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騙子騙取身份信息。疫情期間,由於社區管控,大家更多時間待在家裏,網上行動更頻繁。網上交友、購物、投資理財要慎重。我們來看看疫情期間騙子騙取身份信息的情況。
疫情期間,騙子騙取身份信息1。目前,涉及疫情的新型騙局主要有以下幾種:
1,偽裝成“疫情防控人員”進行網上調查,要求您提供相關個人信息、行程、核酸記錄和“驗證碼”,騙取您的銀行資金。
提醒,防疫人員不會采集妳的銀行賬號、密碼、驗證碼等信息。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壹定要小心。
2.假冒的“疫情防控人員”打來電話,要求妳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做核酸,然後電話會轉給“公安局人員”,以“洗錢”的罪名套取妳的個人信息、密碼和驗證碼,騙取妳銀行卡裏的錢。新瓶裝舊酒屬於是。
3.假冒“疫情防控人員”打電話或發信息,聲稱妳是“密切接觸者”,給妳發壹個“自檢(釣魚)軟件”,通過這個軟件竊取妳的私人信息,騙取錢財。
4.假冒“疫情防控人員”組成“核酸結果查詢群”,發布刷單、賭博、釣魚廣告,騙取錢財。
5.假冒“疫情防控人員”聲稱可以快速快捷地支付“核酸報告”費用,導致部分急於乘坐高鐵火車飛機的旅客上當受騙。
6.假冒“疫情防控人員、財務人員”發送“領取居家隔離補貼”的虛假信息,引導受害者上“釣魚網站”,通過竊取個人重要信息騙取錢財。
疫情期間,騙子騙取身份信息。2疫情期間小心這些坑。
今年3月初,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壹個封閉小區的業主群裏,壹個陌生人通過掃碼進入微信群,他的微信昵稱和頭像顯示為附近商鋪的買家。他熱情地把材料銷售信息和藏品的二維碼發到群裏。小區居民以為他是買家,把購買材料的錢轉給了他。
但這位“熱心人”收錢後很快退群,居民也聯系不上,近百人上當受騙。半個月後,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刑偵大隊民警遠赴湖南省將犯罪嫌疑人李某抓獲,破獲了這起涉嫌詐騙案。
疫情期間,壹些新的詐騙套路浮出水面。有人假冒防疫人員獲取信息進行詐騙,有人發布虛假防疫信息及關聯釣魚鏈接...無休止的欺騙讓人防不勝防。
“我們是疫情防控人員,發現妳可能是秘密接頭人,需要單獨做核酸檢測。在此之前,妳要確認信息。”家住家中的天津市民李先生突然接到“疫情防控中心”的電話,要求他填寫個人信息、家庭住址、工作單位等信息,否則先隔離。“疫情防控人員”的語氣不容置疑。李先生想都沒想就點開了對方發來的鏈接。直到找他要驗證碼,他才恍然大悟,報警驗證真偽。
壹些不法分子冒充防疫人員獲取個人信息。平日裏信得過的“大白”、醫務人員、疾控人員,甚至公安民警,都有可能成為不法分子偽裝的目標。學生在家上網上課期間,也有不法分子披上老師的外衣,混入家長中,騙取信息費、學費、培訓費。
疫情期間,各種虛假的疫情相關信息充斥網絡,如推銷“新冠肺炎特效藥”、付費獲取核酸陰性報告、通過內部渠道申請政府小微企業補貼、高薪招聘疫情防控監測員等。有的騙局引導受害人填寫個人信息,導致信息泄露,有的套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號和密碼,有的引誘受害人點擊虛假鏈接,盜取個人財產。
謹防防疫心理的利用。
疫情期間,公眾對購買物資、尋找工作、奉獻愛心等有著強烈的需求。,而且很容易在匆忙中降低自己的防備。同時,公眾遵循防疫條例,支持相關部門的工作,容易失去防備。犯罪分子利用公眾的心理制造麻煩。再加上很多活動從線下變成了線上,導致很多交流很難辨別真假。不法分子在網上穿上“馬甲”,更容易實施詐騙。
福建廈門市民康女士曾接到自稱“警察”的電話,稱其名下壹張銀行卡涉嫌在北京非法買賣防疫物資。由於疫情原因,康女士只需要加QQ就可以做壹個錄音。原本半信半疑的康女士看到“警察”發來的警官證和逮捕令後慌了神,積極配合“警察”進行“資金清查”,最終損失近5萬元。
目前,人們難免緊張和擔憂,他們預防疫情的急切心情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牽著鼻子走。如果某個家庭成員突然發來消息說“新冠肺炎確診了”,而這個家庭成員恰好住在高危地區,可能會在絕望中相信。特別是不法分子會對父母子女長期分居的家庭實施詐騙,利用老人愛子心切、防範不力的心理,騙取老人支付醫療費。
還有壹些不法分子對真實的疫情防控信息進行了潤色,真假難辨。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的田女士有壹次接到電話說她在網上買的商品因為疫情無法郵寄,要退款。
考慮到當時有新聞報道部分物流園因疫情延遲發貨,田女士信以為真,直到問她銀行卡號,她才意識到可能是電信詐騙。也有不法分子以“航班/火車因疫情取消,退改簽可獲得賠償”為借口,或以旅遊合同因疫情取消、酒店押金退還等為由。,誘騙受害人提供銀行卡信息,借機盜取錢財。
疫情期間,騙子騙取身份信息。3關註這些“流行”詐騙。
冒充疫情防控人員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疫情防控中心”或“衛健委”工作人員,謊稱衛生編碼/檢測報告/流量調整異常。如果沒有去過高危地區,或者接觸過高危人群,對方會以“系統故障,需要重新核實身份信息”為由,發來“特洛伊鏈接”,或者提出將電話轉到同夥冒充的“公安局”,以清理資金、清除嫌疑人為由進行詐騙。
核酸檢測欺詐
詐騙分子冒充“防疫機構人員”,謊稱可以快速檢測核酸。以“快速拿到核酸檢測結果”、“可以在家做核酸”、“最快半小時”為借口,吸引妳購買所謂的核酸檢測報告。
疫情回訪福利團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預防接種普查調查員”或“回訪員”,以社區工作者的名義添加妳的微信好友,拉妳進福利群。通過“免費打疫苗”、“免費發紅包”、“在家隔離還能賺錢”等字眼。,他們發布刷單、賭博等詐騙信息,引誘妳上鉤。
防疫物資造假
“糧油果蔬團購,全城配送?”“價格適中,1小時內可送貨到家”。相信大家的微信群聊裏壹定出現過以上的話。疫情期間,很多人選擇通過微信團購購買生活用品,但壹些詐騙分子也在這個時候盯上了大家的錢包,惡意斂財!詐騙分子冒充店鋪采購人員,謊稱可以采購各類物資,通過微信群等渠道發送虛假銷售信息和付款碼,騙取物資采購款後直接拉黑或消失。
快遞正面欺詐
詐騙分子冒充快遞公司客服,謊稱您的快遞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因無法送達需要銷毀,然後以提供理賠為由,引導下載虛假APP,從而騙錢。
居家隔離補貼詐騙
詐騙分子冒充公司人事、財務部門,通過電子郵件向公司員工發送郵件,聲稱居家隔離補貼按國家政策發放,需要及時掃碼登記領取,並引導妳點擊“釣魚網站”後盜取受害人銀行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