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正處於心理轉型期。面對升學和就業的嚴峻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會導致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探索和研究日益嚴重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之壹。註重群體的正面引導,重視學生負面心理狀態的改善和不良行為的矯正,促進中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化學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談談個人的看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1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

心理健康是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如果把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混為壹談,主要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治療和心理障礙的疏導,以治療取向代替預防和發展,就會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體化和醫學化傾向,而忽視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心理咨詢只針對個別學生。它只是學校健康教育的壹個方面,不能成為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1.2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由於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學生的表面行為被“上綱上線”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略了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為班主任、政工、教工的任務。把心理問題錯誤地歸結為思想道德問題,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學科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形式和內容上,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簡單地開設心理課,或者開展心理咨詢,或者進行心理測驗。首先,這方面的校工大多是半路出家,專業性不是很強。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非智力內容,需要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身體驗來實現。而且心理學課程只能解決壹些* * *或壹般問題,很難解決個別或特殊問題。往往由於措施不當,結果被公之於眾,被人為分類。導致學生在無意中受到傷害,更容易出現心理疾病。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師的示範作用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在教育中,壹切都是以教師的人格為基礎的,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中才能顯現出教育的質量。”教師完美的人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有理想,有抱負,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為人正直,自覺抵制社會不良行為等。,體現了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知識面廣,思維敏捷,舉止得體,精力充沛,性格開朗幽默,表情愉悅,舉止優雅,承受挫折的能力強,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他人和諧相處,寬容友善。老師的人格魅力悄悄觸動學生的內心,足以說服他們,達到模仿療法的目的。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2.2課堂滲透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最多。它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

2.2.1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

強加給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無力的,學生很難接受。每節課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該包含在該節課的教材中,這是內在的、自然的。比如通過介紹中國的壹些化學工藝,如造紙術、制火藥、燒瓷器等,很早就被發明出來,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勞動人民會在商朝做出精美的青銅器,會在春秋戰國做出冶鐵煉鋼等古代化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純堿時,我們向同學們介紹,我國制堿工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化學家侯,為了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致力於氨堿工藝,並毫無保留地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化學與現代社會的密切關系。從原子彈的成功爆炸到人造衛星的發射,從現代海洋開發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現代工業的發展到人類環境的保護,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到醫療保健,化學知識是密不可分的,要讓學生及時產生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機會向學生展示學習化學的價值。使學生明確感受到學好化學可以培養科學情感和態度,提高科學實踐意識,優化思維品質,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的探索毅力。

2.2.2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教學環境中無形的方面,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的壹定的心理氛圍和情景,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師生產生“* * *振動”的壹種心理情緒,即整體傾向。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理智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學姿態融入學生的主體,表現出與學生的平等。善於觀察和理解學生,多欣賞,少責備,多表揚和鼓勵,樹立每個學生的威信,寬容學生,善待他們的錯誤。在壹次考試中,壹個基礎很好的學生考得很差,沒有寫出該寫的東西。評卷的時候有壹道很難的習題讓他講解,結果很好。我接著說:“試卷上其他的都做得很好。如果這個問題是對的,豈不是更完美?”這種心理交流給了他很大的鼓勵,提高了他的學習積極性,保持了優異的成績。

加大情感投入,給知識和信息添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教學,用情用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