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院學生的就業流程有哪些?

我院學生的就業流程有哪些?

成功地走好擇業的每壹步,對實現職業理想至關重要。1.收集信息是就業活動的第壹步。大學生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包括五個方面。(1)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供需情況。通常包括: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各行業、企事業單位經營狀況、畢業生需求等。尤其要重點了解本校和專業的社會需求,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2)政策法規信息。比如國家和學校關於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3)就業安排活動信息。比如什麽時候舉辦企業說明會,什麽時候舉辦招聘會或者供需洽談會等等。(4)成功的職業選擇經驗和教訓的信息。《經歷過擇業的人》就業指導老師的經驗、教訓、心得和建議,將幫助畢業生順利擇業。(5)具體用人單位信息。比如哪些用人單位需要妳的專業?需要的數量是多少?用人單位的經營狀況、文化背景、發展前景、工作條件、福利待遇、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對畢業生的具體安排等。就業不僅取決於壹個人的知識、能力、體力、社會經濟因素,還取決於就業信息。誰能獲得更多更有效的就業信息,誰就贏得了擇業的主動權。收集就業信息要力求“早”、“廣”、“實”、“準”。壹般來說,就業信息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①大學生就業主管部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學校都應該是收集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就目前的就業機制而言,學校是連接大學生就業所涉及的相關對象的核心紐帶。他們不僅與涉及畢業生就業的各級主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也是用人單位選拔畢業生的主要窗口。這種特殊的職位使他們比其他任何部門掌握更多的就業信息,同時,在準確性和權威性上也是其他任何部門無法與之相比的。就政策而言,他們有國家、行業、地方的全集;就需求信息而言,他們接觸到的信息都是用人單位針對學校的專業設置的,可信度最高;同時,他們聯系的部門和單位都是參與畢業生就業的就業機構。因此,他們提供的就業信息,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具有明顯的優勢,是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職能部門大多轉變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在制定文件、發布信息、提供咨詢和就業指導、為用人單位組織各類就業市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各級政府部門和就業指導機構。主管部門和就業指導機構的主要職責是為所轄畢業生制定就業政策,交流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供求信息,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各種咨詢和服務。他們每年通過各種形式為畢業生提供各種真實可靠的就業信息。③朋友、親戚、老師。校內教師在每年的社會實踐教學、科研協作、校外兼職等方面,都與壹些專業對口人員關系密切。通過他們了解需求信息,聯系社會實踐和實習單位,推薦給相關單位求職,對畢業生成功擇業很有幫助。校友大多在專業對口的單位工作,對所在單位的人才引進還是有壹定影響的。他們提供的就業信息往往更準確,通過他們介紹的往往可信度高,成功率高。再者,很多畢業生的父母或親友在多年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與社會各方面有著廣泛的接觸。由於父母、親戚和畢業生的特殊關系,他們在幫助了解就業信息或推薦就業機會方面更加積極主動,不遺余力。④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在求職和選擇工作的過程中,壹個很大的障礙就是供需雙方缺乏了解。畢業生的社會實踐和實習可以說是他們了解用人單位,讓用人單位了解自己的最好途徑。畢業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時,要努力把選擇單位與就業意向聯系起來。如果妳的畢業設計甚至畢業論文都是實習單位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那麽這極有可能是妳成功擇業的難得機會。⑤各種“雙選”和招聘活動。各地、各學校或用人單位舉辦的各種“雙選”活動或招聘會,往往具有時間集中、信息量大、針對性強、雙方了解更直接等優勢,是畢業生了解信息、順利擇業的難得機會。特別是以學校為主體組織的“雙選”和招聘活動,與專業的關聯性更強,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誠意更大,這壹點要特別註意。6.各相關新聞媒體。大學生就業是近年來社會關註的問題之壹。畢業生可以通過電視臺、報紙、專刊等各種新聞媒體了解就業信息。2.自我分析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畢業生要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理性的自我分析。自我分析包括以下四點:(1)自我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自我評價。