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不想上學怎麽辦?——Xi安心理咨詢
Xi安心理咨詢-Xi安米蘭心理咨詢中心與您交流青少年厭學問題。“孩子不聽話不想上學怎麽辦?”現代社會,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叛逆,厭學。當妳的孩子處於叛逆和厭學的狀態時,作為家長,妳首先要搞清楚孩子叛逆的原因。心理學家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了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壹、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1,傳統觀念影響部分家長。中國長期存在的家長專制思想在部分家長中依然存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識,總認為孩子不成熟,要絕對服從自己,不能有自己的主見,否則就是“不聽話”“對立”。所以孩子不會或很少把父母當知己,害怕做錯事後被父母責怪。很多中學生認為自己做了錯事之後,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指責,而反感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霸道和生硬。2.家長認識上的錯誤導致教育方法不當。有些家長缺乏共同的心理學知識,對孩子的教育急於求成,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往往忽視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尤其是當他們的孩子犯了錯誤,不是和他們壹起分析錯誤,討論補救辦法,而是責罵甚至毆打,使他們在犯錯時感到孤立和叛逆。也有壹些家長認為只要主觀上對孩子好,就可以不講究教育方法。3.父母和孩子缺乏雙向溝通和相互理解。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要求他們有自己的處事方式,不希望受到太多的控制。有些父母為了孩子的保護,什麽都為孩子做,這樣孩子對獨立的渴望和父母不恰當的善良和關心,就會導致思想上的沖突和矛盾。也許有些家長因為工作繁忙,很少和孩子交談交流,只是制定壹些嚴格的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所以,高中生作為孩子,沒有壹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與父母缺乏溝通,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第二,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是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壹。有些老師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居高臨下,指導學生必須怎麽想怎麽做,根本不和學生交流,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第三,除此之外,大眾媒體的壹些不恰當的渲染也是導致逆反心理的壹個因素。比如壹些影視作品極力美化叛逆者的個人行為,誇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個人主義。許多學生欣賞電視和漫畫中描述的“叛逆英雄”。叛逆和厭學就像壹對孿生兄弟。當孩子叛逆的時候,厭學情緒會伴隨著他們。那麽,孩子慢慢產生厭學感的具體原因是什麽呢?據專家分析,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是:(1)家長期望值過高。過高的期望會大大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不自覺地把學習和痛苦的經歷聯系在壹起。(2)家長陪讀讓孩子缺乏學習意識。這樣會讓孩子難以理解學習過程,難以獨立解決新問題,難以體驗獨立解決問題後成功的快樂。(3)家長偏向於孩子學習的目的,把學習知識的目的設定在未來而不是今天。比如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妳不好好學習,以後就找不到工作了。”這樣孩子就不會體驗到獲取知識本身的快樂,只會關註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妳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妳自然會把學習當成努力。(4)孩子學不會。這樣的孩子學習時往往註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學習;不能選擇重要的內容,扔掉不重要的內容;無法正確合理地表達所學知識。這樣,面對越來越沈重的學術內容,自然會感到厭學。通過對孩子厭學、逆反的原因分析,不難發現,大部分孩子的親子關系並不好,要麽是父母教育方式不當或存在家暴,要麽是父母感情不融洽,要麽是父母教育方式存在嚴重分歧,要麽是孩子由老人撫養缺乏父母關愛,要麽是單親家庭,要麽是父母壹方甚至雙方存在心理問題...癥狀表現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厭學、叛逆的根源在家庭。家長知道了孩子厭學和叛逆的來龍去脈,接下來該怎麽做?壹、密切親子關系,從關註孩子的內心感受開始很多家長對孩子說得最多的就是這三句話:“作業做了嗎?”“考試怎麽樣?”“好好學習!”。有的孩子說:我媽說她愛我,但我覺得她只愛成績。當父母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孩子這麽說有意義嗎?仔細觀察孩子的言行,感受他們的感受。比如孩子從外面回來,壹臉陽光。妳可以問她:“我看妳今天這麽開心,我也為妳高興。妳壹定玩得很開心!”這孩子悶悶不樂。妳不妨對她說:“我覺得妳好像心情不好。發生了什麽事?妳想和妳媽媽(爸爸)談談嗎?”不要太不願意說話,只要讓孩子感覺到妳關心她,願意分享和幫助她。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如果父母能從各方面欣賞孩子,而不是攻擊和排斥孩子,孩子的自信心會提高,能感受到父母的接納和認可,親子關系也壹定會有很大的改善。接納孩子的朋友,就像接納自己的孩子壹樣。孩子的每壹個朋友,壹定都有自己的優點。如果妳接受了孩子的朋友,孩子會認為妳接受了他,妳和孩子的距離自然就拉近了。用朋友般的平等尊重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的家長式作風,尤其不打罵孩子。每次想批評指責孩子的時候,先想想:我這麽說,孩子會有什麽感受?會傷害孩子嗎?孩子能接受嗎?父母要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對自己造成的傷害真誠地向孩子道歉,這樣壹方面他們的心會和孩子更近,另壹方面他們的榜樣作用也會幫助孩子正視和改正自己的缺點。二、由遠及近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助孩子設定目標,需要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才會不知疲倦,全力以赴,樂趣無窮,所以成功的可能性也最大。所以,家長要從小關註、關心、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獲得快樂、成就感和成長。但是愛好壹定是孩子自己的,不應該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也不應該是隨大流。第三,家長要學會學習,再學習。有壹句話叫做“壹個人應該做他所做的事”,意思是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但這句話並不適合教育——教育的行為是由教育者實施的,但後果是由受教育者、社會乃至後代承擔的,可見教育的影響之深遠。如果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自身的成功、快樂和幸福將有益於社會和子孫後代,反之亦然。如今,為人父母似乎是有史以來最難的事情。時代在變,社會在發展,我們的孩子成長很快,父母也不再讀書了。舊的和錯誤的教育方法的沈重代價將由我們的孩子和社會來承擔。我們身邊有足夠多的故事:犯罪、自殺、暴力、精神變態、家庭破裂...作為父母,唯壹的辦法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和孩子* *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