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汕尾原文史委主任周波和20世紀50年代大安鎮首任鎮長李振水考證,大安的“八獸舞”源於大唐武德安陸縣奠基儀式時,百姓以“八獸”群星歡慶。因為它的“八獸”造型在當時是寫實的,所以八獸舞更是氣勢磅礴,備受推崇。
是吉祥的東西(八仙八騎)。
之後,每當有大型慶典和春節假期。
,會有“八獸”巡邏。
唐朝的遺風流傳了壹千多年。道教始於東漢,盛於唐代,延續於宋、金、元、明。到了清朝,道教因為被認為是漢人的宗教而被打壓。八仙是道教人物。唐朝有壹個八仙的傳說,但沒有出現。直到宋代,八仙才初具規模。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
八獸由麒麟、獅子、大象、羊、麒麟、老虎、梅花鹿、白馬八獸組成。傳說八獸是八仙的八座,由八個孩子、六男兩女扮成八仙騎在八獸上進行巡邏,所以被稱為“八仙騎八獸”、“八仙騎八獸”。騎馬表演時有個出場順序:首先是韓忠禮騎麒麟獸,其次是騎獅獸,然後是韓湘子騎羊獸,曹國久騎麒麟獸,然後是騎虎獸,張騎白馬,何仙姑騎梅花鹿獸,最後是使蘭才和騎象獸。
巡回演出時,在路上采取了“快跑、慢走、跳躍、祈禱”等幾個動作。“八獸”的造型栩栩如生,形神兼備:麒麟雍容富貴,獅獸驕橫,大象慢悠悠,羊純潔可親,鹿獸無憂無慮,白馬矯健矯健,獨角青牛憨厚,大虎威武,讓人又怕又喜。
大安的八獸也以其巨大的外形而聞名。這樣的怪物需要很多人齊心協力才能表演的惟妙惟肖,跳的惟妙惟肖。大虎長9米,寬1.5米,高近2米,重150公斤,總重量約200公斤。
所以每只動物必須配備6個強壯和壹般強壯的人,輪流替換動物體內攜帶的人。另外,由於裏面的人看不到前面的路和外面的情況,需要依靠外面的另外四個人拍打兩邊的動物身體來指揮。很多年輕人每次出門都會跟著加入八大動物的管理團隊。前面壹人舉著“大安鎮八路八仙”的旗子開道。每壹次出現,可以說是激動不已。
“八獸”遊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爭奇鬥艷。雖有“開道神”舞“鐵叉”,腰纏紅領巾,張牙舞爪。時不時的,他左、右、上、下捅三下。
,來指路,但還是造成了交通堵塞,讓“八獸”隊伍進退不得。這時,“八獸”中的老虎、大象開始跑出來,成為“先鋒”。幾米長的樹幹可以伸縮,出乎意料的是,它伸向人群,尤其是長達十幾尺的老虎尾巴。沒有人害怕,圍觀的人頓時如潮水般散去,尖叫著,笑著。當所有人都出去後,大象和老虎會回來表演。也許老虎的兇殘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以至於有人說大安的“八獸”是“大安市的大老虎”。
據說舊時大安市場有壹種“官奶”,平時傲慢、尖刻、刻薄,人見人恨。“八獸”的表演者同意在遊行時教訓她壹頓。在街上,我看到那個女人站在最前面,瞅準機會,用象鼻對準她的胸口,狠狠地打了她壹下。這位官員和這位女士立即墜入了天穹,所有人都笑了。女人怒氣沖沖地回到家,向丈夫哭訴,要求報復。官方貴族威脅要報復。他的手下警告說,不如去奈的“多蹲幾腳”!?不得不放棄。舊時大安市場各社頭頭設“月關”保平安,民間稱之為“耕寮”。有東館、西館、南館、北約館等“四館”。“八獸”分為四個社,每個社有兩個頭。西方社會是青牛和老虎;北社是獨角獸,大象;東社是獅子和羊;南社是馬和鹿。從制作到演出的所有費用都由俱樂部承擔,所以八獸的出場也被俱樂部叫了出來。
