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學習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學生壹旦對事物感興趣,有了美感,就會把“苦學”變成“樂學”。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成為壹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求尤為強烈。”所以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壹直是我們數學教師探索的主題,比如改變教學態度和教學方法。現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出現給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帶來了全新的局面。
第壹,信息技術引入課堂,給數學課堂教學註入了活力,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出現在屏幕上的生動圖片吸引了所有學生的註意力。高質量的音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熱情,有序變化的文字也不再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感到單調和枯燥。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強烈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學習的動力。比如我在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的時候,就用信息技術來教。首先,我用動畫在屏幕上展示了壹個長方體的展開和合並,作為主題圖片。通過壹只騎著摩托車的兔子繞著長方體的邊緣,加上美妙的音樂,吸引了同學們的註意力,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們對老師要上的數學課充滿了向往,學習熱情高漲。
第二,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實踐證明,當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感興趣時,他們會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時,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教師),我們要創造各種條件讓他們主動參與,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五年級教《分數的意義》第二冊的時候,我第壹次用動畫介紹豬八戒和孫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中,因為孫悟空沒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所以師兄弟提出了意見。為了做好團結工作,* * *保護了唐僧的佛經,現在需要學生幫忙解決問題。這時,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他們渴望知道下面的內容。他們會深入且饒有興趣地學習這些知識,並廣泛涉及與之相關的知識,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教學目的。
第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將壹些師生難以理解的概念、規律、公式的教學簡單化、形象化,而且便於數學教師更好地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將抽象的知識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化抽象為簡單。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說,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優化和實踐,不斷鞏固新知識。
(1)在概念、規則、公式的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情感上掌握知識。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適當地思考、討論、操作、答疑、質疑、總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提高能力。比如在教授面積的含義時,我把它分成兩部分。首先我教物體表面的面積,然後我教封閉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後讓學生得到面積的含義。在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演示,引導學生得到物體的表面積、桌面的面積、操場的面積,從而得到物體的表面積、什麽是正方形面積、什麽是長方形面積所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進而總結出面積的含義。
(2)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有助於教師解決重點和難點。如“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認識”壹課,教學重點是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體積單位;教學難點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確表示法。這些內容是抽象的。我在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的作用進行解釋和演示。計算機以65,438+0立方厘米、65,438+0立方分米、65,438+0立方米顯示物體的大小,並與學生的操作相結合,化抽象為具體,誘導和啟發學生,創造良好的思維環境,促進大腦,使所有學生思考問題,除了應用信息技術。我還用三把米尺組合成壹個1立方米的立方體,讓壹群學生走進去,從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立方體可以藏12個人。通過生動的演示和實驗,讓學生理解、發現、創新,突破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3)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中的習題設計,鞏固新知識。新教學中的鞏固練習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時候就不是簡單的重復書本上學過的東西了,這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優化練習。信息技術在這方面的教學有很大的優勢。“習題”的設計更加靈活,體現了習題由易到難的階梯式發展趨勢,體現了差別化教育:學生開始從模仿的基礎習題轉變為提高辨別能力而設置的判斷習題,再轉變為混合知識等而設置的綜合習題。此外,教師在實踐課中從基本問題出發,設計實踐內容並逐級增加難度,設計壹定的嘗試性練習和拓展性練習,讓學生認識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標新立異地求變,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智慧的雙重收獲。在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在這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不僅數學題多種多樣,而且壹題多變,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讓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第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增加教學密度,提高信息接受度。
新教材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有同感,就是我們用的教材比舊教材的課容量多了很多,但課表並沒有增加,尤其是壹二年級數學,壹周只有三節課,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上提高教學效率。用過去的手段很難增加每壹類的信息量。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後,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相關內容引入課堂,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課堂容量。比如,在講授“第十冊統計圖教學”這壹節時,我利用計算機的Excel功能,設計了簡單折線統計圖和復合折線統計圖,教學生如何使用Excel函數。我壹節課就完成了教學任務,本來應該是兩節課完成的。學生在機房上課,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重點、難點知識部分以特殊的方式展示出來,通過對比、歸納得出結論。以前需要兩個課時完成的任務,應用信息技術教學後壓縮到壹個課時。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學,可以按要求重組教材,增加課堂信息傳遞量和密度,同時充分調動學生使用多種感覺器官,投入積極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中介的整個課堂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學效果,減輕了學生盲目死記硬背的負擔。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由於課件設計形象生動,學生右腦直觀形象思維得到充分訓練和提高,可以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而且由於問題的設計和啟發容易多樣化和綜合化,容易進行知識的滲透和組織,將左腦的抽象邏輯和右腦的具體形象結合起來。這樣,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實施創新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