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是壹種幫助人們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工作。它幫助社會上的窮人、老弱病殘者和其他不幸的人;預防和解決因經濟困難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壹些社會問題;開展社區服務,完善社會功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和社會生活質量,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在中國,社會工作不僅包括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還包括改變社會習俗等社會轉型。社會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社會工作是壹門科學。
①客觀性。
②科學的工作方法。
③工作過程的邏輯。
社會工作是壹門藝術。
①社會工作的過程是社會工作方法和技術的靈活運用。
②社會工作需要對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精彩的應對。
③社會工作經常面臨新的、獨特的、特殊的任務。
13.社會工作是壹個系統。
社會工作的制度特征
(1)有明確的理論作指導。
有嚴格科學的行為規則,從而保證了職業行為的規範。
(3)有專門的機構和經過專門培訓的社會工作者。從而確保社會工作科學有效地開展。
西波林(Siplin)的觀點
社會工作是壹個專業。
(1)有系統的理論體系。
(2)被社會認可。
(3)有專業權威。
(4)專業團體內部有道德規範。
5]有專業文化。
王思斌的定義
“社會工作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方法幫助他人。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壹種幫助活動,其特征是提供服務。更準確地說,社會工作是壹種幫助他人的科學服務活動,不同於壹般的慈善活動。”
——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p13
社會工作的國際定義:
社會工作職業促進社會變革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強化和解放人類對福祉的追求。社會工作借助人類行為和社會系統等理論,幫助人們更好地與環境溝通和融合。它基於人權和社會正義的基本原則。(註:社會工作幫助人們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交流。其目的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全部潛力,豐富人類生活,防止人類機能失調。專業的社會工作側重於解決和改變問題。社會工作者是社會變革、個人生活、家庭和社區生活進步的推動者。社會工作是壹個集價值觀、理論和實踐於壹體的多維系統。
二、社會工作的起源
1,英國伊麗莎白濟貧法(1601)
2.德國漢堡系統和阿爾伯福特系統。
3.英美慈善組織
4.英美睦鄰組織運動。
5、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三。社會工作者的道德和道德準則
職業道德的基本信念。
(1)保持中立、無歧視和無偏見。
⑵保守秘密,尊重個人隱私。
⑶尊重案件所有人的人格尊嚴、個人價值和自決權。
(4)盡職盡責,保證服務質量。
⑸和諧相處,協調相關專業。
2.職業道德守則
(1)全國社會工作者協會頒布的《職業道德規範》第16條。
(2) 12社會工作者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
第四,社會工作理論
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理論)
(實踐理論)
實踐理論用於直接實現社會工作的目標,也稱為助人模式或助人的理論框架。
包括:助人理念、評價、規劃、評價。
實踐領域:社會制度變遷;性格改變(人際關系的改善)。
格林伍德曾提出,科學理性是描述性的,社會工作的實施理論可以由兩種理論組成。
1.評價理論
幹預理論(intervention)
五、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流程和方法
社會個案工作
(社會個案工作)
壹.定義
社會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領域的壹種主要服務方式。在服務過程中,社會個案工作者與個案所有人保持面對面或壹對壹的專業關系,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個案所有人處理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提高個案所有人的社會福利。
1.社會個案工作者-個案所有人;
專業關系:面對面,壹對壹;
3.方法: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
4.目標(職能):
二、特點
1.特征
4.個案工作者應具備的素質。
3.基本信念
4.個案工作的要點
5.基本原則
第三,個案工作的歷史發展
四、社會個案工作的主要理論和模式
1.功能學校的社會個案工作。
心理與社會學校個案工作。
3.問題解決學校的社會個案工作。
4.行為矯正學校的社會個案工作。
5." Ps模式"
社會團體工作(社會團體工作)
壹.定義
小組工作,在社會小組工作中也簡稱為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三種直接服務方式之壹。“通過群體動力的過程和群體工作者的協助,使參與群體的個體改變行為,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實現群體目標和社區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繁榮。”(林,徐p170)小組(或小組)工作是20世紀30年代繼個案工作之後發展起來的壹種工作方法。它在20世紀40年代被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NASW)接受為壹種專業的工作方法,也是社會工作的三大支柱之壹。
1.發展觀。
1.發展觀。
治療的角度。
13.運營的觀點。
二、發展歷史
三、工作模式
社會目標模型
治療模式
對話方式
發展模式
妥協模式
四、小組工作的基本原則:
第壹,群體的形成;
第二,小組的宗旨和具體目標;
第三,建立工人與團隊成員的關系;
第四,群體內的個體差異和優勢;
第五,群體動力學(成員之間的互動);
第六,在成員之間分享積極的生活經驗;
第七,資源調動和評估。
五、小組工作的性質
發展目標:提供社交和娛樂機會,促進個人的社會化和全面發展。
治療的目標是糾正不恰當的人格、行為和態度,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信息和途徑,恢復和發展個人的社會功能。
社會行動:通過群體實現特定的社會目標。
社會團體工作通過專業的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創建所需的社會團體,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指導團體活動,以實現上述部分或全部目標。
社區工作(社區工作)
壹.定義
克萊默& ampSpecht (1983)認為,社區工作是幫助壹個社區行動系統,包括個人、團體和機構,在民主價值觀的指導下,參與有計劃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中的社會問題。工作的目標是改變環境和機構的條件。它包括兩個過程:第壹個社會政治過程和第二個技術操作過程(問題)
二,社區工作的三種模式
喬治·布拉格(1987)提出了社區工作的三大策略:合作策略、運動策略和競爭策略。
傑克·羅斯曼(1987)提出了社區組織實踐的三種模式:
-區域發展(地方發展)
-社會行動(社會行動)
-社會規劃(社會規劃)
三、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幾個概念
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
2.授權
3.支持
不及物動詞社會工作的價值觀
