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很多人看似工作能力很強,卻壹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頻繁跳槽?

為什麽很多人看似工作能力很強,卻壹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頻繁跳槽?

每年春節過後都會出現壹波跳槽高峰,很多企業都在失血換血。對於壹些行業的人才來說,外面的機會似乎太多了。很多RPO(招聘加工采購外包)公司常年苦於面試出勤率,下壹場雨就可能毀了壹場集中面試。入門級崗位越不穩定,很多崗位的離職率就越高。

在壹個自由選擇的時代,尤其是經濟更加活躍繁榮的時候,換壹份工作或者換壹種生活是那麽容易。

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習慣於改變不那麽滿意的東西,不再去修補;專業上,我們不再有耐心去分析等待不那麽滿意的工作,而是在意見不合的情況下果斷離職跳槽。甚至裸辭也不是什麽新鮮事。我們都希望我們的下壹份工作是做我擅長和喜歡的事情,但是:

所以跳槽可以解決工作不滿?下壹份工作會是夢想的工作嗎?

蓋洛普20165438+2003年10月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全球只有13%的員工對工作很投入,而其中87%的人對工作不是很投入,不太可能有效率。同時,我國員工的敬業程度遠低於世界水平,敬業度只有6%。來源:蓋洛普全球工作場所環境報告。在工作環境成熟、專業化程度高的美國,51%的美國勞動者在積極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專業化程度不足30%(蓋洛普指數:2065438+2007年2月25日)。

當跳槽變得容易的時候,滿意度並沒有變高。顯然,跳槽並不能解決大多數職場困境。因為人和環境是多變的,要度過職場的風風雨雨,擺脫職業的迷茫,往往不是跳槽甚至職業規劃,而是行動,而支撐積極行動的往往是思維和心態,保持積極的思維和心態需要合理的目標和合適的職業觀。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壹個人能夠獨立控制外部事物和決定自己的處境時,他的滿意度可以得到提高,自主性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幸福。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幸福感就會下降,而當我們找到新的目標時,幸福感就會上升。這個規律會在工作後反復出現。

因為壹旦沒有目標,整體的幸福感都是從別人那裏獲得的,容易受到環境、同學、朋友、同事的影響。即使我們得到了我們想要的,也不壹定是我們需要的。而幸福不僅取決於有目標,還取決於有正確的目標。

有兩種目標:

“結果目標”是指結果是什麽,要求清晰、可測量、可評價。這種方式指向可以達到的目標,就是興趣的目標,比如積累財富,獲得好評。

“體驗式目標”往往是體驗式的,面向過程的。即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經歷和表現。指向不需要結果或難以達到結果的目標,主要應用於“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習成長和幫助他人。

如果女生設定的目標是不超過100,那就是結果目標,如果目標是變得漂亮,對生活更好,那就是體驗目標。

如果目標是以結果為導向的目標,很容易在達到結果的時候失去目標。設定結果目標的美女,體重超過100會焦慮,但會用不理智的方法來達到目的。饑餓療法的流行不無道理,而設定了體驗式目標的美女們會不斷嘗試各種內外兼修的方式,比如健身、讀書等。缺點是有時候目標很容易模糊。

在工作中,設定的目標與價值觀掛鉤,表現為職業觀。職業觀念不同,即使是同樣的工作,成就感和滿足感也會不同,比如大家熟知的三個工人蓋房子的經典寓言:三個工人在工地上砌墻,有人問他們在幹什麽。

第壹個工人生氣地說:“妳沒看見嗎?”我在建壹堵墻。"

第二個人很認真的回答:“我在蓋樓。”

第三個人高興地回答:“我正在建設壹座美麗的城市。”

十年後,第壹個工人還在建墻,第二個工人成了工地的經理,第三個工人成了市裏的領導。故事的版本很多,大同小異,無論是真真假假還是故事的目的,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三個人的工作幸福滿意度是不同的,這恰恰是由於他們的目標不同,對工作和職業的看法不同。