按長輩的說法,每個社又分幾個“福戶”。
他們大多選擇寺廟作為聚會地點。比如西社北新街(包括米街、周厝巷、筐)聚集在筐廟;媽祖廟的福新街(紙街、後街、太仔圍)聚集;北社寨(福安寨)的肚皮聚集在大肚葉寺;南門町聚於石榴腳下;東社潭仔聚於榕樹角伯公廟;吳厝的銜接在滾大師寺(原東嶽閣);南社中街聚集在白公廟,桅桿園聚集在關帝廟。
舊時,大年初壹、初二、初四,“八獸”都要行軍。另外,正月二十日是大安社日,五月十三日是有松柏的大戲,九月初九皇生日,逢十年五十周年,“八獸”皆出社巡。
海陸豐的歌舞保留了壹套禮讓制度和習俗。唱歌屬於文學,舞獅屬於武術,文學大,武術小。當我們在“文武雙全”的道路上相遇時,獅子隊必須為音樂班讓路。獅子類中,有龍獅、獅蠻、蚌獅、蓋仔獅,其中蓋仔獅最受推崇。只有“八獸”的位置比較特殊,所以在去唱歌舞獅班的路上遇到他們要讓路。大安“八獸”曾巡行鹿城及沿海鄉鎮。所到之處,群眾在街村道巷門口舉行香火宴,炮聲不斷,父母領著家人祭拜。
抗日戰爭時期,大安八獸成為宣傳抗戰的有力工具,多次參加宣傳抗戰的遊行集會。童謠《八仙騎八獸,鬼子落金秋》《救亡之歌》響徹大街小巷,大安人民以各種形式參與抗日救亡運動。在“八萬學子從軍”口號的鼓舞下,大安的年輕人紛紛加入曾勝玲。
東江抗日縱隊。1945年8月15日(農歷七月初八),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壹天正好是秋季投降開始後的第七天。金奎大人說,這應驗了“魔鬼在金秋死去”的童謠,甚至把“八仙八獸”奉為“聖物”。8月22日,“八仙八獸”出現在慶祝抗戰勝利的遊行隊伍中。
解放以來,“八獸”多次參加政府組織的各種大型活動,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名片”。八獸活躍在海豐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慶典大會、汕尾鳳山媽祖廟會議、碣石玄武山廟會、陸豐市建市慶典大會、東海鎮應縣橋改建竣工剪彩儀式等眾多大型活動中。
“八仙八獸”也遭受了“奇冤”。第壹次大革命的失敗是白軍於年月日的進擊。
在大安,同年農歷二月初八,“八獸”被迫作為偽政府的反動宣傳工具。之後,正月二十又恢復了正常的郊遊。1958年冬,區政府在田召開萬人大會,成立人民公社。來自金奎大的八只動物參加了祝賀會。公社的壹個幹部壹口咬定八獸是偽軍,是反動分子,於是壹刀砍斷了它們,使它們在江湖上“隱居”了很久。直到1979,他們被帶出秩序,才重新出現在世界上,參加國慶大典。
“八獸”舞壹直是大安人喜愛的民間節目之壹。老李曼鎮水介紹舊時大安的“八獸”表演。
在離開俱樂部之前,“八仙”們穿上相應的服裝,化妝師根據他們的角色給他們的臉塗上顏色。“八獸”的表演者穿上草鞋。據說草鞋能辟邪,底有皮,頂有鐵絲,不怕玻璃釘,地上有鼓聲,因“劉二”俗稱“劉二鞋”。壹切準備就緒,他們聚集在北社皇帝廟,也就是現在的大安鎮文化廣場前,舉行“換眼”“點睛”儀式。
廣場上早已搭起祭壇,“龔師傅”試著打開祭壇開光。“八獸”按大小在木椅上壹字排開(演出前各種獅子都放在地上,只有“八獸”放在木椅上),“八仙”站在壹旁。
