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山上無柴燒,何必苦學如何磨刀?

山上無柴燒,何必苦學如何磨刀?

壹大早,在朋友圈看到壹篇被轉發的文章《JD.COM和NPC的聲音:搭建技術轉移的淘寶平臺》。看完文章,忍不住在評論欄裏噴了壹句:“山上無柴燒,好好學習如何磨刀。”

這是《文匯報》作者姜鵬的壹篇文章,介紹了2020年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上海市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鎮帶來的關於促進技術轉移轉化的提案內容。

事實上,該建議並無新意。都是業內人士常說的觀點和事情。總覺得自己是院士,是校長。面對如此重要的會議技術轉移的困難,為什麽不多做功課,拿出壹些有創意、可操作、易於實施的提案呢?

壹是科技成果資源廣闊,其中真金白銀太少。

黃鎮院士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科技論文產量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壹,有大量科技成果資源等待被喚醒。

從表面上看,中國的科技成就不僅巨大,而且相當嚇人!但是真正致力於解決生產實踐中問題的卻很少。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各行各業的前沿技術,還受制於國外。否則美帝國主義會在科技上與我們脫鉤,在科技上對我們進行制裁,所以不會有大量的論文和專利拿不出真刀真槍來對付。

科研機構作為海量科技成果的大生產者,應該非常清楚海量科技成果背後的真正價值。

第二,科研成果的所有權不是技術轉移的根本障礙。

黃院士認為,技術轉移首先要進壹步解放思想,實現高校科技成果所有權的突破。

科研成果的歸屬確實是科研機構中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多年來,高校壹直在處理這個問題。其實雖然費了很多口舌和精力,當然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但是,科技成果的歸屬絕對不是高校技術轉移的根本問題!相對於技術轉讓這個根本問題來說,所有權問題仍然不是問題,甚至不是偽問題!

科研院所產生真正的技術成果是技術轉移的根本問題。科研院所的黃院士、黃院長壹直本末倒置,避重就輕,盯著壹個科技成果產權問題,這是技術轉移的絆腳石,那是在忽悠老百姓!

重視創新創造,潛心創新創造,真心實意搞創新創造,是解決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問題的根本途徑。國家只是把成果的產權100%給了成果,那麽技術轉移能暢通無阻嗎?R&D科研院所的人員,妳應該了解!

另外,在現有的市場制度環境下,確實有好的技術,好的成果。即使產權問題沒有解決好,成果的發明人自然也能創造出千萬種方法來解決。問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R&D人員不知道在哪裏轉化和轉移研究成果,在哪裏解決實際問題,然後抱怨沒有人幫助他進行技術轉移。

科研成果要解決生產實踐的問題,才有轉移轉化的價值,這是技術轉移轉化的根本前提。否則,前提沒有了,再好的科研成果產權分配方案也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

第三,現有的技術轉移職業體系不能滿負荷工作。

黃院士建議,依托高校設立壹批技術經理培養培訓基地,可以與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學科相銜接,培養技術轉移碩士,開設技術經理MBA、EMBA,納入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目前技術轉移難,根本問題是科研機構沒有可以轉化轉移的科研成果,而不是轉化轉移的不專業的工作人員。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與技術轉移工作者的能力和專業問題無關。

中國有許多從事技術轉讓的人和機構,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官方部門沒見過技術轉讓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的,民間部門也沒見過技術轉讓生意好到錢都指望不上的。官方和非政府組織都主要依靠政府資助來維持生計。

所以,高校都在高調唱衰,搶著開班培養高端技術轉移人才,只能助長人才失業指數的增長,給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添堵。目前科研機構有限的、有用的科研成果就像痢疾頭上的虱子壹樣清晰,不需要培養大量的技術轉移人才來轉化。

另外,技術轉移是壹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高校又不能沒有老師,那麽如何培養優秀的專業技術轉移人才呢?同時,大學自身的技術轉移工作也沒有做好,如何教書育人,還是讓社會大學培養鍛煉比較靠譜!

第四,培育孵化科技成果的商業模式,應該由市場倒逼實驗室。

黃院士還指出,迫切需要出臺財稅政策,積極引導風險投資家投資早期項目成果,培育壹大批民營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試機構,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由市場發現科技價值,以市場機制促進科技與資本的有效結合。

科研機構海量科技成果難以轉化轉移的核心原因在於科研成果的形成,試圖從實驗室引導市場,以至於黃院士認為要“從市場發現科技價值”。正是“由市場發現科技的價值”,使得技術轉移人,猶如大海撈針,徒勞無功。

科研成果形成的正確姿態應該是基於市場的需求,通向科研機構的實驗室,也就是基於市場實際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倒逼實驗室的研發。那麽,這種研發成果的轉移和轉化自然不會有障礙和問題。

