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瓜洞:金瓜洞“金瓜洞”於1984年夏天在首都北京舉辦的“中國貴州洞穴奇觀攝影展”上。它以獨特的多彩喀斯特奇觀——天然的紅、白、黃、黑四色呈現了溶洞,尤其是大小不壹的鐘乳石“秋瓜”,在北京引起轟動。贏得了神奇多彩的“金瓜洞”的美譽。享有“地下仙境”美譽的金瓜洞,在距離縣城12公裏的金瓜洞村甘洛溪畔,苗語稱為“紮尼”(意為“水牛洞”)。相傳古時候,壹個霧蒙蒙的早晨,壹戶苗族人家,李母女,趕著牛到甘洛溪邊,進山去割草打柴。母女倆下山時,發現她們家的牛不見了那頭肥水牛。後來壹群苗家山娃在山洞裏探險,意外地發現山洞裏有壹堵巨大的石墻,看起來像壹頭水牛,急忙回到茅屋向村裏的老人報告。翟老召集了十幾個苗人,舉著火把,進洞裏看。估摸著是前幾年本村李家丟的肥水牛,現在變成了鐘乳石水牛。後人視其為巨大的圖形,頭頂象征雄性兇猛的兩只大角幾乎融為壹體,故稱“犀牛洞”。“犀牛洞”在山區熔巖中沈睡了千年。直到1982才被勘察喀斯特地形的專家發現。它由縣地名辦公室和縣人民委員會開發,並成為丹寨縣的壹個旅遊景點。
3.高要梯田:高要梯田位於貴州省丹寨縣高要村。1000多畝的梯田景觀,坐落在壹座山上,沿著山體,層層疊疊,從山頂壹直延伸到山腳。梯田也像美麗的苗帶,點綴著雄偉的山巒。歲月流逝數百年,勤勞的苗族兒女在這裏年復壹年地耕耘繁衍,年復壹年地演繹著獨特的農耕文化和大地藝術。這是壹個難以想象的美麗的地方。每到秋天,高要梯田都彌漫著壹片歡快的金黃。甚至那裏的風也是金黃色的。每年9月,丹寨縣高要苗寨1000畝梯田的水稻陸續成熟,層層疊疊,黃綠相間,風景如畫,美不勝收,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放眼望去,梯田金黃黃澄澄,景色迷人壯觀,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高要梯田位於貴州省丹寨縣高要村西南321國道旁。1000多畝梯田景觀沿山勢層層疊疊,從山腳壹直延伸到山頂,像壹條美麗的苗帶,裝點著巍峨的群山。此外,正在實施的“高要五彩梯田”農業旅遊項目,依托高要梯田的獨特優勢,在不同季節種植各種顏色的農作物,以大地藝術的形式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高要五彩梯田”,堪稱傑作。
4.卡拉苗寨:卡拉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地處白坭河上遊、傅貴東岸,距丹寨市區僅3公裏。卡拉村是壹個特色苗寨,有***114戶,近500人,基本都是苗族。卡拉村古樹眾多,生態條件優越。村裏有古泉,泉水壹年四季取之不盡。這裏流傳著壹句老話,“卡拉必有樹。有樹才有水,有水的人才能生存。”卡拉村有大約500年的歷史。明末清初,吳陽為躲避戰亂從江西遷到這裏,定居卡拉村,融入苗族。喀拉村民住宅古建築群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房屋均為木吊屋,鬥穿結構。卡拉在苗語中是“好”的意思。卡拉村至今還保留著豐富的苗族文化。傳統節日包括春節、端午節、6月6日、7月30日等。活動內容包括酒歌、飛歌、情歌、芒筒蘆笙表演、吹笙舞月、舞龍、鳥籠工藝表演等。苗族織錦、蠟染、采花、刺繡各具特色,“鬥雞”是獨特的飲食。“苗族莽管蘆笙祭祀樂舞”、“苗族服飾”、“鳥籠制作技藝”。卡拉村的鳥籠編技術很有名。在南方的少數民族中,有許多愛鳥、養鳥的習俗,鳥籠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具。鳥籠編織藝術起源於該村的王興。
5.牛叫:牛叫是丹寨縣的最高峰,海拔1701米,巍然屹立在縣城的東端。群山雄偉,古樹參天,主峰削壁直入雲霄。有詩為證:“牛叫山頂青天角在天跳舞,飛水巖掛空谷水化雲白玉。”相傳這座山裏曾經有壹只石牛,經常出山,打死幾頭當地的黃牛。“主人怒追,即山中無跡,唯石牛不在,斷其壹角,淋之狗血,不歸”,故名“牛叫山”。牛叫地跨雷山、丹寨兩縣,面積33平方公裏,海拔1,300-1,701米,保存的原生植被面積約5865畝。山中有楠木、木羅、倒鱗等珍稀樹種,有錦雞、野豬、麝羊等飛禽走獸。目前有幾株千年樹齡的人擁抱古樹,堪稱黔東生態活化石。牛叫山,因山勢險要,是丹寨到雷山永樂的必經之路,壹度成為苗族人民反抗清朝的古戰場。清代歐陽超在壹首詩中說:“牛叫山的角是尖的,角是雄的,棉花在棉花叢中是紅的。何九喜在戰鬥中被殺,被報告,紀謝賢鎮再次輕松。?"是這裏發生的戰鬥。今天的牛叫是丹寨縣的自然保護區之壹,保留著豐富的原始森林。
6.飛水巖瀑布:飛水巖瀑布位於丹寨排釣河支流賈培馬靜坳河段北岸,距河床200多米,崖高100多米,寬140米。春夏時節,溪水從懸崖頂上飛流而下,震動著河岸。漲水時,山洪像壹條黃緞子掛在懸崖上,宛如五彩的習題,蔚為壯觀。如遇雨後初晴,濺起的水珠在陽光的折射下色彩斑斕,架起壹道彩虹,讓人心曠神怡,嘆為觀止。省文聯退休作家潘光華同誌有壹副對聯:“牛叫山頂藍天角在天旋地轉,飛水巖掛空谷水潤雲白玉片”,另壹副對聯“漂流清波,激揚風流沈浮(漂流河中)”;霧、雲、霓、雷、雷、雲(飛水巖瀑布)”,表現了其景觀的壯麗和神奇。飛水巖崖上部向前伸展,下部回縮,崖下有石臺。解放前,兩個從外地逃難來的母女在石臺上搭了簡易小屋,在這裏住了十幾年,風雨不侵。解放後,當地政府解決了他們的住所,這就成了“舊日住在石墻下,如今住在木瓦房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