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牛橋村在哪裏?

牛橋村在哪裏?

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鎮牛橋村牛橋村於2002年6月+065438+10月由原牛橋村和魚臺村合並而成,位於周浦鎮東部。牛橋村因1組壹座名為牛橋的橋而得名。傳說在清朝的時候,有壹個牛販子賺了錢,發了財,投資修建了壹座石橋。因牛得此橋,故名牛橋,後為地名。該村東臨康橋鎮虹橋村和壹元村,南接航頭王樓村,西南接五竈港,西北接東塘村,北接周楠村大李港和褚家草村。該村面積5.539平方公裏,東西長2705米,南北長2594米。全村耕地98.46公頃,糧田35.2公頃,常年菜地31.86公頃,果樹5.58公頃,花卉苗木21.2公頃,魚塘7.3公頃。轄23個村民小組,2127戶,5249人。牛橋村水陸交通便利。河流主要有五竈港、六竈港、初家漕港、排井港和大裏港。陸路有周祝公路穿越邊境地區,東面有南北方向的康新公路,在建的南北高速公路貫穿境內。牛橋村自然村多,姓氏復雜。村民姓楊、顧、王、馬、張、蘇、陸。姓氏分布:王家寨(又名牛橋)、譚家寨(1組)、葛家泉、潘家寨(2組)、土面寨(3組)、王家寨、張家寨、馬家寨(4組)、趙家泉(5組)、楊家碼頭墻(6組)、陸家。顧家房子(11組)、蔔莊寨(12組)、王家寨、朱家寨、姚家寨(13組)、朱家寨(14組)、東馬家寨、金家寨、徐家寨。王佳琪幹寨(19組)、褚家寨(20組)、王家寨、馮家寨(21組)、莊佳(22組)、西馬(23組)。

2010年,牛橋村實現農業總產值777.3萬元;其中:種植業968萬元,養殖業9.3萬元;全村入駐企業18家,實現工業產值2050萬元,上繳稅收862.5萬元;全村年總收入306.74萬元,可支配收入21.06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668元。

解放前,原牛橋村境內屬長仁鄉第十七保險公司管轄。解放初,姚橋鄉有2村、5村、6村。農業合作化期間,是姚橋鎮第壹個先進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後,成為周浦公社七營四、五、六連。周浦公社牛橋大隊1959。1984年4月改為牛橋村,隸屬周浦鄉。解放初,魚臺村的原屬地是莘莊區魚臺鄉蔔莊村和王祠村。農業合作社時期,是莘莊區魚臺鄉第二個先進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後,為周浦公社七營七連、八連、九連。1959,魚臺大隊。1984年4月改為魚臺村,隸屬周浦鄉。1995年6月,撤銷原周浦鎮、周浦鄉,建立新的周浦鎮。以前的牛橋村和魚臺村屬於周浦鎮。2002年7月,撤銷原周浦鎮和瓦斜鎮,建立新的周浦鎮。原牛橋村、魚臺村隸屬於新周浦鎮。2002年6月,165438+10月,原牛橋村與魚臺村合並,成立新的牛橋村。經濟發展牛橋村的村民壹直以種植糧棉油為主,還有少量的大豆、玉米等雜糧。解放前產量很低,收入很少。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社,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科學種田,農作物產量不斷提高。1981年,原牛橋村糧食種植面積79.9公頃,畝產751公斤,總產量900噸;棉花種植面積69.10公頃,皮棉畝產63.4公斤,皮棉總產量65.8噸。油菜種植面積21.4公頃,畝產257公斤,總產量82.5噸。90年代後,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棉花、油料作物種植逐年減少,經濟作物增加。外地農民在牛橋村租地發展種植和養殖業。2001年,元牛橋村糧食種植面積123.20公頃,平均畝產493.5公斤;總產量911.90噸,出欄1756頭。種植業200.89萬元,養殖業產值426.27萬元。1981年,原魚臺村糧食種植面積68.9公頃,畝產7452.50公斤,總產量767噸;棉花種植面積58公頃,畝產皮棉57公斤,總產量49.5噸;油菜種植面積23.6公頃,畝產258公斤,總產量91.50噸。90年代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糧棉油種植面積減少,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到1992,水果種植面積增加到41.80公頃,水果產量達到900多噸。2001年,魚臺村糧食種植面積98.60公頃,糧食總產量728.70噸。平均畝產492.50公斤,生豬1.002頭,家禽28萬只。全村實現種植業產值390.68萬元,養殖業產值834.56萬元。2010年,牛橋村實現農業總產值777.3萬元。其中:種植業968萬元,養殖業9.3萬元。

