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創新是創造性的破壞。熊彼特
3.創新是科研機構的生命力。-阿西莫夫
4.聰明的年輕人認為承認了別人已經承認的真理,就失去了獨創性,這是最大的錯誤。-歌德
5.獨創性往往在於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思想之間的聯系或相似之處。貝弗裏奇
6.必須為新對象創建新概念。-柏格森
7.對於創新來說,方法是壹個新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思想。——郎家明《創新的奧秘》
8.對於壹個藝術家來說,如果他能打破常規,自由創作,他的成就往往會是驚人的。卓別林
9.凡是能獨立工作的人,壹定會為自己的工作開辟壹條新的路線。——吳
10,創新時代,總會有人半途而廢,但是這些失敗或者遇到困難的公司,並不代表他們壹文不值。他的價值在於告訴大家,這個領域其實是可以嘗試的。李學淩
11.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的創新不是真正的創新。-松下幸之助
12,僅僅靠看別人臉色來束縛自己的人是無法快速進步的,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無法生存,會落伍的。——本田富壹郎
13,或創新,或滅絕。尤其是在技術驅動的行業,沒有什麽比成功消失得更快。比爾·薩波裏托
14.能夠正確提問是創新的第壹步。李政道
15,企業的成敗在於能否創新,尤其是在當前新舊體制轉換階段,在企業特別困難的時期更需要這種精神。——黃漢卿
16,人類要創新是極其困難的,所以他們把現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蒙森
17,想要成功,就要走向新的道路,不要走被踐踏的成功之路。約翰·洛克菲勒
18,如果說,當創新還是人類或群體的壹種個體突出表現時,人們循規蹈矩的生存姿態是時代所能容忍的,那麽,當創新將成為人類生存和競爭不可或缺的素質時,那無異於壹種自我挫敗。——金馬《二十世紀的浪漫+265438》
19,沒有壹些大膽放肆的猜測,壹般是不可能在知識上有所進步的。-愛因斯坦
20.想出新方法的人在他的方法成功之前總是被說成是異想天開。-馬克·吐溫
21,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間萬物,促進了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愛因斯坦
22.創新需要壹些靈感。這種靈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來自長期的積累和付出。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有創新。王業寧
23.壹個人要做壹件事,就得走自己的路。要開創壹條新的道路,最重要的是妳自己能不能提出問題。能夠正確提問是創新的第壹步。李政道
24、有些舊的東西,沒有與實際相結合,不管那些東西是外國的框框,還是土框框,我們都要大力破除它們,大膽創造新方法、新理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李四光
25.以精神實驗和觀察為研究基礎,想象力成為自然科學理論的設計者。-廷德爾
26.在壹個創作者的職業生涯中,每做壹步都要三思而後行,而不是盲目的去觸碰。米楚林
27.在科學上,每壹條路都要走。找到壹條不通的路,是對科學的巨大貢獻。-愛因斯坦
28.世界越來越發達,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被發展後感到無聊。當這個世界變得格外無聊的時候,有些人變得格外聰明,把別人的無聊變成了現金。這是想象。——江南春
29、只有先聲奪人,出奇制勝,不斷創造新系統、新產品、新市場,在新形勢下壓倒競爭對手,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黃漢卿
30.致富秘訣就在於“大膽創新,眼光獨到”這八個字。陳玉書
31.做出偉大發明的年輕人,大多是敢於挑戰千百年來壹成不變的條條框框的人。他們做到了大師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讓世界為之驚嘆。-費馬
2.古人寄信的方式有哪些?第壹,篝火傳遞軍事情報。
“烽火”是中國古代用來傳遞邊防軍事信息的壹種通信方式。始於商周,延至明清。幾千年來壹直在互相學習,尤其是在漢代。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樞紐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修建壹個高臺,俗稱烽火臺,也稱烽火臺、棧橋、煙墩等。加裏森在高臺上等著。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白天燒柴以“燒煙”報警,晚上燒柴以“烽火”(火)報警。當壹個站點燃壹個烽火,鄰站也相繼點燃火把,壹個個經過,不壹會兒,為了報告敵情,調兵遣將,請求增援,擊潰敵軍。
二、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故事來源於《吳傳》中“蘇吳放羊”的故事。據記載,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者蘇武被兇奴山雨所擒。他英勇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去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兇漢和解成親。漢朝的使節來勢兇猛,要求讓蘇武回去,可汗不肯,但又說不出口,就謊稱蘇武死了。後來漢昭帝派使臣去兇奴,和蘇武壹起被扣押的副使臣常惠,在獄卒的幫助下,壹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事告訴了漢使,想出了壹個計劃,讓漢使轉告可汗:“漢昭帝在上林苑打獵的時候,打死了壹只雁,腳上綁著壹封寫在帛書上的信,信上說蘇武沒有死。韓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訝,但又無法否認,只好放了蘇武回去。