莫拉萊斯和謝弗(1989)將社會工作的價值分為三個方面。
第壹,人的價值偏好
相信人的價值和尊嚴是與生俱來的;
人有能力也有動力去追求更滿意的生活。
人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別人負責,除了自己還要為別人著想。
人類需求的歸屬
人們有相同的需求和獨特的偏好。
第二,對社會的價值偏好。
社會必須為每個人提供成長和發展的機會,以實現他們最大的潛力。
社會應該提供資源和服務來滿足人們的需求,避免出現吃飯沒飯吃、教書沒老師、生病沒好醫生、容身沒處住、種族歧視等問題。
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社會的塑造過程。
第三,社會工作的工具性價值。
社會工作者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維護尊嚴,讓人們有最大的機會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應該幫助每個人與他人互動,以建立壹個滿足每個人需求的社會。
相信個人是獨壹無二的,不要用刻板印象對待他們。
個人價值和尊嚴,尊重他人
註意個人變化的潛力
案件所有人的自主決定
為個人提供發展潛能的機會,尋求滿足人類的共同需求,尋求為個人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服務以滿足其基本需求。
給予案件所有人權利和平等機會。
不歧視和尊重多樣性
致力於社會改革和社會正義
機密性和隱私
願意向他人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等。
七、引進社會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成為新的職業資格,《助理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國家考試大綱》近日獲得人事部批準,這意味著社會工作者首次被納入國家專業技術人員範疇。
中新社援引民政部副部長李在考試大綱出版發行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稱,社會工作壹般是指掌握專門科學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專業社會工作者,通過為社會成員提供專門的社會服務和相關福利保障,調整社會關系,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的壹項專門事業和壹門學科。編寫考試大綱時,在保證專業性的同時,盡量避免涉及過寬、過深、過難的內容,書面表達要通俗易懂、簡明扼要。考試更註重社會工作者應用相關知識和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據悉,目前在事業單位從事民政和社會工作的人員有40萬人,全國社區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加上基層的5萬名民政助理員和民政幹部,這些工作者將是考核的對象。通過考試的考生將獲得人事部和民政部頒發的不同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
項目背景: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者大多活躍在社會福利、社區矯正、司法等領域,並已逐步擴展到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心理咨詢等領域。他們在維護良好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
1.職業的定義:
社會工作者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運用個案、社區、行政等專業方法,幫助機構和他人發展潛能,協調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公正的社會服務人員。
2.職業簡介: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者大多活躍在民政、婦聯、慈善機構、社會組織、社區服務機構、街道辦事處等領域,並已逐步擴展到衛生、教育、社會保障、心理咨詢等領域。他們在維護良好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越來越被社會所認可。
全國有200多所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每年培養的社會工作者約為1萬人。雖然這些人按社會需求來說遠遠不夠,但實際上只有10%-30%的學生選擇了相應的社會工作,還有相當壹部分進入機關、企業等單位從事“不合適”的工作。很多社工專業的學生都覺得就業前景太悲觀了。專家認為,這種“悲觀”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專業化領先於職業化。
社工相當於政府雇員。目前這個新專業作為壹個職業,被社會“冷漠”了。該專業每年只有12%的學生能考上民政部,甚至有些學校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為零。社工專業就業率低,公務員考試激烈,從另壹個側面證明了我們要實現“大市場小政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統計數據顯示,廣州市由政府支付工資的社會工作者有近2萬人,其中廣州市區的社會工作者達到8000多人。主要在幫扶青少年教育、婦女工作、殘疾人康復咨詢等領域開展工作,以社區居委會為主要工作平臺。
盡管如此,我國許多本質上從事社會工作的人仍然面臨著尷尬的處境。社會工作是專門從事社會工作的職業,目前的從業者大多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另壹方面,社會工作者的資格標準在我國剛剛起步,社會工作者的定義尚不明確。做社工的人,嚴格意義上幾乎不能稱之為社工。
社會急需大量的社會工作者,而社會工作專業的就業率低得可憐。為什麽這兩種情況並存?首先,社會科學畢業生的最大雇主政府給了公務員工作機會。二是全社會的社工意識沒有形成。當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申請時,十有八九他們必須向招聘人員解釋什麽是社會工作。他們參加工作後,往往被用作護士或簡單的雜工。這就產生了另壹個問題:他們根本不了解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在國外需要證書),更願意花壹點錢去找廉價的非專業勞動力。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社會工作體系已經非常完善和專業化,社會工作者是維持社會健康運行的重要力量。他們已經成為社會預防犯罪,特別是預防青少年犯罪和照顧老年人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在香港,每1000人中就有1名社工。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社會問題也隨之增多。可以說,社工這個職業涉及面很廣,醫院裏從事患者心理咨詢的人員,司法機構處理和輔導家庭糾紛的人員,都屬於社工的範疇。根據“大市場、小政府”的發展趨勢,並參照上海正在推行的“政府購買服務”政策(政府招標幫助社區矯正人員、吸毒人員、問題青少年回歸社會等邊緣群體,),上述社會工作最終將從民政、司法、衛生等執法系統中分離出來,這將提供大量的社會工作機會。
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公民將逐漸形成社會工作意識,政府也將出臺配套政策。社會工作這壹新興職業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統計,中國30多萬勞動者中,有三分之壹的人具有大專學歷。按照上海市政府的規定,為全市近3000個居(村)委會配備2名就業助理員和社會幫扶員,只需要6000人。
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從事社會工作是壹份非常高尚體面的工作,報酬也很不錯。近在咫尺的中國香港,社工收入穩定。壹般初級社工月薪1.2萬元-1.8萬元,高級社工年薪可達4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