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畫家沈榮普為同治、光緒時期的十三位著名昆曲、京劇演員繪制了彩色的古裝畫像,世代流傳後被稱為“同光十三絕”。畫中有四位老人:《英雄》中的程長庚飾演魯肅,《北方之戰》中的魯聖逵飾演諸葛亮,《壹把雪》中的張聖逵飾演莫成,《四郎探母》中的楊月樓飾演楊延輝。武勝1人:譚鑫培在《惡虎村》中飾演黃天霸。蕭聲1人:徐瀟湘在《英雄》中飾演周瑜。丹的角色有四個人:梅巧玲在《雁門關》中扮演,石在《桑》中扮演羅敷,於子雲在《采樓配》中扮演,朱蓮芬在《玉簪記》中扮演陳妙昌。1人:郝蘭田飾演康的《在路上》。兩個小醜:劉趕三在《還鄉》中扮演鄉村母親,楊明宇在《思之城》中扮演閔田亮。
這幅畫的出現,恰逢京劇繁榮的歷史時期,對於了解當時演員的服飾和歷代藝人的風采,是極其有價值的文獻。現將《通光十三絕》中的演員及所飾演的角色分別按其生、旦、醜進行介紹:
1程長庚(前排左三)在《英雄》中飾演魯肅。
程長庚(1811 ~ 1880),歌名程文邦,名玉山,名榮春,本名長庚。祖籍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程家井,是程51代的孫子。韋辛出生於清嘉慶十六年農歷十月初七。道光年間入京,曾在宣南石頭胡同、百順胡同居住,享有“思真堂”之稱。同治、光緒年間,他主管三清班,同僚尊稱他為“大老板”。壹個老工人、老公務員,他的學問很深,能演300多部戲。他擅長表演英雄、鎮潭州、八錘、鬥長沙、鬥華容道、鬥太平、奪成都、、執鼎觀畫、、捉放曹等。,而且他還可以變裝。他與春臺班的、四喜班的張二奎,是第壹代京劇演員中的三大傑出人才。雖然比於、張翔晚,但是威望極高,位列前三。清光緒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病逝,葬於張儀門(今廣安門)外石路北側。妻子莊無子嗣,收養了兩個侄子,壹個是漳浦幹兒子,另壹個是幹兒子。只有漳浦進入梨園,他的妻子史茹有兩個兒子和壹個女兒。只有長子孔隨藝,入拐街孝榮春社,排行春德,與(春夫)同宗,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繼先,為與之師。
陸聖魁(前排右二)在《北方之戰》中飾演諸葛亮。
盧聖魁(1822 ~ 1889),江西(安徽)人,出身官宦之家。他從小熱愛戲曲,經常和戲劇行業的人交往。因為考試不及格,他進了梨園。他的首次演出得到了程長庚的贊賞,並被邀請加入三清班。進入戲劇界後,他的真實姓名被隱去了。張二奎在紅極壹時的時候,以“勝魁”為藝名。他演的老戲講究劇情和戲劇性,尤其是孔明戲,有“活孔明”的美譽。由於文化較高,他不僅熟悉史書和文學,而且對戲劇也有透徹的了解,非常擅長編劇。三清班表演的36本漫畫《三國誌》馬上就有了。薛東征的龍門陣和法門寺(又名南無縣或朱砂井)據傳也是陸所撰。我壹生寫的劇本,大部分流傳至今。因為劇本是壹部劇的基礎,所以被稱為“魯臺子”。可謂京劇最早的劇作家,程長庚輔助,小醜肖長華收養。
張勝奎(前排左壹)飾演“壹撮雪”。
