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城市供水

城市供水

壹.概述

深圳地處華南,多年平均降雨量1966.3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0.565,438+0× 65,438+0.08 m3,人均水資源量250 m3(2005年)。人均淡水資源只有全國的九分之壹,廣東省的六分之壹。淡水資源的短缺對深圳的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市政府實行向水傾斜的政策,大力加強城市供水工程建設。在97%供水保證率下,全市現有水源工程總可供水量為15.04×108m3。東水北調二期工程實施後,97%供水保證率下全市水源工程總可供水量為19.27×108m3,其中65438+來自境外。隨著人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未來深圳的用水量將繼續增加。預測2020年深圳人口達到1.01.4萬,GDP達到2萬億元。預計屆時需水量將達到26×1.08 m3。

深圳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境外調水和本地水,少量地下水和海水利用。海外調水主要依靠兩個海外調水工程:沈東供水工程和東供水工程。以主供水管網及其分支、龍口-西坑供水工程、北環管道和深圳水庫東側沙灣泵站為原水輸配系統,實現沈東引水、東調水和當地水源的互聯互通和合理配置。海外調水調運工程與本地蓄水工程相結合,形成了城市供水網絡系統。

深圳城市給水廠屬於多中心、組團式布局,水廠建設場地範圍廣,供水規模和技術條件參差不齊。既有設施、設備、技術先進的大型水廠,也有設施、設備簡單、陳舊、落後的中小型水廠。目前,全市有供水企業近27家,水廠59家,日供水能力約590.5×104m3,供水管道長度約1.3×104km,用水人口近13萬人。2006年,全市主要供水企業總供水量為65438+。

二、城市水資源現狀

(1)水文氣象

深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225℃,實測最高氣溫38.7℃,實測最低氣溫0.2℃,無霜期35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933.8h,年平均濕度76.8%。該市地處東亞季風區,受季風環流控制,冬夏氣流交替明顯,影響四季氣候變化。海洋對這個城市的氣候影響很大,使得深圳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小,年降雨量大,雨天多,大氣溫度高。沿海山地等地貌帶的存在,使得冬季南北差異,風速由南向北遞減。

(2)降雨量

深圳年平均降雨量為1966.3m·m,降水的區域分布主要受沿海山地和其他地貌帶的影響,從東南向西北呈遞減趨勢。年均降雨量:東部地區2000 m以上,中部地區1700~2000 m m,西部地區1700mm以下。

從深圳降水成因分析,臺風帶來的臺風降雨在全年降水中占有很大比重。根據1950至1979的30年統計,多年平均臺風降雨量為689.0mm,占多年平均降雨量的36%。最大年份的臺風降雨量可達1648mm(1964),占當年降水量的69%。深圳降水的另壹個特點是降水強度大,雨量大。多年平均年暴雨量約占年降水量的40%。降雨量年內分布很不均勻,4-9月的年平均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3%。

(3)蒸發

深圳氣候炎熱,風力大,多年平均降雨量大,水面蒸發量也大。根據多年資料統計計算,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752 mm。

水面蒸發量年內分布不均衡。汛期(4-9月)氣溫高,水面蒸發量大,占全年的54.8%。非汛期(10至次年3月)氣溫低,水面蒸發量小,占全年的45.2%。

經分析,深圳各水庫蒸發量在1980後趨於增加,1990後水面蒸發量較1980 ~ 1990十年有明顯增加,增加率為16%。

蒸發空間變化的總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內陸遞減(圖2-1-8)。

圖2-1-8鐵崗水庫蒸發量變化過程線

(D)水資源總量

壹定區域內的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水產量,即地表徑流和地下水資源的總和。

1.地表水資源

深圳地表徑流主要由降雨補給。根據深圳市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深圳市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9.18×108m3,50%、75%、97%保證率時,年徑流量分別為18.28×108m3和65438。

2.地下水資源

根據其賦存條件、水力性質和水力特征,深圳地下水可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巖溶水三種類型。地下水資源總儲量為10.34×108m3,其中以徑流形式存在的地下水儲量約為5.85×108m3(即可變儲量)。

3.水資源總量

根據以上分析,深圳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9.18×108m3,地下水資源總量為5.65×108m3。扣除重復計算的4.34×108m3,深圳市水資源總量為20.5×108m3。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966.3mm中約56%形成河流徑流,其余44%被地表水、植被和土壤的蒸散和潛水蒸發所消耗。年降水量的23%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成為地下水資源,其余主要被潛水蒸發消耗。這基本符合深圳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轉化規律。

4.河系

深圳市有大小河流(包括其支流)31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 km2的河流69條,流域面積大於100 km2的河流5條,主要有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深圳河、茅洲河。在310條河流中,71條河流為感潮河流。小流域數量多、分布廣、幹流短是深圳水系的壹大特色。

