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張錦秋步入建築領域

張錦秋步入建築領域

1936 10,金秋時節,她出生在成都這座“金冠之城”,長輩們給她取名為“張錦秋”。

這個名字正好對應了敘事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真沒想到多年以後,張錦秋真的成了壹個“人”。

1987至今,任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1991年獲得第壹批中國工程建設設計大師稱號;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首任院士;2000年,她獲得梁思成建築獎;2009年,她主持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入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工程...

對於這些榮譽,張錦秋並不太在乎。“建築師是服務行業,不用看得那麽高。”她說話時面帶微笑,和藹而謙遜。談到幸福,她掩面大笑,發出“真的很搞笑”“特別搞笑”的感覺。她善良友好,壹見鐘情。

她的辦公室離Xi安北墻只有幾步之遙,除了書和花。城墻維系著千年古都Xi的靈魂。張錦秋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心血,設計出了宏偉、優美、簡約、舒適的建築作品,與城墻壹起保護了Xi安,傳承了中國建築的千年文脈。巴金對她說:“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追求和崇拜的目標。”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張錦秋的名字缺少“事件”的成分,他小時候就對有關“事件”的文學作品感興趣。

65438年至0948年,隨父母移居上海,進入上海市立武本女子中學(後更名為李奔第二女子中學)。很快,學校圖書館的老師認識了這個小女孩,因為她成了這裏的常客。高爾基,列夫·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屠格涅夫...她讀過這些文學巨匠的所有作品。很快,小小的圖書館就滿足不了她的胃口——她把能看的書都看完了。

張錦秋開始憧憬他的作家夢。她給巴金寫信求教,問了壹個尖銳的問題:巴金的筆名“金”來自克魯泡特金,但這是壹個無政府主義者,妳怎麽能崇拜他?

殷切希望,而且出乎意料的是,巴金回信了。信已經丟了,但張錦秋還記得巴金給的解釋:“人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追求和崇拜的目標。”

巴金的回信使她激動不已。就在作家夢如火如荼的時候,父親的壹句話徹底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在填報大學誌願之前,父親就要求張錦秋放棄當作家的想法,理由是他必須有非凡的才華才能寫出專業的文學作品,光是文筆好成不了氣候。他還分析了張錦秋的學習,認為她數學和物理成績不錯,美術也不差,適合做建築師。張錦秋說,她的父親希望她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因為他有壹個願望。當時她哥哥已經在學習造船技術,父親想讓兩個孩子在海上蓋房子,在陸地上蓋房子。

“我父親很浪漫,這讓我覺得當建築師和當作家壹樣浪漫,所以我應該接受。”仔細回想起來,張錦秋覺得她聽從了父親的建議,沒有太多沖突,主要是因為建築設計早已融入了她的生活。

她的父親學的是土木工程,壹輩子從事公路技術工作。她母親當時就讀於南京中央大學建築系,建築史課程考試滿分。她的大姑父在德國學習建築設計,曾在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而張玉泉阿姨讓她直觀地感受到了學習建築設計的美好。

張玉泉是中國第壹代女建築師,也是中國第壹位獨立的女建築師。在滬期間,張錦秋壹家住在姑姑張玉泉寬敞的家裏。

張錦秋還記得,家裏的餐廳和臥室都有大畫板,畫桌也很高。她經常在這些桌子上的大畫板上寫作業。櫥櫃裏有很多建築雜誌,張錦秋有事的時候可以看看。特別是客廳的墻上貼滿了張雨泉設計作品的照片。“照片裏的房子很漂亮,都是我阿姨設計的。我可以驕傲。所以,從我的童年開始,建築設計就是壹個高尚而美好的職業。”

家庭環境使張錦秋毅然聽從父親的勸告,放棄了自己的事業。但是,愛好文學的培養卻讓她受益終生。文學的氣息彌漫在她的作品的形式和精神之間。梁思成對她說:“妳對研究中國園林感興趣,這很好。”

張錦秋導師梁思成

從65438年到0954年,張錦秋如願進入清華大學,就讀於建築系。1961起留校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導師為我國建築學術大師梁思成先生。