原牛橋村更早開始辦工業企業。20世紀70年代初,它建立了壹個鑄造廠(鑄造廠)、縫紉廠和碾米廠。後來又成立了上海新雲貴稀有金屬回收有限公司、上海廣順塗裝科技郵箱公司、上海星期五金模具廠、李鴻電器廠、騰輝特鋼有限公司、嘉實服裝科技有限公司。企業產品主要是冶煉、塗裝、服裝加工和五金加工。1981年,工業產值突破1萬元;1991年,工業產值達到10萬元;2001,工業產值增長到3462萬元。

原魚臺村辦企業有碾米廠、皮鞋廠、刀模車間等。1981年工業產值48.8萬元,利潤1.3萬元。2001年,魚臺村工業產值增長到306.5萬元。

兩村合並後,由於征用農田,特別是國際醫學園落戶後,大量農田被征用。到2010,已有18家企業落戶牛橋村,實現工業產值2050萬元。繳納稅款862.5萬元。

2001,原牛橋村村民年人均收入6255元,原魚臺村村民年人均收入4831元。2005年,牛橋村年人均收入8349元;2010年人均年收入11668元。

社會事業解放前,牛橋村有牛橋小學和胡莊小學。玉潭小學建立在原玉臺村,解放後改為公立學校。65438至0990,牛橋村牛橋小學和胡莊小學合並為牛橋小學。1962年,周浦公社在牛橋大隊成立農業中學牛橋分校(又稱二中),有2所初級中學。1970,增加了兩個高中班;1972,更名為周浦公社中學牛橋分校;1978周浦公社中學牛橋分校停辦。65438至0993,原牛橋村、魚臺村兩所小學合並為周浦鄉中心小學。2000年,為了逐步滿足村民的願望和需求,建立了1所希望小學。

從1996開始,先後投入460多萬元,修建了25公裏通往家家戶戶門口的水泥路。從1998開始,全村建了6個垃圾房,30人的保潔隊伍,每家每戶的生活垃圾都進行了集中處理。

從1964開始,牛橋大隊和魚臺大隊的隊員參加了周浦公社實行的合作醫療制度。大隊建立了診所,有2 ~ 3名“赤腳醫生”,全員到大隊診所看病,免收醫藥費。1970起,會員醫療費用可全額報銷。

1984周浦鄉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統壹規定繳費金額和報銷比例。從65438到0994,村民們加入了周浦鎮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2002年,村民覆蓋率為85%。到2010年,牛橋村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2604人,參保率達到100%。從1980開始,牛橋大隊和魚臺大隊實行老年會員養老制度。年滿65周歲的,每月補貼15 ~ 20元。從65438到0993,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補貼逐漸增加。2010年,牛橋村村民年滿70周歲每月領取100元,年滿80周歲每月領取150元,年滿90周歲每月領取200元。到2010,牛橋村有2606名村民享受了征地小城鎮社會養老保險。

從2003年開始,牛橋村在村裏專門安排了1名殘疾人,負責管理和幫助有困難的殘疾人。每年重陽節、春節對70歲以上老人發放慰問金,重病老人給予救助,每年組織60歲以上老人體檢。

2008年,牛橋村建成村文化中心,有衛生室、老年活動室、圖書館、乒乓球室、健身室、籃球場、東方農村信息園。建設450平方米的市場;村裏還成立了腰鼓隊和健身體操隊,豐富了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榮獲1999榮譽,原0魚臺村支部被評為南匯區五好黨支部;2005年至2006年,牛橋村被評為南匯區文明村。2006年被評為南匯區平安社區;2007年在南匯區信訪辦星級單位活動中被評為星級村。2008年,0牛橋村黨總支被評為南匯區五好黨支部,牛橋村被評為上海市衛生村。2008年在南匯區“我們的家——大家的體育”村民健身體育競賽中獲得皮影戲壹等獎,被評為上海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上海市整潔村。2009-2065 438+00 0牛橋村總支被評為浦東新區“五好黨支部”,牛橋村被評為浦東新區文明村。

1978牛橋村3組徐文仙(女)獲上海市勞動模範。

歷任領導1959 ~ 2002年,牛橋村(大隊)黨委原書記為譚福根、王富民、趙紅石、張水玉、徐菊娣、王永生、顧選初、王國平、張龍才、顧林祥。1959至2002年,魚臺村(大隊)黨委原書記為金福根、、馬、、黃有德、莊、、王、、陳、馬正國、顧根弟、顧建明、馬衛國。2003-2065 438+00 0牛橋村總支(支部)委書記為顧建明。