第五,沒有價值的海量信息和服務平臺,實際上並不能幫助技術轉移。

黃院士還特別提出,要幫助建設壹批技術轉移的信息和服務平臺“淘寶”和“京東”。COM”按市場機制運作,形成由技術所有者、技術需求者、技術服務提供者和資本所有者組成的四位壹體的市場,為技術轉移各方提供知識產權、法律咨詢、技術評估、中試孵化、投融資、技術交易等全方位的技術增值服務。

現在互聯網很時尚,技術轉讓領域當然不精細。但是,真正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技術轉移信息平臺,似乎從來沒有見過。為什麽?需要技術的創業者,怎麽可能通過互聯網交易和購買技術成果,更不要說從海量的成果中尋找。

當然,近年來通過網絡買賣專利技術,忽悠政府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評頭論足。據說確實做了很多專利技術交易。問題是,這種交易能算是健康的市場運行機制嗎?這應該是通過兩會提案,趕緊取締根除才是對的!

六、腳踏實地的創新創造,為普羅大眾成長壹點尊嚴和面子

科研機構的技術轉移問題說到底其實是壹個如何創新創造的問題。如何根據市場需求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各種難題,是科研機構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根本問題。

近年來,相關管理部門出臺了許多與技術轉移和轉化相關的政策。科研機構的創新創造問題不解決,再多的重視和突出技術轉移工作依然沒有用,核心技術被人控制的局面依然不會被打破!

讓我們踏踏實實的創新創造吧!從科技創新創造的角度,為國家科技經費增加更多的效益,為社會經濟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為廣大民眾爭取更多的尊嚴和面子!

科研成果轉化必須推動技術轉移的市場化、專業化發展,成果轉化的最後壹公裏需要人員保障、制度保障、可行模式和平臺保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會委員、民進上海市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鎮於2020年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三次會議,並提交了多項提案,其中包括壹項關於促進技術轉移和轉化的提案。

黃鎮本人曾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同時作為教授也走過科研成果轉化之路。他說:“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壹公裏,必須盡快實現突破,搭建兩座橋梁,建立信息服務平臺,為我國創新戰略源頭產生無限的新供給、新動能。”技術轉讓和轉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不僅是高水平科學研究的首要動力,也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技術和市場的有效結合,創造出更多的新產品、新產業和新就業崗位,這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調查發現,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優秀科技論文產出、熱點話題、高被引論文均上升至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9年世界第壹,金額世界第二。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30%,不到發達國家的壹半。中國有巨量的科技成果資源等待被喚醒。近年來,技術轉移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如何真正從科研導向走向市場導向,仍然任重道遠,道路坎坷曲折。

黃鎮指出,要促進技術轉移,我們必須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政府不能包辦壹切。而是政府搭建平臺,做好頂層設計,讓市場主導,企業唱戲,充分尊重市場在配置技術創新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技術轉移創新商業模式,由市場發現科技價值,建立技術資本化機制,促進技術轉移的市場化專業化發展。

他建議道:

壹是進壹步解放思想,在技術轉移中實現高校科技成果所有權的突破。我國現行法律政策將高校科技成果等同於國有資產。由於擔心“國有資產流失”和“問責”,高校“把科技成果交給科研人員”的政策壹直舉步維艱,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的技術轉移。但是,只有科技成果轉化才能實現其價值屬性,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業具有社會公益性,因此需要確立科技成果的特殊屬性。

第二,搭建技術轉移供需橋梁,構建技術轉移專業體系。目前國內非常缺乏技術型管理人員,是既有專業背景,又懂經濟、市場及相關規律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我國技術管理人員的學歷教育基本是空白。

建議盡快建立技術轉移專業體系,出臺技術經理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依托高校設立壹批技術經理培養培訓基地,可掛靠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學科,培養技術轉移碩士,開設技術經理MBA、EMBA,納入高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鼓勵各級科研人員以“兼職”形式從事與技術轉移相關的經紀和中介工作。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獨立的市場化技術轉移中介機構,使高校成果轉化的路徑和模式真正從科研導向走向市場導向。

第三,在技術轉移上搭建從實驗室成果到產品的橋梁,創新培育孵化科技成果的商業模式。目前我國技術轉移的成果培育和孵化往往由政府主導,政府出錢時效果有限,沒有有效的商業模式。迫切需要出臺財稅政策,積極引導風險投資家投資早期項目成果,培育壹大批民營科技成果孵化和試點機構,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由市場發現科技價值,由市場機制促進科技與資本的有效結合。

第四,幫助建立壹個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技術轉讓”信息和服務平臺。目前,在國內技術轉移市場上,基於大數據、移動終端等現代信息手段的技術轉移和服務新模式、商業模式尚未形成,普遍存在科技成果信息不對稱,技術供求“盲人摸象”。有必要幫助建立壹批“淘寶”和“京東”。COM”按市場機制運作的技術轉移信息和服務平臺,形成由技術所有者、技術需求者、技術服務者和資本所有者組成的四位壹體的市場,為技術轉移各方提供知識產權、法律咨詢、技術評估、中試孵化、投融資、技術交易等綜合性技術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