不考慮工作類型和薪水,人們的工作價值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壹個砌墻者的工作概念叫做工作。工作只是用來賺錢過日子,獲得物質回報,賺取生活的收入,賺錢養家。這類人總是在工作之外的活動中追求生活的滿足感,比如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朋友家人在壹起的時間。當工作接近尾聲或周末臨近時,他們的興奮感就會上升。他們想早點回家,好好休息,期待著休假。事實上,在壹個組織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有的很敬業,很勤奮,很踏實,但也只是這樣,保住了自己的工作,沒有想過把工作做得更好。有些是敷衍了事。如果有更高的工資,更好的條件會跳槽。這類人向往輕松的工作,待遇好,不太累,不想管別人,不太在意固定枯燥的工作,對成就感和發展要求不高。這種激勵更註重外在(金錢和物質)的激勵。我甚至不求激勵,只求穩定。這種人在工作中消極順從。找工作是目標,工作之後就沒有目標了。

第二個砌墻人的工作理念是把它當成壹個職業。有這種工作觀念的人,工作是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名聲。對於這壹類型的人來說,工作不僅是獲得金錢等物質財富的手段,也是獲得升職加薪的功名利祿的手段。因為他們非常渴望得到這些東西,所以會更加熱情地工作。反之,壹旦在工作中沒有相應的回報,他們就會失望和憤怒。這種類型的人會積極完成自己或公司制定的目標,目標達成後會暫時感到滿足,然後馬上制定新的目標,所以這種類型的人會壹直朝著下壹個目標努力奔跑,永無止境。有很多以事業為導向的人才,即使覺得自己事業有瓶頸,沒有動力,也會辭職。如果他們沒有更高的晉升,即使薪水不錯,這壹類型的專業人士自我要求高,目的性強,不斷進取。有時候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只能壹路往上走,對自己要求很高,自尊心很強,堅持不懈。壹定程度上,很難有空杯心態。30歲前賺1萬,X歲買房買車,都是結果導向的目標。如果他們要做的事情(目標)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他們就會焦慮。如果他們要做的事情(目標)達不到他們的能力,他們就會感到無聊。這樣的人無法突破環境的限制,所以總會選擇所謂的能發揮能力的環境。現代職場中的白大多是這種。

第三個築墻者的工作理念叫做使命。為更大的意義和目的而努力的人,在所從事的工作中感受到意義和社會價值,有使命感。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積極的主動性和高度的滿足感。這些人很少考慮退休或者退隱。如果客觀條件允許,只要身體健康,就會壹直堅持工作。對於這些人來說,工作是他們生活的核心,工作是他們的愛好。沒有什麽比沈浸在自我中更好的了。在工作中,他們註重過程,積極主動,這樣的人也容易特殊化。“刻意練習”是這些工人生活中很自然的壹部分。

以工作為導向、以事業為導向的職業觀的人,主要關註外在性,容易受到公司或團隊的環境或老板的表揚、提拔、工資、獎金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使命感是壹種內在動力,得到收入和好評自然是好的。但是,有使命感的人不是靠別人去工作,而是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去工作。當他們在工作中達到目標時,他們能充分感受到目標實現過程中的意義和價值。就像在他們到達目的地之前,他們會充分享受沿途的美景和旅行的樂趣。當他們壹點壹點朝著有價值的目標前進的時候,他們會從內心深處感到深深的滿足感,並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當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時,妳會感到壹種真正的成就感和內心的平靜。他是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中提到的I型,自我驅動的人。

這三種不同的專業觀點可能出現在任何工作中,它們在工作中並不是壹成不變的。

在我們這邊,到處都能找到同樣的工作,不同的職業概念,比如快遞,外賣。這是壹個幾乎每個人都會接觸到的職業。專業門檻不高,離職率極高。很多學習專家極大地否定了這種工作的長期價值,認為這種工作沒有個人價值的附加值,只是用時間換金錢,這是世界上最不劃算的事情。事實上,有些人做得很好,並不壹定比高薪白領更滿意這種工作。很平庸,很難做到,很頂級,也很頂級。王微也帶領順豐敲鐘。

很多人為了謀生而開始的工作,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從以工作為導向轉變為以事業為導向。有些人,在以事業為導向的工作理念順利工作,經歷逆境後,跳槽或創業變成以使命為導向,為客戶、公司甚至社會做出貢獻。但有些仁人誌士壹開始是以使命為導向的工作理念,現實卻是殘酷的。他們的意義和價值已經被住房、材料等現實問題打敗,註意力轉移到提高收入或地位上,成為以事業為導向的工作理念。甚至因為生活不易,他們已經成為自己生活和家庭的兼職觀念。