深圳市主要河流概況見表2-1-7。

表2-1-7深圳主要河流概況

繼續的

5.當前供水概況

深圳供水主要來源於國內中小型蓄水工程和海外調水工程,地下水工程壹般作為部分廠家自備水源。

圖2-1-9 2006年深圳市供水統計

2006年全市總供水量為17.31×108 m 3,其中從境外調水總量為11.89×108 m 3,占總供水量的68.7%。特區為5.31×108m3,寶安區為3.76×108m3,龍崗區為2.82×108m3。供水由地表供水16.76×108m3,占總供水量的68.7%,地下供水5541×104m3,占總供水量的3.2%,汙水處理及回用42×104m3,占總供水量。深圳市2006年各行政區供水量見表2-1-8,供水量統計圖見圖2-1-9。

表2-1-8 2006年深圳市行政區供水單位:×104m 3

三、供水工程現狀

(壹)供水模式

目前,在供水格局上,深圳形成了特區內區域、寶安區(含光明新區)、龍崗區三大單元的分區供水格局。

特區內水源和原水配水管網發展較為完善,已初步形成由北環水總管向東深水供水,由給水管網總管向東水供水的供水體系。海外工程維護期主要由深圳、梅林、西麗、長嶺背水庫調節庫容供水。

寶安區主要利用供水管網幹線引入東部水,龍溪工程引入東部深水,結合鐵崗、石巖、長流皮水庫形成主要供水水源網。其中,寶安區中西部(寶安中心組團、西部高新組團、西部工業組團)主要依靠鐵石支線、松石支線從東部引入原水,以及鐵崗、石巖水庫的庫容來供應。東部的龍華區和觀瀾區(中央綜合組團)主要通過西坑水庫從龍口泵站取東部深層水。

龍崗地區的水源由東部水源、東部深層水源和本地水源三部分組成。當地水源相對匱乏,只能滿足各街道少量用水。大部分原水由東部供水工程和沈東供水工程供給,其中東部原水由供水管網幹線、坪地支線、橫崗調蓄工程、大山背應急供水工程和冰坑水庫應急供水工程供給。沈東原水由龍口泵站和沙灣泵站提供。正在建設中的大鵬半島原水工程,將東部的水送到焦水水庫儲存,再送到葵湧景新水庫供應大鵬半島。

(2)供水工程

深圳供水工程現狀主要包括境外調水工程、輸配水工程、蓄水工程和少量提水、地下水和海水利用工程。

1.海外調水工程

深圳的海外水源來自東江。沈東供水工程和東部供水工程是深圳市兩大海外水源工程。

東深供水工程是壹項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向工程沿線的香港、深圳和東莞市提供東江原水。本工程設計供水規模為24.23×108 m 3/a,設計流量為100m3/s,其用水量分配為:香港11.0×108 m 3,深圳8.73×108m3。

東供水工程分為兩期。壹期工程取水規模為3.5×108 m 3/a,設計流量為15m3/s..目前,東水源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取水規模為3.7×108m3/a,設計流量為15m3/s..二期工程建成後,東部供水水源工程每年可分流7.2×108m3

2.輸水和配水項目

為實現境外調水與本地水庫的聯合調度,深圳建設了供水管網幹線、北環輸水幹線、北線調水工程等。、通過鐵石支線、松石支線、坪地支線、橫崗調蓄工程、龍口-西坑供水工程等支線,連接深圳、西麗、松子坑、青林井、鐵崗、石巖水庫,向全市各區輸送東江原水。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的各級輔助水支渠15條,總長213.7km。

3.蓄水工程

到2006年,全市共有蓄水水庫173座,其中供水水庫124座,其中中型水庫10座,小型(1)水庫62座,小型(2)水庫52座,50%和75%供水水庫。

4.其他供水項目

目前,深圳市有兩個大型河流引水工程,分別位於茅洲河和觀瀾河。茅洲河提水能力為5 m 3/s,觀瀾河提水能力為6 m3/s..全市每年還有少數地下水開采項目,年開采量約0.55×108 m 3,其中淺層地下水0.23×108m3,深層地下水0.32×108m3。深圳是壹個海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目前,我市沒有海水淡化項目,海水基本用作電力企業的工業冷卻水。2006年深圳市海水直接利用量為72.9×108m3。

四、城市供水工程規劃與實施

(壹)水利規劃模式

為確保深圳供水安全,全市規劃新建、擴建水庫,建設備用水源工程,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利用,完善供水管網建設和配套水廠建設。

通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深圳城市供水的總體布局將以東江徑流、自產水和本地水庫的海水為“源”,以東部供水工程、沈東供水工程、供水管網幹線和北調工程為“線”,以深圳、鐵崗、龔銘、松滋坑、青林井、海灣等水庫為“儲”中心,以凈水廠為“點”。

