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簡歷
1945 7月25日出生於上海。
1950就讀於上海紫金小學。
1956在上海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在上海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68北京大學畢業,在湖南軍農場工作壹年半,後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主任、縣委黨校教師。
65438-0978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學習。
1981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碩士畢業,此後壹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起初,他被聘為助理研究員。
65438-0984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學習,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被聘為副研究員。
1994被聘為研究員。
周出版年表:
1986:《蘇聯當代哲學》(合著),人民出版社。
《尼采:世紀之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翻譯:《論辯證法的敘事方法》(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三聯書店。
《尼采詩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詩人與哲學家》(主編、合編),上海人民出版社。
《偶像的黃昏》,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人與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
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翻譯:《謝琳傳》(合譯),商務印書館。
1991書:悲情情欲,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2:《人與永恒》(增補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人生只有壹個,四川大學出版社。
《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散曲新論》,四川人民出版社。
尼采:世紀之交,臺灣省林宇工作室。
只有壹次生命,臺灣省林宇工作室。
1993譯:理性邊緣的哲學——尼采論哲學的源頭,香港商務印書館。
1994:我活著的今天,安徽文藝出版社。
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書:粉絲的啟蒙,陜西人民出版社。
1996:《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廣東教育出版社。
《愛與孤獨》,天津人民出版社。
《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傳統與德法傳統的比較研究》(合著),三聯書店。
《守望遠方——周散文集》,東方出版社。
《周文集》(第1-5卷),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牛牛:《壹個父親的筆記》,上海人民出版社。
遊蕩在生命的開放空間,湖南文藝出版社。
了解世界,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偶像的黃昏》,光明日報出版社。
《悲劇的誕生》,華淩出版社。
1997書:《當代散文大師精品文庫?周卷,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周《散文集》(上、下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精神之鄉,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精神之鄉,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牛牛:壹個父親的筆記,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9:周哲學著作,廣東人民出版社。
《周散文集》,浙江文藝出版社。
《他們的朝聖之旅:周的兩篇散文》東方出版社。
《生活圓桌》(編輯合編),廣東人民出版社。
《周小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人生哲學思想匯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牛牛:《壹個父親的筆記》(插圖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人與永恒,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生活圓桌》(編輯合編),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悲劇的誕生,臺灣省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書:寧靜的立場——周散文的生命感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愛與孤獨:周散文中的情感體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朝聖的心——周散文的靈魂守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經典的理由——周《散文趣味讀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另壹種存在——周《散文創作有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無用之學——周《散文哲學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街上的自言自語——周人生隨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自由文體》(與崔健合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享受生活,浙江文藝出版社。
周《文集》第6卷,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悲劇的誕生》(插圖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年,南極無新聞——喬治王島劄記,海南出版社。
寧靜,北嶽文藝出版社。
靈魂只能獨行,海南出版社。
《愛情不浪漫》,海南出版社。
《知識時代》,海南出版社。
《風中紙屑》,海南出版社。
牛牛:壹個父親的筆記,臺灣省上遊出版社。
瘋癲的意義,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書:《守望遠方》(修訂版),北嶽文藝出版社。
牛牛(日文翻譯),日本PHP出版社。
2004年書:《每壹條朝聖之路》,北嶽文藝出版社。
《周文選》,海南出版社。
時間與氣質——我的心靈自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我心目中的自傳,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修訂版),北嶽文藝出版社。
2005年:《周文選》,長江文藝出版社。
亮燈--我的女兒妞妞,臺灣省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哲學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
《哲學家生活錄》,上海譯文出版社。
周:我希望能再次踏上這條精神之路。
7月9日,參加了去年體驗之旅和今年戈壁挑戰賽的學者和商學院學生重聚,重溫那個風雨飄搖的日子。在活動現場,我們見到了著名學者周先生,並進行了簡短的采訪。
根據今年參加戈壁挑戰賽選手的筆記,這條路沿途的地形基本都是沙漠戈壁鹽堿地,長滿了駱駝刺,經常被草兵和水蛭騷擾。可以說環境略顯艱難。那麽是什麽激勵妳堅持全程呢?
周:首先,我不認為這有多難。雖然壹路走了四天有點累,但我覺得完成它並不需要很大的毅力。我還是有能力的。說到動力,我覺得這是壹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對我來說,對我自己來說,這種經歷比較少見。走在戈壁本身就很吸引人,而且這是玄奘走過的路,壹定有文化含量。
妳曾經說過,最優秀的人都有壹些獨壹無二的特質,那麽玄奘大師是否也有這樣的特質呢?