在本科學習期間,張錦秋總是用欽佩的目光遠遠地看著這位整個建築系的學術和精神領袖。壹進家門,張錦秋發現他是壹位平和、善良、優雅的長者。

梁思成的書房成了師生之間的另壹個課堂。張錦秋對這間“教室”的裝飾記憶猶新:“書房朝南,有兩扇大窗戶,非常明亮。梁紅的書桌被安排在房間的東頭。書桌對面的西墻排列著書架。書桌的右前方是壹張沙發。左前方是壹個木制茶幾和壹把扶手椅。小房子簡單舒適,緊湊不擁擠。冬春之交,梁宮喜歡在書桌的右角放壹盆仙客來,美麗的紅花看起來生意盎然。”

對侃侃老師來說,這是壹個如此溫暖的談話場所,也是壹個讓學者傾聽的地方。梁思成言行的點點滴滴都銘刻在張錦秋的腦海裏。

有壹次,梁思成說自己喜歡豪放俊朗的藝術風格,但他的字和畫多工整,“俊”味不夠,引為終身遺憾。他還順手從辦公桌上拿起壹份稿子讓張錦秋看,並說:“看我長得不帥,我就寫得工整工整,至少讓人看得清楚。”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張錦秋說,“就是這句話,讓我再也不敢伸胳膊伸腿亂塗‘自由體’。”

梁思成對這位“女將軍”表現出極大的關心。當時他準備研究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宋代建築方法》,打算讓張錦秋參與研究,但這位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張錦秋參加了建築歷史教研組的古建築考察活動。去了承德避暑山莊後,參觀了無錫、蘇州、杭州、揚州、上海的古典園林。“我完全被它們迷住了。中國的古典園林太好吃了,是取之不盡的寶藏!”時隔近50年,張錦秋回憶起中國傳統園林帶給她的震撼,依然激動不已,感慨萬千。

她決定圍繞花園來選擇論文的題目。但張錦秋覺得自己似乎犯了壹個錯誤,因為壹些老師和同學告訴她,還有人想和梁先生壹起工作,但苦於沒有機會。妳張錦秋怎麽能這麽自作主張!

張錦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帶著壹種焦慮感,她走進了梁思成的書房。“那是壹個黃昏,書房裏的空氣安靜而舒緩。梁公坐在圈椅上,臉上帶著笑容,像是在談生意,像是在聊天。”張錦秋曾如此詩意地寫道。結果梁思成尊重了她的意願:“妳有興趣研究中國園林就好。”立即任命他的得力助手莫·江總為張錦秋的論文導師。

後來,張錦秋的研究課題與頤和園後山有關,涉及乾隆關於後山以西風景名勝的詩詞11首。因為乾隆寫詩喜歡用典故,而且有些典故幾乎不常見,張錦秋就用小紙片把這些詩抄下來,向梁思成請教。“沒想到,他隨口說出了我的問題來源。”比如張錦秋說“椰葉無足意”這句話中“椰葉”的出處,梁思成馬上說這是引自《五度賦》中“檳榔無柯,椰葉無陰”這句話。

當時,梁思成對在這些抄詩的紙上寫筆記很感興趣。這些紙片壹直保存在張錦秋,直到今天。"雖然它們都是黃色的,但我把它們視為珍寶."她說話的時候很入迷,充滿了感情。

前段時間,北京梁思成故居有被拆除的危險。張錦秋非常擔心,但現在她終於堅持下來了。她說如果有機會,她會去北京壹遊。

在她心目中,梁思成是壹位傑出的學者。“他的熱情、淵博的知識、對職業的真摯感情和弘揚祖國建築傳統的雄心壯誌,對激勵我們年輕壹代熱愛職業、樹立良好學風、投身祖國建築事業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她和梁思成壹樣,深受莫先生的感染。

他是梁思成手把手教出來的,沒有大專學歷,卻升任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決定讓他做張錦秋園林論文的導師,因為“他對古典園林有很深的研究。不僅造型和尺度非常精準,而且對東方之美有著特殊的感覺。它能講出壹山壹水壹草壹木壹亭壹景的許多道理。”