張勝奎(生卒年不詳),又名張奎官,北京人,在四喜班演出多年。他的演唱是以余三勝的方法為基礎的。他的聲音雖然不生硬,但唱腔流暢曲折。善於明說,善於工作。他的思想相當感性,舉止現實,善於扮演忠臣義士等“沒落老學生”的角色。比如《奔城記》中的徐策,《四君子》中的宋世傑,《清風閣》中的張遠秀。他還會表演小醜戲,渭水河的烏雞為人所稱道。
楊月樓(後排右壹)在《四郎探母》中扮演楊延輝。
楊月樓(1844 ~ 1890),號酒仙,後改名酒場,字月樓。他的父親楊,是清代徽班武旦的演員。相傳,鹹豐年間,希爾帶著兒子從家鄉懷寧赴京,在天橋當藝人。她得到“中書堂”張二奎的賞識,於是聘請希爾為師,收久昌為徒,並在婁宇排名,與俞裕生(即俞振廷之父俞菊笙)成為弟子。月樓身材魁梧,聲音洪亮,文武雙全。打扮帥氣,有“天官”之譽。文章擅長《打金枝》《金水橋》《回龍鴿》《五雷陣》等奎派劇種。武俠劇長阪坡、惡虎村、賈家樓都是代表作。
孫悟空,飾演安天惠、水簾洞、泗州城的孫悟空,外號“陽猴”。楊、於是張二奎的左膀右臂,壹度有“忠恕堂”之稱。鹹豐晚年完成師承後,很少在北京演出,自學在“中華會館”班教美術。同治末年,他去上海演出,轟動上海灘。張二奎死後,受程長庚之邀參加三清班。光緒四年(1878)年底,被程長庚上書,楊月樓被選為精忠殿(梨園會前身)負責人,是四品高帽。成死後,月樓接任三清班長10年。光緒十四年十壹月,在的倡議下,王和王光緒被選入升平司,在宮中執行公務。光緒十六年六月初壹去世,享年四十七歲。臨終時,他把弟弟壹人留下,希望精心培養兒子三元(即)並讓三元拜在譚膝下為幹兒子,按家譜排行賈勛,後來成為戲曲大師。
譚鑫培(前排右壹)在《虎村》中飾演黃天霸。
譚鑫培(1847 ~ 1917),本名金夫,本名辛培,本名王中,住在映秀堂。他的祖籍是湖北省江夏縣大東門外的田家灣。他的父親譚誌道是壹名老工人,也是壹名老學生。他的獨子裴信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九日。10歲,隨父遷居北京。11歲進入小金葵班學習武醜,後改為武生、文武老將。他在1863離開了學校。23歲帶三清班,主要演《東征中國》《三岔口》《白水潭》《巴達納》等武俠劇。馬童,與程長庚搭檔演“青石山”,受到“大老板”賞識,委以武功。譚是《同光十三絕》畫中唯壹的武術家。那是光緒十年後,和老學生們壹起欣賞著名的戲劇世界。程長庚曾預言:“我死後,新沛將成大氣候。”譚鑫培師從程長庚、余三勝,向張爾魁、盧生魁、王九齡求藝,博采眾長,自成壹家。他與、孫菊仙並稱為“新三鼎家”,成為京劇史上第壹個老流派——譚派的創始人。光緒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孫秀華、陳德林、羅壽山三人被選入升平司任職,宮中藝名譚金佩。1905年,豐臺照相館在琉璃廠地宮拍攝定軍山,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壹部黑白無聲電影。百代唱片為他制作了7張半珍貴的CD代代相傳,包括《賣馬記》、《觸碑有簽》、《捉曹方記》、《桑園寄子記》、《吳筆記》、《訪四郎母》和《半為紅陽洞記》、《爭太平慶定珠》。其弟子有王、賈宏林、劉錫純、李新福、。1917年5月10晚8點在北京宣內大街大外郎營1公寓去世,享年71。葬於戒臺寺李元莊墓園,界碑刻有“映秀堂”。如今,潭門是梨園七代同堂的家族。
