難懂的書。妳只能用心去發現它們。它們像城市的生態和形態壹樣莊嚴而流暢,像古運河壹樣。像瘦西湖壹樣,雍容華貴。
我們欣賞過揚州的春天,揚州的江景,揚州的名花,漫步在月光和夜景中。現在是休息的時候了。歇壹歇,後面還有更精彩的,那就是深深沈醉的“揚州夢”。自從杜牧寫下“揚州夢”這句話,“揚州夢”就成了無數作家的命題,讓成千上萬的千千人向往著這個夢。說起揚州,在這片土地上誕生的夢是有名的。唐李公作的《柯南太守傳》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它講述了吳楚俠客淳於巴的揚州之夢。明代湯顯祖將其編成劇本《柯南之夢》,其中寫道:“忽然淚流滿面,為何還要手拉手相視?斷腸江南,夢落揚州。”他把他的喜劇夢變成了悲傷的夢。
開心也好,傷心也好,都是夢。人要有夢想,沒有夢想的生活壹定是單調的,無聊的,不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