比如學習成績在整個專業的排名,妳的興趣、特長、愛好是什麽,有什麽突出的能力(包括潛力)。(2)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氣質。壹個人的性格和氣質對他所從事的工作有壹定的影響。如果他能從事與自己性格氣質相符的工作,就容易出成績。妳可以用壹些測試表格來分析妳的性格和氣質。(3)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妳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如何揚長避短。(4)問問自己到底想做什麽?也就是我想在哪裏發展,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換句話說,妳的“滿足感”是什麽,妳的價值標準是什麽。3.設定目標自我分析的結果就是設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大範圍來說,大學生需要確立的第壹個求職目標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求職的地點。首先要確立是去沿海城市工作還是去內地工作;是留在這裏還是去外地就業。這時候不僅要考慮是否符合政策要求,還要考慮生活習慣、未來發展等因素。(2)選擇工作的行業範圍。要確定是從事本專業的工作,還是走出本專業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是從事本專業範圍內的技術工作、管理工作、社會工作,還是從事教學工作、科研工作等。這種適應重視壹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興趣、特長等等。(3)選擇工作的單位。壹定要決定是去大企業,小公司,還是報考公務員;是選擇國企還是外資企業還是民企。在這些單位中,哪些是來招聘的,是否符合條件,最想去哪家公司工作。對於願意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是選擇大專、中職還是其他學校,等等。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當然會遇到很多不可預知的變化。但是,提前為自己的職業選擇設定壹個明確的目標,可以讓整個就業活動有的放矢,有條不紊。否則就會出現盲目被動的局面。4.準備自薦材料確定職業目標後,大學生接下來就可以準備自薦材料了。自薦材料包括:學校推薦表、導師推薦信、簡歷、自薦信及相關輔導證明材料。這些材料雖然可以分開使用,但是各自的側重點不同。求職信主要表明妳的態度,簡歷主要表明妳過去的經歷,證明材料強調妳的成績,學校推薦表和導師的推薦信體現學校和老師的認可。沒有任何壹個方面,自薦材料都不完整。自薦材料是反映畢業生總體情況和綜合素質的主要材料,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信息交流的載體,是用人單位看透大學生、決定是否面試的重要依據。因此,自薦材料被稱為大學生找工作、贏得面試的“敲門磚”。5.參加招聘會(張貼材料)在大學生就業活動中,招聘會或人才市場在用人單位和大學生之間架起了壹座認識和溝通的橋梁。在招聘會或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和大學生只能初步認識,即用人單位向畢業生宣傳所在單位的發展情況,同時收集眾多畢業生的自薦材料(部分單位可能會向應聘者發放報名表);畢業生在了解用人單位概況後,向招聘單位提交自薦材料和報名表。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部分大學生在參加招聘會或就業市場時,只完成了壹次材料提交。當然也有畢業生對用人單位壹見鐘情,當場簽約。為了提高效率,畢業生可以有選擇地去幾個招聘會或者就業市場。沒必要為了“粗放耕作,低收入”而盲目“追趕”。今天去參加招聘會,明天進人才市場,浪費時間和精力,效果也不會太好。此外,畢業生可以通過郵件等方式向用人單位發送自薦材料。,而用人單位可以對這份材料進行分析,決定是否通知妳參加面試或筆試。6.參加筆試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都是通過筆試來考核應聘者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筆試主要測試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筆試不僅考妳紙面上的知識和能力,還考妳的其他素質。比如字跡是否工整,卷子是否工整,回答是否細心。所以妳要珍惜,認真對待筆試。7.參加面試是很多用人單位考核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用人單位可以了解大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處理能力、gfd,以及對壹些問題的看法等筆試無法體現的綜合素質。因此,大學生應該在面試前做好充分準備,合理設計自己的形象。8.簽訂協議後,用人單位通過自薦材料和供需見面會、筆試、面試等招聘活動自主選拔畢業生,然後向錄用的學生發放錄取通知書。收到錄取通知書後,如果畢業生願意到本單位工作,雙方簽訂就業協議。聘用協議壹經簽訂,不得隨意變更。如果壹方提出毀約,必須征得另外兩方同意,並支付違約金。9.報到工作並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得到學校和政府教育部門的認可後,大學生接下來要做的就是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等待就業登記卡的發放,做好畢業的壹切準備。至此,畢業生求職、求職手續辦理完畢。畢業生領取報到證並辦理離校手續後,可按報到證規定的時限和指定地點到單位報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