周:不管怎麽說,玄奘具有最優秀的人的品質。他有毅力和專註力,做好工作的勇氣和力量是非常強大的。而且,他壹絲不茍,壹絲不茍。他翻譯了很多經文和作品,很多人都做不到。
在妳的博客裏,有壹篇文章叫《忘記玄奘是可恥的》。有網友說我不信佛。玄奘拯救了印度文明,無論是被遺忘還是被理解,玄奘對我都沒有意義,也不可恥。妳怎麽看待這種觀點?
周:也有網友問我“忘記玄奘是可恥的”這個話題,覺得這個詞太刺耳了。我是故意用的,就是想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註。這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第壹,在亞洲很多地方,包括日本、印度,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印度,都說玄奘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我相信這壹點。包括吉爾吉斯斯坦,我在舒雲的書裏看到她去吉爾吉斯斯坦走玄奘之路,想讓當地人知道她的目的,但是我不知道怎麽告訴他們。這時,小旅館的老板娘拿出壹張吉爾吉斯斯坦地圖,上面有玄奘的拓本,說這是我們的英雄。
相比之下,中國很多人不知道玄奘,或者只知道唐僧,電視裏的唐僧。我覺得這很可悲。電視裏的唐僧和吳承恩筆下的唐僧還是有區別的。它實際上是壹個有趣的圖像。只知道這樣壹個娛樂性的形象,而不是我們國家歷史上的壹個偉大人物,這是非常可悲的。
我要談談這個。玄奘不僅是壹個佛教徒,在佛教中也有很大的意義,雖然他對佛教有很大的貢獻。我把他定位為偉大的信徒,偉大的學者,學術貢獻非常大。他代表了壹個民族的偉大精神,這是我們民族特別需要的。其實我們是缺乏這種精神的,但是我們當中有壹些偉人是有這種精神的,比如玄奘。這是壹種嚴肅的追求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所缺乏的。玄奘這樣的偉人都有,但是我們忘記了,沒有發揚光大,是可恥的。
妳去年參加了壹個“重走玄奘之路”的活動,是什麽吸引妳重走玄奘之路?
周:畢竟他去年走的“玄奘之路”是很小的壹段,只是玄奘離開中國大陸的壹小段。這多半是壹種行走的感覺,但玄奘走了壹條很長的路,他的目的是去印度取經。如果我只拍了這麽短的壹段,那我的感覺會很遺憾。我想完全走這條西行的路。而且,走這條路,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之路,也是我們的心路!
周出生於1945年7月。1968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78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得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人與永恒》、《尼采與形而上學》、《悲傷的激情》、《只有壹次生命》、《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他的翻譯包括《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和《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他的散文擅長以文學的形式談論哲學,比如生命、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的意義等等。他真誠地探討現代人精神生活中常見的困惑,重視觀察靈魂的歷程和苦難,將哲學融入自然界,深入淺出地進行闡釋,在民間看到更多的道理和利益。
《白兔與月亮》解讀(周·)
這則寓言旨在說明對待事物的審美態度和功利態度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我們希望能夠發現和欣賞對象的美,我們就不能持有占有的態度。
當初大白兔之所以是賞月專家,是因為她和月亮之間沒有任何功利關系,所以“月亮充滿魅力”。此時,她的心態是輕松自由的,“無憂無慮”。但是在眾神之王宣布月亮屬於她之後,她和月亮的關系就完全變了,變成了功利關系。在這段感情的支配下,她的心態從無憂無慮變成了患得患失。在她眼裏,月亮不再是大自然的美,而是她的私有財產。她的全部心思都集中在防止她的財產受到侵犯和損壞上。她怎麽能欣賞月亮的美呢?
