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1300多年的古代科舉考試中,江西產生了42名文狀元、5名武狀元、2名才子狀元,在全國科舉賽事中獲得了響亮的聲譽,壹度出現了“兩江宰相,十裏五狀元”的奇跡。
我只說幾個最有名的,有詳細信息,包括出生地等。這些是最詳細的,別人也不可能比我做的更詳細。
1.最早的冠軍——趙露
江西史家壹直認為,該省最早的秀才是趙露,晚唐時為宜春縣直。如今,位於分宜縣楊橋鎮東北10英裏處的觀光村是趙露的誕生地。村裏第壹座古橋爬滿了老藤,橋上刻著“狀元橋”二字。據當地記載,冠軍趙露曾經走過這座橋。記者多方打聽,才知道這是唯壹與當年冠軍有關的遺物。
魯獲獎的過程是壹幅生動的世界圖景。會昌二年(公元846年),趙露和另壹個富家舉人黃婆進京趕考。然而,沅州刺史在長汀設宴款待黃坡,對家境貧寒的趙露視而不見。雖然趙露很生氣,但他不得不繞著亭子走十多英裏,等著黃婆。趙露高中畢業後,刺史壹改往日面目,到十裏亭迎接,並在江秀河畔設宴。趙露忍不住感慨,寫了壹首詩:“道之道,龍軍不信,中國人得了冠軍。”刺史大人現場聽了之後,覺得慚愧,自責不已。
盡管趙露經常懷有拯救世界的野心,但他性格堅毅,拒絕依附權貴。所以,趙露雖然是天下頂尖的學者,也不會因為“跑官要官”而被冷落,四年沒有被安排官職。直到被任命為武昌軍使,並重視了的推薦,他才開始從事這項工作,並擔任參謀。李說,縱觀壹生,雖然作為狀元沒有得到太多的利用,卻贏得了百姓對為官的擁護,各種史料評價為江西清官。
不過,李也介紹,其實江西最早的狀元是別人。經過多次考證,他發現王風成·姬友比趙露早107奪冠。
在王的家鄉鳳城市白土鎮村,他從村裏的族譜上找到了對王生平的介紹。王是開元四年(公元736年)的狀元。他以“初試第三,復試第壹”的成績獲得冠軍。此外,族譜中記載的王事跡與《鳳城縣誌》基本壹致,證明王確為開元二十四年第壹秀才。
而這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冠軍也有著很強的性格。王出生於河南洛陽的壹個名門望族,後遷居東湖(今南昌)。但他年輕時家道中落,隨哥哥從東湖遷到鳳嶺定居,努力讀書。中了頭獎之後,他被授予帝國史書。由於不喜歡當時的國家大事,又羞於與宰相李等人交往,王很快就回到了鳳城,在鳳城竹山腳下的杜摯寺立了壹個帳下弟子,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隱居生活。
享年81,葬於鳳城諸禪龍澤杜摯寺。時至今日,鳳城諸禪書院的香仙寺內仍有王的牌位,朱山林場內可見其墓址。
2.最年輕的冠軍——王
17歲,中頭獎。然而,少年得誌的王的命運,並不意味著他的仕途之路壹帆風順。
玉山縣博物館原副館長對王了解頗深,《四庫全書文選》中也記載“王狀元,忻州玉山縣人。他從小就不忘學業,妙語連珠,令人驚嘆。他甚至贏得了入學考試和考試,他被高度選中。”
紹興五年(公元1135),王被欽點為狀元,當年他才17歲。這是江西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但他的詩卻極其精妙。當宋高宗看到他的正確的話,他認為這是壹個成熟的男人,直到。