(2)水源建設

1)境外水源工程建設:東部供水二期工程完工。

2)蓄水工程建設:新建東湧水庫、冬子水庫、景子水庫***3座水庫;鐵崗水庫、銅鑼井水庫、長嶺皮水庫、松子坑水庫、鵝井水庫、京新水庫、幹坑水庫、鐵坑水庫、大馬裏水庫擴建。在新建、擴建水庫97%保證率下,新增供水量1960×104m3,增加庫容1.20×108m3。

3)備用水源建設:完成青林井引水調蓄工程、龔銘供水調蓄工程、海灣水庫工程,增加庫容4.0×108m3。

4)供水管網建設:北線引水工程(120×104m3/d)、大鵬半島支線(胡莎-葵湧段)供水工程(40×104m3/d)、大鵬半島-八廣支線工程水源工程(30× 65438+)

5)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奧體中心雨水利用工程、龍華二線開發區雨水利用工程、深圳向巧村保障房小區雨水利用工程、龍崗高級技工學校、蓮花山公園雨水利用工程;開展蛇口海水淡化(2.7×104t/d)、南山富華德電廠(0.2×104t/d)和鹽田、南山、大鵬半島海水直接利用試點;建設以南山、福田、濱河、羅坊、西麗、草埔等汙水處理廠為主體的汙水回用項目區,開展蛇口、人民大廈、中銀小區、景山山莊、嶽重小區、翠園小區、華福大廈等中水回用試點。

(3)城市供水廠

新建南山水廠、紅杉山水水廠、光明水廠、珠澳水廠(四期)、鳳凰水廠、石巖水廠、奧特湖水廠、大工業城水廠;擴建蛇口董斌水廠、筆架山水廠、鹽田水廠、甲子塘水廠、五指壩水廠、觀瀾前坑水廠、賀澳水廠、南坑水廠、廟坑水廠、鵝公嶺水廠、坪地水廠、中心城水廠。新建和擴建水廠規模為246×104m3/d/d

動詞 (verb的縮寫)環境影響評價

(壹)供水水源水環境現狀

1.供水水庫

根據現狀調查,深圳市主要供水水庫水質總體較好,大部分為ⅱ類水質。深圳水庫、鐵崗水庫、焦水庫個別水期均達到壹類水質標準,水質狀況進壹步改善。在深圳市已劃定為水源保護區的28座水庫中,僅有7座水庫水質超標,其中5座水庫無常規監測斷面,另外2座水庫分別位於石巖水庫和羅田水庫。超標的主要物質是COD和高錳酸鹽。超標的主要原因是流入支流COD貢獻率大,應采取措施進壹步控制流入支流的汙染負荷。深圳市飲用水源地營養狀況總體良好,僅有少數水庫為輕度富營養,僅占評價水庫的7%。2005年深圳市主要水庫水質評價結果匯總見表2-1-9。

2.提水渠道

根據最新的河流調查結果,由於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的排放以及雨汙混流,全市所有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大部分達不到水功能和水質要求。作為深圳的供水水源,茅洲河和觀瀾河的環境質量正在逐年惡化,水汙染問題尤為突出。

表2-1-9 2005年深圳市主要水庫水質評價結果匯總

1)茅洲河:茅洲河上遊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非離子氨、揮發酚、石油類、總磷年平均值超過ⅲ類標準,懸浮物、亞硝酸鹽氮、總汞、總鎘、六價鉻監測值也超標,水質劣於ⅴ類,懸浮物、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年平均值、 茅洲河下遊總鎘、石油類、總磷超標,總硬度、非離子氨監測值也超標,水質為劣ⅴ類。

2)觀瀾河:觀瀾河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非離子氨、揮發酚、石油類、總磷年平均值超過ⅲ類標準,懸浮物、亞硝酸鹽氮、總汞、總鎘、六價鉻監測值也超標,水質劣於ⅴ類..

深圳本地水資源匱乏,現有供水水源水環境惡化,不僅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和人居環境質量,也進壹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2)水環境保護規劃

1.規劃目標

通過建設水源涵養林等多種措施保護或恢復水生態系統,遏制當地供水水源水生態系統失衡趨勢,促進其良性循環。確保城市飲用水庫水源水質達標率由98%提高到100%。水源保護區內,平均林地覆蓋率在65%以上,森林郁閉度在95%以上。

2.主要措施

1)汙染源控制:汙染源控制包括汙染水體的點源和非點源控制。點源汙染的控制重點是截汙、汙水處理和排水系統建設。非點源汙染控制主要包括①源頭控制;②湖濱綠化與自然濕地相結合,控制環湖面源汙染;③終末治療。