以獵頭行業為例。是現代人力資源領域的壹個小行業。經過在中國20多年的發展,在全國各地擁有數十萬員工。但是大學裏沒有獵頭或者招聘專業。和很多知識密集型行業壹樣,對人才的復合能力要求很高,是壹個進入容易,難度很大的行業。獵頭團隊參差不齊,很多人入行時都充滿了自豪感,希望在高端人才的配置上展現自己的能力。在工作的過程中,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工作簡單單調,逐漸失去熱情,從使命導向轉變為只求銷售業績的業務導向,甚至因為業績難做而失去責任感,變成壹種兼職的工作觀念。但是,有些人進入行業只是為了壹份工作,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與應聘者的交流,積累知識和能力,從兼職變成事業型工作,並因為不斷超越業績目標而獲得良性反饋,從工作中找到意義。少數人會發展到真正以候選人和企業的委托為己任,真正愛上這個行業,提供高滿意度的咨詢銷售。這樣,不管行業的風風雨雨,公司的變化,我們都能不斷自發的學習和成長。

在職場中,我們看到很多優秀的女性在生育前整體上比同齡男性表現得更好,但是結婚後,尤其是生育後,職場中女性領導的比例在下降,這是社會分工要求的壹部分。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務,更多的時候是自己的選擇,因為家庭生活中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會讓女性更多的選擇將職業導向的工作觀轉變為工作/兼職工作觀。

同時,剛選擇工作的男性會更傾向於有更有規劃的職業生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和體力,有家庭責任感,工作更努力,在職場中獲得滿足感。成為以事業為導向的工作觀,甚至成為不斷尋找工作和生活意義上的以使命為導向的工作觀。

每個人的特點和價值觀都不壹樣,不可能說工作(工作)、事業、使命哪個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基於使命的職業無論在個人領域還是社會領域都更有可能獲得成功,因為它對工作生活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的滿意度很高。少了焦慮和抑郁。在任何組織中,擁有多種職業觀的人都會面臨挑戰,而不僅僅是妳想止步於哪個層面。前段時間華為34歲被裁的傳聞有很多版本,這裏就不評論了,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現代職場是殘酷的。如果不主動叠代能力和職業觀,被取代和選擇是遲早的事,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並存。

對於有第壹份工作/兼職觀念的人來說,這種職業觀念會遇到的最大困境往往是能力與年齡、資歷的不匹配。當妳對現狀不滿的時候,妳必須在工作技能之外有壹個可靠的生存方式,為了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經濟保障尤為重要。

對於第二種以職業為導向的職業觀的人來說,這種職業觀會遇到的最大困境往往是環境和成長不同步。這類人目標很強,但是達到結果導向的目標後會失去目標,而壹些結果導向的目標,比如他們的晉升發展,客觀上是受環境影響的。他們要想保住自己的職業道路,就要理性的評估環境和自身的特點,在情況(環境)不對的時候,也要有改變和突破環境的決策權。

第三種使命導向的職業觀的人是職業幸福感滿意度最高的人,而使命導向的人的目標往往是壹種體驗性的目標,而不是結果導向的目標。但是,要保持這種狀態,我們也要完成我們的使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堅持不忘自己的主動心態,在經歷的同時有階段性的結果導向的目標,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有可能的話找壹個導師或朋友,這樣才能不斷衡量自己的進步,熬過職場的秋霜冬雪,不輕易放棄。

在職場初期,大多數人都是以工作為生。他們應該盡快找到自己的職業,不斷建立和調整自己的結果導向型目標,同時不斷思考,加入體驗式目標,進而建立自己的使命導向型工作理念,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終身學習、持續行動、持續改進,能夠更加自如地應對和承受職場中的困難。

職場是壹場接力賽。很多時候,事業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行動出來的。當妳采取行動的時候,妳就會叠代升級妳的能力。沒有壹份工作是完美的,職場環境和自己都是不斷變化的。很難把事情做好。如果妳不是在做妳真正想做的事情,妳的工作和妳的目標不匹配,妳的滿意度就會下降,妳就無法積極地參與到工作中,同時妳的職業素養也會下降。如果跳槽不能解決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的問題,那就要看自身能力和職業觀的重合度了。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目標,堅持有意識地設定體驗式目標。大多數情況下,跳槽並不能長久解決職業困境。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容易。要保持持續的行動,需要客觀地認識和審視自己的目標和職業觀,調整自己的思維和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