1959至2002年,原牛橋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隊長)依次為:王阿三、趙永明、顧選初、顧林祥、王建平、王永生、顧根弟、盧李榮、吳誌剛。1959至2002年,原魚臺村(大隊)村民委員會主任(隊長)有:王旭山、馬、徐德全、馬延根、、王建庭、王順斌、王、陳、、黃有德、。2003年至2010,牛橋村村民委員會主任先後為顧建明和吳誌剛。

人類歷史

蘇局仙(1883—1991)

郭玉出生於光緒八年(1882)11月23日,東南牛橋村東湖山莊周浦鎮。蘇局仙從小就學習儒家經典。24歲,考上晚清秀才。先後在譚智、周浦、下沙、航頭、鹿回頭等地任教。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教育生涯長達46年。他是壹位愛國的教育家,因為痛恨日偽的奴化教育,拋棄了教育管理者。蘇局仙是壹位著名的書法家。他從小熱愛書法,8歲開始練習書法。1979年參加上海書法雜誌舉辦的全國群眾書法組稿大賽,臨摹《蘭亭集序》獲壹等獎。1982大年初壹,上海文史館和上海市政府參事室聯合舉辦蘇局仙百年書畫展。許多墨跡被全國各地的紀念館和博物館收藏,其中壹些被刻在石頭上以保留歷史。蘇局仙也是壹位著名的詩人。他60歲開始寫詩,到85歲時,已經積累了上萬首詩。在“0”年,他的大部分詩歌和回憶錄都被毀掉了,但他並不灰心,每天繼續寫詩,先後出版了《我的祖國》、《東湖山莊的詩》、《東湖山莊的百首詩》。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協會名譽理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CPPCC南匯縣委委員,南匯縣人大特邀代表。

革命烈士

莊有根於1950年加入人民誌願軍,在朝鮮戰場犧牲。

東湖山莊,又名蘇家樓,是蘇東坡的後代居所,位於牛橋10組。據《黑橋蘇氏族譜》記載,它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二月由(相傳是蘇東坡幼子的後代)開創的,距今已有280年歷史。此屋有三個入口,以廳堂為中心,配有廂房、廂房、側廳、圍屋等建築。雖然歷經滄桑,但基本完整,中軸線的正門正廳都在,建築材料及其結構變化不大,故古韻猶存。2001年4月,“東湖別墅”被列為南匯縣文物保護單位。

顧家灘子位於牛橋村北部,是壹個豪宅村。房子建於明代,房屋結構全是高級磚木,進深五尺。前面壹層是墻門房,後面是三個大客房。兩邊有兩間側房。側房有天花板,下面有地板隔斷,還有落地窗。廂房前有壹條長長的石板街沿和石板天井。客廳有雕花屏風,陳設高檔。後面有走廊,* * * 40多間,富麗堂皇。這個姓顧的家庭主要從事農業,但也從事商業,在當地頗有名氣。據說到目前為止是第八代了。後來這個房子所在的村子也叫“顧家房子”。

王家布莊,又名布莊齋,相傳清乾隆年間(1662 ~ 1722)曾設布莊,采集農民編織的土布,經營有方,生意興隆。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布匹收藏達到頂峰,擴建庫房10余間,使王家布莊聲名大噪。後來梭織的數量與日俱增,土布的收購逐年下降,直到布莊倒閉。

楊家馬頭墻位於牛橋村西,周朱公路牛橋站西。現在是牛橋村6組。據說清朝道光年間,有壹戶姓楊的人家在縣衙裏辦事,家境殷實,家裏進出有沙河的班車。房子擴建時,有壹個高高的山墻,上面有四個馬頭形狀的建築。楊家興旺後,發展成為壹個較大的宅村,被附近村民稱為楊家馬頭墻。

阿珠是魚臺村1組北部的地名。相傳明朝萬歷年間(1573 ~ 1620),當地有壹戶姓朱的人家,在東臺做官,死後葬於此。它的墳墓在1958平整土地時被拆除。

楊樹林因楊樹林而得名。原魚臺村8組,距周浦鎮約3公裏。歷史上,王迪家的農民曾經在房前屋後和路邊種過柳樹,柳樹逐漸變成了森林。這個村莊是夏天乘涼的好地方,所以在民間被稱為楊樹花園。抗日戰爭時期,大部分樹木被毀。(adsbygoogle = window . adsbygoogle | |[])。推送({ });牛橋村附近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上海海洋水族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旅遊景點,有周浦羊肉、彭真青扁豆、大白兔奶糖、林三冬瓜、浦東土雞等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