6徐瀟湘(中壹)飾演英雄的周瑜。
徐瀟湘(1832 ~ 1912),原名辛,別名魁,化名蝶仙,住在宣南小安蘭營文德堂,後改名秀雲堂,故名“秀雲堂”。清道光,江蘇常州人,11月10日生於蘇州吳縣。他自幼隨父(清朝某部郎官)生活在北京,酷愛小生藝術,私女。父親去世後,他隨潘石屹在尹秀會館學習藝術,在職業生涯開始時參加了四喜班,然後進入三清班。表演種類繁多,昆曲亂不了文武。因為有錢的外表,所以不演窮人的生活。擅長表演《拾畫喚畫》、《如夢》、《喬醋》、《怪雙會》、《持鼎觀畫》、《玉堂春》、《石秀探莊》、《八錘》、《雅觀樓》、《舉布求探》、《轅門射紀》、《喚羅成》、《飲酒令》、《小崗天》、《借趙雲》。清光緒三年(1877),他賣了房子,回到蘇州安居。據曹新泉、王瑤卿等介紹。,徐死於民國初年(有人說他死於1882或1902)。其弟徐錦兒,字逸仙,也是小工;他的兒子是許茹蕓、龔坤丹和華山。瀟湘弟子眾多,程繼賢最為相似。
史(前排右三)在《桑》中飾演羅敷。
石(1846 ~ 1900),原名卿,又名,字,字縫。他的名字叫贊青,本名是阿清。這間名為“蘄春堂”的公寓位於宣南的朱茂胡同(現朱茂胡同),曾住在百順胡同。祖籍江蘇吳縣,清道光26年9月初九生。12歲隨父母來京,後加入四喜名班鄭的“春福堂”,師從徐阿福學習昆旦和青衣。她的聲音委婉清亮,唱腔充滿感情,有“天下第壹青衣”的美譽。演出很多,曾因《三個媽媽教孩子》而出名。與孫菊仙、木鳳山合演《二進宮》壹時無人可比。還可以演小戲孝感天,雁門關,金枝。經常在春臺、四喜、三清班演出。曾壹度繼梅巧玲之後負責四喜班。清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孫菊仙、李、三人被選入升平司,承辦公務。作為壹名女演員,他被任命為精忠殿的負責人。中年後被易刻意收為徒,弟子眾多,均以“賢”字排名。著名的有張運憲、張子賢、吳靈賢、吳愛賢、陳倪賢、陳同賢、王壹賢、姜順賢。這位“八仙”和他的老師石壹樣嗜酒如命,被稱為“醉八仙”。每年重陽節,這八位弟子都會來到老師辦公室祝賀,被稱為“八仙過生日”。據說符曉在演戲時經常喝白酒。庚子臥床不起,被八國聯軍士兵嚇壞了。農歷五月三十日死於寓所,享年五十五歲。葬在永定門外之後。他的女兒是陳德林的第二個房間;四子石,是梨園中有名的老學生、書法家。他的書是“北京梨園公益協會”門楣上的“新梨園亭”和“永遠的梨園”,位於櫻桃斜題,至今猶存。
梅巧玲(後排左二)在雁門關飾演蕭太後。
梅巧玲(1842 ~ 1882),本名方,字惠仙,名雪芬,小名焦國居士,本名梅道士,本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名景和堂主人,小名龐巧玲。我的祖籍是江蘇泰州鳳凰碼頭鮑家壩。清道光生於農歷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壹日。因為家境貧寒,他8歲就收養了蔣姓,後來被四處販賣。11歲入傅生班,師從班主楊三喜學昆旦、皮黃清逸,後師從夏柏言,後隨四喜班名羅丹巧婦師從花旦。