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項目推廣前的準備:
首先是工作的基本分析。分析推廣地區的物質技術基礎、農民素質、農村民風民俗和村幹部的能力素質,做好思想準備。
二是制定周密的計劃。計劃目標要切實可行,清晰明確,沒說的不要模棱兩可,不可能實現。
第三,方案要和推廣地區的領導溝通,聽取意見,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第四,方案要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爭取支持。五是將計劃目標與發起人個人績效考核相結合。
建立信息反饋機制:
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對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信息建立反饋機制,根據反饋信息進行信息收集和處理,並根據信息及時處理推廣項目。壹是有暢通的信息流通渠道;二是建立配套的咨詢服務體系;三是建立流動信息反饋和監督機制。
及時準確地傳遞信息:
首先是提煉和處理信息。在推廣壹個新項目或新技術時,信息收集已經完成,有豐富的素材,但不壹定具備交流和傳遞的條件。要檢查準備的材料是否能表達明確的意圖和溝通目標,要對材料進行提煉加工,使其具有說服力,易於理解。
二是把完整的信息和相關材料全面、準確、生動地呈現給農民,讓他們覺得有意義、有興趣、願意聽、理解。
第三,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要註意傾聽者的反饋,不斷引起他們對所談問題的思考。第四,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宣傳資源,如廣播、電視、黑板報等。,還可以通過發放傳單、設計問卷、訪談、科學講座、培訓等方法提高投放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合理選擇培訓時間和地點:
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培訓農民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培訓向農民傳遞信息,在培訓中通過互動反饋農民的要求和潛在問題,實現互動,促進推廣工作。
1.合理安排培訓時間:適當的培訓時間可以提高培訓質量,保證培訓效果,涉及的問題包括培訓時間的長短和分配。如淡季集中培訓,生產現場指導等。具體指導是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集中培訓和生產現場指導相結合,既能保證農民學得系統全面,又能緊密聯系實際,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著、用得著。
2.合理設置培訓場所,選擇適合農民的方式:培訓基地盡量安排在農民集中的中心區域,培訓場所至少設在鄉鎮,有條件的在村裏進行培訓。
可以大力推廣流動培訓車,把培訓地點安排在離農民最近、方便培訓的地方,實行壹技壹訓,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培訓成本,保證參加培訓的人數,提高培訓的數量和質量。培訓方式要適當,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如推廣團隊、聘請專家、農民帶頭人等。
加強溝通:
第壹,留下良好的第壹印象,註意外表和面部表情、語言風格、自信心等。
二是做農民的知心朋友,正確處理與農民的關系,更加深入和關心;
三是與農民溝通前先“認同”,培養與農民的感情,拉近與農民的距離;
第四,技術要過硬,善於利用人們相信贏家的心理,讓農民對促銷員產生興趣;
第五,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在與群眾的交往中向群眾學習。農業科技、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日新月異,農業推廣人員要頭腦敏銳,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傳遞給農民;
第六,農業推廣人員要熱情服務,平等待人,作風樸實,幽默風趣。
提高農民接受新技術的能力;
壹是讓農民見證新技術的示範成果。“眼見為實”和“眼見為實”,所以“成果展示”作為農業推廣工作的壹個程序,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二是激發農民對新技術的興趣。興趣是激發和促進行為改變的前提。因此,通過適當的方法激發農民“接受農業創新技術”的興趣,有利於推廣工作的開展。
三是讓農民信任促銷員。同樣的創新技術,不同的人推廣,效果不壹樣。農民壹般更容易接受和采納信得過的人和有威望的人的話。推廣人員要和農民交朋友,提高水平,成為農民的“偶像”。
第四,選擇在農民需要使用的時候推廣這項新技術。農民朋友願意“現在學,現在用”。沒有馬上用到的知識,學了之後容易忘記,效果不錯。所以培訓要註意時效性,先學後用,學完再用。
第五,用綜合方法向農民推廣農業新技術。推廣活動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演示、參觀、操作、討論等多種形式,有條件的推廣機構,盡量采用多媒體教學,聲、像、動畫相結合,提高推廣效果。
第六,支持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有利於農民采用創新的農業技術,解決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問題。
靈活應對緊急情況:
農業技術推廣容易發生事故,特別是農民在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中遇到各種問題時,要及時到壹線觀察分析,及時處理問題。敢於面對現實,如果是推廣人員的問題或者項目本身的問題,能夠給農民壹個肯定的答案,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溫柔的話語,感同身受,及時反饋,及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