對於美的本質,歷來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有壹種認識認為,審美和利益的計算是不相容的。在西方美學史上,德國哲學家康德首次提出美感是壹種沒有趣味的愉悅。還有人用博弈論和距離理論來解釋美感,強調審美狀態是壹種博弈狀態,審美主體必須與客體保持壹定的距離。這些說法都包含了沒有利益的觀點。中國的審美傳統主要來源於道家,也強調壹種“遊於物外”的超然態度和閑適心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總是算計利益,貪圖占有,生活在焦慮中,而有些人卻超然曠達,真正能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審美和功利不僅是兩種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那麽,這個寓言不僅僅是在闡釋美感的本質,更是在倡導壹種審美的人生態度。
王子遇險解說(周·)
這個寓言是帶著感情寫的。寫作的時候,我自己也在遭受壹場災難。當時我有壹個女兒,出生後不久就被確診為絕癥,註定要死。我確實聽到別人感嘆,說這樣的災難要是落在他們身上,他們受不了。我回想起,當我看到別人遭受災難時,我自己也會有類似的心理感受。於是,這個寓言的想法就產生了。
寓言中,別人為我的災難嘆息是事實,完全來自生活。我虛構了壹個王子,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我對王子災難的嘆息,別人對我災難的嘆息,揭示了這種嘆息的普遍性和不合理性。
在這個世界上,災難每天都在發生。但是,通常情況下,當災難沒有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時候,作為旁觀者,我們往往不敢想象如果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該怎麽辦。然而,事實上,壹旦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有可能——妳必須承受,而且往往妳能承受。王子說的是壹個道理:“人類所有的災難,無論落在誰的身上,都必須忍受,都是可以忍受的。”為什麽?因為最起碼,生命本能會迫使妳正視和面對災難,不讓自己被它擊倒。
所以,這個寓言講的是如何看待苦難。原因有二:第壹,苦難是人生的應有之義。我們絕不能心存僥幸,認為苦難只會落在別人身上,而要對自己的苦難有心理準備;第二,苦難壹旦發生,就要勇敢面對,有尊嚴的承受。
我曾經寫過下面這段話,可以作為理解這個寓言的參考:“定理1:人註定要忍受難以忍受的苦難。定理2由此導出:因此,世界上沒有不可忍受的苦難。”
出版社:我最近四年的散文集《善良、豐富、高尚》將於6月出版。以下是本書的序言。
命令
這本書包含了我從2002年8月到2006年6月5438+2月寫的文章。這是我繼《看遠方》、《各自進香》、《靜靜》之後的第四部散文集。我從來沒有生產過。前三次聚會間隔三年左右,這次四年多。四年多的寫作都堆在這裏了,內容好像很雜,我自己都不好意思看。
這四年包括我的壹個本命年,是甲子的大本命年。有壹天我去上班,人事幹部沒讓我填什麽表格,也沒讓我辦什麽手續,就給了我壹張嶄新的退休證。我欣賞這種不同尋常的效率。我也很感謝我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氣,避免了吃瓜子、客套的例行告別會。總之,我以壹種令人耳目壹新的方式退役了。人們常說,像我這樣的學者精力充沛,不應該這麽早退休。他們真的不了解國情。其實在現行體制下,我這種人對學術機構裏的正式規則和潛規則不感興趣,也壹無所知,單位裏也沒我什麽事。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已經退休了。另壹方面,既然我壹如既往的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從來沒有退過。在我最近的生活中,退休真的對我影響最小。
但是,出生年份就是出生年份,這讓我這個沒上過法庭的人壹下子遭遇了三場官司。其中壹個,我是原告,勝訴了,但是被告躲了,無法執行,沒有嘗到勝訴的喜悅。另外兩個,我當被告的時候,也贏了。人們堅持並呼籲。最後我贏了,但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情,沒有嘗到勝利的喜悅。打官司又貴又累,壹點幸福感都沒有。它只是落在我身上,我必須承受。據說這是做名人的代價。收獲自然是有的。壹般來說,訴訟分別涉及打擊假書和捍衛言論自由,這是壹種社會責任。從小就接觸到以前不認識的人和事,學到了很多,比如和不同品行的律師打交道,感觸很多。本來打算寫壹個本命年的編年史,但是事情有變。現在我只是把壹些材料放在這本書裏,留下簡單的記錄。
讀者會發現,這本書裏批判社會現實的文字比以前多了。壹部分原因是新京報讓我為時事評論版寫專欄,促使我更加關註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時事”,而書中的這類文章基本都是為此而寫。當然,前提是我有話要說,尤其是對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因為我在這個世界的邊緣,聽過太多奇怪的情況,所以喊出了自己的壹些怨念。但是,我自己對這些話並不滿意,也不認為它們能起到多大的消弊作用。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依然是默默閱讀大師們的書籍,在他們的指導下深入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問題,從精神層面關註當今的現實。這絕不是自私的,因為我相信中國的未來最終將取決於中國人民的精神狀態。
通過閱讀經典,我壹直生活在偉大的人類心靈構建的世界裏。這些偉大的心靈讓我堅信,人類的心靈應該是善良、豐富、高尚的。我不能原諒今天的教育界和學術界,這應該是傳承這些精神品質的主要使命,現在卻不把它們當回事。然而,無論現實多麽令人失望,每次重溫歷史上偉大胸懷的例子,我都重拾對未來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詩所說,“人民的榜樣教會我們相信上帝的存在。”他所說的“人類的榜樣”是指具有善良和高尚品質的人。這種人的存在證明了人類是神聖的。在當今時代,有些人的靈魂已經徹底墮落,我們已經不能指望他們了。但是,我們必須指望善良的種子在廣大人民的心中得到培育和繁殖。這是希望所在。
這本書的標題本來是書中壹篇文章的標題,我把它作為書的總標題,因為這六個字是我多年來思考的總結,表達了這本書出版時我最想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