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中
(保定地質學會)
鴉片戰爭後,國門打開,西學東漸,現代地質調查活動進入中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地質學家和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大規模地質調查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由於該地區靠近首都北京,成為中國最早開展地質調查的地區之壹。1870年,李希霍芬從五臺進入阜平,經保定於5月底抵京。對線路沿線進行了地質描述,首次將五臺系和震旦系命名為地層單位。
1897年春,在修建京漢鐵路(稱魯(溝橋)漢(口)鐵路)的選線報告中,在英國總工程師金達的帶領下,首次對這壹地區的地質,尤其是第四紀地質進行了專業描述。
1903至1904,美國地質學家威廉壹行來華進行大規模地質調查。1904 65438+10月,經過北京保定,到山西五臺,直奔xi安,然後沿漢水考察長江流域。這是西方地質學家的又壹次大規模地質調查。途經該區滿城、萬縣(今順平)、唐縣、富平,沿線作區域地質描述。重點研究了曲陽靈山盆地。根據唐縣西大洋村老變質地層之上的沈積巖系,命名為大洋灰巖。根據當地新構造的剝蝕面,將阜平龍泉關地區的深變質地層劃分為太古代“泰山雜巖”。
1922年,Glip進壹步定義了“震旦系”的含義,以山西滹沱系、保定唐縣大洋灰巖和北京西山南口灰巖為基礎,將震旦系定義為寒武系、五臺系或泰山系之下的古變質巖不變或之上。
中國地質學家這方面的調查,第壹個推薦中國第壹個地質培訓機構——地質學院的師生。首先,翁文浩先生參觀了易縣的壹個采礦場,指出黑色片巖的老地層中不可能有煤層,並建議停止當地的挖掘隧道。畢業於該院的李傑是最早從事地礦系統調查的。1919年4月,奉命調查蔚縣至淶源、富平、曲陽、唐縣、萬縣、滿城壹帶當時已知的各種金屬非金屬礦點,歷時兩個多月,在第4號地質專報上發表了直隸義堂圩各縣的地質礦產。1936年,楊潔到五臺考察,將五臺系劃分為底部“阜平縣地層”,頂部“龍泉關地層”,與現在的劃分基本壹致。
其間,軍閥混戰和日本侵華時期,資本家為牟利而剝削,日本以掠奪資源為目的的礦產調查,雖有零星數據,但並不重要。
1945日本投降後,李傑出任河北省建設廳廳長,組建鑿井隊,為城市、礦山、礦井提供供水服務。在對保定民間水井調查的基礎上,保定第壹口深水井設計在裕華中路總督府西側。該井於1947采用機械鑿井技術完成,為市民提供生活用水(使用至1985)。
新中國成立後,保定作為河北省省會,在省政府工業廳礦務局下設立地質處(1953)。1952聘請我國老地質學家袁復禮教授為顧問。首先,有計劃地對該地區西部山區縣的礦產資源進行了詳細調查。袁教授還派研究生丁元璋對淶源巖體和煙煤洞石棉礦進行了專題地質研究。
同時,從1953開始,地質部華北地質局派出224隊在淶源縣開展礦產調查,使該區地質調查進入全面發展繁榮期。1956組建中蘇合作222隊,專門從事太行山區金屬礦普查,224隊以勘探為主。後來隨著地質隊的區劃,成立了河北省地質局,組建了保定綜合地質大隊,承擔了這壹地區的礦產調查勘探任務。該小組領導了對淶源煙煤洞石棉礦的詳細勘探。從勘查設計、項目選擇、取樣加工到儲量計算、報告撰寫,進行了全新的探索,為我國纖維狀蛇紋石石棉礦床勘查技術積累了系統的經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此後,在淶源雜巖外圍不斷開展黑色和有色金屬礦床勘探,發現了鐵、銅、鉛、鋅、鉬等礦產的工業儲量,為國家規劃礦山開發提供了地質資料依據。
在第壹個五年計劃重點勘查的基礎上,國家適時開展了全國範圍的普查和找礦工作。為了滿足找礦和地質研究的需要,地質部統壹部署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要求各省成立專業隊伍,按國際圖開展工作。1959(駐保定,今廊坊)成立河北省測量大隊,最早開始廣靈-淶水振幅測量工作。這是河北省最早完成的1 ∶ 20萬正式圖。
為了加強淶源雜巖體成礦規律及成礦預測的研究,在1960 ~ 1964進行了淶源雜巖體綜合普查找礦試驗。這是當時地質部選定的兩個試點地區之壹。保定綜合地質大隊為主,地質科學研究所參與指導實踐,省局物探大隊、研究所、張家口中心實驗室參與。最後,北京地質學院的大量實習教師和學生參與協作。通過地質、土壤金屬含量、河流沈積物、磁法、電法、物性、U-Th放射性、水電阻、重砂、山地工程、鉆探等驗證手段,400余人完成了1:50000 5。5綜合地質圖,* * * 65,438+0,800 km2若幹年。這是重點成礦區綜合找礦及成礦規律的重要探索,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淶源深部銅鉬礦的發現提供了數據依據。
