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開始南征。他向於迅征求意見。於迅說:“現在妳們統壹了中國(黃河流域),南方動搖了。妳應乘勢速出葉、萬,則荊襄害怕,可平定荊州。”(註2)
八月,劉表病逝。果然劉備聽說曹操去宛城棄新野,去了襄陽。劉聰投降了曹操。這個時候壹切都太順利了,曹操已經基本達成了南下的戰略。
只剩下壹個宿敵,劉備。此刻,他正帶著“十萬人”逃往當陽,即將奔赴軍事重鎮江陵。於是,曹操派自己的精銳部隊“虎豹騎”帶五千人,“夜行三百余裏”,在昌薩坎追到劉備,擊潰劉軍主力,“奪其二女兒輜重,收其散兵”。(註3)
《三國誌·列傳》說:“先主棄婦,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同騎而走,曹公深得百姓器重。”
《三國誌·張飛傳》記載:“曹公追之,壹日壹夜,在當陽長大阪。先主聞曹公死訊,棄妻而走,使費騎二十匹。飛身照水斷橋,猛瞪著眼睛說:“我是張翼德,但我可以來* * *送死!“無敵敢近,故免之。”
《三國誌·趙雲傳》記載:“先主在當陽長阪被曹公追殺,丟下妻子南下,弱子即王母娘娘保護甘夫人,即王母娘娘。”
總之,它的形式和《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曹操沒有83萬大軍。應該說,這場追擊戰顯示了曹駿精銳騎兵的強大戰鬥力,也顯示了劉備壹生的戎馬生涯。從實力對比來看,雙方可以說是所向披靡。
關羽率領的水軍在漢晉與劉備相遇,使他沒有遭受滅頂之災,劉備逃到了夏口。占領江陵對抗曹操的企圖失敗了。
曹操領兵占領江陵,獲得大量戰船戰略物資,使曹操決定進壹步南下,徹底消滅劉備和孫權。
早在曹操南征時,孫權就調兵到柴桑,派魯肅到荊州探虛實(註4)。結果劉表死了,卻遇到了劉備。雙方決定結盟,劉備派諸葛亮作為特使前往東吳。
曹操占領江陵後,南下武林渡江滅劉備。與此同時,劉璋帶著三百將士和雜七雜八的東西,向拜蘇為廣漢太守的曹公發出了壹封去江東的信。
這壹時期劉備的實力可以參考《三國誌》中記載的諸葛亮的話:“今關羽水軍壹萬兵,河江下劉啟兵不下壹萬。”
但這種說法顯然是為了聯盟提高地位,獲得平等待遇而提出的,所以有很多水分。
A
《魯肅三國誌傳》(應該是周瑜、魯肅、夢露等人的合傳,下同)引用《吳書》記載魯肅的語言:始以長阪觀豫州,豫州諸人非壹派。
連“壹校”兵都不夠,可見劉備當時真的是山窮水盡了。
《江表列傳》記載:劉備“帶羽蠅兵二千,非因建安十三年十二月曹操不得不退兵,未能繼續南下。
所以可以看出,雖然赤壁之戰損失不小,曹駿的整體實力還是遠遠大於孫柳,但是暫時還不足以繼續渡河。要知道,兩年後,曹操也打敗了西涼。
所以曹操雖然燒了自己的水師戰船,但是曹操的軍隊還是保持了相當的數量,精銳部隊基本沒有損失。只是因為水師的失敗,曹操無法渡河,加上瘟疫,曹操不得不放棄赤壁登陸的企圖。
這些丟失的戰船絕大多數是以前的荊州留下的,他們的水軍也是荊州的土兵。赤壁之戰曹操的直接損失就是從這裏來的,而因瘟疫間接損失的兵力雖然不小(註10),但與荊州水軍相比也不算多,可見其壹直是“嫡系”!
