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壹篇“支付寶”毒文迅速躍上熱搜,“越老越沒人原諒妳窮”。其實整篇文案都是網友們的日常自嘲,但是最上面的壹句“越老越少人原諒妳窮”刺穿了大家的心,引起了網友們的不滿。
世界上的錢是什麽?教人生死與共。
最後螞蟻財富市場團隊出來背鍋,順便也撇清了和支付寶的關系。
貧窮和富裕是壹個永恒的話題。怎麽窮,怎麽富?
2017年中國貧困線的標準是農民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我相信看這篇文章的人都不在這條線以下。符合標準的根本不會用支付寶,根本看不到有毒的文案。
所以貧窮的概念就是,和比我富有的人相比,我是貧窮的。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據統計,2017年,我國月收入過萬的人數達到15萬人,私家車數量為156萬輛。月入20萬進入收入榜前654.38+00%,月入50萬進入654.38+0%。
所謂的窮和富只是壹個相對的概念。妳對敵人來說,既不是富,也不是富,也不是窮的吃,更不是光著身子。
“妳每天都很困,因為妳被生活困住了。”
“每天都用六位數的密碼來保護兩位數的存款。”
現在微博朋友圈流行的“喪文化”,其實是壹種自嘲。我不討厭有錢人,所以不允許我拿自己開玩笑。
就像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壹樣。有人在重點學校,有人在普通學校,排名有高低之分。我們抱怨這次考的不好,但是從整體排名結果來看,我們的排名還可以。如果還有壹點進步和驕傲,我們的心還是過得去的。
“貧窮”這個詞是我們每天都在談論的話題。這份文案不傷我們已經麻木的心。然而,它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我說他做不到,妳說不到。
貧窮不是原罪,沒人需要原諒。
02
財富不是富人的護照,貧窮也不是窮人的墓誌銘。
系裏曾經有過這樣壹段經典對話。
公司老板的兒子小李,每天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同事小張不服氣,向主管趙戈投訴。
"他每天早出晚歸,從不打卡上班。"“他爸爸很有錢。”
“他天天去王者榮耀,無所事事。”“他爸爸有錢。”
"他不稱職,在工作中沒有表現."“他爸爸有錢。”
“搞什麽鬼.。。。。"小張無言以對。
趙大哥語重心長地說:“他不努力。有什麽妨礙了妳?妳沒有他的命,還想得他的病?”
這種出身家庭的富貴,確實造成了他的懶惰,但是妳又怎麽了?
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是有些人生活在羅馬,但這並不妨礙妳走向羅馬。
我的朋友趙大寶,月入1.5萬,住在帝都,買房買車就更不用說了,拋開衣食住行的成本。壹個月什麽都沒剩下,壓力很大。
年薪百萬的白曉明夫婦,可以算是高凈值群體。孩子從小就被送到新加坡讀書,每個月夫妻倆坐“飛機出租車”往返兩國,日子壹如既往的緊巴巴。
不同層次的財富有不同層次的煩惱。百萬不富,億萬才剛剛開始。
我們常說,如果我有500萬,10萬,我會怎麽樣?其實是基於現有消費水平的壹種淫穢。當妳到了更高的層次,妳會發現妳並不快樂,也不無憂。
作為世界頂級金融公司——JP摩根,公司實習生的工資已經達到了4000英鎊(約合人民幣3.6萬元),更別說全職員工第壹年的起薪是8.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4萬元),不算分紅也不算多。
而摩根大通的員工平均每天工作14.5-17小時,每周工作100-120小時,每人每天要處理三個以上的項目。
收入高的人就沒那麽舒服了。所謂的財富自由,其實是壹個偽概念。
在《讓子彈飛》中,鵝城CEO黃世讓曾說,“老板往往是壹個空架子。每天他醒來,幾百個人都要等我吃喝拉撒。他要是真掉進我嘴裏,能有幾口?”
這句話道出了給別人發工資的老板們的心裏話。都說錢難賺,屎難吃。事業到了壹定階段,不是創造財富,而是創造價值。
馬雲曾說,“若幹年後,也許阿裏巴巴不存在了,那我能給社會留下什麽?”
