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生理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飲食因素引起的病例數遠遠少於心理因素引起的病例數。總結壹下,目前心理學家公認的導致失眠的心理原因有六種:
失眠恐懼:很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相關焦慮”。他們擔心晚上壹上床就睡著,或者想盡辦法讓自己快點睡著,結果適得其反。
人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兩個過程:興奮和抑制。腦細胞在白天是興奮的。壹天工作下來,需要休息,進入抑制和睡眠狀態,休息壹夜,自然就轉醒了。
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相互協調,交替形成循環的睡眠節律。“怕失眠,想睡覺”,原意是想睡覺,但想到“怕失眠,想睡覺”本身就是腦細胞興奮的過程,所以越怕失眠,越想睡覺,腦細胞就越興奮,也因此越失眠。
夢對心靈有害:很多自稱失眠的人不能正確對待夢,認為夢是睡眠不好的表現,對人體有害。有些人甚至誤以為多夢就是失眠。這些錯誤觀念往往讓人焦慮,擔心睡著後會再做夢。這種“警惕”心理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
事實上,科學已經證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做夢不僅是壹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也是大腦的壹種工作方式。在夢中重復白天的經歷,有助於記憶,清除無用信息。夢本身對人體無害。有害的是“做夢有害”的心理,使之成為心理負擔。
自責心理:有些人在犯了錯誤後會感到內疚和自責,在腦海中重復錯誤,後悔自己沒有處理好。白天由於很多事情,覺得有點內疚和後悔,晚上卻“徘徊”在自責和自責的幻想和興奮中,久久不能入睡。
期待心理:指的是人們在期待某個人或做某件事,擔心睡過頭,所以經常醒得很早。比如壹個“三班倒”的站長,因為上夜班(晚上12點),所以經常晚上7點才睡覺。因為怕遲到,他經常只睡1-2個小時,就這樣被吵醒了,長期成為早醒患者。有些人在晉升、職稱評定、住房分配結果即將公布之前,往往處於期待和興奮的狀態,難以入眠。
童年創傷心理的再現:有的人在童年時期害怕失去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害怕晚上睡不著覺,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後,由於某種類似童年的創傷性刺激,童年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創傷性心理反應會重新出現,童年的失眠現象會反復出現。茫然感:有些人受到突發事件的刺激後,無法做出正確的反應,不知所措,以至於晚上瞻前顧後,胡思亂想,卻始終處於焦慮興奮的狀態,拿著不確定的旗子。
失眠持續時間決定了治療方法。
目前,心理學家將失眠分為三類:
暫時性失眠:只有幾天。可能是情緒激動、暫時精神緊張或時差引起的,如重大節日、會議、聚會、考試、跨時區旅行等。大部分人都能自發調節自己,或者把它當成壹種新鮮有趣的體驗。總之,此時此刻,不必驚慌,過幾天就好了。
短期失眠:持續數天至三周,常發生在人患有嚴重疾病或個人壓力較大時。通常會采用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或者求助睡眠心理醫生來緩解和改善。
長期失眠:可持續數年。有些人在壓力下(甚至只是正常壓力)會失眠。就像有些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頭痛壹樣,已經形成了應對壓力的習慣模式。通常需要醫生和心理醫生共同解決。
警惕!安眠藥
失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藥,這是醫生對失眠患者能做的最直接的幫助,而作為患者,尤其是慢性失眠患者,最好是盯著點——也就是要有節制。因為無節制的吸毒會導致心理依賴。
茅盾的兒子陶偉和兒媳陳小曼在《父親茅盾的晚年》壹書中寫道:“爸爸吃安眠藥吃了二十年,每天晚上要吃三四種安眠藥。他晚上醒來會吃壹兩次,第二天早上經常會頭暈、腿軟。我們勸爸爸少吃安眠藥,爸爸不聽。他反而說我們不懂失眠的痛苦。陶偉認為爸爸堅持吃那麽多安眠藥是因為心理因素,悄悄把藥換成了維生素片,感覺也能起到安眠的作用。這樣過了兩個星期,爸爸的失眠沒有加重。有壹天,陶偉跟父親聊起少吃安眠藥的好處,說經常吃安眠藥的人有壹種心理作用,總覺得少吃安眠藥就睡不好,其實不然。爸爸不同意為了說服爸爸,陶偉說:妳最近吃的安眠藥有壹部分是維生素片,但是妳的睡眠沒有變化,所以這部分藥可以減。爸爸大怒,不讓兒子管他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允許他的小姑姑給他準備藥了。這是爸爸晚年表現出來的最頑固的東西。”
專家提醒:
1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導因素放在自我主動調節的基礎上,只靠酒精或藥物來調節,尤其是兩者同時使用,非常危險,會極大地損害人的生命健康。最起碼,第二天妳需要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頭暈、腿軟”。
長期服用安眠藥會導致患者產生耐藥性。當壹個人適應了壹定劑量的藥物,就會需要更大的劑量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樣就形成了壹個可怕的循環:失眠導致耐藥,持續失眠導致藥物劑量增加。這時,安眠藥就成了失眠的罪魁禍首。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好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求助。
及時發現和發現導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減少對藥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