B
這壹時期,劉備軍的兵力開始增加。《河表列傳》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入南岸作後備。北別在油江口安營紮寨,改名公安。劉表的官員壹看是北軍的,就造反了,來準備。
可見劉備在荊州這幾年也沒閑著。
然後劉備收了靖南諸郡,進壹步壯大自己的實力。僅僅兩年之後,劉備就可以兩線作戰了。《三國誌傳》:“先人留諸葛亮、關羽等人於荊州,遣數萬人入益州。.....已故領袖參軍三萬余人,裝甲裝備十分豐富。”
劉備真的不簡單,只是成功的有點晚。《三國誌·魯肅傳》記載,後備軍想看看北京的勢力,問荊州總督,蘇勸借,* * *拒絕了曹公。曹公在著書落筆之前,就聽到了準備土地產業的權利。
C
至於吳軍的兵力,變化不大。雖然在進攻曹仁的時候收編了壹些北方的士兵,獲得了很多馬匹(註11),但是自己也有傷亡,所以應該還是只有原來的兵力。
編輯這段曹操部署中的戰局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十月前從曹操手中獲得江陵,有數十萬人。同時,他任命文聘為將軍,“制定北軍法典”,鎮守江夏邊境。與此同時,大軍繼續南下武林,準備在赤壁登陸。
那麽曹操是不是在武林線安排了絕對主力?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誌·曹仁川傳》記載:從平荊州起,以仁招南方將軍,留在江陵,拒吳將軍周瑜。
《三國誌·曹淳傳》記載:自收荊州,劉備在長野被追,二女兒為輜重,被革職。進江陵。
《三國誌·樂進傳》記載,他離開荊州,留在襄陽。
《三國誌·黃旭傳》記載:從荊州出發,不做範。
《三國誌·滿寵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從太祖手中收荊州。軍隊回來了,留下壹只寵物給魏奮將軍曬太陽。
趙炎《三國誌傳》記載:太祖取荊州,引為提督,遷都護軍,鎮守班、張遼、張合、、李典、、馮捷七軍。
可見曹操的將領差不多都到了。這些將軍不是到了武林,留在荊州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留在戰車上”,說明不是武林決戰前的部署,而是決戰後的部署。
要知道《三國誌》是以魏為原型的,赤壁之戰是君的汙點,自然就不多寫了,也就沒有他們的具體事跡了。比如君第壹個物理姓就要被封殺,他的傳記連“出自平荊州”這幾個字都沒有。如果《趙儼傳》中沒有提到他,我們就沒有他到達荊州的證據。
再比如張遼,他在庾信的《江南賦》中提到:“張遼對赤壁,王軍降巴丘”。
可以看出,曹操的主力已經全部開赴赤壁。他希望以荊州水軍為主力,然後利用絕對的兵力優勢渡江,但是他高估了荊州水軍,低估了吳軍和長江。
其實周瑜對曹操的錯誤已經有了精辟的論述,他分析的五點應該說是曹操的致命傷。
(1)馬超和韓遂還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
關西軍壹直是曹操的威脅。
(2)放棄鞍馬,爭舟與吳越爭,非中國導演;
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希望用荊州水軍對抗吳軍,但是他錯了。赤壁之戰前的接觸戰證明了壹切。這就是為什麽曹操鎖住了戰船,卻也只是因為這個才遭到了敵人的攻擊。說到底還是水軍差造成的。
(3)現在天冷,馬無草;
《三國誌·孫權傳》記載,公燒余船退兵,士卒饑腸轆轆,大部分戰死。可見馬沒有草料,人也好不了多少。饑餓和瘟疫是困擾曹軍的兩大問題,這樣的軍隊即使數量多,也很難取勝。
(4)驅使中國士人遠遊江湖,水土不慣,必生疾病。
《三國誌·曹操傳》:去赤壁不利備戰。於是發生了大疫,死了很多官員,就領兵回來了。有荊州、江南郡。
《江表列傳》記載:(曹操)後蜀、全曰:“赤壁之戰,堪病,船獨燒退,使周得此名。”瘟疫已經成為戰爭的關鍵因素。
(5)劉表的新觀眾還沒有回到心裏。
編輯這段曹操行軍路線1。進攻路線《三國誌·武帝紀》記載: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為卒,其子叢岱、屯襄陽、劉備屯樊。9月,到新野投降,準備離開夏口。龔長驅直入江陵。.....公自江陵,至巴丘...公至赤壁,而備之,不利。
《三國誌·黃旭傳》記載:從荊州出發,不做範。
《三國誌·曹淳傳》記載:自收荊州,劉備在長野被追,二女兒為輜重,被革職。進江陵。
趙炎《三國誌傳》記載:太祖取荊州,引為提督,移都督護軍,鎮守班、張遼、張合、、李典、、馮捷七軍。
可見曹操從許昌全線出擊,基本上是以壓制性的方式進攻荊州。正是這種情況,嚇跑了劉備,嚇倒了劉聰。
而曹操的進攻路線基本上如下:
許昌-新野(範)-襄陽(派守江夏)-當陽-江陵-巴邱-赤壁。
2.撤退的路線《紫同治簡》記載:曹操率領軍隊從華容道走。泥濘不堪,道路不通,風大時,方知兵士被迫填草,騎得太多。士兵被人和馬打,陷在泥裏,死了很多人。
《漢末英雄傳》記載,曹公赤壁大敗,達成了大澤的夢想,他迷失在迷霧中。
如果兩個記載壹致,那麽“華容道”和“雲夢小澤”應該是壹處。三國時期的華容道位於江漢平原,潛江以南,監利以北。雲夢大澤應該理解為南至洞庭湖,北至江陵的廣大沼澤和零星湖泊。
但《三國誌·郭家傳》中有這樣壹句話:“太祖征荊州歸,八丘染疫,燒其船。”
那麽《紫同治劍》和《群英會》中的記載是完全錯誤的嗎?