莫是讓決定中國園的兩次考察活動的負責人。“他所到之處,邊走邊看邊聊,透露出許多我們看不到也看不懂的美景和典故,尤其是評論規劃設計的成敗,言簡意賅,切中要害,合情合理。從他那裏獲得的關於古建築的系統知識,讓我受益終身。”

莫江總對張錦秋的研究指導有自己的壹套。他先讓張錦秋研究頤和園的“壹雲螭在”、“崇翠閣”、“千峰彩翠”三個建築的景觀特色,然後讓她研究昆明湖龍王廟這個景點,再給她壹個畢業論文題目,研究頤和園後山西段景點的景觀現狀和造景心得。“墨工就是這樣帶領我從表面到深層,從表層到內部,壹步步走上學術攀登之路的。”

除了學術上的指導,莫江總還以其文人氣質影響了張錦秋。他曾經說過,大雨過後要帶學生去看香山瀑布。雖然最終沒有發生,但這樣的場景還是讓張錦秋著迷。作為Xi世博會的四大標誌性建築之壹,長安塔自設計之初就備受關註。壹方面,長安塔處於整個公園的核心,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另壹方面是因為它的設計者是著名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大師。

“世博會的建築設計需要招標,長安塔是政府直接做的。政府對我的信任度很高,我壓力很大。"張錦秋說,在設計之前,應該先對這座塔進行定性和定位. "當時決定在公園核心位置建壹座塔形建築。至於是建古塔還是西樓,還沒定下來。"

如何表達“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成為設計成功的關鍵它不是簡單的觀光塔,而是文化地標建築。首先要體現中國傳統的“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和宇宙觀。這就要求塔與周圍景觀融為壹體,塔成為自然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塔內的人也有與自然融為壹體、互動的感覺。"唐詩中的名句,如"登高望遠"、"虛心坐天,揮雲煙",從中國傳統的"天人合壹"哲學中啟發了張錦秋。

另壹方面,作為Xi安的標誌性建築,要表達Xi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包含城市的歷史信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塔象征著吉祥。張錦秋說,隋唐時期的塔,按用途可分為三種:壹種是寶塔,內有珍寶或佛經、佛像;二是瞭望塔;第三個是風水塔。有些塔是三合壹的。隋唐時期,長安城西南角有兩座高97米的木塔,均為“三合壹”方塔。這兩座木塔是當時長安城的標誌性建築。

不愧為梁思成的得意門生,張錦秋並沒有單純的古風。“歷史翻了1000多年。浐灞(世博會舉辦地)是壹片充滿現代氣息的土地。如果這座塔完全按照唐朝的風格建造,它將不會成為Xi的新地標。“在長安塔的設計中,她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精神。

設計把握了從遠處看塔,從近處欣賞美好形態的原則。遠遠望去的長安塔,具有唐代方形古塔的造型特征。每個檐口上都有壹個座位,層層分割,節奏和諧。每層樓的挑檐都體現了唐代木結構“挑檐深遠”的趨勢。而屋檐和柱頭之間結合了金屬構件,抽象概括了傳統建築屋檐下的鬥拱體系。玻璃幕墻設置在外槽柱的內側,通過玻璃肋與柱和橫梁固定。這壹系列的處理讓長安塔充滿了唐風唐韻,又不失壹種晶瑩剔透的現代感。是在斯裏蘭卡出生長大的,不是“悄悄話”。

張錦秋說:“長安塔是它的靈魂,唐風寶塔是它的外形,現代鋼結構是它的骨架,高科技超白玻璃和不銹鋼造型構件是它的皮膚。"

在塔的內部空間,建築師也試圖創造壹個永恒的綠色環境。張錦秋提出將塔的七層裸露的墻壁視為巨幅畫,用油畫的方式畫出壹組菩提樹林,菩提象征著聖潔、和平和永恒。這是對園中塔和塔中樹的生動想象。在建築師、畫家和室內設計師的密切配合下,這個幻想終於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