年輕有為也是情理之中,而王當時也是躊躇滿誌。在贏得中學頭獎後,他被任命為第壹個簽署判決的董軍人。20歲被稱為省書記。第二年,秦檜重新進入這壹階段,主張與金正日和談。血氣方剛的王主張抗金,認為自己準備不足,不知敵情之危,與結怨,因此被貶。
憂郁而正直,孤獨而遙遠。公元1138年,王沮喪地離京,也就是17年。17年間,被判建州(今福建建甌)、靖江太守、廣州等地。直到去世,王才被召回北京,任郎官、右司、少監、吏部尚書。但與上次離開時相比,王是壹個幾近迷茫的中年人,長期的釋放埋下了太多的野心。此後,宋孝宗即位後,他被迫要求調職,於是他知道了撫州。不久,他被任命為四川的特使,他成為首都。後來因意見不合,在端明堂學士處得知平江府(今江蘇蘇州)。第二年,王向辭官,回到家鄉。因為他壹生清官,回家衣食無著,壹代名臣59歲死於家中。
從歷史上看,王對的官方管理是有條不紊的。他認為官員管理的關鍵在於嚴格執行各級官員所確定的責任制,嚴格按照既定的制度實施獎懲。官場風氣不好就是大官的問題,老百姓生活差,生產力不足,小官不盡職,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無法帶兵。而且,他在逆境中,依然盡了自己的職責。在四川任巡撫時,廣元壹代受到影響,大膽免除百姓交費。在擔任官方部長時,我發現李顯忠將軍在軍事工業問題上撒了謊,謊報了大約5000名接受者,並揭露了他欺騙的腐敗行徑。
王死後,同朝的中國南宋思想家朱對他作了精辟的評價:“惟公學通而不自滿。只有高壽,但不自以為是。尊重道德,做好道德準備,但不要以為自己有。位置響亮沈重,但不驕傲。”只是他的家鄉玉山縣虎子鎮吳王村幾百年來壹直被水庫淹沒,難覓蹤跡。
3.“狀元中的狀元”——文天祥
歷代狀元不計其數,但南宋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陳冰狀元文天祥最受後人尊崇,被稱為狀元中的狀元。
這壹年,冀州廬陵縣春華鄉福田奎巷村的文天祥在父親的陪同下,到京城臨安參加考試,對策都收在英堂。這壹時期,宋理宗趙雲問“天人極通人”,文天祥以法天為權。很多論證大膽獨到,宗族關系第壹。
文天祥雖然年紀輕輕就功成名就,卻趕上了政治腐敗、外患、人心渙散的南宋末年。從丁敬元年(公元1260)到鹹春八年(公元1272),文天祥經歷了三次罷官。直到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朝廷聽說元軍沿江東進,直搗臨安,於是緊急召見勤王天下。文天祥接到聖旨後,沒幾天就在臨安組織了三萬多人的忠誠衛隊。公元1278 65438+二月,畢竟趙宋抵擋不住孟淵的鐵騎,兵敗如山倒。君主和他的臣民壹路向南跑。作為宰相,文天祥軟弱無力,未能力挽狂瀾。南宋祥興元年(公元1278)末,文天祥在海豐五佛嶺戰敗被俘,次年10。
元朝統治者對文天祥“固其氣節,愛惜其才”,是因為被世人稱頌為宰相的人“北有盧野楚才,南有文天祥”,他們也是希望借助文天祥的名聲來挽回民心,穩定天下。所以,在文天祥被俘後的整整三年時間裏,元朝想盡壹切辦法向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卻是“如虎添翼,想馴服它,但不可能”。
