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別無選擇,只能做猴子的雞。
當我進入高壹的時候,我壹直在思考壹個問題。如果我在校園裏遇到心理老師張立山,我應該叫她老師還是媽媽?
有壹次和大學同學聊起自己對老師的孩子有什麽印象。他們說老師的孩子給學生的印象是他們享有特權並且盛氣淩人...但我當時為什麽“夾著尾巴做人”,怕被發現?像所有的八卦壹樣,在人群中傳播速度超快。面對高中生的質疑,我要麽躲閃,要麽默許,從來沒有趾高氣揚過。
我記得那是星期壹早上的第壹節課。春末夏初天氣又濕又冷。老師和我媽關系很好,也是我的壹個阿姨。上周四她讓大家再帶壹本課本,因為她要準備考試。也許是間隔時間太長,很多同學都忘了帶,我也是其中之壹。
不知道是天氣壓抑還是老師對我們太失望了。她毫無預兆地爆發了。她爆發的對象既不是全班同學,也不是沒有書的人,而是我。“郭子軒!妳為什麽不帶它?我強調過多少次了,為什麽不認真對待學習?”窗外的烏雲似乎飄到了我的頭上,飄進了我的心裏。驚喜之後是委屈,委屈之後是懷疑,懷疑之後是爆發。“滾出去!”我砰的壹聲關上門,沒有任何借口和問題就離開了。
後來,阿姨私下來找我說:“宣萱,我們是自己人。妳要支持我,支持我。為了妳媽媽,我得看著妳。當我犯錯誤時,我必須更加嚴厲。妳明白我的苦心嗎?”從小聽媽媽講人際關系,心裏知道老師這樣做有“很多好處”:壹是孩子和同學壹起犯錯誤,表現出壹種“大義滅親”的正義感;第二,妳可以向我媽表明我更在乎妳的孩子;第三,孩子經常不跟老師“造反”,導致老師很丟臉。我自然成了猴子們的雞。為了不被夾在中間,我甚至都沒跟我媽提。
華鑰是天津最好的高中之壹。剛進高壹的時候很害怕,主要是成績不突出。開學的時候,我努力保持著和同學壹樣的普通身份,卻不想在課堂上被老師發現。那天,他談到了他的職業生涯和學校老師的待遇,並補充說:“如果妳不相信我說的話,妳可以問郭子軒,他的母親也是我們學校的老師。”
在全班的驚呼中,我在長期的苦心經營後破產了。從那以後,我感覺大家對我的眼光都變了,成績壓力更大了。好在我媽從來沒有在這方面給過我任何壓力,哪怕我成績不理想,哪怕我考砸了,暴風雨的壹幕也從來沒有在我家上演過。我相信我通過增加自己的壓力,幫助自己承受了更多。我真的應該在這裏感謝我的母親。
作為老師的孩子,我最大的尷尬還是出現在社團活動中。我媽媽早在我兩歲的時候就成立了心理健康組織。社區的兄弟姐妹曾經偶爾送我去幼兒園和學前班。我還和他們壹起去青少年宮做公益活動。少年時,成為社區的領袖是我最大的夢想。
大壹的時候,我如願加入。我媽明確告訴我,我不能當領導,不管我能力如何,否則我就失去了俱樂部的公平性。我本來不太服氣自己當不了團長,但是畢業的學長們開導我能不能在社團成長,跟敬業有關,跟職位無關。我媽要求俱樂部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產品。作為秘書處主任,我創辦了《足跡》雜誌,與已經畢業的學長們交流。
根據訂單,我們是第三個出版印刷的雜誌,前面還有兩個其他部門的雜誌。但是因為他們主編在國外忙著考試沒來學校,截稿時間壹拖再拖,贊助商有點著急。於是團長和我商量,足跡先發表,我們部門所有人都開始加班。但同時,那兩家雜誌的學生抱怨我是老師的孩子,占用了他們的出版時間和經費...
