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比知識更重要。
俗話說的好;三歲就是壹輩子。大教育家孔子雲;青少年習慣了:培根在《論人生》中明確指出“習慣真的是壹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所以人要從小通過教育樹立壹個好習慣。”可見,童年時期習慣養成的好壞,對人的壹生有著直接的影響。
誠然,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孩子成才的階梯。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對習慣有壹個極好的比喻。他說:“好習慣是人們儲存在神經系統中的道德資本。這種資本在不斷增殖,人們壹生都在享受它的利息。”學習當然要掌握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知識不等於能力。只有知識豐富、習慣好、能力強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人才。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要條件,是攀登科學文化高峰的階梯,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成功人士的雙翼。良好的心理素質起著調節和促進智力發展的作用,積極配合使智力因素在認知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示和發揮,而不良的心理因素則擾亂或阻礙學生的智力發展。輕則使智力因素無法正常發揮,重則使學生誤入歧途。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學生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有的甚至過早地接觸商品經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壹些消極因素。他們認為錢是最關鍵的因素,影響學生的智力因素,從而缺乏明確的學習動力,沈迷於遊戲室和電視動漫世界。壹旦內心無法建立起正當的學習動機,伴隨孩子而來的各種不良思想就會在學生們單純幼稚的心靈廣播系統下顯現出來,孩子的心理就會被破壞,誤入歧途。所以作為孩子的家長,要配合老師給孩子樹立壹個清晰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只有意誌堅強、好奇心和求知欲強、關心身邊事物、不信任有主見、肯努力的學生,才不會虛度人生。可見,學習上的成功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的結果。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缺乏對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的重視和培養。有些家長往往把孩子成績差歸結為自己笨,智力差,所以要麽聽之任之,要麽恨鐵不成鋼。還有的求“健腦”求“記憶力”,還有的家長請“家教”逼孩子增加學習時間和作業。殊不知,這種又病又累的戰術,是讓孩子在心理上致病的,所以收效甚微。長期以來,孩子因為厭學而高度依賴,失去自信,或者誤入歧途,所以心理發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庭或者父母的關系,值得家長關註和深入思考。
二、父母有什麽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孩子?
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了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學習的壹種自動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與平時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密切相關。為了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家長必須引導和培養孩子具備以下學習習慣:
1,培養孩子有勤奮讀書的習慣。
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有很多,主要是實踐和閱讀兩個方面。壹個知識豐富的人,除了見多識廣,還必須博覽群書,所以要培養孩子愛讀書、多讀書、會讀書的習慣。
閱讀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引導孩子運用各種方法,如闡述與精讀相結合,系統閱讀與重點閱讀相結合,閱讀與思考相結合,閱讀與使用相結合,寫出好的閱讀心得或簡單的總結,既鍛煉了孩子的寫作水平,又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記憶,有所收獲。
2.善於觀察,積極思考。
觀察是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的重要途徑。觀察強調的不是他們所看到的,而是他們所看到的。同時,觀察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孩子要有邊觀察邊思考的習慣,願意思考很重要。學習習慣,因為所有的見解都是積極思考的結果。
3.有提問的習慣。
發現問題,提出異議,是積極思考的結果。善於發現疑點,提出問題,是孩子深化學習,讓學習更有意義的壹種方式。
有些孩子認為學習中有不懂的問題很尷尬。這種理解是片面的,知識的增長是通過“學”和“問”兩種途徑獲得的。
作為家長,即使有能力輔導孩子,也不要過度輔導。這樣很容易導致孩子的依賴。有時他上課不聽講。如果他不理解,他認為我父母無論如何都可以幫助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他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敢向老師提問的惡性循環。學習肯定不會好。所以家長要努力引導孩子有改進的習慣。我有壹個親戚,他的兩個孩子都是大學生,現在都考上了研究生。他遵循的原則是,養成孩子獨立作業的習慣,第二天不知道怎麽問老師。使孩子在增長知識的同時,養成敢於提問、善於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4.有惜錢如金的習慣。
