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石獅市實驗小學簡介

石獅市實驗小學簡介

1952年,愛群小學和丁鑫小學合並,更名為石獅小學,民辦。1954,學區建立後,學校收歸國有,更名為石獅中心小學。127;有720名學生和64名教師。1961,學生人數增加到1600,教師人數增加到64人。被列為全省首批重點小學,更名為石獅小學。

“文革”期間,先後更名為紅陽小學、石室學校三聯、新華小學。

1979,學區恢復時,更名為石獅中心小學。

石獅建校後,學校升格為石獅市實驗小學。

前身——育齡小學

石獅新華地處交通要道,人傑地靈,民風淳樸。隋唐以來,新華建立了私塾,文化繁榮,經濟發達。

1909年2月,許牧師從晉江金井來到石獅籌辦教會學校,推廣新學,得到新華村民的大力支持。於是,石獅鎮第壹所新學校——育齡小學就在新華禮拜堂創辦了。雖然當時只有7個學生,但這在石獅還是第壹個。後來,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鄰近的大倫、榮慶、寬仁等鄉鎮也把孩子送到這裏上學。1914年,在教堂後面成立了“於穎女子學校”,專門招收女生。平時教學是分開的,有會有活動就合二為壹了。1922年,泉州基督教會還在新化創辦了培元小學。到1933,兩校與培元小學合並,更名為培元第四分校。校址遷至新華路盡頭的新教學樓(原實驗小學教師宿舍拆除,改為綠地)。後來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為了躲避戰亂,全國各地的培元分校都遷到了永春澎湖。育齡小學恢復原名,堅持在新華辦。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才改名為“石獅小學”。

育齡小學創辦以來,當地有識之士深切感受到振興教育、普及文化的重要性,辦學熱潮方興未艾。1932年,在石獅旅菲校長葉秀星、田文珍的倡議下,在新化建立了新華小學。當時學校經費沒有著落,學校設備缺乏。校長蔡宣普和蔡天聰、蔡佑全壹起,克服困難,勉強維持。到1935,新華小學更名為益群小學,學校設在新華菜市場(現三落),成立校董事會,選舉蔡先鐵為董事長,正式任命蔡宣普為校長,蔡有全為教學主任。學校董事會每年撥款400元作為辦學經費,到1938,學生就有500多人了。抗日戰爭爆發後,匯款中斷,學校經費困難。校長蔡宣普三年沒交壹分錢。學校經理蔣玉東也動員他的四個弟弟到學校任教,泉州黎明學校的蔡萬玲等學生也先來學校任教。1943,益群小學與大倫青山小學合並為“自強中心國學”。總校設在原益群小學,李任校長。抗戰勝利後,由於校址變更為石光中學,自強中心國學合並,原益群小學學生大部分轉入育齡小學繼續學業。隨著益群小學的合並,育齡小學的規模和質量得到了進壹步的擴大,學校名聲大振,成為石獅的首選。周圍的人都把孩子送到了育齡小學讀書。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育齡小學的建立和發展為新華及周邊地區的兒童教育、文化傳承和科學普及做出了重要貢獻。

創造輝煌業績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育齡小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

1952年,育齡小學、愛群小學、丁鑫小學合並為“石獅小學”,校址仍在育齡小學原址(新華路盡頭的教學樓,現已開辟為綠地),當時為民辦公助。

1954,石獅小學改為公辦學校,再次更名為“石獅中心小學”。此時學生700多人,老師40多人。除了學校的教學活動外,還承擔了石獅鎮小學教育教學的組織任務。1960年,學校“紅領巾藝術團”榮幸地代表福建省出席全國業余文藝匯演,受到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同年,學校被授予“全國兒童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62學校被省教育廳列為第壹批辦好的重點小學,更名為“石獅小學”,不再承擔全鎮小學的組織管理工作。十年文革,石室小學也未能幸免,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學校被迫停課,財產物資全無。直到1970才復課,成為石室學校的三連。1972再次更名為“石室學校新華小學”。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石獅鎮成立石獅鎮學區,新華小學恢復“石獅中心小學”校名。學校根據石獅僑鄉的特點,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紮實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辦學質量得到了各級政府和市民的充分肯定,壹大批師生分別受到省部級表彰。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紅花集體”、“全國五講四美為師先進單位”、“全國紅旗大隊”、“省教育先進集體”,被省教委1988列為35所特色鮮明學校,校長許被評為省勞動模範。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人民教育等42家媒體對該校的事跡進行了報道和宣傳。65438至0982,中華全國總工會指定該校為“工作聯系點”。原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鄧力群同誌視察學校,欣然題詞。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原有的校舍已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從1982開始,省市各級部門撥款支持學校,新華免費劃撥土地。各路鄉村聖賢紛紛慷慨解囊。在建校領導小組的運作下,* * *集資125萬余元,建成教學樓壹座,建築面積3236平方米,教室28間。企業家蔡宗標、蔡天生、蔡自然、蔡宗成賢坤忠,秉承先父遺願,捐資20萬元,建敦榮樓。村民蔡有成、蔡父子捐資3萬元修建了校門——尊獅門。隨後,學校建起了第二教學樓和圍墻,學校有了真正的校園,為學校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面和諧發展1988 10 10月,石獅撤鎮建市,實驗小學也迎來了新的跨越發展時期。165438+10月23日,市委市政府將“石獅市中心小學”升格為石獅市實驗小學。

1989 10,學校隆重舉行建校80周年慶典。菲律賓新華協派團回老家參加了慶祝活動,並向學校贈送了大量教學設備。

1989至1994,學校率先制定了石獅市實驗小學內部管理實施方案,實行“學年制”、“學校結構工資制”、“教師崗位責任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學常規管理,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連續五屆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畢業班質量評比。學校再次被授予省級“紅旗大隊”,校刊《萌芽隊新聞》獲得全國墻報設計大賽優秀獎。原全國教育工會主席方明同誌視察學校並題寫校名。1994,學校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

從1995開始,學校的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到了1997,學生人數達到了3050人的峰值。學校提出了“從嚴治校、發展特色、全面提高、爭創壹流”的目標,積極開展達標示範校創建活動。先後投資400多萬元,按國家壹流標準建設了辦公樓、學生食堂樓、60米塑膠跑道、雙向閉路電視教學系統和附加教學設備。2000年,企業家蔡敦穗和蔡京平先生共同捐資20萬元,為學校修建了60米長的“文化長廊”。2001年3月,實驗小學通過省教育廳驗收,成為石獅市唯壹的省級“示範小學”。在此期間,學校還先後被評為“全國先進手拉手友誼學校”和全省“先進教師之家”,學校黨支部被評為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進入新世紀,學校確立了“壹切為了學生健康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常規管理,培育校園文化,突出辦學特色,促進內涵發展,充分發揮學校課程改革和實驗的示範輻射作用。作為“省級課改基地學校”,學校積極參與基礎教育課改實驗,認真探索,大膽實踐,構建了新型師生關系、學科課程體系和課堂教學方式,成績喜人。2004年2月通過省政府教育督導室評估驗收,被授予首批“福建省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2004年6月,被評為“福建省課程改革實驗先進集體”。此外,學校還榮獲“泉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示範學校”、“泉州市文明學校”、“泉州市綠色學校”、“泉州市體育傳統項目(籃球)學校”。百年慶典2009年,石獅市第壹實驗小學迎來了100周年校慶。實驗小學壹直秉承“普及科學文化,以德育人”的理念,百年奮鬥。雖然幾經易名,歷經滄桑,卻是花團錦簇,碩果累累。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實驗小學的百年歷史就是石獅教育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