我覺得很委屈,壹邊繼續鼓勵工作人員繼續加班,壹邊跟我媽抱怨,她卻讓我自己想辦法解決。我讓聯系贊助商的同學站出來說明情況,澄清了誤會。這是我對身份最尷尬的印象。同時我也明白,對於我媽來說,如果這件事處理不好,作為老師的公信力會大打折扣。
其實並不是所有老師的孩子都和我壹樣。我的情況,性格,母親的教育,決定了我處理問題的方式。雖然我“很膽小”,但是沒有什麽風波,和同學的關系也壹直很友好。
我沒有這麽幸運有壹個更年輕的學生。他的父親也是壹名學校老師。壹次午休時,為了爭奪籃球場,他對學長們喊:“我學校有人,來試試我。”結果被高年級學生打了,他和父親瞬間被推到了學校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個孩子不僅欺騙了父親,也欺騙了自己,壹直是學生們的笑柄。
當然還有更低調的人,我班的壹個同學。直到我高二才知道他媽媽在學校教書。但他為人謙虛,成績優秀,愛好廣泛,在同學中口碑很好。即使有什麽錯誤,大家也不會過多談論他。我覺得這是壹種高層次的境界。
回到我身邊,高考結束的那壹天,我感到無比的輕松,不僅僅是因為高考的結束,更是因為我終於可以為自己而活,不再被人牽掛。我相信媽媽也放心了。盡管有各種壓力,但總的來說,當老師的孩子有利有弊。減少壹些學校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煩,老師也會不厭其煩的督促學習。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
現在我和我媽偶爾會想起當時的事情,互相取笑。即使是現在,我也沒有決定是叫她老師還是叫她媽媽,因為我好像根本沒有見過她,見到她就低頭躲起來...哈哈。
把孩子的成績和他的“能力”完全割裂開來。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能代表誰。
我不會通過弱化家的意識來“保護”妳。
正如郭子軒所說,高考結束後,我們倆都松了壹口氣。我特別感謝郭子軒的低調和隱忍。反正和兒子在壹個學校壓力很大。首先,我的壓力來自於我是壹個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激勵了太多的學生,有壹種育人的光環。那麽我兒子是不是各方面都比別人強呢?郭子軒的壹言壹行似乎都與我的專業能力密切相關。
其次,我在學校性格隨和,很多同事會主動幫我“照顧孩子”:“妳媽媽那麽優秀,妳壹定要給她壹個機會!”!我無中生有的給孩子施加壓力,或者惹了壹個青春期的小夥子。壹旦我和老師站到了對立面,我能怎麽辦?
為了不讓同事們犯“無心之過”,我利用全體會議的機會,為老師們普及心理健康,向老師們傳達我的親子觀:孩子和家長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應該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誰也不能代表誰!我真誠地向郭子軒所有的老師解釋我的觀點。我對郭子軒的關註不僅僅局限於他的學習成績,還有他的人格塑造,性格培養,人際關系的和諧...