2)人工濕地:人工濕地系統是利用濕地的汙水凈化能力,人工構建的生態工程措施。這種措施是用石頭、沙子、土壤等材料按壹定比例組成基質,種植精選的水生和濕生植物,形成類似自然濕地狀態的工程濕地系統。人工濕地分為漂浮植物系統、挺水植物系統和沈水植物系統。通過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的凈化,對TN、TP、COD、BOD和重金屬有較高的去除率,可獲得汙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最佳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是控制面源汙染的重要工程措施之壹。

3)前水庫:將原有的流域和水庫分為主水庫、前水庫和上遊流域。前池可以看作是壹個汙水處理系統,上遊的汙水在儲存前被帶入前池,經過沈澱、植物吸收、水質澄清後排入主池。前置水庫可以凈化直接進入主水庫的自來水,可以減少主水庫水源水中的汙染物,減少水庫的泥沙量。前置庫技術成本低、效益多、適應條件多樣,是防治水庫水源保護區非點源汙染的有效途徑之壹。

4)河岸帶修復:通過在河岸帶實施人工濕地、生態礫石、植被恢復等生態工程,對水力流動條件差的重汙染區水體進行處理和凈化,吸附和轉移非點源的汙染物和營養物質,改善水質,攔截和固定顆粒物,減少水體中的顆粒物和沈積物。同時,為生物繁殖和生長提供棲息地,實現河岸帶的生態修復。

5)水源防護林:水源防護林建設可以改善森林結構,增加林地覆蓋率,提高水源涵養能力,有效控制和減少面源汙染。由於森林的過濾、吸收和遮蔭作用,當降水和徑流經過森林冠層、枯枝落葉層和土壤層的過濾和截留時,水中有害化合物的種類和濃度可以大大降低。而且由於水溫低,流動性大的特點,水質純凈,溶解氧豐富,病原體少。

6)水庫水體修復技術:通過可控的人工溪流生態系統,調節水流、光照強度、基質等條件,發揮原藻快速生長繁殖的特性,去除水體中多余的營養物質,改善水質,增加溶解氧。同時,結合水生植物修復和景觀建設工程,運用食物網理論和生物操縱技術,在符合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湖區調整漁業結構,重點增殖土著魚類,發展無環境汙染的生態漁業,建設魚類觀賞區和垂釣區;在劣於地表水ⅲ類標準的湖區,應考慮采取以魚控藻的措施,以建設魚藻控制區為主。

7)水源保護區隔離工程:隔離工程主要是在壹級水源保護區邊界設置界樁和圍欄,實行半封閉管理,撤除苗木和花田,補種水源涵養林、荔枝等果林提前自然生長,逐步改造為水源涵養林。水庫壹級水源保護區隔離工程的實施,可以有效防止外來人員進入保護區。路側防撞欄和儲水池(在其他項目中建設)可有效降低危險運輸貨物湧入水庫的風險,提高水庫水質的安全性。

不及物動詞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A)問題

1)水資源供需矛盾依然存在。根據預測,2020年深圳城市需水量將達到26×108m3。目前可供水量為19.27×108m3,供水缺口為6.7×108m3。這部分缺口由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海外調水的增加來彌補。但是,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是壹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要滿足長期用水還有壹定的差距。

2)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仍處於初級階段。從供水水源來看,深圳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大多局限於傳統的水資源。大力開發利用雨洪、海水、汙(中)水等非常規水資源,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解決深圳水資源短缺的途徑之壹。深圳非常規水資源豐富,具有壹定的開發利用潛力。但是,由於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南等現實困難,汙水處理與回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等都只是處於起步階段。

3)缺乏多源優化配置系統。深圳水源眾多,輸配電網絡復雜。現有的水源配置主要是單壹水源工程的需求配置。今後,隨著非傳統水源的開發和供水管網的逐步建成和完善,需要在各水源之間實行聯合調度,以保證各水源工程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2)建議

1)開展相關研究,解決長期用水需求缺口。因為深圳的長期用水需求還有壹定的缺口,僅僅靠增加非傳統水資源的利用不足以解決很多不確定因素。為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深圳應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用水合作,從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開展加大境外調水的研究,提出經濟合理解決深圳長期用水需求缺口的措施。

2)建立供水水源優化調度系統。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資源,需要建立由取水、運輸和配水子系統組成的優化調度系統,使工程供水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最大化。

3)加強各組供水管網的連接。特區外供水以街道為主,相互之間沒有聯系,不利於增加供水的互補性,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建議增加組團之間的供水管網連接,使組團之間甚至小區之間的供水相互調節,提高整個城市的供水保證率。

4)進壹步加大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由於深圳本地水資源匱乏,長期依賴國外調水是不安全的,也不符合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思路。今後,應重點加強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給予壹定的優惠措施,使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有經濟動力和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