他成功後,成為顯赫人物,大受歡迎,於是成為四喜班的主角。擅長演《雁門關》、《四郎探母》、《梅玉配》、《閨樂》、《盤絲洞》、《喜緣》、《玉玲瓏》、《胭脂虎》、《浣花溪》、《彩樓配》、《二進宮》、《思凡》、《百花亭》、《小宴圖》、《暗誓》等。,而且他的演藝道路極其廣闊。他清正廉明,三十多歲就負責四喜班。弟子很多,最成功的是於子雲。光緒八年,農歷十壹月初七,病逝於宣南李鐵拐斜街45號(舊門牌)寓所,享年41歲。他的妻子是陳錦雀的女兒,陳錦雀有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他的大兒子梅雨田是壹位著名的鋼琴家,與譚鑫培在壹起多年。次子梅竹芬學老後改學妹,最後回到丹星繼承父業,遺憾23歲患大頭瘟,兒子梅蘭芳才3歲。至梅葆玖,為四代梨園世家。
9於子雲(後排左三)在《色屋搭配》中飾演王寶釧。
於子雲(1855 ~ 1910),原名晉亮,本名艷粉,本名昭兒,公寓名“聖春堂”,曾住宣南石頭胡同,李拐。祖籍湖北羅田,與父親余三勝、程長庚、張二奎並稱老同學。紫雲出生於清鹹豐五年農歷七月初七。幼年隨父來京,入“靜和堂”向梅巧玲學花旦,私演胡錫祿青衣戲。它的玩法路極廣,尤其適合翹班。同年帶四喜班,擅長表演彩樓、三高五、駕三關、梅隴鎮、梅玉配、祭河、玉堂春、蘆花河、打金枝、小崗天、金水橋、二進宮、紅泥關、宇宙鋒。因為擅長琵琶,表演了《昭君河堤》,彈唱俱佳。光緒二十五年(1899),因未參加會議,得罪了壹個巡城禦史,從此退學出臺,上演罷課。所以他改行以鑒賞古董為生,造詣很高。古玩行業挺有名的。年輕女演員經常去她們家尋求好處,其中王瑤卿受益最大。宣彤於第二年(1910)去世,享年56歲。他的兒子余叔巖是豫派的創始人。
10朱蓮芬(後排右二)在《玉簪記》中飾演陳妙昌。
朱蓮芬(1836 ~ 1884),原名顏夕,名水之,公寓名“紫陽堂”,住宣南櫻桃謝傑。祖籍江蘇元和。他於清道光十六年十二月十壹日出生於沈冰。他是“景春堂”朱福喜的弟弟。青年學生學昆旦,學皮黃,尤其是昆曲。同治年間入四喜班,名重壹時。擅長演、秦條、做夢、送扇子、項梁刺梁、金山寺、三怕、潘秋、雙、雙沙河、貪報、虹口、小牛郎、挑簾剪衣等。他經常與著名的醜角合作,並與王合作了《奇怪的雙面會》,壹度在戲劇界享有盛譽。並且擅長書畫。門徒包括陳德林和其他人。
11郝藍天(後排左壹)在《在路上荀子》中飾演康壹角。
郝蘭田(1832 ~ 1872),祖籍安徽,是“田童祖師”王瑤卿的祖父。原為徽劇演員,青衣初學,畢業後為老工人。他因《借東風》而出名。清道光、鹹豐年間來京,因是程長庚老鄉而加入三清班。首次亮相《天水關》的孔明受到高度評價。在聯泰的話劇《三國誌》中,他與盧生魁飾演孔明。那時候,老聃的歌聲沈悶,他的表演沈悶,他不被重視。所以他缺少的演員,於是郝從改頭換面,吸收了各種老旦唱法的長處,創造了唱法的新風格,提高了的商業地位。所有的走讀劇無壹例外,尤其是《撈金龜子》、《哭在路上》、《滑油山》、《目連救母》、《遊六廟》、《罵曹》、《拜見皇後》、《龍袍》等。與《四郎探母》中的張二奎、梅巧玲飾演佘太君,與《探寒窯》中的石飾演王夫人,相得益彰,壹時名聲大噪。他的歌聲洪亮有力,古老而深沈。念白像個老太婆。和譚誌道都是京劇《老聃》的創始人。龔是繼謝葆雲、之後的又壹大家。