雖然我在宏觀上做了很多準備,但在具體操作上還是小心翼翼的。首先,在選擇班主任的時候,為了避免老師介入度太高,我選擇了壹個不熟悉的男老師,也沒有特意去問別人。其次,選擇適合孩子學習水平的班級,大部分老師都特別想把孩子安排在師資力量強的重點班。但如果孩子成績不拔尖,不僅會造成孩子的自卑,還會激發叛逆或自卑。
大方向明確後,我會在處理各種問題時持之以恒。郭子軒中考後,我讓他認真考慮高中是去華鑰還是其他學校。分別寫出利弊,並強調如果妳選擇華鑰,只要他和同學或老師有矛盾沖突,我就不會“保護”妳。為了避免以後的沖突,傷害母子感情,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和不同性格的老師同學交往,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我相信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教育。
同時,心路心理教育機構對來訪學生家長的職業進行分析,發現“教師”排在第壹位。這個數據不僅說明老師們更關心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而且對孩子的成長高度敏感。壹旦發現問題,會及時接受科學的心理疏導。也說明教師作為社會的高壓職業,在教育孩子方面會有偏差。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分析教師子女的心理成長環境。
從宏觀上來說,教師的工作壓力很大,他們工作的效果是通過學生的成績表現出來的。而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很多,有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目標、情緒管理、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把所有的精力和耐心都放在了工作上。在家面對孩子簡單粗暴,很難用心陪伴。
尤其是對教師的社會評價有失偏頗。壹位全國優秀班主任在巡回演講中最“催人淚下”的故事,是她竭盡全力去改變“問題學生”,而忽視了自己的孩子,導致自己的孩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而自殺。這位老師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投身於教育教學事業...但是,壹個不懂得愛自己孩子的老師,怎麽會有力量去幫助別的孩子呢?這種輿論導向似乎表明,領導自己的孩子不會贏得榮譽,而領導別人的孩子則是道德高尚的典範。
此外,老師們對孩子的成長也很焦慮。老師面對孩子的同齡人,難免陷入各種攀比,孩子離優秀的太遠;孩子和問題學生驚人的相似...他們放大了孩子的問題,卻不能及時給予切實的指導。父母內心的焦慮轉化為孩子內心的自卑和焦慮,強化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那麽,教師的子女和父母工作的學校裏的其他學生在心理上有什麽不同呢?
微觀上,教師子女的心理環境“不壹樣”:壹是孩子對校園本身太熟悉,分不清家長和老師的區別,對老師的角色缺乏起碼的敬畏感。
壹個高中老師的兒子來找我咨詢,被班主任委婉地“停職”了。男生從小在校園裏長大,叫老師叔叔阿姨,太了解學校管理的“內幕”了。進入高中後,強烈的“家意識”讓他把自己擺錯了位置,上課五喝六,淩駕於班主任權威之上。因為班主任和母親合夥過,所以壹再容忍男孩的不當行為,但男孩越來越不服輸,當眾罵班主任“陰險”、“功利”...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兒子,母親無能為力。班主任抱怨她“不作為”,兩人之間也有芥蒂,母親也難以辯駁。兒子的表現造成了母親的人際危機。
其次,家長給孩子營造“人造勞模”的環境,為孩子創造各種獲得“榮譽”的機會,形成孩子與同學關系的惡化。在日常心理咨詢中,小學生對哪個同學是老師的孩子非常敏感。學生都是明眼人,老師和孩子還是誤以為可以隱瞞真相。這樣的孩子價值觀嚴重扭曲。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果。他們壹旦進入壹個沒有特權的環境,就會嚴重不適應,排斥別人的優秀。
第三,當“鳳尾”持續時間長了,可能會造成孩子的自卑。壹個男生從升入高三後就再也沒去過學校。他以低於錄取線60分的成績進入父親所在的重點高中。父親為了給兒子創造學習環境,把兒子放在“尖子班”,結果兒子成了遠遠落在後面的倒數第二名。各科老師幾乎每天都在“嚴肅”地教育孩子:“妳爸爸是業務骨幹,他要求其他同學做的事,妳必須先做,否則妳爸爸就沒面子了……”小夥子總覺得胸中有壹團火,想對全校師生大喊:“我是我,我爸是我爸……”小夥子在學校不跟任何人說話,精神已經顯現。
那麽,教師如何避免因為“身份焦慮”而給孩子的成長添亂呢?
如果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在同壹個學校。如果沒有選擇,壹定不要和孩子有交集,給孩子壹個相對獨立的成長環境。
不要過分要求班主任,避免過分熟悉的班主任“介入”過高,放大孩子的優點或缺點。
把孩子的成績和老師自己的“能力”完全割裂開來。父母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能代表誰。我非常感謝郭子軒作為壹個老師的孩子保持低調。他是壹個情商高,人際交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朋友遍布校園,但他從不參加學生幹部的選舉,也不參加各種獎項。
他告訴我,在華鑰中學學習就足夠了,我們不能期望太多。作為孩子,即使是通過自己努力得到的結果,也常常被壹些老師和學生誤認為是“特權”,所以老師的孩子無所謂是應該的。