我也這麽認為曹操從武林經過華容道。雖然中路艱難甚至失守,但他們最終到達巴邱,退守江陵。
《通典》記載:“洞庭湖三江口有曹幽州,曹公敗於此。”《擴地誌》記載:“八丘湖有曹幽州,曹公被孫權敗燒。”
值得註意的是,巴邱有兩個地方:壹個是今天的嶽陽,壹個是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燒船的巴邱應該是嶽陽巴邱;《三國誌·周郁傳傳》中記載的“仍定張羽、廬陵,留巴丘鎮”的巴丘,應為江西崇仁。
總結壹下,可以概括曹操的所有行程:許昌-新野(範)-襄陽-當陽(長阪追擊)-江陵-八丘-赤壁(戰敗)-華容道(雲夢大澤)-八丘(燒船)-南郡-譙。
編輯孫劉連的這段行動路線《三國誌·劉備傳》記載:“曹公在江陵有固軍,恐其先依,故放出輜重,輕軍至襄陽。我聽說我已故的主人去世了...而且是在當陽的昌薩卡...我的後主傾向韓進,適應了羽舟會,得到了解脫。當我遇見我的長子江夏,鐘奇的太守,我和他壹起去了夏口...我派周瑜、等數萬水軍,與我先主在赤壁與曹公作戰,破之,焚其船。我祖上與吳郡水陸並進,直追南郡”。
這個記錄已經很詳細了:
新野-襄陽-當陽(戰敗)-漢津-峽口(會師周瑜)-赤壁(勝利)-華容道-南郡。
《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至於夏口...先主在柴桑支持軍隊,等著看能不能成功。
據《三國誌》和《周瑜傳》記載,全於是派禹、等人聯合起來對付曹公。當他遇見赤壁...公軍大敗,引至江北。余等人都在南岸...軍隊被打敗了,南軍也得到了保護。準備與余等人展開壹場* * *追逐。曹公留下曹仁等人鎮守江陵城,回北方去了。
也比較清楚:
柴桑-夏口-赤壁-武林-江陵。
兩軍會師應該在峽口或者江口附近。
編者按: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探,十月占領江陵。那麽赤壁之戰發生在哪個月?
