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1916——1958),中山人,楊應斌之父楊守祖的後裔,曾在商賈居朝廷。他拜佛非常虔誠,引導人們向善,遺憾中年早逝。他生前把孩子教得很好,家訓很嚴。智雲從小就從事商業。從“來世”到成為富商,他愛國愛鄉,捐資辦醫,受到中山人民和國務院有關方面的贊揚。
事業有成,捐款辦醫
智雲的創業成功,促進了家鄉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保障了人民健康。6月1980 65438+10月,他以楊迎賓醫學紀念基金有限公司的名義,捐款10萬港元興建中山市人民醫院楊迎賓樓,並成立以長子秉正為主席,壹批熱心家鄉建設的同胞為顧問的“特別委員會”處理捐款事宜。當時成立了“鐘山縣醫院建設委員會”,負責修建醫院。從1980奠基到1982年6月竣工,9月初投入使用,10月28日舉行揭牌暨鑰匙贈送儀式,歷時兩年。
新建建築位於中山市石齊孫文東路龔雪舊址,中山市人民醫院院內。這棟樓有九層樓高,樓頂標有紅十字,遠遠就能看到。為紀念父親,以“楊迎賓樓”命名。在大樓入口處,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親筆題寫了著名書法家秦吉生的“楊迎賓樓”四個大字。
現在大樓已經成為中山市人民醫院的醫務部。設計宏偉新穎,建築面積1,890多平方米。大樓寬敞舒適,有42個病房,可容納600張床位。樓內電梯上下,五個樓梯與每層樓相通。底層和頂層分別為檢驗科、放射科及附屬設施,二至五層為內科、兒科、耳鼻喉科。六樓,東邊是產科病房,西邊是手術區。區內有七間手術室,配備現代化防塵、殺菌中央空調系統;七樓和八樓是設備齊全的療養區,不僅為當地人民服務,也為華僑、港澳同胞前來就醫或體檢療養提供方便。
大樓剪彩儀式前夕,楊誌雲應邀來到北京,受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誌的親切接見。醫院大樓建成後,智雲從楊林基金會籌集了100萬港元,為醫院設立醫療基金會,並為醫院維修和設備購置提供優惠條件。
為提高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醫療效果,楊先生還向市人民醫院捐贈了心臟監護系統、移動急救監護儀、x光機、各種光纖內窺鏡、檢驗儀器等壹批先進醫療設備。還與美國、香港等地的醫學朋友探討,組織學術交流。美國舊金山太平洋醫學中心12位講師於2月1984赴醫院進行多學科、為期8天的講座。國內眾多醫學教授、專家參與其中,史無前例,好評如潮。
薛尚石齊創業香江
智雲在父親的股份制商店裏是個“來生”,後從大哥伯雲到石齊天寶金鋪做商人,後在裏鎮、金城金鋪、匯通銀店工作,曾在廣州灣(湛江)工作。智雲第壹次踏足商場,嶄露頭角,勤奮探索,積累經驗,為後來的創業打下基礎。
病愈後,智雲企圖發展,去香港另辟蹊徑。當初受到華僑親屬的賞識和支持,因是文賢東街的金店而改名為“京福”。經營黃金、白銀、珠寶、鐘表。智雲進取,勤奮自持,不眠之夜,策劃展店務,持之以恒。在香港金融業,市場瞬息萬變。智雲足智多謀,勇敢進取,見多識廣,所以所向披靡。他很有成就,“景福”在香港九龍都有分號,成為香港金融業的翹楚。
現代實業家都不滿足於自己的成就,智雲也不例外。以“京服”為基礎,以多元化理念為導向,雄心勃勃,開拓新思路。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世界各地的遊客都參與其中,發展旅遊業非常有利可圖。智雲愛先後在香港、九龍創辦“美麗華酒店”,吸收先進管理方法,不斷創新,銳意經營,生意蒸蒸日上。香港啟德機場和海洋公園的餐廳也是智雲經營的。據雲,香港客機為乘客提供飲料和食物,也來自美麗華酒店。通過香港來中國旅遊的中外遊客數量,以及往返香港的內地遊客數量也大幅增加。美麗華接手了中國旅行社組織的香港遊業務,美麗華成為內地遊客的下榻之地。
楊誌雲還為大陸發展旅遊業,協助培訓骨幹、培養人才,在中國蛇口、深圳等地創辦旅遊業,再向海外拓展,在夏威夷、舊金山、洛杉磯創辦“奇跡中國”。智雲不遺余力地發展旅遊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從“景福”到“梅花”等人,他不斷進取,成為香港著名富商。
楊誌雲在湘江發家後,繼續向海外發展。雖然他不知道所有的細節,但他名片上列出的企業和頭銜顯示了他職業生涯的輝煌:
“楊誌誠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
美麗華酒店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副主席。
紐約京福金銀珠寶鐘表有限公司董事長..