珍惜每壹寸是成功的秘訣。為了讓孩子將來在學習上有所成就,家長壹定要從小培養惜寸金的習慣。“妳不努力,老板會難過的。”這是中國人的壹句老話。在教育孩子在學習上“做好今天的工作,完成今天”的同時,要抓緊時間學習,多參加壹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活動,不要浪費時間。
那麽怎樣才能很好的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1)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人才研究表明,環境是影響人成功的重要條件之壹。對於正在學校讀書的孩子來說,學校的學習環境當然重要,但是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基地,家庭的學習環境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壹天24小時,孩子要在家呆16小時以上。他們每天在學校學的東西,必須在家裏消化吸收。所以,家裏的學習環境怎麽樣,對孩子學習好,養成好習慣也很重要。
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不僅包括安靜的住所、明亮的書房、舒適的桌椅、適宜的采光等物質條件,還包括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濃厚的家庭學習氛圍、合理的生活安排,這些都是家庭必須重視的。
(2)家長要以身作則。
父母的習慣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很多孩子的習慣都是潛移默化地“移植”或者直接從父母那裏學來的。所以,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取決於家庭成員。首先,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熱愛學習,把讀書學習作為業余時間最大的愛好,把談論學習作為家庭的重要話題。孩子會不自覺地提高學習興趣,有意識地模仿父母認真學習,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熏陶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方法。
(3)家長要少批評,多鼓勵。
家長要肯定和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利於上述良好習慣養成的言行和成績。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勵他們行為端正。”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地使用外部獎勵不僅有助於當前的學習,還能促進內部動機的發展和習慣的形成。中國現代橋梁建設者茅以升在11歲時,就有了“長大後要造壹座橋,而且要造得結實”的想法,他的想法立刻得到了父親的表揚和鼓勵。他的父母用“有誌者事竟成”的古話鼓勵他,用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祖沖之等的事跡教育他。茅以升的遠大理想和父母的鼓勵驅使他不懈努力,逐漸養成了勤於學習、善於觀察、思維活躍、勇於提問、愛惜錢財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後來為我國橋梁事業做出了貢獻。
第三,除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心理素質對學習成功也很重要。
孩子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平衡的,它取決於後天的培養。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父母的心理素質、父母的期望等因素,孩子出現了很多心理問題。去年參加了上海家庭教育建設基地的培訓班,組織了壹些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
1,心理壓力大
學生知道他們的父母對他們的期望,他們知道他們肩負著沈重的責任。他們努力學習以回報父母。學習成績優秀的父母,要求壹個不斷的勝利,所以害怕別人趕上,超過他們。他們經常緊張,根本不敢放松。他們認為壹旦放松就會被拉下水,總有壹種緊迫感。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焦慮害怕,拼命想追上,卻追不上。他們的心理真的很苦,所以不管成績好還是差,尤其是重點中學的學生,都覺得成績決定了整個家庭的命運,學習太重要了。所以他們覺得心理壓力太大,心理負擔太重,真的很累!現在的學生心理壓力大,負擔重,50年代到80年代的學生都沒有意識到。
2.自卑自責。
當代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不僅個體的期望與個體的行為有關系,而且期望影響他人的行為。父母對學生的期望會影響他們的發展。有些學生受父母的影響,每次考試都抱有很高的期望。由於不切實際或其他原因,他們經常失敗,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父母的高期望,失去信心。結果他們就有了芥蒂。輕者抑郁,內心有沈重感,進壹步導致自我評價低。他們整天提心吊膽,傷心嘆氣,覺得無聊,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是那些花大價錢進學校的人。
3.緊張和焦慮
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為達不到目標而受挫。當他們的失敗感和負罪感增加時,他們就會形成壹種焦慮和恐懼的狀態。特別是當他們面臨考試時,他們很難入睡,甚至連續幾天整夜不睡,考試時出現緊張反應,如心跳加速、出汗和胸悶。還有異常的心理活動,比如註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等。還有壹些同學在心理咨詢中表示,考試時腦子壹片空白,不知所措。
4、逆反心理