妳所擁有的壹切財富,歸根結底都是社會財富,社會是壹個大平臺。沒有這個平臺,所有的財富都無處安放,來自社會,又回歸社會。
如果妳只是想做壹個堅守自己財產的看臺,那麽,就像黃四郎壹樣,五代財產落到壹個土豪手裏,分了田地,但是三代窮,三代富。真理不變。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也不必無所畏懼。
03
每個堅持自己內心的人,都有壹顆向上的心。
易中天先生有壹次去拜謁壹位師兄。進屋後發現老朋友家被四面墻圍著,於是寫了副挽聯。
才華橫溢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教育,感嘆世界從此年輕。
我的處境很糟糕,我的家庭被墻圍著。我問上帝何時會再次溫柔。
他哥除了壹屋子的書,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這大大刺激了易中天先生。他發誓要賺錢,不要過那種生活。
他說:“幸福意味著貧窮,這不是那麽理解的。幸福意味著貧窮。誰規定秀才不能有錢?”
堅守自己內心的人,沒有壹根敏感的神經,只有壹顆勇敢的心。
努力和奮鬥永遠是這個社會永恒的主題,成功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獲得的,這絕不是簡單的灌雞湯。
有個“喪”段子:“我沒錢。辛苦了十幾年,終於負債累累。”
從來沒有人說過這場鬥爭壹定會成功。非富即貴風格的成功往往需要很多因素,但成功的定義可能不同。
我們不壹定要壹飛沖天,和馬雲、王健林比肩,才能成功。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可以在現有生活的基礎上更上壹層樓,這也是壹種成功。
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提高家人的生活質量,這是個人的壹小步,但可能是整個家庭的壹大步。
新聞裏那些月入三萬的煎餅攤大媽,賣燒餅賺四套房的商販,不是證明“讀書無用論”,而是證明這個社會還是勤勞的,是可以致富的。
小富靠勤奮,大富靠天。
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出身世家的財富是壹代壹代積累下來的。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低房價、原始資本的時代,但我相信,壹定會有壹大波財富向我們湧來。能不能抓到是我們自己的事。
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安於貧窮,自我放縱,痛斥階級固化和社會不公,然後重新投身王者榮耀。有意思嗎?
我奶奶現在已經80歲了,她常說的壹句話就是“寧願被打死也不要被嚇死。”我們可以找到壹萬個不努力的理由,但只有壹個理由就足夠努力了。
其實這個毒文案應該是這樣寫的:妳為什麽老被人無視?因為妳年輕的時候沒有理財。
04
財富不代表生活。
壹個富人看到壹個流浪漢在沙灘上曬日光浴,就問他
“妳怎麽還不去上班?”,
流浪漢問:“工作能做什麽?”
“妳可以賺錢,然後開公司,然後成為有錢人!”,
“然後呢?”
"妳可以享受免費假期,享受陽光."
流浪漢說:“妳看我現在在幹什麽?”
享受生活是對的,吃喝玩樂也是對的。沒必要把生活繃得太緊,太緊了容易斷。
忙碌但不盲目,輕松但不放縱,生活要輕松。
有壹篇爆款文章《月入三千的年輕人,妳沒救了》,月入三千,沒救了?以收入高低論英雄是輿論,自己如何看待生活才是初心。
獲取財富的本質目的是什麽?不管我們是改造社會,創造價值,還是提高質量。
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妳的主動精神不會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迷失在金錢的叢林中。
社會是多元的,是分層的,這是壹個社會的常態。提升自我的努力和奮鬥是壹個社會不斷前進的基本動力。
我們從不嘲諷貧窮,但也不放棄改變貧窮,適當享受生活,不被財富金錢所累的願望。這是人生的大智慧。
活在當下就夠了,不要依賴別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偷懶拼死,不要吃等死。我們的生活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而不是聽別人的吵鬧。
至於那些紮心的言論,九陽真鏡曾經給過妳壹個內功心得,拿出來鼓勵妳:
“他比自己強,清風拂山崗,他從他身邊穿過,明月照江面。”
我很窮,但是輪到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