第三,魚載尺子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魚被視為文字的使者,文字以“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為代表。唐代李商隱在《給令狐書記的壹封信》詩中寫道:“宋蜀久別他鄉,兩鯉遠隔。”在古代,人們經常用絲綢寫信,但在唐代,用絲綢織成的邊界寫信變得更加流行。因為唐朝的人經常用壹尺長的絲來寫字母,所以字母也被稱為“尺子”(“素”指白色的生絲)。因為人們在攜帶信件時,往往會把大小元素組成壹對鯉魚的形狀,於是就有了李商隱所說的“兩條鯉魚離壹張紙很遠”。顯然,這裏的“雙鯉”並不是真的兩條鯉魚,而只是構成雙鯉形狀的壹個大小元素。
第四,青鳥傳書
據中國古代善本《山海經》記載,有三種青鳥,分別叫趙蘭和晏子(還有壹種青鳥的名字作者沒有查到)。他們是西王母的侍從和使者,可以飛越千山傳遞信息,向世人傳遞吉祥、幸福、快樂的好消息。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壹封信,西王母派青鳥送書,而青鳥總是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漢宮成化殿前。在後來的神話中,青鳥逐漸演變成鳥中之王——鳳凰。
五、《黃兒傳疏》
關於信鴿傳書的確切開始時間,目前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已經非常普遍。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壹書中有“鴿子傳書”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中養了壹群鴿子。每與親友通信,只上鴿腳書部,照教,飛投。我九歲的時候就是個飛奴,人見人愛驚。”張九齡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詩人。他不僅用信鴿送信,還給信鴿起了壹個好聽的名字——“飛奴”。此後,信鴿壹直在宋元明清時期人們的交往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七、風箏交流
傳說早在春秋末年,魯國的能工巧匠敗賽(即魯班)曾仿鳥之形,“削竹木以為是鵲,三日後飛。”這種用竹木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東漢時,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用竹簽做成框,再用紙糊起來,就成了“紙風箏”。五代時,人們制作紙鳶時,會在上面系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聽起來像風箏,於是有了“風箏”這個詞。
八、竹筒遞書
《竹筒傳》的故事始於文帝十壹年(590)。那年11月,南方各地爆發了叛亂。為了平息叛亂,穩定國家,文帝緊急下詔,任命蘇陽為行軍總管,率軍討伐。
蘇陽率領水軍渡江進入江南...與此同時,行軍總管史萬歲受命率領壹支兩千人的軍隊,翻山越嶺,向叛軍背後發起進攻。.....壹天,史萬歲站在山頂上看著微風。他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在隨風壹波壹波地舞動,恍然大悟,馬上派人砍下壹段竹子,把寫好的戰報放進去,封好放進水裏,任其漂流而下。過了幾天,壹個挑水的老鄉看到了這個竹筒,就撈起來打開。他找到了被史萬歲密封的報告,並根據報告上的提示把它寄給了蘇陽。.....於是,蘇陽率領大軍繼續追擊抗隋的散兵。沒過多久就徹底平息了叛亂。
3.壹首關於信息傳遞的詩1,壹行字母千行淚,冷到妳身邊?——《寄衣出國》唐代:陳玉蘭
信的每壹行都浸透了我的淚水。感冒找上妳的時候,我送的禦寒衣物妳收到了嗎?
2、寫滿紙的書!淚流滿面,書明年還。——宋·陸遊《漁父的驕傲》
含淚面對這空白的信紙,我該如何在壹張紙上表達我的想法?當信發出和收到時,已經是明年了。
3、見面立即不用紙筆,用妳的留言報平安。——《迎京使者論》唐代:岑參
壹見面就沒有紙筆。請告訴我的家人,我安然無恙。
4.看到洛陽城的秋風,想寫書。信寫好了,擔心自己想說的話沒寫完;當信使開始時,他打開信封,把它給了他。——《秋思》唐代:張繼
壹年壹度的秋風又吹進了洛陽城。生活在洛陽城裏的流浪者想知道他們在家鄉的親戚發生了什麽事。寫封家信問候平安,有太多的話要說,也不知道從何說起。信寫好了,但我擔心自己匆匆忙忙想說的話還沒說完;當送信人出發時,他打開信封,還給他。
5,胡二煮鯉魚,裏面有尺子書。——韓佚名《長城洞飲馬》
叫仆人打開木盒,裏面有壹封用平紋絲綢寫的長信。
6、江流三千裏,家書十五行。我之間沒有別的話,只是告訴我盡快回老家。——明·袁凱《來自京城的信》
長河三千裏,家書十五行。字裏行間沒有別的話,只是告訴我要盡快回老家。
4.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種(短篇小說)或詩歌。現在交流的方式太多了,比如郵件,書信,電話。
但古代人用以下方法傳遞信息:1烽火傳遞軍事信息,“烽火”是中國古代用於傳遞邊疆軍事信息的壹種通信方式。在前沿軍事要塞或交通樞紐的高處,每隔壹定距離修建壹個高臺,俗稱烽火臺。
加裏森在高臺上等著。當敵人入侵時,他們白天燒柴以“燒煙”報警,晚上燒柴以“烽火”(火)報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魚被視為傳遞信件的使者,“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信件的代詞。
3信鴿傳書,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這源於它的獨特功能,即可以通過感覺磁力和緯度來區分。風箏交流,五代人制作紙鳶時,在上面系壹個竹哨,風吹竹哨,聽起來像阿正,“風箏”二字由此而來。
5竹筒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