該地質隊還對隱蔽煤田(包括JD。COM)、泥灰巖、大理巖、高嶺土、白雲母工業礦床和中小型山地金礦床,並提交了多份地質調查和勘探報告。
包括煤炭部138隊和河北省煤田地質公司在內的各工業部門的地質隊,在平原地區(1968)對淶源都勻灣布朗煤礦進行了煤田物探和精細調查。
冶金519隊(有色金屬總公司)以物探為主,在該區做了壹些普查勘探工作,提交了桑關鐵礦(1971)和唐縣米城煤礦的地質報告。
建材部曲陽雲母隊(1959並入保定綜合地質大隊)和405隊對該區進行了雲母及非金屬礦產普查勘探,405隊提交了《唐縣、王哥莊水泥用黃土礦山地質報告》(1966)。河北省建材地質勘探大隊(1979成立於保定)提交了《唐縣上莊水泥應時砂巖勘探報告》(1982)和《唐縣王各莊水泥灰巖詳查報告》(1983)。
冶金518隊(駐邯鄲武安)對淶水縣北龍門鐵礦(1981)和谷野鉬礦(1983)進行了普查評價,並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報告。
為滿足國防尖端工業對壓電晶體的迫切需求,以保定綜合地質大隊晶體測量分隊為基礎,621大隊於6月1965成立,交由地質部第壹礦產公司領導,隊部設在阜平。負責河北、內蒙古等省(區)水晶礦普查工作。在富平的龍王莊、淶源的南城子、唐縣的銅龍進行了地質評價,選擇了壹定數量的壓電晶體產品,及時支援了國家的急需。
河北省地質局中心實驗室由保定市綜合地質大隊實驗室1965擴建而成,承擔全省地質系統巖礦測試和選礦實驗工作。1996與原保定市綜合地質大隊單獨組建的第六、十三地質大隊合並,現稱保定市地質工程勘察院。
該區地下水資源勘探始於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開展此項專業調查最早的地區之壹。1956年地質部成立河北水文地質大隊,駐保定市南七村(1958年遷至石家莊市)。為滿足保定市工業用水需求,對其周邊地區進行了畝泉水源勘探和水文地質調查。先後完成了保定市綜合水文地質報告(1 ∶ 20萬)和以壹畝泉水源為主的保定市供水勘探報告(1957)。
同時,在南七村建設了長期水文地質觀測站,選擇825km2範圍內的394個觀測點開展地下水監測。至今已積累了系統完整的資料,是我國最早的地下水長期觀測站之壹。
20世紀60年代,該地區多個系統的地質隊投入到支農抗旱的農田水文地質工作中。
改革開放以來,對石油普查鉆探中發現的地熱資源進行了勘探和評價,並提交了雄縣牛駝鎮地熱田報告。
近年來,該地區已發現26處天然礦泉水水源。有9大類60多種礦產,其中大型礦床9個,中型礦床15個,小型礦床114個。主要礦物是鉬、銅、鋅、石棉、雲母、大理石、花崗巖和高嶺土。潛在經濟價值近2000億元。
目前除上述地質隊外,還有國土資源部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研究所保定分院(前身為地質部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隊,成立於1965,位於保定市齊壹中路);(2)冶金勘察研究總院(含1979成立的勘察研究院,經濟體制改革後並入總院),成立於1969,是承擔國家礦冶建設基礎勘察任務的專業隊伍,位於保定市東風中路;(3)冶金物探測量院,成立於1965,是冶金系統國家物探化探專業勘查隊,位於保定市韓村中路;④石油物探局,隸屬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位於涿州市;⑤原冶金部第壹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大隊,位於定州市;⑥原地礦部“543”廠1988從山西長治遷至保定市“七壹”中路,負責全國地質地形圖印刷;⑦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勘測設計院65438至0998遷至保定市七壹西路;(8)保定市地質礦產局,成立於1987,履行礦產資源規劃、礦業開發、地質環境、地質勘查活動四項政府職能。
從以上不難看出,由於保定地處北京南大門的地理優勢,吸引了來自全國各相關部委的高標準地勘單位。多年來,他們的辛勤勞動為國家特別是保定的礦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地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