“宮主”開啟儀式後,還將表演《上道山》《穿越火海》等節目,隨後為八仙女“換眼”。道士喃喃自語,用柳枝將水灑在八仙女身上,稱之為“換眼”。這意味著八個孩子不是孩子,而是真正的“八仙”,他們是八仙的替身和代言人。
然後,道士手裏拿著毛筆,嘴裏念念有詞,依次在八獸的眼睛裏各放了壹支筆。這叫“畫龍點睛”。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這八個龐然大物是八仙騎的野獸。
按照老人的說法,沒有經過“換眼”和“整眼”的“八仙八獸”,並不是真正的“八仙八獸”。通俗地說,它們沒有保佑百姓、驅邪的魔力。
儀式結束後,有壹場遊行。舊時代,大安有四座寺廟,分別位於四個會所之首。八獸每次去壹個俱樂部,都會先去壹趟。還有其他參加大型節日的表演隊,舉著橫幅,扛著尾氣,挑著花籃,五顏六色,打著八音,做著大地風光,壹路浩浩蕩蕩。首先,在玉虛宮祭奠完元朝皇帝後,我們從廣場出發。主要路線有:南門町→福安寨→貼鐵街→藍若巷→周厝巷→解蜜→壽仔圍祭拜媽祖;然後經過後街→中街→魚街→外仔祭奠華光大師;然後路過油罐車→街仔頂→竹仔街祭奠磨坊主;最後穿過石榴腳→到第五宮→回到方帝宮。此時,我已經走遍了大安烈街。
每個社裏都有專門制作“八獸”的藝人,每個獸的制作各有所長。據知情人透露,現代制作人是:西社的康念貴、陳蓉制作青牛,林子夫制作老虎;北社的黃彪做了大象,楊貴妃的父親做了獨角獸和獅子。“八獸”都是龐然大物,制造它們需要時間和金錢。由於室內空間的限制,離開俱樂部時只能分解成各個部分再組合。由竹、木、麻、鐵、布等制成。
據藝術家李成介紹,“八獸”的頭是用竹片和鐵絲綁起來,再用豬血糊牛皮紙,最後上色彩繪而成;制作身體,先做壹個長方形的木梯,前後安裝八個動物的扁擔,中間放壹個小凳子和壹個木支架,用竹簽均勻地固定在木梯上,形成壹個圓柱形的動物身體。然後,在上面鋪上壹層麻袋布,再用布縫上各種動物皮。最後,動物的身體根據它的外貌被塗上顏色。動物的制作略有不同,比如羊,棉花就粘在上面。老虎尾巴的長度與老虎的體長相等,並用長竹片和大鐵絲捆住,使其在遊行時不斷顫抖。大象的鼻子應該是靈活的。總之,八獸的制作不僅要“形”,更要“神”。(轉述)
被稱為“海上女神”的媽祖,歷來受到沿海地區人民的崇拜,香火鼎盛。然而,位於廣東陸豐市山區的大安鎮卻有兩個媽祖廟。對此,陸豐市愛心誌願者協會深入大安鎮扶貧濟孤,專程進山尋訪古跡,探究原因,領略老祖宗的智慧和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傳說中的媽祖天後宮,位於大安鎮西社尾,為宋代蘇氏所建。
在舊烏坎港,洶湧的海水逆流而上,流向大安市場。在海水和淡水的交匯處,“吳縣”遊來遊去,讓物產豐富起來。
媽祖廟(天後宮)距離洛河河岸大約50米。這座廟坐北朝南,臨水而建。古有“水中金獅”之稱。岸邊兩邊是青龍白虎,水邊有巨石,狀如獅爪。下遊洛河兩岸(大安、西南鎮)有四個渡口碼頭,分別是渡口碼頭、大頂坎、魚街、自在,上遊是濁水港、三渡溪和兩座古橋(兩座板橋)。
金奎大八景之二。
龍泉有壹條河,南陽的種類卻很多。
魚山回響石塞水口,尾墩山接江波。兩橋清濁,秋日江水綠榕煙雲。雄鷹覆古榕後墻,犀牛望月照深河。
傳說蘇家在宋代就開始在這裏了。有壹天,蘇家和地方師從後海浦壹路“掃龍”到了這裏。地方師突然問:妳是想對自己好還是對所有人好?原來當地的師看到這裏的“龍都”很不錯,就打聽了壹下主人。如果他回答“對自己好”,就在這裏建蘇氏宗祠,但只有壹個姓氏壹個宗族得到祝福。說明原因後,蘇馬上回了壹句:“大家好!”當地分部聽說了這件事,在這裏建造了媽祖廟。