此時那句千古名句“自古誰無死,小心心照青史”,如壹束天光照亮了大多數幾百年前的壹個角落,但文天祥多為階下囚,勸其投降的人此起彼伏。首先,這位行色匆匆的說客就是元朝的宰相劉。文天祥毫不留情地諷刺這位不光彩的同僚,“真是夢裏龍頭黃妃,夢裏怎麽會遇到江東?”。
接著是9歲的宋恭帝。幼子不知世事,文天祥依舊做君臣之義,北崇數,再乞聖駕,錚錚鐵骨,不屈不撓。在文天祥被俘後的三年裏,元世祖壹直不願放棄投降的努力。先是派官員投降,然後用權力逼文天祥屈膝。最後用連枷脖子綁住文天祥的雙手,企圖扼殺其意誌。“誰是亡國大夫傳,只有野史和其他才會幸免。”這是文天祥的信仰。但文天祥只想死,忽必烈只下令殺了文天祥。至元十九年(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八,從容死於柴石口。文天祥當時47歲。“名烈士,合為壹傳,三千年,人不相見。”後人的評價就是這麽貼切。
4.舒芬,那個冒著生命危險哭出來的冠軍。
永遠不要忘記贏得最高獎項
進賢古鎮淑芬街長約壹公裏,兩旁店鋪林立,行人來來往往,壹派繁榮景象。當地人都知道,這條街是紀念進賢唯壹狀元舒芬的。
據縣誌記載,淑芬於1487年出生於壹個農民家庭,從小聰明伶俐。據說他7歲就能寫詩,12歲寫了《大雁馴服賦》。當時的南昌知府朱漢賢看到後高度評價。淑芬在進賢有神童之譽,先後考取秀才、舉人。明鄭德是12。
史書記載了壹個有趣的場景。淑芬雖然才華橫溢,但並不迷人,只是相貌醜陋,身材矮小。明鄭德12年,當淑芬站在金殿前參加殿試時,他的出現給他帶來了麻煩。當時的皇帝是朱厚照,壹個27歲的英俊男子。乍壹看,他是壹個在殿下考試中獲得第壹名的醜小子。只是聽說淑芬是個過目不忘的天才,就說:“妳騎著馬從承天門到西四街,把街兩邊的店鋪名字記在心裏。說對了,就是冠軍。”淑芬真的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回來就把店名報得壹模壹樣,武宗只好拿他當狀元。
哭著抗議。
《明史·淑芬傳》記載了淑芬的四件大事,也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著名哭諫事件。
淑芬中了狀元後在國子監做七品編輯,讓他覺得自己遇到的明武宗皇帝是壹個放蕩、暴力、怪誕、無恥的國王。他最大的愛好是隱姓埋名的旅行和玩樂。他的孝皇後死了不到壹個月,還沒下葬,就要去宣化府嫖妓。淑芬以“忠君愛國”為奮鬥目標。明武宗聽後很不高興,但還是找不到理由懲罰淑芬。明武宗不滿足於自己的河北山西之旅,還去江南挑選美女。
淑芬對此十分擔憂,再次進諫,這次直接而痛苦,直接批評明武宗“奢心、享樂、享樂”。
這本著名的《尚書》在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壹筆:“陛下以甄國公之名下江南,去諸侯之地,是荒唐的。”皇帝已經結婚十五年了,但是繼承人沒有孩子。這些都是國家危在旦夕的跡象。部長知道,但什麽也不說。初級部長知道但不能說壹切。他的野心不是忠誠,只是讓陛下毀了大局。我不忍心讓大局惡化。我痛哭流涕,血濺當場,直挺挺地死去..."