12劉趕三(前排左二)飾演回鄉探親的鄉村母親。
劉趕三(1817 ~ 1894),原名寶山,別名錢勝,韻清,號,寓所名為“保神堂”,位於宣南譚佳。因為技術高,經常被很多地方邀請,連抓三個地方是常事。所以被調侃為“捉三”。他沒有在意,而是用“劉趕三”作為藝名。人們常稱之為“趕三子”,晚年則稱之為“老趕”或“趕公”生於天津,他是個業余愛好者,初學者,老學生。下海後入北京考永勝魁拔,後入三清班,師從郝蘭田學藝。常演《金水橋》、《打金枝》、《三娘交子》、《桑慧遠》、《吳家坡》、《天水關》等老戲,住張二奎。因為這位老人以森林聞名,所以他變成了壹個小醜。享了名之後,各班競相聘,壹度帶了松竹、和春、春臺、四喜、雙魁、承青、九成城、盛春魁、永勝魁等班。擅長表演多部劇目,如老黃求醫、榮華故事、聯盛店、十八層樓、采花采金、瞎子繞燈、入侯府、下河南、貪報、壹兩漆、雙搖社、雙沙河、洪門寺、紅鸞溪等。尤其擅長的是丈母娘戲,如《送別儀式》、《浣花溪》、《殘害者》、《拾玉鐲》、《鐵弓邊》、《玉墜》、《蒲秋山》、《司誌成》等。他的《探親》在京城很有名,每次他騎著真驢上臺,都會坐滿了人。他進皇宮演出這出戲,破例允許牽驢入宮。他的聲音清亮洪亮,他的白嘴清脆爽口,他的表演冷酷幽默,他扮演的角色都很幽默。他經常在舞臺上搔首弄姿,嘲諷權貴,批評時弊。在劇壇享有盛譽,曾被選為精忠寺的掌門。何、、黃三雄是第壹代京劇醜角的代表。光緒二十年,農歷七月初壹去世,享年77歲。他的大部分弟子都是擔腳,如王順福、張梅五世、張之放等。小醜只有羅百歲(羅壽山)。
13楊明宇(後排右三)在《思誌誠》中飾演閔田亮。
楊明宇(1815 ~ 1894),原名阿津,本名李生,小名明玉,名娃子,排行第三,人稱“楊三”。生於江蘇揚州甘泉縣,清嘉慶二十年九月十八日。先學坤生,再改醜。入京後,他帶著和春、雙魁、老宋諸城、四喜等班,專修昆曲,學識淵博,文武雙全,每出戲都很精彩。他的盜甲、質疑、訪鼠、鹿林、嚇醜、掃秦、拾金、借靴、打花鼓、湖中泛舟、司誌成等表演都是代表作。妳和曹春山合作的《教歌》和《拐兒》號稱雙絕;與朱蓮芬合演《下山》《被俘》成名壹時。甲午戰爭後,清廷簽訂賣國條約。曾有“楊三(明玉)已死無蘇疇,李二(洪章)先生為漢奸”之說,可見其影響之深遠。作為壹個誠實坦率的人,他不為世人所稱道。
為什麽沒有畫臉?
《同光十三大名家名作》,畫有老聲、吳老聲、吳聲、蕭聲、青衣、花旦、老聃、小醜,是當時各行各業的代表,都是為京劇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創始人。當時可稱為清角的人很多,如桂山、穆鳳山、錢寶豐、徐寶成、卿春浦、黃潤福、金秀山等。,而且畫中沒有人被畫。據說這位畫家不擅長面部素描。
繪畫的流通
這幅畫是進化社朱福昌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獲得的。將其還原影印,並附《同光名士十三傳》壹卷。
後來這幅畫已經被翻了出來,流傳到梅蘭芳家,成為梅家的傳世之寶。梅蘭芳去世後,她把這幅畫獻給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