廟堂右側的渡口頭,即太宰圩渡口,清代由對岸上樹鋪吳氏宗族管理。三面都有銘文。入口處寺廟墻上的古老紀念碑。題詞傘寫:
後海浦花園是市場的起源。
所有進脈的地方都靠安寧。請現在過來
該公司的老板於禁止挖掘和傷害他人。
龍脈工業簽約協助保險檢查。
敢違法就不貸。
道光二十壹年,六月禁。
據說,媽祖廟建成後,金奎大市場風調雨順,人口繁盛,水陸貨暢通,山貨順流而下,沿海漁貨順流而上,吸引富商雲集於此,商機日漸火熱。市井人不忘當年蘇氏祖上的博大情懷,至今仍有“紅白喜事請蘇家坐大位”的古風。兩座媽祖廟裏,朝拜的人群經久不息,香火旺盛。這裏的長輩經常教育後人“不要心胸狹窄,要顧全大局,這樣對後代有好處”。
愛心誌願者們聽說並見證了現在的大安,是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樓房多,車水馬龍,鎮上的店鋪都很火爆。宮旁壹位老人自豪地告訴大家“大安人是珠三角最好的”!誌願者還了解到,該鎮在全市率先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鎮”。妳不難發現,最漂亮最寬敞的建築壹定是學校。大安的石寨被授予“中國傳統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稱號,大安的金龍被收入《中國舞蹈誌》,她在國外跳舞,在白俄羅斯等地演出。早在2006年5月,“滾地金龍”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大安古鎮的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融為壹體,相得益彰,“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的牌匾熠熠生輝。根據廣東陸豐市大安鎮南溪村黃老人的藏書記載和壹些知情者的敘述,“滾地金龍”創建於南宋。明朝嘉靖年間,黃的壹支從福建漳州遷到廣東陸豐市南溪村,帶來了《貢迪金龍業績傳》。黃楠溪的“滾地金龍”已經繁育了十七代。後傳至陸豐潭西鎮神溝村,大安鎮安波村、下安聯村、丁潭村、安塘村,新安鎮兩軍、下村,陸豐城東鎮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地上金龍”演出時,兩個人鉆進“龍被套”,壹個跳龍頭,壹個跳龍尾。整個表演過程分為八個階段:開幕式、繞洞打鬧、泳池遊泳、伸筋洗鱗、蹲雷、迎雷起舞、騰雲駕霧、最後回禮。表演中,被模仿的舞龍飛舞,在水中濺起水花,打坐醒來。伴隨著雄壯明亮的海陸豐正字戲“牌子大鑼大鼓”,大嗩吶根據不同的表演情節,奏出不同的曲調,有《宮娥怨》、《哭皇》、《山坡羊》、《八盤》等頂調。這種舞蹈的基本特點是表情豐富,套路眾多,舞蹈片段精彩,技巧好。
65438-0996年,南溪村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滾地金龍被收入《中國舞蹈誌》,在國家級、省級重大活動中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