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望得到壹個“金娃娃”,沒想到背了個大包袱。如何盡快盤活這壹大塊停滯不前的資產,成為擺在新壹屆縣領導班子面前的緊迫問題。但是2001下半年,紅麻廠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產品。風浪在哪裏驅動著這艘“大船”?經過深入調研和市場調查,武陟縣的決策層意識到,像紅麻這樣的“三無”企業,僅靠資金已經無法開辦。即使有更有實力的企業收購紅麻,也不壹定能把它拉出泥潭。拯救紅麻廠的關鍵是引進壹個精通造紙、市場動向和管理的復合型“船長”。所以前期運營壹定要采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方法。
千軍易得,將軍難求。從此,造紙行業的報紙、會議、網站成為武陟縣分管領導關註的焦點。茫茫人海中,壹個山東籍的中年男人漸漸浮出水面:這個男人叫姜,高級制漿造紙工程師,1986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專業畢業,分配到中國輕工業制漿造紙研究院工作。1990 65438+2月,姜南下廣東經營壹家造紙企業。在東莞的荒灘上,他參與工廠的開發建設;在湛江的山腳下,他把設計圖紙變成了工廠。不願意守著自己的攤子尋求安逸的江,往往在做了壹個廠之後,就去了新的創業目標。他壹直從工人做起,直到16年從造紙創業之路走下來的車間主任、工長、副廠長、副總經理。成為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兼備的造紙行業大師,中國造紙領域名副其實的頂尖專家。
人選目標鎖定後,武陟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親自到廣東與江見面商談。縣領導甚至“山寨走訪”,走遍了江在廣州、東莞、湛江、深圳等地工作的單位,全面調查了解預定人選的各方面情況。另壹方面,姜骨子裏有壹種充滿挑戰、勤奮創業的“基因”。早在幾年前,他就從《中華紙業》雜誌上了解到武陟縣紅麻造紙廠的情況,也有了來這裏創業的想法。隨後,武陟縣分管工業的副縣長李的話讓江心裏壹熱:“武陟縣歡迎妳來創業。有人說河南人不好對付。我不這麽認為。不信妳就試試。”結果雙方交心,壹拍即合。2002年春,江登上了這艘已經完全熄火的“巨輪”。
在對機器設備、工藝流程以及前期停工原因進行全面調查後,江做出了壹個驚人的表態:三個月內投產,啟動資金只需要800萬元,其中壹期工程改造只需要654.38+0.2萬元。壹石激起千層浪,輿論壹時間不知所措。有當地人猜測,前期有人做過預算,啟動資金至少5000萬,但這個人只提出800萬。好像在玩“空手道”,花了800萬就跑了。有同行的朋友也說:這件事十有八九會泡湯。如果成功了,那將是壹個偉大的奇跡。此時,紅麻廠的員工紛紛要求退還集資款並離開工廠,就連原本打算來這裏與姜壹起創業的合作夥伴也不辭而別。在這個時候,只有壹個聲音給了姜鼓勵和支持,而這個聲音來自於縣領導。“800萬元的啟動計劃並非空穴來風。”江心裏明白,武陟縣的決策者們也明白,能讓“大船”脫困的,不僅僅是錢。很快,借助技術杠桿和市場大潮的“救船”計劃付諸實施——設備技術集成,國際最新技術克隆,紙機心臟定量控制操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變塗料的測量方法;不斷進行技術改造,提高速度,降低成本,紙機速度由過去的320 m/s提高到600 m/s。同時,針對市場上無碳復寫紙供應與缺乏壟斷企業和產品的差距,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先進優勢,果斷調整產品結構,暫時放棄原設計生產的既無原料優勢又無市場優勢、無效率優勢的輕量塗布紙,轉而生產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無碳復寫紙。
當“沈船”下水後,政府對其進行了重組,以清理水道。2002年7月,成立紙業有限公司,由蔣擔任總經理。該公司首次引入了混合經濟結構。股東為縣投資公司、魯宇化工公司及姜、等2名自然人。註冊資本800萬元,姜以技術入股方式占股65,438+07%。公司租賃紅麻造紙廠造紙系統及相關設施15年,姜享有自主經營權、資金留存權、勞動用工權、人事管理權。於是,這艘“沈船”開始了政府法人與自然人、智力資本與產業資本相結合的新航程。