美國夏威夷美華酒店企業有限公司總裁。
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總裁。
家族大業之後,生意本來可以委托給別人,自己享受這壹年來的快樂。然而,智雲總是勤奮和事必躬親。上午去各個企業督導,實習,幫助後市場,培訓人才,說服受益者。所以他事業的成功靠的是苦心經營,這是極其幸運的。"
老師很尊重,讓親戚朋友受益。
智雲從小就孜孜不倦地學習。他接受了來自石齊陳宮路的卓立先生的教育。感謝他的開悟,忘記了歷史,講故事的人也很恭敬。後來輟學,在湘江創業。他在經濟上長期照顧李先生。卓立死後,他仍然壹如既往地給他的情婦寄錢。誌雲回老家參加楊迎賓樓揭牌時,到李家拜年。楊先生心地善良,秉承父業,關愛窮人,對有困難的親友給予經濟資助。有幾十個人長期按月給錢。文革期間,石齊壹位先生,他在天寶金鋪的合夥人,收到了智雲的匯款,他對這位老朋友印象很深,但又怕日後惹禍上身,便婉言謝絕了他的托辭。另壹位先生和智雲成了朋友。“文革”時期,形勢不好,智雲得知了這件事。他立即每月匯去數百港幣以示幫助。可見智雲思念往事,雪中送炭。接受者印象深刻,圈內人也佩服。
悼念香港故裏之死
楊誌雲先生名利雙收,功成名就,如日中天,為國為家。不幸於1985年3月30日在香港因病去世,享年69歲。噩耗傳來,中山各界人士悲痛萬分。4月9日,中山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專程赴港參加楊誌雲先生追悼會,並於4月22日下午在醫院“楊迎賓樓”九樓舉行了隆重的“楊誌雲先生追悼會”。、唐秉權、楊、、甘、林早、肖洋根、黃傑榮、余華、程關書等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及、統戰部、僑辦、僑聯、中旅、人民醫院領導,以及楊誌雲先生家屬、香港同胞曾燕代表。
靈堂正中,有壹幅楊誌雲先生的遺像,裹著黑紗,周圍是鮮花。各機關團體和個人送來的鮮花排列在兩側,莊嚴肅穆。人民醫院院長程關書致悼詞,黃家駒先生宣讀《楊誌雲先生生平》,曾艷先生代表楊誌雲先生家屬發表感謝辭。
未竟之誌,家人效仿
楊誌雲先生生前以“慎獨,容人之多,利人之大,責人之先”為座右銘,成就了他的遠近,庇護了後人。楊和妻子郭恩慈女士育有五男兩女,兒孫滿膝。它在家族中傳承,哲學家邴正、冰鮮、冰鑒、蔣冰、梁冰都是學成回國,承前啟後,共享父業。
楊誌雲試圖以“取諸社會而用之”為宗旨,他是在關愛慈善,幫助他人。去世前,他去長明水建祖墳,以回報村裏的支持。意大利,不捐錢為長水建校,料未竟事業必死。楊誌雲先生的家人雖然還在服役,但並沒有忘記這件事。為了完成楊先生未竟的誌向,他們決定捐款港幣10萬元,資助創辦長明水小學。1986年6月,他們委托楊的弟弟完成付款。楊先生的家人因他們的善良而受到高度贊揚。
楊誌雲先生是商人嗎?卓有建樹,愛國愛鄉,建功立業,再接再厲,為國增光的楚。不料他突然去世,深感惋惜。據我所知,我想簡要記錄我的生活,並長期紀念它。
(註:我對楊誌雲先生的事跡知之甚少。除查閱有關資料外,我還走訪了楊先生的親屬、友好人士、楊賢、、、李慈文、、余華等。,並提供了資料和綜合匯編。希望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