這樣壹個沒有經過世事磨練的書生,怎麽會知道自己如虎添翼?淑芬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明武宗,最後釀成大禍,險些喪命。
淑芬的表現在朝野引起了震動。壹群***107官員聯名上書,壹致反對明武宗南征,甚至聯合禦醫,也從健康角度勸阻南巡。明武宗看了奏章,精神失常,用了最侮辱性的刑罰。他命令包括淑芬在內的107名官員在午門外跪五天,跪完之後再打三十個院子,然後逮捕、監禁或罷官。
44歲含恨而死。
北京連日下雨,午門前廣場積水三寸。107官員被雨水淹沒,哭著哭著,卻筋疲力盡,當場暈倒。結果15官員軟弱無力,經不起懲罰,當場被殺。淑芬挨了30棒,奄奄壹息,被擡回國子監時差點死掉。
淑芬終於活了下來,但首都再也待不下去了。他身負重傷,任泉州海運署副署長,相當於今天福建泉州海關副署長。明武宗死後,明世宗朱厚聰繼位。新皇帝即位初期,朝廷尚清,壹紙詔書淑芬回京。然而,淑芬回京沒多久,就卷入了更嚴重的政治事件,集體哭諫活動再次發生。明世宗也是毫不留情,嚴刑拷打。
對朝廷極度失望的淑芬,很快辭掉工作,以孝為名,回到家鄉成賢。他回到家後,內心無比苦澀,隨後傷勢復發,含恨而死,終年44歲。直到明朝萬歷年間中期才恢復名譽,謚號追封為“文傑”。
如今進賢除了淑芬街,關於淑芬的遺跡並不多,但在明代,進賢有壹座“文傑廟”,是紀念淑芬的祠堂。因為歷史變遷,沒有任何痕跡,後人也無法參觀。
5.最不幸的冠軍——馬史
馬史,江西湖口人,誌向遠大,生卒年不詳。傳說馬史的家鄉有壹句諺語:“沙洲苑,狀元”。當《沙洲苑》完成時,也就是劍龍在宋太祖的第三年(公元962年),馬史也碰巧獲得了頭獎。馬史十幾歲時,聰明、勤奮、孝順父母。中了頭獎之後,在朝廷給與官職之前,他就得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急忙趕回家中參加葬禮。母親去世後,馬史因悲傷而死。由於他的不幸,狀元在歷史上未能有多大作為,所以相關史料很少。
6.最幸運的冠軍——師鵬
師鵬是江西省安福縣人。歷史上他是壹個正派的官員,鐵面無私,直言不諱的官員,但他的經歷在狀元中不得不說是非常幸運的。
師鵬的高中狀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學者,但好運壹直籠罩著他。明朝十四年,“土木堡”事件發生,明英宗淪為階下囚。和他壹起出去的士兵,大部分不是戰死,就是自殺。當時朝廷面臨著嚴重的缺員問題,於是打破常規,將33歲、只有7個爵位的官員師鵬召入內閣,出任兵部尚書。
第二年狀元入閣參與重大政策,史無前例。然而更幸運的是。師鵬沒有在朝鮮的經驗,兵部的歷史很快被刪除,並減少到五個產品編輯。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發生“奪門之變”,明英宗順利復辟,“壹朝天子壹朝臣”。前大臣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到邊疆,而師鵬則被前朝革職降職。這樣的人如果重新入閣重用,壹定會心存感激。於是立即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第二天就入閣,同時擔任翰林院學士。師鵬又壹次走到了烏雲背後的壹線希望。
7.年齡最大的冠軍——董
狀元雖然讀了很多詩書,但是考上的路卻很曲折。董16歲考中秀才,21歲考中進士第壹名。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再次中標。然而,他進京參加禮部考試,卻屢試不爽,消磨了幾十年的黃金歲月,以至於“壹貧如洗,無法養活自己”,不得不在富人家裏當老師,被世人冷落嘲笑,內心充滿痛苦。
1145、董已年滿50歲,誌氣未失,又要再考,未果。這壹次,由於多次嘗試,董得以彌補自己的文學背景,成為壹介低級官員——道州寧遠主簿。最後運氣變了,朝廷在1148舉行了考試。年滿53歲的董決定考狀元,當時的科研是贊成考上才子的。董為朝廷把脈,在《進士答》中說:“晉之失,非虛無,乃用兵之失;唐朝的損失不在於歌詞,而在於用兵。”它迎合了宋高宗和太史氏秦檜的“柔道”統治世界的思想和他們的和平與非戰爭路線。
宋高宗很受贊賞,他想成為第壹個。由於董有官職,他被改為第二進士,是狀元。而董卻被賦予了與狀元相同的“恩例”,因此在當時被稱為“恩榜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