壹組數字可以說明“巨輪”起航後發生的事情。2002年8月試運行,當月生產銷售無碳復寫紙,第二個月450噸,第三個月700噸。2003年6-8月盈利233萬元,之後每月利稅達到200萬元,每月凈利潤654.38+0萬余元。現在,公司生產的無碳復寫紙因質量優於進口紙而成為進口產品的替代品,遠銷浙江、上海、廣東、江西、山東等地。該公司填補了我省不能生產無碳復寫紙的空白,同時成為國內三家能生產該類紙的企業之壹。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有多名來自全國造紙行業的頂尖人才加盟,配方、電器、機械、技術、銷售等負責人也是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
既要引進人才,又要留住人才,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平臺。這就是武陟縣的用人之道。為了充分發揮何江造紙公司的技術和產品優勢,使其快速發展,武陟縣最近以重組為東風。何江造紙公司通過對紅麻造紙廠的資產進行分離重組,通過購買紅麻造紙廠的部分資產並承擔相應的債務,及時終止了原有的租賃經營模式,促使何江公司在資本運作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悉,公司投資654.38+0.8億元的5萬噸無碳復寫紙技改項目和投資數千萬元的制漿車間,堿回收車間也將於近期開工建設。兩個項目建成後,公司年產值將超過1億元,壹艘真正的“巨輪”破浪前行。
智力資本撬動停滯資本說明第壹生產力是無限資本。武陟縣引進專家型人才拯救了壹個被稱為“救不了”的企業,再次向我們展示了智力資本上升為工業經濟中決定性的終極資源和核心因素後裂變出的巨大生產力。
在因為技術銜接問題而負債累累的爛攤子中,河南何江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技術打造核心競爭力,用7年時間實現了從“包袱”到“樣板”的轉變:造紙設備全國領先,主導產品全國行業第二,技術創新和競爭力全國第壹。2008年,何江紙業主導產品無碳復寫紙、熱敏紙等產能達到65438萬噸以上,銷售收入達到6.5億元,比2007年增長40%。
何江造紙公司的前身紅麻造紙廠是利用世界銀行的貸款建造的。從1993年4月到1999年4月,6年建設期內,投入3.35億元從美國等8個國家引進先進設備。然而,在組合設備時存在壹系列技術融合問題。從1999年4月到2001年9月,紅麻廠試運轉三次失敗,不僅白白拋掉了近1億元的啟動資金,還累計虧損4579萬元。
“設備是進口的,確實是好設備,但缺的是技術。”原何江造紙工業第壹機械部經理肖鑫曾是紅麻造紙廠的壹名工人。他的話道出了紅麻造紙廠的癥結所在。為此,武陟縣聘請了國內造紙專家姜,於2002年7月成立了以姜為總經理的紙業。
為了快速盤活上億元資產,江對紙業壹號紙機進行了多次技術改造,不僅有效整合了設備,還將只能生產壹般文化用紙的紙機變成了能在機內生產高檔無碳復寫紙原紙和塗布CF紙的紙機。造紙機的速度提高到每分鐘800米,達到了國內造紙機械行業的最高水平。其無碳復寫紙原紙因技術含量高、成本低、附加值高而供不應求,產銷率達到100%。
“技術創新創造的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是何江紙業立足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姜對說道。近年來,何江造紙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後,通過消化、吸收和創新,擁有稀釋水流漿箱、漿料方向控制閥、紙張穩定器等10多項專有技術,多項技術已出口到四川、河北20多家造紙企業。其中紙幅穩定器技術出口俄羅斯。
“在生產過程中,對設備進行改造,使設備的性能最大化。這種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在‘河’裏形成了良好的氛圍。”機械師祝紅軍告訴記者,“漿槽攪拌器原來的水軸承經常壹周換壹次,技術改造後可以用兩年。僅此壹項,每年不僅可以節約65438+萬元以上,還能保證生產的連續性,提高生產效率。”
對於紙業的發展,姜更是信心滿滿:“總投資6.8億元的20萬噸高檔文化用紙項目和總投資2.5億元的年產3套高速紙機項目已開工建設。建成投產後,將新增年銷售收入6543.8+07億元,預計投資6543.8+08億元的稭稈發電項目也已獲批,這將是何江造紙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