《三國誌》和《武帝紀》記載:“十二月...大眾從江陵收集來的……”
《後漢書》記載:冬至十月下旬,太陽會被侵蝕。十二月正午,前將軍馬騰被招為魏延。九月,曹操與周瑜在赤壁交戰,曹操之師大敗。
好像是發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之戰。
然而,子建和侯都記載了十月(註12)。
不然《三國演義》十壹月說:
諸葛亮說:“二十日甲子祭風,二十二日丙寅解圍。怎麽樣?”.....孔明說:“十壹月二十日之後,妳可以教子龍坐船在南岸等候。”。
其實三種說法都有壹定道理。首先,按十月算,赤壁之戰其實可以說是壹場遭遇戰,因為曹操十月才占領江陵,同月之戰就結束了;其次,按照11月來看,似乎不算太早也不算太晚,但遺憾的是,這種觀點是建立在小說基礎上的,其可信度自然無法與正史相比;按照《三國誌》最權威的說法,應該是建安十三年冬爆發的赤壁之戰,但這種觀點與其他記載有些矛盾。
《三國誌·姜姬傳》記載:“建安十三年,孫權率眾圍合肥...他信了,燒了,圍了,城全用了。可見合肥之戰在建安十三年就結束了,所以如果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曹操在這段時間還能從荊州跑到合肥,緊張到根本無法解釋時間。
但《歷日三千五百》中有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五子。十二月,壬午新月,十五沈冰小寒,三十辛亥大寒。閏十二月,壬子新,十五為立春。"
換句話說,建安十三年是閏十二月,所以所有緊張的時間都是自然的。
至於十月壹日,與《三國誌》中的其他記載頗為矛盾。
《三國誌·武帝紀》記載,民眾進軍江陵,命令荊州官民加入重新開始。論荊州臣服的功過,十五人等,以劉表將軍文聘為江夏太守,令其統兵,舉韓松、壹燈等荊州名士。
說明曹操占領江陵後有很長壹段時間來穩定局勢。(註:需要壹兩個月才能穩住局面,太誇張了。戰鬥機轉瞬即逝。《三國誌》記載,賈詡建議曹操占領荊州後,休養生息,穩定新占土地。但是曹操並沒有同意他的意見,這說明曹操不願意在荊州待太久。歷史學家裴松之也認為,賈詡犯了曹操攻下漢中後未能迅速攻下益州的同樣錯誤。)
而《三國誌·周瑜傳》記載:今已寒,馬無草。
“嚴寒”應該解釋為隆冬,十月很難稱之為隆冬,而十二月則是“十壹月三十壹日大寒”。
另外,十月論並不是《資治通鑒》和《後漢書》明確指出赤壁之戰發生在十二月,而是模糊記載,有回旋余地。估計兩本書的作者對這個時間是有疑問的,但是並沒有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12月應該是最權威合理的解釋。
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整月從2008年的65438+2月25日到2009年的65438+10月23日。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後世作家以這場戰爭為題材寫詩、寫散文、寫小說時,往往刻意滲透誇張、附加的成分。
《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是書中最重要、規模最大、最集中的壹場戰爭。從第四十二屆劉禹州敗於漢津口,魯肅來到夏口吊唁劉表,到第四十三屆諸葛亮與儒者的口水戰,第四十屆諸葛亮智慧喚起周瑜,第四十五屆蔣幹招賢納士,第四十六屆借孔明奇謀之箭,第四十七屆龐統巧妙教出壹系列招數,第四十八屆鎖戰。
赤壁之戰的參戰人數也是誇大的。《三國演義》說易軍* * * 83萬,實際沒有這麽多。附上雙方兵力對比表-
冰冷的:
西路攻擊兵團:4.5萬人,其中水軍2.5萬人(剛退役的部隊,運輸船隊中有數千人未抵達赤壁);
北路攻擊兵團:4.5萬人,其中水軍1萬人(剛退役的部隊);
荊州防務和後勤部隊:2萬人;
遏制東線進攻部隊:65438+三個方向50萬人;
(荊州新投降軍:3.5萬。整編時沒有參戰的跡象,其陸軍大將蒯越也不在任何軍隊,而是被曹操提拔,調往朝鮮。)
孫劉連俊:
周瑜軍團——號稱30000人,包括65438+5000余精銳水軍,但30000的總兵力可能不足,因為周瑜死時交出的兵力只有4000人,即使30000人中有壹個周家宋,其余將領之和也不超過20000人;
劉兵團1.5萬人至2萬人,其中水軍近1.00萬人;
孫權的支持力量是1萬人以上;
東線國防軍10000余人(分別抵抗曹駿三路進攻部隊)。
赤壁之戰中,曹駿的作戰部隊是來自西路進攻軍團的45,000人,其中包括新投降的荊州水軍20,000人。孫、劉與三萬人會師,而劉備軍沒有參戰(只是在撤退時)。
《三國演義》生動地描述了周瑜的營寨在鄂州市西山,孫、曹兵在三江口。
直到現代,赤壁之戰依然是三國時期的標誌性事件,最為人熟知。2008年,他的事跡被改編成電影《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