學生進入青春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訴求,有自己的興趣,父母卻不理解,不溝通。他們只是壹味的強調閱讀,過於苛刻粗暴,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他們反對父母非法說的話,或者消極抵抗,或者不服從。大部分初中生反映,他們寧願告訴同學,也不願告訴父母。如果父母平時隨和善良,家庭氛圍還算平靜;如果父母平時嚴厲強硬,家庭氛圍隨時會風雨飄搖。比如壹個中學生和父親的關系不和諧。平日裏,父親對他很“兇”。她害怕他。她總是沈默。她父親堅持要她考上大學,她整天除了學習,做什麽都要得到她父親的允許。終於,有壹天她忍無可忍,想殺了父親,發泄怒火,然後自殺。由於及時發現和心理疏導,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5.缺乏學習動力
有些學生學習成績差不是因為其他原因,而是缺乏動力,尤其是年輕的男生。他們整天只聽到父母嘮叨要他們好好學習,卻不知道動力是什麽。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習,所以沒有主動的學習要求,缺乏學習興趣,只是去學校敷衍父母。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並不差,也只是因為為了父母的期望而學習,所以學習動力不足,不愛學習。
可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是相當突出的。作為高壹的學生,剛開始上初中,心理問題相對較少。如果家長能從現在開始重視,還不晚。作為父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應該:
1,家長要以身作則。
首先,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言行文明得體,工作努力學習,待人熱情真誠。自然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其次,在信息不斷發展的今天,作為家長,要不斷學習,學習新知識,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以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同時配合學校教育,培養跨世紀人才。最後,家長也要重視心理的健康發展,因為人生的每壹天都不可能壹帆風順。如果父母經常以不平衡的心態面對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相反,他們可以調整心態,以積極良好的心態面對生活,為孩子樹立榜樣,從小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和自信心,這些心理素質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2.家長要多鼓勵,少責備。
孩子的成長有不同的特點。他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點,不同的興趣愛好進行教育。不僅註重智育,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傾聽他們的聲音。也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或者參加孩子的活動,妳會發現更廣闊的世界。當妳的心漸漸依戀上孩子的時候,妳對孩子的要求就會更加現實,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從而培養孩子自信、有責任心、人際關系良好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3.父母的期望要適當。
父母對子女是否有期望,對家庭心理氛圍的形成有重要意義。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期望,放任自流,就會形成壹種被忽視——冷漠的家庭心理氛圍。如果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采取嚴厲措施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無法達到的目標,就可能形成壹種嚴厲抗拒的家庭心理氛圍,對孩子的素質和學業產生負面影響。
父母對孩子有適當的期望,才能有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圍,孩子才能在蹦蹦跳跳、摘水果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實現父母期望的能力。所謂合適,就是合適,實用。父母的期望既要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又要適合自己孩子的特點。從自己孩子的實際出發,不要扇動北方,鼓勵他們,否則孩子會叛逆,遭受父母意誌的極端反對。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父母情感和意誌的合金,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極端心理信息的傳遞和反饋過程。適當而平衡的心理信息交流,會形成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使雙方獲得壹個能充分發展個性的良好心理氛圍。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對老師有期望的孩子,往往比沒有老師期望的孩子更快樂、更好奇、更有魅力、適應能力更強。如果父母對孩子有適當的期望,也會有這種效果。
總之,家長在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會提升自己。托爾斯泰說:“教育孩子的本質在於教育父母本身。”子曰:“其身正,不從,其身不正,雖不從。”如果父母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強烈的進取精神,健康的身心,文明的舉止,那麽這些良好的品質壹定會激勵孩子,促進積極向上的家庭心理氛圍,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